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时政新闻的优势与不足
——基于与传统记者出镜报道的比较分析
2020-02-24李康馨
□ 李康馨
一、Vlog+时政新闻
Vlog(Video blog)即视频博客,是一种通过拍摄视频来记录日常生活的方式。作为博客的视频形式,Vlog和文字图片博客一样具有社交性、共享性和互动性,同时还具备博客的社交性,在社交平台上是共享的、开发的、互动的。Vlogger在拍摄视频时一般手持移动拍摄设备记录自拍自述或者从本人的视角拍摄主观镜头,力求真实地还原事件的现场和自我感受。其中,在自拍自述的环节Vlogger通常极力营造与镜头的对话感,使得受众在观看时有面对面交流的互动体验,通过生活日常的展示,传递出Vlogger的个性风格、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Vlog用户规模达2.49亿人,预计未来中国Vlog用户规模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相较于短视频,Vlog更强的个人属性使其拥有较大的社交潜能。在5G的加持下,社交作为视频时代最具基础性的价值,或将助推Vlog成为视频社交的下一个风口①。
Vlog真实、社交、互动和共享的特质与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短视频的特征契合,加之Vlog的视频形式本身带有的交互感和受众参与感,Vlog+新闻的形式开始被主流媒体尝试应用。尤其在时政新闻上,Vlog新闻已成为代表性的新闻形式。
2019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网、中国日报等媒体和参加“两会”报道的记者发布了550多个Vlog,从不同视角记录“两会”②。2020年,Vlog新闻也是“两会”报道的主力军。腾讯视频的“两会”栏目下分设了“2020年全国两会:记者Vlog新闻”专栏,从5月20日“两会”第一场发布会开始,中新社旗下的中新视频就陆续发布了《两会VLOG两会首场发布会:记者保持社交距离消毒棉片人手一个》、《两会Vlog夜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有啥不一样?》等Vlog新闻,向受众展现了疫情影响下的“两会”到底有何不同。至“两会”报道结束,“腾讯视频”栏目下共收集了来自“人民视频”“中国日报”“新华社新闻”等各家新闻媒体的Vlog新闻61篇。
二、Vlog新闻与传统记者出镜报道形式对比
Vlog新闻和传统记者出镜报道都属于视频新闻,都由身处新闻现场的记者来担任新闻的讲述者或者串联者,都能给受众带来直观的现场感。在传统记者出镜报道中,记者通常穿着相对正式,手持话筒进行采访或介绍新闻现场情况。虽然二者在类型上有相似之处,但从具体的特质对比,Vlog新闻和传统记者出镜报道在报道政治新闻时存在以下不同点。
(一)记者定位不同
在Vlog新闻中,记者是主人公角色,视频中所介绍的一切皆是来自记者的个人视角,讲述的都是自己的所见所知所感,可以具有较强的个人色彩和个人特质。记者可以用许多生活化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描述新闻现场。
而传统记者出镜报道中,记者是一个主持者角色,需要在客观中立的原则下,尽可能全面地还原新闻事件。记者只是一个新闻信息的串联者,视频内容的重点是新闻事件本身,因此要求出镜记者采用尽可能规范的播音员语态来介绍新闻事件。
(二)拍摄视角不同
Vlog新闻以记者为中心,由记者手持摄像机自拍或摄像师跟拍。拍摄视角是记者的第一人视角,记者是新闻事件的经历者和讲述者。甚至在某些记者的自述自拍镜头中,会有几十秒的脸部大特写或私人空间镜头,将记者报道新闻的后台前台化。所以,Vlog新闻当中记者虽然身份没变,但是却体现出鲜明的个人色彩。
传统电视新闻出镜记者以客观的第三视角拍摄,通常是近景镜头、中景镜头或全景镜头,几乎没有记者的脸部特写镜头。同时,传统出镜报道中的记者一定是处在新闻现场,提供现场的第一手信息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感。
(三)叙事方法不同
Vlog新闻和Vlog一样,追求与观众的互动感,所以在进行新闻叙事时运用的是对话形式。记者仿佛在与朋友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用平等交流的对话式表达带领观众一起去发现和感受某一新闻事件,以此来最大化地提升新闻的互动性和沉浸感。
传统记者出镜报道记者采用的是介绍式的叙事方式,记者通过自己在新闻现场的真实感受,既要向受众传递新闻事件的总体信息,也要根据不同的事件题材、报道环境给出相应的情绪反映,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感,增强报道的真实感③。但总体来说,传统出镜记者的个人情感和反应在报道中应该是相对克制的,以保持报道的客观性。
三、基于报道形式对比的Vlog时政新闻优势分析
(一)人格化增添报道趣味性
和过去重大政治事件的新闻报道的官方话语体系构筑的严肃氛围不同,Vlog时政新闻是以记者个人的视角叙事,其内容包含了记者报道相关政治事件的台前幕后,甚至连采访中的突发事件也记录在内。大量的主观镜头和记者的生活化语言融合在短视频中,构建了记者的独特人格,即使报道同样的政治事件,人格化的Vlog时政新闻也打破了过去传统政治新闻的宣教意味,将个人人格中的趣味和人性因素融入了新闻之中,继而增添了时政新闻的趣味性。
《中国日报》记者彭译萱在2019年的“两会”报道中凭借在《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系列Vlog中表现出来的亲和力、流利的英语表达和趣味性内容圈粉无数④。在该系列Vlog中,记者彭译萱将第一次参加“两会”的紧张和遇到的挫折一一通过镜头展现,辅以年轻受众熟悉的背景音乐和表情包,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两会”体验。2020年的“两会”,《中国日报》继续发布了彭译萱的“两会”Vlog系列,其中《第一集:带你体验今年别样的全国两会!》向观众介绍了今年“两会”的特别之处,以及自己的采访计划,在微博平台上线后播放量达136万次。
(二)生活化拉近受众距离感
在过去的时政新闻中,记者是一个冷静客观的报道者,报道的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大事件。无论是记者的讲述方法还是报道的内容都与普通观众产生出疏离感。Vlog时政新闻中的记者既是时政新闻的报道者,同时也和所有的观众一样是一个工作中的职场人。
第一视角拍摄下的记者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初次接触重要任务而紧张,因为工作不顺而沮丧,精心挑选职场服装,忙碌奔波在一个又一个地点。正是这样的平民视角打破了观众对过去那种正襟危坐式的政治新闻播报的疏离感,记者也像是千千万万个普通的职场工作者,政治新闻和这样的普通工作者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从而消解了政治新闻与受众的距离感。
康辉Vlog“大国外交最前线”记录了跟随习近平主席出访希腊、巴西的过程。Vlog以康辉的亲历视角为主,通过康辉的自拍观感来直接传递新闻信息,打破了传统广播新闻播报的严肃氛围,以聊天的方式来代入新闻场景,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亲切⑤。
(三)新语态拓宽年轻受众
泛娱乐时代的年轻受众们喜欢轻松娱乐的媒介产品,崇尚平等的对话沟通,对过去充满官方话语的时政新闻不感兴趣。而Vlog受众以80后、90后为主,时政新闻采用Vlog形式来报道,拓宽了时政新闻的年轻受众群体。Vlog时政新闻中,记者用生活化语态和流行语言营造出平等的对话感和互动感,后期制作使用流行音乐和表情包,再加之相关的剪辑技巧,符合年轻受众的审美取向,通过语态的转变,大大增加了政务新闻的年轻受众群体。
四、Vlog时政新闻的不足
(一)叙事碎片化、个人化——受众关注点偏移
一期Vlog时政新闻时长通常在3分钟到15分钟,里面的内容时间跨度是随记者而定的。记者在报道时随拍随停,每个场景通常十几秒到几十秒不等,定点拍摄的对话、工作等内容时长会长一些,最后将所有的小片段合成后剪辑为Vlog。所以整个Vlog政务新闻的叙事是碎片化和个人化的。而碎片化、个人化的叙事对受众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这种吸引力来自观众对记者尤其是明星记者的窥私欲。因此,Vlog时政新闻需要警惕受众将关注重点转移到对记者个人生活的窥探上,而忽略了视频所传递的政治信息。
(二)时政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弱化政治议题的严肃性
Vlog时政新闻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对记者报道政治事件的台前幕后的故事呈现,而对于如何通过记者的个人化视角去深度展示时政议题以及其对人民的影响这一层面尚未实现。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受众,Vlog时政新闻中会使用一些流行语言、音乐、符号等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但归根到底,国家的政治事件是一个严肃的议题。娱乐化倾向的政务新闻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政治新闻的枯燥和严肃,赢得了更多的受众。但是也需警惕过度娱乐化的政务新闻的大量存在将会弱化受众心中相关政治议题的严肃性。
注释:
①艾媒报告|2019中国Vlog商业模式与用户使用行为监测报告 [EB/OL].艾媒网,2019-06-11.https://www.iimedia.cn/c400/64757.html.
②④陈晖.以Vlog开辟“两会”媒体融合报道新途径——来自泉州广播电视台“两会”媒体融合报道启示[J].传媒论坛,2020(11):37+39.
③王梅.出镜记者如何驾驭现场直播报道[J].新闻爱好者,2018(07):92-93.
⑤詹绪武,李珂.Vlog+新闻:主流话语的传播创新路径——以“康辉vlog”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0(03):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