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语言服务业的译者能力的培养①

2020-02-24徐鑫涛

翻译界 2020年1期
关键词:译者服务业文本

徐鑫涛

南开大学

1.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因特网的出现和新型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涌现,“互联网+”时代推动下的国际与国内市场形势对翻译从业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一带一路”的发展,国内语言服务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语言服务业教学工具、翻译软件和翻译平台等得到开拓;机器翻译及译后编辑使得翻译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与升级。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技术带动了语言产业的新一轮升级和蓬勃发展,重塑着语言产业的发展格局。无论是职业译员、自由译员,还是语言服务企业,语言技术的使用俨然成为决定竞争力指数和行业话语权的利器。放眼全球语言服务业市场,欧洲推出了多语言技术发展计划,力推Trados、Atril Deja Vu、MemoQ 等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美国IBM、微软等著名公司开发了LSP.expert、lingotek 等口译软件和翻译管理系统,提升自身语言技术影响力。亚洲的腾讯、阿里巴巴等著名企业也积极拓展了机器翻译业务。在法律、医学、新闻等特定领域,机器翻译取代中低端的人工翻译成为了机器翻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语言服务业的发展,重新思考译者能力的内涵,厘清语言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提出可行性措施以提升译者能力,使译者综合应对翻译市场发展的新要求。

2.语言服务业的发展

语言服务业的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初具规模、稳定发展、爆发式增长等几个关键阶段。语言服务业以促进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等为目标,提供跨语言、跨文化信息转化服务和产品及相关研究咨询、技术研发、工具应用、资产管理、教育管理等专业服务(中国翻译协会,2018:11)。语言服务业的发展以传统的笔译、口译为发展契机,借助翻译技术的发展,拓宽了翻译领域的发展视角,提升了语言资本的经济转化效能。语言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为诸多行业活动输送了语言人才,比如“一带一路”、奥运会、世博会等。语言服务本身是体系化的,由语言服务提供者、语言服务方式、语言服务内容和语言服务接受者组成(李宇明,2016)。《2018 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中国翻译协会,2018)统计结果显示,全国经营范围包含语言服务业的企业数量达到了320,874 家,其中主要以语言服务作为经营业务的为9652 家,涉及社会生产、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语言服务业涵盖业务广泛,包括笔译、口译、本地化、翻译技术、影视译制、桌面排版、项目管理等。语言服务业在推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提升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上起到了关键作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语料库、知识库等基础设施成果的不断转化,培养译者在语言运用、技术研发、翻译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3.译者能力的内涵

译者能力指译者自身的语言能力,是译者通过不断调整翻译策略向目标群体有效传达信息的能力。国内学者、国外学者、国际翻译组织通过不同的视角解读了译者能力的内涵。

国内的学者关注译者作为市场化职业身份的沟通适应能力和把语言作为工具服务于社会的应用能力,而并非简单的语篇处理能力。例如,刘和平(2011)将译者的翻译能力划分为双语能力、分析综合抉择能力、语篇处理能力和职业能力,其中职业能力代表译员的翻译资源使用能力和职业道德;穆雷等(2017)主张译者能力的培养需要关注职业素养、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任务处理能力、专业能力和服务能力;王华树、张成智(2018)认为我们需要培养译者应用搜索工具、使用搜索技巧和掌握搜索资源三个方面的能力。通过对国内诸多学者所说译者能力构成要素进行归类和统计排名,我们发现:1)语言能力排在第一位,是译者能力组成的关键;2)技术能力的地位日益增强,构成要素也日益多元化;3)相比于传统一直强调的跨文化交际及教学能力,翻译职业素养和道德(伦理)明显得到关注,这和翻译职业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及机器翻译的发展不无关系;4)对译者能力的构成要素,存在对同一方面能力术语表述不同的情况,比如“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交流能力”等。在界定“能力”方面的术语方面,这需要后期逐步统一;5)关注较少的是认知能力和服务能力。随着新时代语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翻译对社会的服务性角色愈加强烈,这就需要译者改变传统的认知模式,着重加强培养译者能力在语言服务中的组成要素,适时关注和对接国际市场对译者能力的要求,更好地促进国内翻译市场的发展。

国外学者普遍强调语篇内的双语转换和交流能力。卡尔(Carr,2006:333)认为译者能力是从原始语义中,重新提取、整理和建构单词的意义。乔姆斯基认为讲话者的语言能力和讲话者的综合能力是不同的,综合能力是从译者能力的广义上来阐释的,强调某种语言在具体环境下的应用;语言能力指说话者的内在能力,还没有牵涉到语言交流层面(Chomsky,1965:4)。皮姆(Pym,2003)从功能角度将译者能力分为两层:一是针对原文产生一种以上译文的能力,二是从这一种以上译文中快速选择一种译文的能力。基拉伊(Kiraly,1995)认为译者能力除了语际转换等翻译能力外,还包括研究技巧、母语写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职业技能等。纽伯特(Neubert,2000)将译者的翻译能力定义为译者应对翻译过程中各种任务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主题能力和转换能力。除了重视基础的语言转换能力之外,与国内学者显著不同的是,国外学者更强调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结合国内教育环境及教学模式,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国内译者在外语学习和翻译过程中更好地服务语言产业的能力元素。

在PACTE(2003)团队的翻译能力模型中,译者能力由双语能力、言语之外的能力、语言策略能力、工具使用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子能力组成。其中,双语能力指两种不同语言之间在句法、篇章和语用层面的能力上要达到功能对等;言语之外的能力指掌握各个不同领域的百科知识;语言策略能力指解决翻译问题与提高翻译效率的能力;工具使用能力指翻译实践能力,包括文档转换、把握市场前沿动态、技术使用、网络搜索、电子查询词典等能力;心理调节能力指译者的行为认知和心理驱动能力。译者能力的特点包括:1)不同的子能力之间有差异性和层次性,互为补充但无法同时增加;2)不同文本类型所需专业性不同,需要的某些子能力会提高,比如法律类文本及医药类文本; 3)根据翻译方向、学习场景及语言组合的不同,子能力呈现出不同特点。卡尔斯鲁厄(Göpferich, 2009)在Transcomp 模型中提出译者能力包括沟通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工具使用能力、翻译习惯激发能力、策略能力等。其中,沟通能力指“双语”交流能力;专业知识能力指语言之外的能力;工具使用能力指应用翻译工具,参考性工具(如数据库、语料库、术语库、搜索引擎、百科全书等),机器翻译系统和术语翻译管理系统的能力;翻译习惯激发能力指使用已有的语言技能进行翻译转换的能力;策略能力指以目标任务为导向,驾驭其他能力使用的技能。欧洲翻译硕士(EMT)联盟(参见朱晓敏,2015)主张译者能力包括提供翻译服务、跨文化交际、技术应用、信息挖掘等能力,认为译者能力是天赋、知识、行为和技术的综合体现,强调翻译职业的商业化;他们关注实用能力的培养,旨在提供给客户全面的语言服务,解决服务需求问题并优化客户与译者之间的关系。

伴随着全球化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强,语言内外服务项目和翻译类型日趋丰富多样,本地化公司及各类语言服务机构的发展规模逐步走向繁荣。相比于过往传统的个体翻译和纸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翻译技术等与语言服务业的发展紧密融合,语言服务业对翻译从业者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了国家的语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4.译者能力在语言服务业中的表征

纵观译者能力的内涵,译者能力缘起于译者对翻译文本的语言解读能力。根据文本类型进行分类,传统翻译一般分为文学文本翻译和应用型文本翻译。文学文本的翻译关注译者在语言转化素养、文本主题整合、文化术语传达、修辞认知处理等方面的能力。以《三国演义》的翻译为例,语言转化素养强调文学文本“言外之意”的传递;文本主题整合关注文学文本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及对文学情感的分析;文化术语传达探究文化负载词的准确解读;修辞认知处理侧重文学文本中概念修辞的多重建构。应用型文本翻译关注译者的文本语义传递和专业术语表达的能力。应用型文本可以分为法律类、新闻类、军事类、旅游类、科技类等不同题材。以旅游文本翻译为例,文本语义传递关注语言基本信息传达和语言对比;专业术语表达侧重专业领域术语翻译的单一性和特殊性。与传统翻译类型不同,结合语言服务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在语言服务业的发展中特别需要的译者能力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是多语言排版。多语言排版指通过多语言将说明书或者宣传手册进行美工设计和加工制作的过程。多语言排版主要由排版人员通过使用专门的排版软件及图片编辑软件,对排版质量和排版流程进行把控。多语言排版常用的软件包括Adobe InDesign、FrameMaker、Illustrator、QuarkXPress等。多语言排版也用于网站本地化和多语言网站建设中。

二是译后编辑。译后编辑指机器翻译自动翻译过后进行的人工参与和加工,以提高改善翻译质量。ISO(2017)认为译后编辑指对机器翻译的输出结果进行校对和修改。基于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可以更好地减少文本在机器翻译后在标点、词汇、语法和逻辑上的错误频率,减少过译、欠译、漏译、冗余、术语不一致等翻译错误。

三是技术写作。技术写作是技术与职业写作的简称,属于技术传播的范畴(苗菊、高乾,2010)。作为技术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技术写作在语言服务业的对象包括低创、中创、高创的技术文档、技术手册、广告宣传和企业说明书等。技术写作既需要作者遵循严格的写作规范,又要根据具体文本功能的差异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四是术语管理。术语一般包含单义性、系统性、科学性、形象性等特点。术语从功能上具有语言功能、社会功能和科学认知功能等。术语管理是语言服务业高效整合全球语言资产的重要环节,对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术语管理有利于改善翻译项目的术语一致性,提升语言服务整体质量(王华树,2018)。

五是翻译项目管理。项目管理隶属于管理学,项目是为创造性生产成果或者产品而展开的阶段性任务。翻译项目管理可以使得翻译项目在运用过程中,综合运用翻译工具、翻译技能及综合性翻译百科知识,监控翻译项目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无论是笔译翻译项目还是口译翻译项目,翻译项目从译前、译中和译后都遵循了严格的翻译操作流程。

六是多人协同翻译与人际沟通。多人协同翻译的出现,使得单人花费很长时间内完成的项目翻译任务可以通过多人合作一天内完成。多人协同翻译的完成包含了项目组长、译员、审校等,在协作沟通中利用翻译平台(如译马网)、翻译软件(如Trados)等协同完成翻译任务。与此同时,多人协同翻译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保证翻译任务及时有效完成。

总而言之,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语言服务业的发展,语言服务业呈现出与传统翻译截然不同的新特点,语言服务业发展的新内涵对译者能力和人才培养策略带来了不同的要求。

5.译者能力的培养路径

译者能力大致包括翻译前的能力、学习策略及子能力的培养。翻译前的能力包括译者的知识储备、归纳、概括与协调的能力。学习策略指的是译者面对外部环境,在翻译领域内与翻译领域外之间更新知识的能力。子能力包含了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背景下的翻译项目管理、团队合作沟通等能力。除了翻译实践能力和职场应对能力外,译者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结构,使其系统地参与真实或模拟环境下的翻译项目(莫爱萍等,2015)。译者能力的培养路径主要从高校、政府、行业、慕课等四个层面实施。

第一,高校层面。高校要坚持培养译者的第一外语的沟通协作能力,并且综合提升多语言对比能力,在语言的听、说、读、写、译功底上夯实基础。译者的多语能力培养处在不断动态发展的模式结构中,包含了对多种语言的综合性运用,结合语言的不同领域和社会用途,进行跨文化交际。面对机器翻译无法达成满意效果的长句翻译和文化负载词翻译等,高校教师需要掌握高水平的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能力及对AI 翻译“机器腔”的识别鉴赏能力。高校应该通过高效的师资队伍建设,尝试运用“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结合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配合模拟翻译公司的实习场景,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年轻译者在知识储备、运用和整合方面的能力。除了翻译教学中所涉及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钱多秀,2009),高校教师继续推进翻译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的创新,合理利用语料库解决翻译中的难点与问题。高校教师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问题,开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莫爱萍等,2015),帮助学生译者提升术语翻译实践能力。

第二,政府层面。政府应该为译者培养搭建更多的平台,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推进更深入的双语平行语料库、术语库、数据库建设,在译者培养政策上给予保障。与此同时,政府继续颁布政策文件增强译者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通过留学项目和国内外学生交换项目对学生译者进行专业化培养。无论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还是外国文化的“兼容并包”,政府机构全面利用海外文化机构等促进译者的译作被外国读者所接收,并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因地制宜地推动实践、理论部分同国外的协同共生。政府部门应适当引介吸收渥太华大学、美因茨大学等国外大学的丰富翻译培养模式经验,促进本国译者思维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政府需要通过支持中心或机构给学生及译者提供翻译培训,并使他们接受获得认证的技术培训(傅敬民,2015),推动译者团队建设。

第三,行业层面。行业内部制定更健全的行业规范,发挥中国翻译协会的带头作用,使得企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译者在实践能力及翻译工具学习方面的提升。译者需要进一步学会对TAUS、Tmxmall 等语料数据平台,Memsource 等翻译生产平台,搜狗翻译等机器翻译平台上的数据进行循环复用的能力,培养自身的术语管理能力,系统化管理自己的知识和语言资产。从计算语言学和机器翻译的发展角度来讲,新时代的翻译研究从业者需要掌握基本的算法知识,包括K-means 均值算法、Word2vec 算法等,运用贝叶斯概率数学模型对词语、主题和文档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对比分析等。行业内部培训学生译者运用计算机系统收集、分类术语,并使得学生译者实操建立术语库的能力(陈丽娅,2018)。行业内部通过利用技术手册等行业资料,组织学生参与高端翻译项目,培养实习学生和实习译者沟通协调、准确对接客户需求的能力。除了运用Wordsmith、Paraconc等语料库研究工具(朱一凡等,2016),行业研究人员进一步开发翻译教学软件、文字处理软件和语音识别软件,培养译者、学生自行搭建语料库并应用于项目教学和翻译实践的能力。

第四,慕课层面。结合网上慕课等线上资源建立混合教育模式,通过线上开放性资源培养译者在经济、金融、贸易、法律、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管理学等多方面与市场应用接轨的背景知识,提升译者“外语+专业”的服务市场能力。结合慕课学习课程,使得翻译人才有特定的实用性专业学科背景知识(陈万明,2017),应对翻译人才的角色多元化不足问题。根据翻译教育目标的差异,翻译人才的慕课学习课程需进一步细化,按“普通语言服务”“专业化翻译”“高端翻译”三类进行课程设计,方便未来的学生译者按分层梯度进行全面培养。“普通语言服务”主要面向一般市场就业型学生译者,慕课内容包括视听翻译、本地化翻译、译后编辑、项目管理、技术写作等新衍生课程;“专业化翻译”面向专业型服务译者,慕课内容主要包括医学翻译、机械翻译、工程翻译、合同翻译、旅游翻译、法律翻译、新闻翻译等实操性强的专业性术语解读课程;“高端翻译”面向培养高级翻译人才,慕课内容包括多语言对比与应用、会议口译、创意性写作等课程。通过综合运用翻转课堂和课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译者的自我导向学习法,提升译者自身的学习效果,更新转变传统模式和观念,积极利用微课堂、云课堂及高校的慕课联盟平台,创新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培养高质量翻译人才。

6.结论

随着全球语言服务业的发展,技术和文化不断融合,如何培养面向语言服务业的译者能力是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回顾语言服务业的发展,全景考量译者能力的内涵演进,进一步明晰语言服务业所需的译者能力之核心要义,提出从高校、政府、行业、慕课等四个方面培养语言服务业的译者能力。语言服务业发展下的译者已经不再是单独的语言学家,而是翻译者、咨询者、图表设计者、IT 专家、市场经理等。根据《2018 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中国翻译协会,2018),语言服务行业人才的译者能力需要朝实践型、应用型、专业化、跨学科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强对译者能力中翻译技术能力、翻译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等复合型能力的培养。

国际翻译市场不再是单个的孤立市场,而是日益分割为若干个翻译市场。译者要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并长期在翻译市场中生存,需要在原文的基础上提高对原文的重新解读和加工能力,既要更好地满足国际化市场下顾客的需求,又要保持充分的本国文化自信和防止西方文化霸权。市场竞争促使翻译者拥抱新的技术和崭新的翻译方式,比如众包翻译等。技术使用和译后编辑能力是译者能力的补充。译者能力亦不再单纯地理解为语言转化能力,或者是掌握技术软件的能力中的其中之一,而应该是多种能力的综合。纵向回顾语言服务业的发展路径和语言技术的迭代更新,横向考量全球化及“一带一路”倡议对译者能力的发展要求,译者能力的提升是践行翻译责任与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同时,译者能力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是语言服务业在未来发展中务必要引起重视的。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从翻译学界还是业界,译者能力的提升需要正视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带给人类的机遇与挑战,逐渐优化高校课程设置,全面开拓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跨学科能力,增强翻译学界与业界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化国内与国际在理论探讨、翻译实践上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国内翻译学界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更好地使译界在结构、层次、创新、合作上高效务实。

猜你喜欢

译者服务业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