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网络投稿行为的心理动因探析
——以新浪微博平台为例
2020-02-24莫杨
□莫杨
目前,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上存在着这样一种互动模式:部分网友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困惑,如婚恋问题、求职选择、人际关系处理等,整理成短文,投稿给拥有一定粉丝基数的特定微博博主;博主经过筛选后,在不暴露投稿粉丝账号信息的情况下发布并加以点评;随后,在博主的影响力下,其他网友阅读私信文章,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新浪微博@情感咨询树洞拥有119万粉丝,专注于婚恋情感问题;新浪微博@社畜茶水间拥有51万粉丝,接收来自上班族的工作生活投稿。
在当前的数字传播环境下,社交平台对人们的生活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日益成为人们获取日常资讯和观点的主要渠道。在这种投稿互动模式中,粉丝遇到的各种难以解决的实际生活问题也是当下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本文拟分析社交平台网络投稿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为了解这种问题打开一扇窗口。
一、投稿者的心理动因
(一)宣泄情绪,寻求情感支持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投稿人在面对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时,不仅受到来自问题与情境本身的挑战,也承受着情绪情感上的压力。投稿人将自己面临的问题整理成文,寻求博主与网友的意见,这既是在寻求解决方法,也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是一种借由外部来调节情感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婚恋类的投稿中,部分投稿人单纯地释放情感,但并不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拒绝采纳大多数网友认同的解决方案。如,部分投稿人私信博主称自己的伴侣有赌博、家暴、嫖娼等问题或者背负着难以承担的债务,希望得到博主和网友的具体建议。博主和网友往往建议结束这段感情,而投稿人本身并不认同,会一一对应回答博主和网友的主流评论,提出自己认为值得再坚持下去的原因。部分投稿人会因此抱怨博主和网友,称其只会通过分手或离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考虑实际情况。
(二)匿名表演,获得他人关注
戈夫曼提出拟剧理论,认为世界就像一个大舞台,人人都是舞台上的演员,要通过符号互动进行印象管理,以赢得观众的认可。投稿人的投稿行为可以视作一种新型的表演。
微博大V的影响力为投稿人提供了比现实生活中更大的“表演”舞台。微博大V庞大的粉丝基础与流量能为投稿人的“表演”带来更大程度的曝光,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投稿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被满足的特定印象整饰需求和被大量关注的需求。
在匿名环境中,投稿人不受他人评价的束缚,打破了“幕后”和“前台”界限,能更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投稿人的“表演”受到他人评价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必须考虑自己的具体行为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博主隐藏投稿人账号信息之后再将投稿发出,为投稿人提供了一个匿名环境。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投稿人愿意展示一些违背社会公认道德的想法和行为。如有小三投稿说自己只是为了得到爱情,并不是存心破坏别人家庭,她是勇敢的,也是无辜的。通过这种匿名投稿,投稿人试图寻求认同,或者安全地观察他人的反应和评价。
(三)社会学习,获取解决办法
人的社会化是伴随人的一生。在当前的社会转型背景与数字传播环境下,媒体在人们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交平台上的网络投稿渠道为投稿者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及时回应的、高效率的社会学习平台。
在匿名的前提下,投稿者将自己社会化过程中无力应对的新任务、新情境借助微博大V的影响力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反馈信息,这些信息能为投稿者提供指导,也能为其社会学习、社会判断提供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窗口。通过博主的点评与网友的参与,投稿者从中获得其所需要的指导、关注与评价,从而对其社会认知与社会判断进行一定的调整,推进自身的社会化学习过程。
二、博主筛选、发布投稿的心理动因
(一)满足安全需要,获取经济利益
从本质上说,大多数博主进行的投稿类运营是一种商业行为。在商业社会中,一份稳定的职业能缓解人焦虑、不安的情绪,提供个人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基础。运营投稿类微博账号本质上也是一份这样的工作。
@情感咨询树洞由公司运营,通过多种方式从账号流量中获取商业利益。在网友投稿选登中插入广告信息,如其与食品品牌多力合作,发布带有该品牌活动宣传信息的微博;和其他微博账号合作,通过点赞、转发等方式为其引流;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分享运营者本人的私生活,进一步沉淀用户,深挖价值。
(二)满足权力动机,获得成就感
一方面,账号运营对博主来说是一项工作,无论是正职还是兼职。博主通过运营网友私信能获得更多的阅读量和互动,提升微博账号的商业价值。
另一方面,权力动机的满足也激励着博主进行此类运营行为。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具有较高的权力动机的人常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并有成为某一群体领导者的愿望,对社会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讨论问题时,总是试图以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别人。经常进行点评与观点输出的职业博主是具有较高权力动机的人群,针对投稿中的情境和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能够满足其成为群体领导者,用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的需求。
三、作为“围观者”的网友的心理动因
网友的参与有两类型,一是积极参与,包括但不限于发表公开评论、转发,通过转发等方式发表私下评论、点赞等;二是消极参与,指仅仅进行阅读,既不发表评论也不进行分享或者点赞等互动,仅仅带来阅读量的增长。
网友以转发、评论、点赞等形式参与社交平台上的网络投稿,主要是出于消遣和学习的动机。投稿人面临的情境和困难对旁观的网友来说可能是新奇的,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如怀疑丈夫出轨、与婆婆相处出现问题等。这些对旁观的网友来说是一种消遣,填充其碎片化时间,或单纯地提供传媒的娱乐功能。
部分网友参与互动是出于学习的动机。他们将自己代入投稿人的情境中,如家长里短、婚姻爱情、职场困惑等,假设自己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并参照博主观点和其他网友的主流观点对自己的预期行为进行评估和调整。
四、对网络投稿行为进行心理引导的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社交平台网络投稿行为的心理引导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普及科学处理情绪的相关知识。投稿人在面对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时,难免会出现畏难、悲伤、痛苦、无助、愤怒等情绪,个别投稿人甚至会出现轻生的念头。在这种情况下,博主和旁观的网友如果恶意刺激投稿人,可能会导致投稿人冲动行事,甚至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甚少普及有关情绪的相关知识,这使部分民众在出现情绪问题时不知所措,或者无法正确引导他人看待负面情绪。因而,要在学校和社会机构、组织中大力推进情绪知识普及相关工作,为民众科学合理地与情绪相处提供相应支持。
第二,引导相关博主及时评估心理健康状态。部分博主所做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心理咨询。私信的负面内容、部分投稿者蛮横的态度和语气,以及部分投稿者在没得到预期评价时对博主的抱怨等,可能会给博主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要提高博主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使博主拥有在必要的时候及时向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机构求助的意识,从而避免职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