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限制进食群体吃播观看行为分析
——基于替代性满足理论

2020-02-24潘梦婷

视听 2020年10期
关键词:替代性满足感限制性

□ 潘梦婷

吃播是“吃饭+直播”的新型视频传播方式,主播在网络平台上以直播或者录播的形式呈现吃饭过程。吃播中真实可感、面对面的实时互动能够加速信息的流通、促进文化的创造,有助于情感能量的聚焦和升温。吃播也成了在线用户们共同参与、共同体验、共同建构的一种“仪式”。在吃播主播和受众的高度互动中,强烈的临场感有助于强化个人在沟通过程中的信息获取效度和情感体验。

除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与情感慰藉外,吃播作为一种美食真人秀节目,还能缓解限制性进食群体对食物的渴望与焦虑以达到节食的目的。

一、替代性满足理论视域下的受众心理

(一)前提:不能实现的欲望

“替代性满足”理论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他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代表原始需求;超我是社会化带来的道德伦理等思想,可以抑制本我;自我是二者之间的平衡,遵循“现实原则”。因此,人格心理就要对“本我”的紧张与压抑进行调节,在不违背现实原则与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使“本能”欲望发生“移置”。当人们对初始对象的欲望受到阻碍无法满足时,就会设法寻找一个接近原初对象的替代品使自我欲望得以满足,从而消除自我的紧张焦虑情绪,直到欲望满足。

多元化的受众在观看吃播时,拥有不同的心理诉求,因此在吃播种类、特点等方面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差距。限制性进食群体的本我对食物的原始欲望,与超我中自我理想身材的矛盾,会带来自我对食物与身材难以平衡的焦虑感,从而他们产生替代满足感的前提都是自身对食物欲望的无法满足。因此,这部分群体在选择观看吃播内容时,都会将第一注意力放到吃播呈现的食物上。同时,他们会比较注重主播对食物外观、口味等细致的评价,对“吃”这个过程的展示,以及通过滤镜、摆放等方式营造进食仪式感。一般来说,对食物欲望越强,限制性进食个体就会越偏好于倍速版或者剪切说话版的视频,部分对自己进食标准特别严苛的个体也会对吃播观看的时间要求很高,甚至看一两个小时以缓解自我对食物的欲望。

(二)产生:现实与幻想的接近

人格在缓解本我与超我的冲突时,本能欲望寻找替代对象是一个妥协、升华的过程。虽然最终的替代对象与原始对象之间很难保持一致性,但是差异越小,替代满足感就越高。因此人在本能上总是渴望获取最接近原始对象的替代性满足,这就造成了限制性进食群体倾向于选择自己想要进食的食物进行观看,而这些食物大多为他们不能或者不敢进食的高热量食物。

但是,不同程度限制自我进食的个体,在满足了食物本身的第一条件外,在具体选择上仍会有一定的差别。对自我进食要求不是太严格的限制性进食个体,更喜欢看分量正常、精致,或者是类似迷你纪录片等探店类的吃播。

而对自我进食要求高,每天进食量非常少的观看者来说,他们则更偏向于食物种类丰富的大胃王视频。采取过午不食或者一天一餐的极端方式的个体,对食物的渴望程度要远高于三餐更为规律的轻度限制进食个体。因此这类极严格控制饮食的个体想要通过观看吃播来获得的替代满足感也更为强烈,这就促使他们会更偏向于观看一次性大量进食且食物种类丰富的大胃王吃播。

此外,对自我要求严格、自控力较高的限制性进食个体与自控力低的限制性进食个体在选择观看的时间上也有所差别。在时间选择上,自制力较强的限制性进食个体在观看吃播的时间上,会选择晚上或者自己饥饿非常想吃东西的时候观看。因为高度的自控能有效保证他们不会在观看吃播后引发进食行为。而对于自控力弱、难以抵御对食物欲望的限制性进食者来说,他们会偏向于在自我进食的时候来维持食欲,形成跨感官迁移,即产生一种自我也在进食美味的错觉。由于人的感官相互关联,对某一感官的深度刺激会形成联动效应,主播们通过制造吸引人的赞叹声与夸张的食相在刺激受众听觉与视觉的同时,也引发味觉与心理的联动,这就会产生一种自己所进食的食物也如同视频中主播所食食物一样美味的错觉感,从而获得进食满足感。

(三)结果:心理对生理短暂的欺骗满足

限制性进食群体通过观看吃播,来缓解自己的食欲,调节自我的压抑心理,所产生的替代性满足是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满足感,而非生理上的饱腹感,其本质是出于对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但是,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其实是具有自我欺骗的性质,是为了伪装自我的真正动机以及作用于引发个体焦虑的某种事物与渴望。正如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说:“一个幸福的人从来不会幻想,幻想只会发生在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人身上。幻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愿望,每一个幻想都是愿望的满足,都是一次对令人不能满足的现实的校正”。于是这种自我欺骗作用于食欲无法得到完全满足的限制性进食群体,但这种满足终究只是精神上的满足,并且这种精神上的满足维持的时间也相对短暂,后续仍然需要限制性进食者真正拥有进食行为才能得以缓解对食物的焦虑。

此外,由于滤镜、主播的评价、表情等给观看者无限的幻想与想象空间,会使观看者对食物抱有极大的期待,因此当他们真正品尝到食物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落差感与不满足感。

这是因为限制性进食群体会对幻想产生依赖,在观看吃播的过程中他们会忽视主播呈现的虚假性。个人在现实中的食欲难以满足,会使他们情不自禁地陷入幻想,并影响到现实生活中对吃播的观看。对于他们来说,吃播就是一个他们所幻想世界的制造输出者。但是幻想终究是幻想,自我欺骗式的精神满足终究不能取代生理上自我进食的满足感,短暂的虚幻满足连同现实饥饿感只会给限制性进食群体带来更强烈的落差感。而这种落差感,会引发个体难以平衡欲望无法控制进食,最终导致暴饮暴食及情绪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就不再以身体发出的饥饿信号为基准,而是由心情波动产生的进食欲望。对于长期压抑自我食欲的限制性进食群体来说,食欲难以排解的自我焦虑感会使他们一次性大量进食来排解自身的烦闷。

同时,因为“生理补偿反应”,限制性进食群体对于饥饿感的抑制与体重下降伴随的食欲增强,也促使他们经常想进食,只不过他们会强迫自己压抑内心增长的饥饿感。可是长期的节食与心理上的进食欺骗,会使他们对食物的欲望难以控制,这就加剧了他们的贪食行为。同时,压抑的时间越长,对自己的饮食控制越为严格,那么后续报复性进食的可能性就更大,并引发错误的减肥行为,造成恶性循环。

二、限制性进食群体的认知心理行为发展过程

从观看吃播视频的限制性进食群体所体现出的不同程度节食入手,发掘出该群体的认知心理行为发展过程是:他们在认知关注到“个人身材”满意的心理变迁过程的驱使下控制着自身的进食量,在不同情境下通过观看不同类型的吃播收获不同程度的替代性满足感,进行着属于个体的食物的欲望和饮食行为,严重者会演变为在“极度节食”到“暴饮暴食”之间游离的不可控行为。

同时,限制性进食群体节食程度的不同会影响他们选择和观看不同类型的吃播。由于个体对食物的欲望有所差别,对吃播内容的注重因素也有所区别,因而会根据自我的喜好选择吃播,寻找所需的替代满足感。但是对于限制性进食群体,他们都会选择与最初欲望最为接近的食物,从而获取较高的食欲满足感,并且会注重主播颜值、视频画质、音效等与氛围打造有关的因素,以此获取一种较好的感官满足。此外,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食欲幻想,不同个体也会根据观看时间、版本等采取不同的观看方式。

猜你喜欢

替代性满足感限制性
美国少年司法替代性教育项目的运行框架与经验启示——以德克萨斯州为例
因“限制性条件”而舍去的根
教师,独特的满足感
推迟的满足感
骨科手术术中限制性与开放性输血的对比观察
关于“名角的不可替代性”及其局限——以第五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为例
髁限制性假体应用于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
基于分类替代性关系的应急物资储备量分析
有限责任公司自治与公司法自冶的关系——以替代性条款的司法适用为例
教师“满足感”增强与职业精神提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