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麟所读易学书籍及札记书写研究
2020-02-24王妮
王 妮
(山东省图书馆,山东济南 250100)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厚斋,辞官归隐后改号深宁居士,庆元府鄞县人。淳祐元年(1241)进士,宝祐四年(1256)应试博学宏词科,中选。累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入《宋史·儒林传》。《宋元学案》有深宁学案以王应麟为学派代表,清代四库馆臣称他“博洽多闻,在宋代罕其伦比”。[1]《困学纪闻》为王应麟晚年入元后之著述,记其读书为学心得,自题“开卷有得,述为《纪闻》”,袁桷在元刊本《困学纪闻》序中称“先生年未五十,诸经皆有说,晚岁悉焚弃,而独成是书。”则《困学纪闻》所述为王应麟毕生读书为学之精华,清人对此书尤为重视,为选钞、为笺注者代不乏人,其中作笺注者有阎若璩、何焯、方朴山、全祖望、钱大昕、万蔚亭、屠继序、翁元圻、赵竹冈、黄培芳等,以翁元圻集注本最为流行。今以其中易学部分为研究对象,借助翁元圻集注[2]及今人俞信芳《翁元圻注困学纪闻易拾遗——兼与孙通海君校点商兑》[3]管窥王应麟所读易学书籍,据此探讨王应麟的读书札记书写特点。
1 王应麟的读书经历
1.1 幼承义方
王应麟多次表明他受学于其父之事,除了《困学纪闻》之前题语之外,王应麟在记楼昉易学曾言“迂斋讲《易》,谓:‘伏羲未作《易》之前,天下之人心无非易;伏羲既作《易》之后,天下之万事无非易。’又《策问》谓:‘种明逸以易学名,而其后世衡至师道,累叶为名将。郭逵以将帅显,而其后兼山、白云皆明《易》。盖《易》之为书,兵法尽备,其理一也。’”称“闻之先君云”[4]。在《浚仪遗民自志》言“学以先君为师,伯仲自为友,闭门读书不妄交也。”王应麟之父王撝,字谦父,幼学于楼昉,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王撝曾试词学科不中,辄弃去,自誓曰:“他日必令二子业有成。”[5]
王撝“性严急,每授题,设巍坐,命先生(王应麟)与其弟应凤坐堂下,刻烛以俟,少缓辄叱怒,由是先生为文称敏疾。”[6]王撝亲自训练王应麟、王应凤兄弟的捷才,并积极为其兄弟寻找词科参考资料,如王撝在教授其同年余天锡参知政事子弟后拒收束脩,拱立言曰:“二儿习词学,乡里无完书,愿从公求尺牍往借周益公、傅内翰、番阳三洪公,暨往昔习词学者凡二十馀家所藏书。”[7]
1.2 科举求学
《宋史·儒林传》记载王应麟“九岁通《六经》,淳祐元年(1241)举进士,从王埜受学。”又载“初,应麟登第,言曰:‘今之事举子业者,沽名誉,得则一切委弃,制度典故漫不省,非国家所望于通儒。’于是闭门发愤,誓以博学宏辞科自见,假馆阁书读之。宝祐四年(1256)中是科。”[8]
《宋史》所载传记资料为删减所得,据此仅可知王应麟大体读书求学经历:第一,王应麟九岁通《六经》,王应麟以经学为进学基础。第二,王应麟之师王埜,《宋史》亦载其事迹,“王埜字子文,宝章阁待制介之子也。以父荫补官,登嘉定十二年(1219)进士第。仕潭时,帅真德秀一见异之,延致幕下,遂执弟子礼。德秀欲授以词学,埜曰:‘所以求学者,义理之奥也。词科惟强记者能之。’德秀益器重之。”[9]并称王埜“因德秀知朱熹之学,凡熹门人高弟,必加敬礼。知建宁府,创建安书院,祠熹,以德秀配。”[10]《宋史》摘录王埜事迹特意强调王埜对词科的看法,不学词科之学,故而王埜所授应以经学为主。而关于王应麟之师的说法,还有其他资料记载,如明人郑真《王厚斋先生小传》“十六岁从乡先生吴参倚游,复从王埜受学,得吕成公、真文忠之传。”元人袁桷《陈君墓志铭》“方宋文治时,立博学宏词科。番阳三洪公、周文忠公,迄至清显。至吕成公、真文忠公,阐正学,弥贵重。真传诸徐凤,徐凤传诸尚书王公应麟。”张骁飞《王应麟文集研究》一书曾以王应麟与吴参倚、王埜、徐凤诸人生平事迹之相关时间考察王应麟师承,吴参倚几无可考、王埜与王应麟有重合相交时间点,有成为王应麟之师之可能。而徐凤于宋理宗嘉定十七年(1224)去世,时王应麟仅一岁,故推论袁桷盖从词科之道相传的角度论述,非指师生相授[11]。王氏父子重视博学宏辞科而反受学于重义理之学的王埜,或与王埜师真德秀有关,真德秀为朱熹再传弟子,曾中博学宏辞,王埜虽求义理之奥,但其学识亦较王应麟父子渊博。由《宋史》摘录重点推测,目前学界大多认为王应麟受学王埜非博学宏辞,但是不可否认,王埜,是王氏父子所能接触到的离博学宏辞最近的人。第三,对于考取博学宏辞科的准备,王应麟父子都注意到自己藏书的不足,并通过借书加以弥补,王撝为二子求学拒收束脩而求得允借私家藏书的机会,王应麟借阅馆阁藏书,王应麟博学宏辞科的中选、学问的成就离不开公私藏书的支持。经学基础、名师指导以及大量阅读是王应麟青年时期读书求学经历。
为官之后勤学不怠,每以小册纳袖中入秘府,凡见典籍异闻则笔录之,复藏袖中而出[12]。
1.3 晚述所学
宋亡后,王应麟杜门不出,朝夕坐堂上,取经史诸书讲解论辨[13]。王应麟自作墓志铭《浚仪遗民自志》称“再入翰苑,三入掖垣,制稿凡四十五卷,才弱文不逮古也。嗜学老不倦,为《困学纪闻》。汇次之书,有《诗考》《地理考》《汉艺文志考》《通鉴地理考》《地理通释》《通鉴答问》《集解践祚篇》《补注急就篇》《王会篇》,辑古今言行为蒙训。其文稿曰《深宁集》,然不足传也。”(1)宋王应麟《四明文献集:外二种》,张骁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71页。《宋史》列传著录二十三种,张大昌《王深宁先生年谱》列著述三十一种(其中《论语郑康成注》,云或谓为惠氏栋伪托,未详),吕美雀《王应麟著述考》在张谱外又增考托名之书八种,吕美雀《王应麟注述考》亦统计三十种。张谱见《四明文献集》附录,吕美雀《王应麟著述考》为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71年。
王应麟晚岁读书,删减旧说,成《困学纪闻》一书,为其所重,故自言“嗜学老不倦,为《困学纪闻》”,其子昌世称“吾父平生书最多,惟《困学纪闻》尤切于为学者。”[14]
2 《困学纪闻》卷一《易》所引书籍
2.1 王应麟札记所引书籍
《周易子夏传》(2次)《京氏易传》(4次)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郑玄《易赞》郑玄易注(2次)王弼注《周易》(9次)孔颖达《周易正义》(8次)李鼎祚《周易集解》(9次)郭京《周易举正》(2次)刘禹锡《辩易九六论》王昭素《易论》范谔昌《证坠简》刘牧《刘长民易》邵雍《观物外篇》(2次)《八卦正位图》周敦颐《太极图说》李溉《卦气图》苏舜钦《复辨》胡瑗《易传》倪天隐《周易口义》阮逸《易筌》王安石《易解》(2次)司马光《易说》苏轼《左传三通问供养三德为善》《东坡易传》张载《正蒙》(2次)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答周闳中书》《伊川易传》(12次)杨时《易说》(5次)《龟山语录》《程子易传跋》吕大临《易章句》游酢《易说》(2次)谢良佐《晁以道传易堂记后序》晁说之《传易堂记》《古周易》《嵩山文集》《易规》(3次)耿南仲《周易新义》《易解义》朱震《汉上易传》(10次)郭雍《传家易说》(5次)沈该《易小传》薛温其《易义》胡铨《易解》《澹庵易传拾遗》、李光为胡铨《易解》序、李光《读易详说》李衡《周易义海撮要》(3次)洪兴祖《易古经考异释疑》张行成《易通变》(3次)《观物外篇衍义》冯时行《易论》(2次)晁公武《易广传》杨万里《诚斋易传》(3次)李舜臣《易本传》(2次)吕祖谦《东莱易说》(5次)朱熹《答郑子上问》《感兴时》《答曾巩》《答陈文蔚》《朱文公文集》《诗集传》《周易本义》(8次)《朱子语类》(13次)朱鉴辑《文公易说》(3次)张浚《紫岩易传》赵善誉《赵氏易说》杨简《杨氏易传》蔡渊《周易卦爻经传训解》《易象意言》(2次)杨楫《〈周易元包〉序》项安世《周易玩辞》(3次)程迥(6次)《周易古占法》《周易章句外编》《易传外编》《古易章句》《周易章句新编》王炎《读易笔记》冯椅《厚斋易学》(2次)高斯得《耻堂存稿·经筵进讲》《易纬》(4次)叶梦得、张震、《尚书》(7次)《诗经》(4次)王安石《诗说》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2次)《大戴礼记》(6次)卫湜《礼记集说》《左传》(9次)董仲舒《春秋繁露》陆德明《经典释文》(10次)《说文解字》徐锴《说文系传》《尔雅》李巡《尔雅注》《论语》(5次)《孟子》(2次)《大学》(2次)真德秀《书颖斋记》《孝友堂记》《养正堂记》《西山读书记》(2次)《大学衍义》《中庸》韦昭注《国语》(2次)《战国策》《越绝书》《史记》(9次)《汉书》(15次)荀悦《汉纪》《后汉书》(7次)《三国志》(6次)《晋书》(7次)《北史》《南齐书》《梁书》《唐书》(5次)《隋志》《新旧唐志》陈骙《馆阁书目》《竹书纪年》吴仁杰《两汉刊误补遗》司马光《刘道原十国纪年序》《资治通鉴》(2次)朱熹《通鉴纲目》刘时举《续编年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2次)吕祖谦《史说》《荀子》(2次)《庄子》《列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桓谭《新论》《贾谊书》《盐铁论》《说苑》《阴符经》《周髀》郑小同《郑志》周敦颐《通书》唐仲友《帝王经世图谱》《颜氏家训》傅玄《拟金人铭作口铭》《太平御览》(2次)苏洵《嘉祐集》周南《周氏山房集》吕陶《净德集》林光朝《艾轩集》(林希逸《艾轩集序》)汤汉《东涧集》韩愈《平淮习碑》《送穷文》陈师道《后山丛谈》何薳《春渚纪闻》邵雍《邵氏闻见录》邵博《闻见后录》刘向《别录》张稘《书文公集后》陈瓘《弹蔡京疏》欧阳修《朋党论》《廖氏文集序》曾巩《洪范传》《徐复传》《杨文公谈苑》楼钥《止斋春秋后传序》刘爚《云庄集》曾慥《类说》王楙《野客丛书》马永卿《元城语录》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张舜民《画墁集》(2次)范处义《逸斋诗补传》刘一止《苕溪集》叶梦得《避暑录话》喻樗《玉泉语录》赵与峕《宾退录》汪藻《为张邦昌雪罪表》周紫芝《太仓稊米集》扬雄《覈灵赋》《太玄经》(2次)吴祕注《扬子法言》颜延之《祭屈原文》黄庭坚《奉和文潜赠无咎篇未多见及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为韵》陆贽《陆宣公集》薛季宣《都堂审察札子》吕祖谦《己丑课程》张栻《答李季修》《答游诚之》叶适《水心集》魏了翁《答丁大监黼》《师友雅言》《简州四先生祠堂记》《李中父墓志铭》张说《鄎国长公主神道碑》陆佃《陶山集》袁燮《管仲器小论》
王应麟180条易学读书札记确切引书数目不可知,存在有些书观点相同、有些书现已失传无法查到的情况,其大概引书203种,上述所列书名及文章名亦可推知王应麟之博学,而此处所列仅为易类相关,而王应麟之札记不限于易类,经史子集四部都有涉及。
2.2 所引书籍的特点
第一,易学书籍以宋代易学书籍为主。宋代易学书籍72种,先宋易学书籍10种,多条引用未重复计入,宋人文集中论及易学未统计,而《困学纪闻》卷一论易条目共180条。此72种宋代易学书籍仅为有札记内容可复查者,王应麟之阅读应该不止于此。而《宋史艺文志》载易类书籍213部,含先宋时代作品,如郑玄《周易文言注义》一卷王弼《略例》一卷《易辨》一卷等33种,并将陆德明之《释文》以及《易纬》著作四种等计入,故而可以看出王应麟对宋代易学书籍的阅读了解,这是王应麟总结宋代易学的基础,王应麟曾总结宋代古易研究,“《古易》五家:吕微仲、晁以道、睢阳王氏、东莱吕氏、九江周燔。又有程迥、吴仁杰二家。而洪兴祖以一行所纂《古子夏传》为正,以诸书附著其下,为《考异释疑》。”[15]
王应麟所引宋代易学书籍以程颐和朱子学说为主,其中程颐《伊川易传》12次,及其四大弟子著作如杨时《易说》《龟山语录》《程子易传跋》吕大临《易章句》游酢《易说》谢良佐《晁以道传易堂记后序》等,而朱熹仅《朱子语录》就有13次引用,而又有《周易本义》8次,《文公易说》3次。而另一个引用较多的为朱震《汉上易传》,有10次之多。
王应麟对宋代易学书籍的引用多于先宋著作,与先宋著作在宋代流存不多有关,但王应麟依然关注先宋易学,如其辑录《周易郑康成注》,并引程子言“学《易》先看王弼”表明自己的观点“余谓辅嗣之注,学者不可忽也。”[16]同时通过其他非易学书籍探讨前代人的易学观点,如:后汉鲁恭引《易》曰:“‘潜龙勿用’,言十一月、十二月阳气潜藏,未得用事,虽煦嘘万物,养其根荄,而犹盛阴在上,地冻水冰,阳气否隔,闭而成冬。故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言五月微阴始起,至十一月坚冰至也。”又云:“《易》十一月,君子以议狱缓死。”又云:“案《易》五月姤用事,经曰‘后以施令诰四方’,言君以夏至之日,施命令止四方行者,所以助微阴也。”又引《易》曰“‘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言甘雨满我之缶,诚来有我而吉已。”赵温曰:“于《易》一为过,再为涉,三而弗改,灭其顶,凶。”汉儒说《易》,可以参考。[17]鲁恭、赵温言《易》见于《汉书》《后汉书》。
第二,王应麟关注易学不限于易学书籍,遍及古籍分类四部,上述所列有117种之多,而这仅仅是180条易学札记中所引。王应麟以他经证易,综合所读书籍,诸经合论,如:鸣谦则吉,鸣豫则凶。鸣者,心声之发也。“未知获戾于上下”,鸣谦者欤?“二三子亦姑谋乐”,鸣豫者欤?[18]“未知获戾于上下”出自《尚书·汤浩》,“二三子亦姑谋乐”出自《春秋左传》哀公五年,王应麟引用《尚书》和《春秋左传》解释《易》。
王应麟接受史事易学观点,用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解释卦爻辞,从史事中寻求爻辞的应验,如“君子无斯须不学也,黄霸之受《尚书》,赵岐之注《孟子》,皆在患难颠沛中,况优游暇豫之时乎?《易》曰:‘困而不失其所,亨。’”[19]并且这又与上述从史书中探寻儒者的易学观点相加,故而引用史书较多,尤以两汉史事较多,出自《汉书》者15次,《后汉书》者7次,这也与王应麟重视汉代文献相一致[20]。
第三,王应麟对经学的研读突破文体的限制,上述所列除了书籍名称之外,还有文章名称,如傅玄《拟金人铭作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傅玄《口铭》也。《颐》“慎言语,节饮食”,《正义》用其语[21]。王应麟引用傅玄《拟金人铭作口铭》为孔颖达《周易正义》对颐卦的解释找出处。王应麟引用的集部文献里体裁各异,有赋、跋、疏、论、传等多种体裁,如扬雄《覈灵赋》、张稘《书文公集后》、陈瓘《弹蔡京疏》、欧阳修《朋党论》、曾巩《徐复传》等。
3 王应麟读书札记的书写特点
3.1 形式上,与宋代普遍流行之笔记体著作相似,分条记载,上下文无必然之逻辑性
《困学纪闻》卷一易,第1条:“危者使平,易者使倾,易之道也。处忧患而求安平者,其惟危惧乎!故乾以惕无咎,震以恐致福。”第2条“‘修辞立其诚。’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易》以辞为重,《上系》终于‘默而成之’,养其诚也;《下系》终于‘六辞’,验其诚不诚也。辞非止言语,今之‘文’,古所谓‘辞’也。”第1条总言易之道,并提及乾九三与泰九三内容。第2条阐释乾九三文言的“修辞立其诚”,并用《系辞》内容加以佐证。第1条与第2条之内容并未按照《易》之内容来编排,第1条内皆言危者使平,危平关系;第2条皆围绕修辞、辞,而两条之间并未有必然之逻辑关系,概皆言《易》而已,余者皆如此。
3.2 语言上,注重骈俪效果,有时会删减修改原文以达到骈俪效果
第74条:“艮者,限也,限立而内外不越。天命,限之内也,不可出;人欲,限之外也,不可入。”郭冲晦云。而郭雍其原话为“所得在艮,艮者,限也。限立而内外不越。天之命我限之内也,不可出。人欲,限之外也,不可入也。”王应麟删改“天之命我”与“人欲”相对,而为“天命”[22]。第151条:知识欲高明,故效天;操履贵笃实,故法地。真德秀《书颖斋记》原文为“知识欲其高明,故效天;操履贵乎笃实,故法地。”第11条:《乾》《坤》之次,《屯》曰“建侯”。封建与天地并立,一旅复夏,共和存周,封建之效也。匹夫亡秦,五胡覆晋,郡县之失也。王应麟所言是否合理暂不讨论,但其所列史事的语言在追求骈俪。不仅叙述史事时的语言组织骈俪,王应麟有时在解释爻意时也是如此,如第14条:“系于苞桑”,三柔在下而戒之也。“系于金柅”,一柔方进而止之也。语言欲求骈俪,是王应麟读书札记的语言特色,这或许与他长期准备博学宏词科考试及之后掌制代言有关。
3.3 编排上,注重寻找相似点,并对相似内容进行摘录组合
其一,王应麟将《易》经系辞、彖辞、爻辞中的相似处组合到一条中。如第15条:蒙之刚中,二也,占而求之曰“初筮”;比之刚中,五也,占而从之曰“原筮”。第16条:童蒙应于二之刚则吉,养之早也。童观远于五之刚则吝,见之小也。第17条:信君子者治之原。《随》之九五曰:“孚于嘉,吉。”信小人者乱之机,《兑》之九五曰:“孚于剥,有厉。”第15条蒙、比《彖》皆言“以刚中”,且皆言“筮”,故而王应麟将蒙之刚中与比之刚中合为一条。翁元圻注探王应麟所言之来源引用游酢《易说》“蒙之初筮者,致一以有求;比之原筮者,再思以有择。”游酢着眼于“筮”,王应麟着眼于“刚中”。第16条蒙之六五爻辞与观之初六爻辞,皆言“童”,王应麟用“童蒙应于二之刚则吉”解释蒙卦六五“童蒙,吉”应于九二,用“童观远于五之刚则吝”解释观卦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并与九五相对比。第17条将随之九五和兑之九五爻辞“孚”结合解释为“信君子者治之原”“信小人者乱之机”,而“治之原”与“乱之机”出自《汉书·楚元王传》。
其二,结合他人所言而组合成文。如第128条:大畜为学,贲为文。“能止健”而后可以为学,“文明以止”而后可以为文。止者,笃实而已。不以笃实为本,则学不足以成德,文不足以明理。翁元圻注列举程颐《伊传易传》吕大临《易章句》郭忠孝《兼山易说》杨时《龟山易说》朱震《汉上易传》内容,其中《兼山易说》“健,天德也。能止天德,其畜大矣。”王应麟以“健,天德也”与“能止天德”结合而成“能止健”,用以解释大畜为学,故成“能止健而后可以为学”。
其三,综合各家相同言论。如第137条:经说多依托,《易》为甚。《子夏传》,张弧作也。《关子明传》,阮逸作也。《麻衣正易》,戴师愈作也。此三书伪作者皆他人所言,王应麟综合列举而已。第166条:程子《易传》,晚始授门人。止斋《春秋后传》亦曰:“此身后之书。”刘道原谓:“柳芳《唐历》本皆不同,由芳书未成而传之故也。”王应麟将程颐《伊川易传》陈傅良《春秋后传》柳芳《唐历》同列总结没身后书传人的情况。
王应麟综合归类的读书札记编排方法与类书的编排方法相同,分门别类编排,只不过《困学纪闻》在大类之下较为自由,其部分小条内容上依旧采用这种以类相从编排方法,甚至从爻辞、彖辞中总结相同内容。编类又称编题,是习博学宏词科的基本训练,王应麟在《词学指南》一书中曾提及词科训练六法:为编题、作文法、语忌、诵书、合诵、编文。词科准备之编题要求“初编时须广,宁泛滥,不可有遗失”[23],而读书札记比较自由,可随意摘录,但是方法却是相同的。长期博学宏词考试的准备及掌制代言的实践,不仅影响了王应麟的行文语言,而且对其学术思维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应麟众多辑录类书籍的编纂以及《困学纪闻》札记的书写正体现了这一点,无怪乎何焯曾评论《困学纪闻》“是书尚不免词科人习气”(2)见《三笺本困学纪闻全祖望序》,全祖望引何焯评论为批评何焯之言。宋王应麟著,清翁元圻辑注,孙通海点校《困学纪闻注》前附。。
3.4 内容上,读书札记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选择较为自由
读书札记是个人读书选择,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困学纪闻》条目的选择体现了王应麟的学术倾向和个人情感。《困学纪闻》成书于宋亡之后,书中多有身世之感与故国之思,其第一条首言易之道危者使平、易者使倾,王应麟对易的整体理解是想要从多难、忧患中致安平,所以才会在整体基调平和的摘录中发出“经术虽明,奚益焉”(第42条)的感慨,才会关注史事,以史事论易,《困学纪闻》之卷十一至十六还有专门考史之内容。王应麟记录“召平、董公、四皓、鲁两生之流,士不以秦而贱也。伏生、浮丘伯之徒,经不以秦而亡也。万石君之家,俗不以秦而坏也。《剥》之终曰‘硕果不食’,阳非阴之所能剥。”(第28条)不知是否在为自己寻找存在价值。王应麟仍以宋人自居并反思宋朝,在卷一易学部分有多条论及宋朝史事,如第43条“五阳之盛而一阴生,是以圣人谨于微”,以“我艺祖受命之二年,女真来贡,而宣和之祸乃作于女真”作史事说明。第55条:苕谿刘氏云“夬以五君子决一小人,不曰‘小人道消’,而曰‘道忧’,盖上下交而志同,如泰之时,然后小人之道不行。若以五君子决一小人,徒能使之忧而已。惟其有忧,则将图之无不至矣。”愚谓“小人道消”,嘉祐是也;“小人道忧”,元祐是也。
《困学纪闻》还体现了王应麟的学术倾向,注重考据为其特点之一,如第115条:《系辞》正义云:“韩氏亲受业于王弼,承王弼之旨,故引弼云以证成其义。”愚考王弼终于魏正始十年,韩康伯,东晋简文帝引为谈客,二人不同时,相去甚远,谓之“亲受业”,误矣。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启导后世考志、补志之学,《困学纪闻》卷一也关注目录考证,如第161条:《馆阁书目》:“《周易元包》十卷,唐卫元嵩撰。”今按杨楫序云:“元嵩,益州成都人。明阴阳历算。献策后周,赐爵持节蜀郡公。武帝尊礼,不敢臣之。”《北史·艺术传》:“蜀郡卫元嵩,好言将来事,不信释教,尝上疏极论之。”《书目》以为唐人,误矣。王应麟辑录《周易郑康成注》,之后辑佚之学蔚为大观,卷一亦有辑佚条目,如第102条:王肃注《易》十卷,今不传。其注“噬乾胏,得金矢”曰:“四体离阴卦,骨之象。骨在乾肉,脯之象。金矢所以获野禽,故食之反得金矢。君子于味必思其毒,于利必备其难。”见《太平御览》。
王应麟以“通儒”为目标,其学问渊博,注重融通,《困学纪闻》卷一所载内容多融合经史、诸经互解,如第26条:“谨乃俭德,惟怀永图”,故“甘节,吉”。“盗言孔甘,乱是用”,故“甘临,无攸利”。“谨乃俭德,惟怀永图”出自《尚书·太甲上》“慎乃俭德,惟怀永图”,《困学纪闻》此处慎作谨为避孝宗讳。“盗言孔甘,乱是用”出自《诗经·小雅·巧言》,王应麟引用《尚书》及《诗经》证《易》。第27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故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故曰“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出自《论语·述而》,“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出自《孟子·告子上》,王应麟用《论语》与《孟子》来解说《易》。
读书札记是个人读书所得的记录,《困学纪闻》是王应麟晚年总结毕生读书为学所得的记录,反映了王应麟的读书特点和学术倾向,《易》经为诸经之首,分析《困学纪闻》易学部分内容可以借此了解王应麟读书特点和基本学术倾向:王应麟以追求通儒为目标,著作宏富,融汇诸经、合通经史,注重经史百家的贯穿和致用,他对易学的关注突破易学书籍的限制,从史书记载和他人研究中融汇易学思想,其札记书写既有宋代笔记体小说的通常特点,又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对其札记书写的分析是读书笔记研究的个案,有助于其读书笔记的推广和王应麟个人学术特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