APP下载

话语研究与外交研究的新互动
——基于citespace分析的2003—2019外交话语研究评析

2020-02-25李战子

关键词:语言学语义外交

○李战子

一 引 言

随着中国外交近年来取得的新成就,以及人文学科中的话语转向日渐显著,外交话语的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正在成型。本文以基于citespace分析中国知网(CNKI) 2003—2019的1099篇学术论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语义重力视角,考察该领域在知识、学科和话语之间的新互动,着重话语分析的视角解析,以预测该领域的未来走向。

语言学研究对话语研究的关注,使各行业和领域的话语得到了专门的研究,如军事话语、课堂话语、咨询话语、健康话语等,随着对中国外交话语权的关注和讨论,外交话语也成为话语研究者瞩目的新领域。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交研究风生水起,外交话语研究在外交研究中也具有了日趋重要的地位。(1)孙吉胜:《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塑造与提升路径——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实践为例》,《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年第3期,第19—43页。有必要考察语言学的话语分析在外交研究中如何发挥独特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新互动是怎样的情形。

二 知识社会学和语义重力概览

知识社会学中的语义重力指的是概念和语境之间的关联程度。外交话语的研究哪些是从宏观视角上的概论,哪些是与特定的语境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从语义重力的视角来做一个考察。语义重力是卡尔·美敦在《知识和知者》中讨论话语的语义维度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卡尔·美敦(Karl Maton)在《知识和知者》(2014)(2)Maton,K.Knowledge And Knowers.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14。一书中从社会学研究角度提出语义重力概念。语义重力指的是和语境关联的程度。当语义和其所在语境关联强时,则语义重力大;当语义和语境关联弱,则语义重力小。而语义重力大小则由研究人员针对文本内容以单个完整意群为单位进行编码、判断。

语言学外交话语分析的语义重力较大,和情境密切相关,聚焦特定文本,能解释出外交话语在情境中的特质,例如“外交话语中的评价语势与主权建构——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有关东海防空识别区的话语为例”等。而外交研究中所涉及到的话语则语义重力小,与情境结合较为泛化,具有概述力,但具体所指有时不够清晰,需要读者自行补足含义,例如“‘主场外交’与中国的全球话语权”“中国国际海洋事务的话语权问题研究”“从大国崛起到强国霸权——美国话语权的国际传播与影响研究”等等。如果两者能有机结合,形成起伏有致的语义波,即从语境化具体知识到概念化抽象知识的更替变化,则对于揭示外交话语特质、对于学习者和研究者都会具有更加明晰的启发意义。

三 话语分析对于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

就我们理解的外交研究而言,可以粗略的分为(公共)外交作为决策、活动和话语和学科知识,我们的关注聚焦在作为话语的外交,即通过外交话语理解和塑造外交,并通过打造外交话语,建构外交作为决策、活动和学科知识的过程。因此话语分析对于外交研究极具重要性。

在外交研究中拓展公共外交话语研究,有助于将语言文化和传播研究、话语分析的优势视角融入该领域的研究,拓宽观察和研究的素材来源。迄今为止,这方面可见的研究宏观上借用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3)Chitty,Narren et al,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oft Power.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2017.微观上在公共外交开展的日程和活动内容上做文章,还较少有落实到话语分析和话语权建设的层面,而如何提升话语权以及在战略传播方面如何建构话语权,这需要一定的话语分析理论引领。

以笔者曾考察的军事外交为例,(4)李战子:《话语分析与新媒体研究》,《当代修辞学》2016年第4期,第46—55页;李战子:《建设中国军事外交话语权:内涵和路径——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外语研究》2017年第1期,第16—21页。从1995年首次发表《中国的军备控制与裁军》白皮书后,先后发表了多版国防白皮书,对中国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进行了逐渐清晰的表述,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5)外交部政策规划司:《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7年;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7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军事外交格局要求我们在话语表述上更加国际化,伴随时代进步,中国对国防政策做了新的表述,话语分析能使我们聚焦到表述层面的变化和进步。

Castell在论述交流作用的著作《交流之力》中提出,对于权力来说,心智中的意义建构提供了稳定决策的基础。Castells把公共外交看作是潜在地建构了“一个围绕全球化的交流网络建构的全球化的公共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公共的论争可以为新形式的共同许可的(consensual)全球治理的出现提供帮助”(6)Castells,M.Communication Power.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Chitty也认为有一种融合正在出现,即围绕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出现的表达意义的(symbolic)、商业的和军事的影响力技术。(7)Chitty,Narren,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oft Power.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2017.这也就是说,就影响力而言,意义和符号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达到了高峰。而这些意义,或者说符号表达并不是自身带有意义的,需要经历话语的建构过程。这就为话语分析在理解外交特别是公共外交的过程中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四 基于CNKI的数据分析的外交话语研究概览

本节将通过概览CNKI中“外交+话语”为主题限定词搜索得到的期刊文献,对2003—2019年来该领域研究的大致走向进行基于关键词和关键词演变的综述和分析,尤其是对国际政治类和外国语言文学类的两大类研究范式做一简要对比,说明外交话语研究的跨学科特质和走向。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涵盖5616个刊源,其中核心期刊1977个,对于各类核心期刊、重要评价性数据来源期刊的收全率为99%。为了全面准确地统计我国“外交+话语”研究相关成果,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检索除“报纸”外的数据库,以“外交+话语”为主题限定词(允许同义词扩展)进行调试,在时间上,选择近17年(2003—2019年)(2003年以前,以“外交+话语”检索到的文献仅有1992年的《英语作为外交语言的特征》一文,我们在下文还将提到这篇文章。为保证数据分析的连续性,仍从2003年起进行分析,作为限制性检索条件,筛选出相关期刊文献1099篇。

2.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CNKI可视化工具和CiteSpace软件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其中CiteSpace软件可绘制出可视化图谱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索。如我们所逐渐熟悉,CiteSpace 作为近年来信息分析中容易上手的可视化信息分析工具,不仅适合对大规模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而且非常有助于跟踪研究热点与探测学科研究新趋势。我们看到有较多的论文通过绘制可视化图谱,对学科演化的趋势和发展展前沿进行探索,寻找标志性文献、主流主题、演变趋势、研究领域间的种种关联,本文所作的可视分析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领域。马丁在讨论跨学科研究困难所在的论文中详细区分了单一学科(singular)和领域(region)的异同。(8)Martin,in Christie,F.& Maton,K.eds,Bridging Troubled Waters:Interdisciplinarity and What Makes It Stick,2011,pp.35-61.

步骤:(1)由于原始数据不能直接被 CiteSpace 软件识别与分析, 故而需首先对该数据进行转换。具体步骤为:打开软件,点击菜单中的 DATA,然后输入原始数据 (efworks 格式),直接输出可识别的待分析数据;(2)时区分割,选择2003—2019年,以1年为切分,得到20个分区;(3)阈值选择,选取每个时区中前10%高频出现的节点(经调测,10%为比较清晰反映数据特点的阈值);(4)分别以不同节点类型:作者、关键词、机构等内容生成可视化图谱,按不同研究目的调节相关系数,读图解析。

(二)各视图意义的简要阐释

分析所得的视图主要聚焦三个方面,即时区视图:侧重从时间上表示知识演进,可以清晰展现出文献的更新和相互影响。聚类视图:侧重体现聚类间的结构特征,突出关键节点和重要连接。高突现性:这些节点在相应时间区间受到了格外关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学科在相应时间区间的研究前沿或热点问题。以 “外交+话语”为关键词,去除“报纸”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样本1099篇。

图1 2003—2019年度发文量

年度发文量逐年攀升,2014到2015年间略有下降,到2016年达到新的高峰,从最初的每年仅几篇到每年上百篇,这仅仅是学术期刊中的上升,容易想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特别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新时代所取得的新成就,文章数量的增长远远不止上百篇的规模。发文量的此消彼长在此不做更多阐释。

图2 学科分布图

从学科分布来看,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占到了半壁江山略多,而新闻与传媒、中国语言文字和外国语言文字占到了共32%,即三分之一,这是我们认为正在急剧扩展的领域。从语义重力来看,外国语言文学中的外交话语分析大多是从特定文本出发的,即和情境结合密切,因此语义重力较大,有助于从语篇本身来认知外交话语。但正因为语义重力大,文章被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类期刊文章引用的就少,而反之,前者则被后者引用较多,这是因为前者的分析大多概述性强,适合普遍的情境,也就是说语义重力小。例如“从‘兄弟’到‘命运共同体’——中国建构对非洲话语体系的理念与实践”一文就被引用八百多次。文章指出中国建构对非话语体系的理念与实践,可根据其指导理念和话语诉求,分为“兄弟论”“合作论”“责任论”“软实力论”和“命运共同体论”五个阶段,凸显中国建构对非话语体系的理念与实践经历了从情感到利益、从责任到使命、从物质到价值的三个转变。文章同时提出全面并且与时俱进地利用创新话语体系来阐述和说明中国,已成为中国对外传播亟待解决的新命题。这样的主旨语义重力小,即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此易被广为引用。

图3 基金支持

图4 发文机构排名

约十分之一的文章有基金支持。国家社科基金占据首位,近两年增长十二项,可以看出外交话语研究在国家社科中的日趋重要地位,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国家留学基金等紧随其后,而各省市地的研究中,江苏、上海等走在前列。近两年还出现了国外高等教育财团的支持。

对于基金支持和发文机构方面,国家社科基金给与的支持一枝独秀,说明外交话语研究在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方面是一个热点,而外交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在发文量方面的领先优势则大约表明外交话语研究在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等领域的跨学科状态。

图5 关键词聚类

图6 突现关键词排名(按凸现率和突现年度)

从关键词的凸显年度即该研究领域在某一较短时段内追踪的热点来看,我们可以约略看到外交话语研究从语言学分析走向外交本体研究的路径。较早的外交话语研究聚焦模糊限制语,即hedges, 考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的语境、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框架, 还有语用学层面的礼貌原则、合作原则等,跨文化交流中涉及的东方主义,以及批评话语分析等都在早些年的关键词排名中。近年来排名在前的则有中国形象——这又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地,汇聚了话语分析、传播和公共外交等领域的研究者,最新的关键词排名则有全球治理、话语体系、“一带一路”、国际法和外交政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表明国际关系(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解读中国外交新理念》,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4年。和外交研究的学者们已经加入到外交话语研究的热潮中。

从关键词的凸显率来看,近年来无论是语言学研究还是外交研究都聚焦在全球治理、话语体系、一带一路、习近平外交思想以及美国等方向,其他还有中国形象、国际法和外交政策。从学科间的相互借鉴来看,语言学话语分析借鉴外交研究的热点多了,而国际关系和外交研究中借鉴语言学理论的却很少,除了“话语”这一概念。因此,语言学研究中的语境理论、评价理论,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等,包括知识社会学中的语义重力理论等还需要持续地为外交话语研究提供有益的视角。而国际关系类研究中的国际政治视角则为语言学研究特别是语料库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

图7 研究演进 时区视图侧重从时间维度表示知识的演进、更新和相互影响

图8 (图7在近年内的放大)

请看以下的一段表述: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在中美关系方面,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在南海问题上也坚持人类命运共体系的新理念,运用批评话语分析能加深我们对我国的对外政策以及公共外交和软实力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在外交话语的框架中更好地建设国际话语权,树立国家形象,做好中国梦的国际传播。

这是本文作者将关键词连接起来的一段串烧,似乎在表达比较宏观的外交理念,但细细分析却没有更多深入阐释。这也是这一类文章难以避免的一个情况。

1.求大求全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和话题本身的容量也有一定的关系。当代中国、中国媒体的、中美官方话语的、中国外交研究的、论中国公共外交的、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等等修饰语所框定的是一些比较宏大的画面,这在被引和下载排名靠前的文章中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毕竟研究者特别是研究生论文作者们需要看到这些概述才能起步开拓自己的小园地。“南海问题”是我们在关键词网络中看到的唯一一个具体话语领域。就分析本身而言,我们期待看到对外交话语的更加精微的分析、深入的挖掘和跨语言的对比,随着语言学话语分析的研究逐渐关注到外交话语这一重要领域,我们预期这是不久的将来会出现的景象。《世界新公共外交:模式与趋势》在“智库公共外交”一章中谈到我们的官员在对外交往时,“不能光停留在我大政方针和大原则上,还应更多触及中国面临或外界普遍关注的现实,更加重视对方听众的感受,增加演说、研讨的现实针对性,避免泛泛而谈,空洞无物、大而化之”(10)李华:《世界新公共外交:模式与趋势》,北京:时事出版社,2017年。。不仅对外交往是这样,在外交话语研究的选题上我们也可以既阐释对大政方针的理解,又聚焦一些更小的话题,从而在外交话语中可以精细耕耘。

2.与第一点密切关联的是很多分析没有落实在具体文本,没有运用语言学的方法,或者有的虽然用了,但局限在语用学等某个一单一的概念或框架中。

3.无文本细读。对话语的分析应该建立在文本的细读上,而由于论文篇幅容量,特别是由于缺乏细读文本的语言学分析方法,大多数论文是在印象式或基于只言片语、或基于印象加推论做分析。

必须充分肯定的是,这些论文为我们清扫了场地,开阔了一片较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使随后在研究有了相应的视野范围和关键概念等。这些论文中的很多在标题中就含有“中国”或“中国的”,表现出明显的中国框架和视野,例如中国外交研究的新领域、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国化”“中国媒体的”“当代中国文化”“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等等。这些论文使几个相近的学科进一步走进,如话语分析、国际传播、公共外交等。换言之,对外交话语的研究促进了几个相邻学科的借鉴和融合,当然,在具体概念和理论框架的上深入的对话还有待展开。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功能语言学和合法化语符理论之间的对话,特别是在语义重力等一些关键概念方面深入的相互借鉴。一些大学成立的中国形象研究中心,有的成立了外国语和国际关系学院等,可以成为融合这些学科的有益尝试。

五 外交话语作为研究领域的演进

《中国外交六十年》中有1977—1990年有关中国外交的文章类别及数量统计(11)王逸舟、谭秀英:《中国外交六十年1949-200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类别有领导人外交思想和战略(2.78%)、外交史、中西欧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和中苏关系,其中中美关系占四分之一强,外交史22%。此外,该书统计了2003—2009年间十种期刊发表的外交学论文数量及比例,其中有外交知识与技巧,主要研究问题涉及外交语言和外交调研、外交决策、外交文化、危机管理、外交学学科建设、领导人外交思想、外交方式的研究(如民间外交、多边外交和公共外交)、外交内容的研究(如军事外交、体育外交、文化外交和太空外交)、外交理论和外交制度的研究。(12)王逸舟、谭秀英:《中国外交六十年1949—2009)》, 2009年。从这项统计看,当时外交话语还没有作为议题领域或主要问题出现。

以笔者熟悉的郭鸿教授的外交语言论文(13)郭鸿:《外交语言的语言特征》,《外语研究》1990年第4期,第9—14页;郭鸿:《英语作为外交语言的文体特征》,《外语研究》1992年第4期,第6页。为例,他没有区分语言与话语,将两者合在一起论述,既讨论了外交语言本身,语种的选择、外交英语的历史由来等,又讨论了外交话语的语域特点,但由于没有使用“话语”概念,使该文在搜索中未能归入对“外交话语”研究的范畴。从语言到话语,还要经历最近这十来二十年的变化。研究者逐渐从对langue的描述来到对parole的观察描述分析和判定。

近年来外交话语研究的专著则不断涌现。较为突出的有《“中国崛起”话语对比研究》,(14)孙吉胜:《“中国崛起”话语对比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页。作者认为要改善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体系,需要对国外涉及中国崛起的话语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找出中国崛起话语在国内外的差异与鸿沟。以该书中关于英国媒体对中国崛起的话语研究为例,统计了大量的英国主流媒体涉及“中国崛起”的报道,首先是内容概览,做出了详实的小结和归纳,然后是在词汇方面挑出一些褒义和贬义的词,三是从句式上,其实是根据言语行为作为一些分类。虽然全章的分析全面中肯,能基于一些代表性语篇中的内容和评价性词汇,但如果能适度运用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则可得到更为精细的分析。例如分析中没有涉及到含混的、矛盾的态度,只有对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内容领域的分类,没有对态度的词汇语法资源的细分,对话语的理解相对简单,未能把话语看作是与功能语域密切关联的复杂变体。

新公共外交和媒体外交的兴起使外交话语研究成为新的聚焦点。我们从citespace中统计的到的关键词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公共外交的范畴,如话语权、国家形象等。(15)Stevaes,J. Soft Power and Public Diplomacy:The New Frontier for Puiblic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Public Relations Review,(38),2012.这就把话语研究带到了前台。就研究主题而言,网络外交话语研究不足、国际组织外交话语缺失。就“网络外交”而言,社交媒体作为当代外交发展最快的工具之一,提供了和广大年轻受众连接的最佳渠道。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交媒体和公共关系、公共外交之间的关系。新媒体在网络治理中的作用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国别区域研究以及语言学话语分析等学科领域中的新景观。

核心的研究问题有:外国使馆用了哪些社交媒体平台在中国开展网络外交;哪些平台是他们最常用的;哪些使馆用户最多等等。可以看到,这项研究基本是数量上的统计,作者搜集了对话式交流的数量并得出了外国使馆发文多少的排序,但由于没有涉及对使馆微博话语的研究,研究发现受到一定的局限。

作为新型的外交模式,公共外交的努力方向就包括了国家形象和软实力建设,这其中国际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组织作为非国家行为主体的一种重要类别,是特定国家与国际公众沟通联系、并可以影响国际舆论的重要桥梁,可以在国际体系中同时成为工具、平台和行为体。(16)李华:《世界新公共外交:模式与趋势》,北京:时事出版社,2017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组织对国际事务有了深度参与,因此公共外交功能也愈发显著。但在我们的关键词网络中,对国际组织话语的研究也缺失。

在《国际政治中的知识、欲望和权力》中,作者潘成鑫围绕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机遇论,从西方自我与他者想象中的新殖民欲望等知识和权力视角进行了深入的、抽丝剥茧似的阐释,但论及具体的中国威胁论话语形态层面,作者只是做了内容的提炼,未见语言学的方法,我们并不是苛求作者,而是提出需要语言学研究者挺身而出。作者论及中国政府对美国的影响,引用了1998年的《中国的国防》白皮书,美国被提及10词,每次均为正面词汇,而200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提到美国13次,2处正面,11处负面。(17)潘成鑫:《国际政治中的知识、欲望与权力》,张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这样的词频统计是一个出发点,语言学的分析还要看到白皮书中美国是怎样被呈现的,语义重力如何,话语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书中还引用了一个美国参议院的议论,说“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一个警示标志,作者还由此联想到西奥多·罗斯福把“中国的”当作“嘲讽性的形容词”。书中还有多处提到词频和用词方面的例子,但除此之外就没有对于话语的语言学分析了。正如一位推荐者对此书高度评价,认为它“在有关中国的国际关系文献中别开生面,在揭示话语、认同和表述这些因素在中国的全球事务尤其是与美国的关系中的关键作用方面……站在了前沿”(见书的封底),该书深入理性探讨了两种范式的话语,但和批评话语分析没有关涉。

就研究方法而言,外交话语越来越多的呈现多模态化,特别是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外交话语。(18)王莉丽:《公共外交——多元理论与舆论战略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多模态分析作为方法论应该有更多的前景。例如图文关系类别就位于多模态符号学框架中。多模态符号学指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研究,过去二十年的多模态研究主要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理论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语义生成,主要途径包括:符号语法的构建、多模态语类特征研究、社会场所的再符号化研究等。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多模态符号学在多种模态的系统语法构建、模态间关系研究、批评性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及多模态研究的学科融合等方面均有待结合语料的探索。

六 余 言

以本文作者曾聚焦的的军事公共外交的话语来源为例,我们可以从内圈、中圈和外圈来看:内圈即军事公共外交本身(军事融媒体的军事外交栏目、国防部新闻发布会、国防白皮书等)。中圈即具备军事公共外交效应的军事或非军事行动,其中非战争军事行动包括维和、护航、救援、撤侨等。军事公共外交通过这些面向公众的积极行动,塑造我军特色的军事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同时提升了我军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有利于打造世界一流军队的国际形象。外圈是在军民互动中对塑造军队形象产生的积极效益,如军营开放、军事表演、军舰访问、军乐仪式等。这些话语的来源可以说都是基于媒体的,因此新媒体平台的军事公共外交话语是本文作者关注的主要领域。

中国的外交话语开始在国际议题设置中发挥一定的影响力,这一方面的研究已有初步成果。我们认为语言学的话语分析应该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例,概念功能的语法隐喻以及对名词化的分析是该流派的一个亮点。(19)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外交新理念的包装和内涵阐释在话语上是有规律可寻的,表现为名词化、过度词汇化等,出现在特定的话语种类中,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见。此外,在功能语言学的话语语义和社会文化语境层面,语类理论致力于话语与文化的接面,通过考察语类的分类和拓扑,考察话语种类的迁移和变化,以及和社会情境之间的相互塑造过程,这对于我们研究外交话语颇有助力。可以预见,随着媒体人、国政人和外语人共同关注外交研究,特别是聚焦外交话语,外交话语研究作为新的领域将出现新的多学科和跨学科的洞见和系统成果,这将大大有助推动对于国家整体外交的研究。

猜你喜欢

语言学语义外交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情感形容词‘うっとうしい’、‘わずらわしい’、‘めんどうくさい’的语义分析
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