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与现代化公民的培养

2020-02-24史加辉

视听 2020年10期
关键词:媒介公民现代化

□ 史加辉

当今社会是一个媒介化社会,大众媒介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极大程度上干预和引导了社会生活,也直接参与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化不仅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高等学校是培养合格的现代化公民的重要阵地,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现代化公民的教育,因此,媒介化社会下加强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为社会培养现代化的公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媒介化社会与媒介化生存

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媒介化社会,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媒介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存要素。每天,各种媒介都不间断地传输不可胜数的信息资讯,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媒介便捷地享受高度的、密集的、超越时空的各类信息。更多的时候,人们习惯于通过媒介去认知外部的世界并用这种认知去反作用于世界,而“当人们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大多来自传媒,人们与他人和外界的交流大多借助传媒,人们对社会乃至对自己本身的认识和了解大多依赖大众传媒的时候,人们的生活状态便会自然而然地受到大众传媒极有力的牵引而很大程度地被抹上媒介化生存的色彩”。

按照精神分析学者弗洛姆的观点,个体的人格是由特定的生活方式所塑造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类社会生活方式会造就出不同的人格。媒介化社会下的媒介化生存导致了人对媒介的过度依赖,“人们往往不加选择地将传媒世界作为自己生存状态和生存目标的参照系统,将传媒提供的信息作为调整与修正自己行为以求生存发展的重要依据。”人类创造了媒介却反过来成为媒介的奴隶,放弃了自己应有的个性品格、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及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和权力。因此,培养现代化公民,实现人的现代化,需要全面提升人的媒介素养,培养人们在面对媒介传播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制作与传播能力等,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二、媒介化社会背景下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现代化公民的教育

(一)高校担负着培养现代化公民的重要使命

众所周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全球化、网络化的特殊际遇中展开的,与以经济发展、体制完善、技术革新等内涵为特征的“社会现代化”相依存的是以素质提高、人格重塑、生存方式和文化模式转型等内涵为特征的“人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高校作为现代国民教育的主要场所,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公民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在当下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为社会培养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都能与社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公民,是大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现代化公民的教育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获取信息、分辨信息和综合利用信息能力的同时,可以全面提升其素养,促进其现代意识的形成,改变其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是培养现代化公民的教育。

1.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人的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公民的基本内涵之一,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介素养与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一样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素养。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着眼于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使大学生能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借助媒介而获得的知识素养、技能素养、审美素养、道德素养等各项素养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2.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意识。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中心内容。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的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辨析能力、选择能力、质疑能力,以及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并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参与社会管理,提升自己的权力和能力,获得现代意识。

3.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作为一种观念化的相对稳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指导大学生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并能够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更新观念,求真务实,从而改变其思维方式,使之更加开阔、灵活、敏捷、富有创造性。

三、加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现代化公民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着眼于现代化公民培养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一)知识技能层面

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首先是让大学生们掌握媒介知识,诸如媒介机构、媒介类型、媒介语言、媒介受众、媒介表达方式等基本内容,形成对媒介整体系统的基本认知和把握。通过向大学生系统地讲授媒介知识,使他们了解有关媒介的基本概念、媒介的发展史、媒介的种类、不同媒介的功能与特性、媒介的运作规律、媒介的法律与规则、媒介生态环境等,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训练大学生的媒介技能,让他们学会识别、判断媒介信息,鉴赏、分析媒介内容,理解媒介信息所建构的意义,学会使用媒介制作媒介产品,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

(二)审美创造层面

每一种媒介都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媒介内容的选择、媒介形式的取舍都包含了制作者独特的思考和创造,受众通过电视机、收音机和电脑等媒介所接收到的是一个个经过精心组织和设计、包含了制作者和传播者特殊创造力及想象力的信息文本,人们在接受这些信息文本的过程中会结合自己特殊的体验和感受,进一步去参与文本的创造,甚至生成新的文本,而新文本的生成必须要在充分了解信息的制作者和传播者在创作文本时所遵循的规则和方法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审美与创造能力,让他们在欣赏媒介产品的过程中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并进一步地创造美。

(三)道德追求层面

大学生正处于由非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过程中,如果缺少科学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他们便很难抵御来自媒介的负面影响,无法有效地辨别信息的价值,更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当下,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正在被媒介文化所侵蚀,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有效引导,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伦理道德水平,促进其“向善”的道德追求,使他们能够在接受信息内容之后,从中汲取营养和有益的成分,构建自身正确的价值体系,培养健全的人格。

媒介化社会从本质上讲意味着人的媒介化——不仅对于世界的想象主要是由媒介来完成的,其思维方式、个体意识也带都有鲜明的媒介化色彩。因此,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结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的人们必须“学会生存”。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文化、认同这种文化并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个体。现代社会媒介化的社会背景与媒介化生存状态要求现代社会的公民必须学会正确处理与媒介之间的关系,认识媒介、了解媒介、使用媒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培养现代化公民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媒介公民现代化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十二公民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