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人才培养思考

2020-02-24王耀民李尉宁

视听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语言专业教育

□ 王耀民 李尉宁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是我国所独有的特色教育,创办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和高校招生教育制度的改革,许多高校纷纷增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近年来,面对持续高温的“艺考热”和众多学子对播音主持职业的向往,一些地方院校也争相创办播音主持专业。从早期屈指可数的几所院校发展到如今全国遍地开花,每年的招生人数由原来的几十人扩展到逾万人,激增的办学数量和招生人数势必带来就业市场的压力。

“目前国内包括各级电台、电视台在内的播音员主持人岗位的用人缺口却还未有如此之大,纵然算上新近崛起的新媒体发展需求,也远无法和极度膨胀的招生规模相适应,毕业生在专业对口这一层面上供大于求已成定局。”①2014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被教育部公布为近两年地方高校中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每年有2—3万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媒体能提供的播音主持相关岗位不过几百个。”②“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对口就业率基本在10%—20%之间,大量的学生学了四年播音,却无缘走上主播台,不想失业就只有转行。”③据笔者所获取的资料数据显示,目前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毕业后真正进入媒体工作从事播音主持相关岗位的少之又少,有些学校对口就业率甚至在10%以下。大量的毕业生涌入了教育培训机构,还有一些学生入职文化传媒类公司,其余的学生则基本选择企事业单位或自主创业。

瞬息变化的传媒生态、严峻的就业形势、现实的就业境况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专业教育,在新时代,播音主持大学教育的专业价值究竟何在?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

在遭遇媒介变革、播音主持专业优势逐渐消弭、“双一流”大学优势教育资源挤压的重重考验之下,地方院校只有转换办学理念,紧跟时代发展,立足现实就业市场人才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植开发新的就业渠道,找到适合自己的异质化竞争、特色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才能实现破冰突围,重塑专业价值。

一、入学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晰专业发展方向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衡外情、量己力”,基本了解行业发展的景况及就业形势,更好地认知自我,找准自身专业定位,尽早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制定具体发展规划,从而有的放矢地付诸于实践,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一般而言,考入地方本科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学习的学生往往存在考学原因多元化、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自我认知模糊、专业信念迷茫摇摆、文化基础较薄弱等问题,因此,在大学新生入学阶段,就须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精心组建专业教辅团队,切实帮助学生理性分析专业特点,科学评估自我,发掘自身的特长、优势、潜质,找准专业定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落实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建立学生职业规划专类档案,动态跟踪,有序推进。

二、注重涵育学生的专业精神,培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意识

播音员主持人首先是新闻工作者,新闻性是播音主持的根本属性。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媒体的泛化更迭,新闻传媒人的职业光环不再,“站在船头的瞭望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专业理想与责任意识似乎逐渐被淡漠,如何重拾专业自信、强化专业坚守、传承专业精神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往往面容姣好,自身条件优越,从小到大备受关爱,容易滋生高高在上、轻浮自大、疏于学习、不愿吃苦、懒于钻研的习气。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吃苦精神、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精心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俯下身子,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田垄地头,关注社会问题,体察百姓生活,感受人情冷暖,助力社会和谐发展。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只有真听、真看、真感受、真思考,有声语言创作才能注入灵魂;只有离新闻现场足够近,报道才能鲜活生动接地气;只有沉心、用心、掏心,怀揣对专业的敬畏,不断锤炼打磨、精益求精,主持采写制作的作品才能触达人心;只有胸怀祖国、心忧天下、心系人民,专业价值才能得以彰显,个体生命才会更加丰盈。

三、加强与基层媒体及文化部门的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最初是为满足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对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创办的,如今,急剧变化的传媒格局中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式微,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流向也遭遇窘境。一方面,省市级广播电视媒体播音主持岗位趋于饱和,引进新人机会较少,对毕业生的选拔要求较为严苛,一般不收归正式编制,毕业生较难如愿就业;另一方面,区县级基层广播电视台人才需求缺口大,但囿于地域条件限制,基础条件较差,受众覆盖面小,薪资不高,节目形态较为单一,专业提升空间较小,毕业生不愿意“屈就”。如此一来,大量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转向其他行业,专业培养与学生就业不对等,造成了专业人才的极大流失。

其实,基层媒体恰恰是锻造人成长的摇篮。其相对宽松的用人机制和工作环境给予了刚出校门的毕业生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广袤的土地、自然人文融合的地域风情、淳朴的民众、鲜活的基层素材,加上近年来国家对基层、乡村、农民问题的系列关心扶持政策,都为我们的业务创作实践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丰厚的滋养。

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在基层媒体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再向高一级别媒体进发,这不失为毕业生积极面对就业问题的正确抉择。殊不知,很多知名主持人也都是从基层地方媒体一步一步迈出来的。要帮助学生打消毕业之后一定要到大中城市就业才有出息的错误观念,况且孕育地方语言传播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本就是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本位所在。地方高校平日里要加强与基层地方媒体及相关文化部门的沟通往来,及时获取用人信息,联合开发潜在市场,对口定制培养专门人才。

四、夯实学生的专业基本功,重视学生文化底蕴与教学能力的培养

目前,由于少儿语言能力培养的市场需求大,工作相对自由,因此,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涌入少儿教育培训机构(还包括艺考培训)担任语言教师。据教育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一生中有一个固定的时期比其他任何时期更容易习得母语,4—12岁是语言学习最快速的时期,也是关键期,这一期间习得的语言将成为母语,未来可以灵活运用。由此可见,少儿阶段语言能力的形塑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而从事少儿语言教育的培训教师自身的语音、语法规范程度,思维能力,交际能力,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能力等都将直接作用于孩子语言习惯的养成,关系到孩子的语言成长,这也意味着大学专业教育语言传播人才培养的意义深远。只有抛却浮躁,坚持不懈狠抓专业基本功,夯实业务能力,才能孕育合格人才,不负语言传承的重任。

“传播语言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④。声音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赋予声音内涵的根基。语音规范标准、声音优美只是具备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门槛,文化的积淀才能让声音有所依托,行之远矣。作为地方院校专业教育,应加大对学生文化课教学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强化文化课程考核,督促学生不断提升文化修养。这样,他们才能在今后的少儿口语教学中融会贯通,引导孩子深入理解字词内涵、积极探索文本背后的故事情感,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播撒文化的种子,让其感受文字之美、声韵之美、人文之美,从而进一步孕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这一切离不开春风化雨、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在大学里就可以让这部分有意愿从事少儿语言教育的学生提前做好准备,通过增设儿童教育心理学、少儿表演、少儿口语表达等选修课程和相关实践来锻炼和提升学生相应的教学能力。

五、积极开发新的课程,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媒介发展风云变幻,时新性既是新闻的特点,亦是传媒恒以发展的要义。唯有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课程设置,积极开发新的内容,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才能焕发生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根据调研我们发现,文化传媒公司、影视广告公司、新兴的技术科技公司成为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近年毕业就职方向新的增长点,就业岗位多为新媒体运营、文案策划、活动策划、文创产品开发、微信运营推广、微博营销等。对此,在专业教学中要适当增加新媒体策划、新媒体营销运营、直播营销、文创产品开发方面的内容,多训练学生的策划、采写、编辑、摄制、创意能力,助推学生建立互联网创新思维,熟练掌握新兴媒体技术。此外,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紧跟传媒发展动态,对接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移动音视频内容创作、短视频制作、手机直播、数据新闻、人工智能、礼仪商演主持、电商直播、故事表达等新课程,致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新型传播人才。

注释:

①李峻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06):90-93.

②谭力.口语传播视野下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的优化与实践——以钦州学院为例[J].理论观察,2013(10):151-153.

③钟妍.从“播音主持”到“口语传播”:台湾口语传播教育经验的反思[J].新闻知识,2014(11):3-5.

④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80.

猜你喜欢

语言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语言是刀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