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播音与京剧在发声技巧上的差异与相通之处

2020-02-24伍志芳

视听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头腔吐字胸腔

□ 伍志芳

一、播音与京剧均体现了中华传统音韵之美

相较于中国传统曲艺,广播电视播音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伴随现代电子技术的面世而诞生,是话筒前的艺术。新中国广播电视播音事业诞生于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出第一声呼号。至今,广播电视播音一直紧扣时代主旋律,形成了播音学特有的端庄大气的时代审美,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发声技巧。

京剧是中国传统曲艺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以清乾隆年间徽班进京为起点。经过200多年的交流融合、兼收并蓄,京剧形成了稳定成熟的表演体系,具有幻境美学、超然美学、音韵美学等突出的美学特征。

播音学和京剧都是植根于中华传统语言、音韵、文化之沃土,以有声语音创作为主要表现手法的综合性学科。

二、播音与京剧发声技巧的差异与相通之处

(一)呼吸(即气息)技巧

播音学强调气息支撑是基础,“气动则声发”。气息不仅是播音发声的动力,也是塑造声音形象的重要手段。播音运用的是胸腹联合式呼吸。播音呼吸训练有一句口诀:“吸气如闻花香,吐气如吹蜡烛。”练习者通过“闻花香”,体会口鼻同时进气,气深吸到肺底,两肋打开,后腰部位有充盈感,近似于生活中说的“气沉丹田”;通过“吹蜡烛”,吐气时有意识地控制横膈膜,送气集中有力,稳定持久,感受也类似于稳住“丹田之气”。

京剧演唱也视正确呼吸方法为基础。京剧名家张君秋说:“唱戏就是唱气。”程砚秋曾将京剧发声的气息运用归纳为“气沉丹田,头顶虚空,全凭腰转,两肩轻松”。其中,“全凭腰转,两肩轻松”与播音呼吸方法也相通:两肩和上胸腔放松,帮助气息深入横膈膜往下,腰部肌肉有膨胀感,以保持气息的持久和稳定。不同的是,京剧演唱还伴以提胯、收臀等动作,以形成更强的底气支撑。

本质上,京剧演唱讲究的“丹田气运用”和播音发声一样,运用的都是胸腹联合式呼吸。不同的是,播音重在“说”,京剧重在“唱”,播音比京剧更接近日常发声状态。因此,京剧演唱对气息的运用程度、对肌肉的控制力度都比播音更夸张。

播音和京剧演唱之所以都首先强调呼吸正确,是因为正确运用气息不仅是发声的能量源,还是保护嗓子的关键。

俗话说:“酒喝头盅,茶饮二遍,日发千言,不损自伤。”长期大量用嗓,必然会造成声带疲劳损伤。只有科学运用气息才能有效保护声带。很多观众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康辉、海霞的解说印象深刻,整场直播持续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两位播音员却能始终保持激昂饱满、气韵通达的播讲状态。若未经过专业训练,在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强控制用嗓,一般人不仅会很快感到身体疲乏,严重的甚至会倒嗓子。但康辉、海霞两位播音员出色地完成了解说任务,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扎实的呼吸控制基本功。

京剧名家赵荣琛曾说:“程(砚秋)先生和我都没有怎么闹过嗓子,恐怕与这种用气唱而不是使嗓子过于疲劳的方法不无关系。”梅兰芳先生的弟子言慧珠也曾总结科学的呼吸技巧:通过锻炼“横膈膜呼吸”,运用丹田之气,减轻声带压力,“不伤嗓子,使它经累持久”。

(二)共鸣技巧

播音时怎样使自己的声音更好听?恰当地使用共鸣技巧不仅能改善音色,美化声音,还可以丰富声音的表现力。

播音运用的是以胸腔共鸣为基础,口腔共鸣为主,富于变化的混合共鸣方式。因播音学独特的诞生背景和审美要求,决定了播音中大量使用以实为主、虚实结合的中音,即自然声区。这样的声音能带给受众自然、平和、个性化的听觉感受。

播音中,胸腔共鸣的运用会让声音在自然音色基础上更加浑厚、结实,使声音听起来朴实大方。适量的鼻腔共鸣可以使声音清亮通透,如罗京的播音。播音共鸣技巧里最重要的是口腔共鸣。优秀的播音员经过训练,能够使自己的声波呈束状,通过“声挂前腭”使声音圆润集中,这是一种很主观的感受。听感上,这样的声音有冲击力和穿透力,却容易让听者误以为是音量大、气流强,实则不然。

共鸣技巧的准确运用还可以让声音更有表现力。如播讲生活化、服务类、轻松活泼的内容时,播音员可在自然音色基础上适当加入鼻腔共鸣,这样能使声音年轻、明快。处理严肃庄重的题材或深沉厚重的情绪时,则要增加胸腔共鸣,这样能使声音听起来扎实、有力。在综艺节目《声临其境》里,演员万茜分别给《我不是药神》中的老人和《海底总动员》里的八个卡通角色配音,每个角色都惟妙惟肖。给老人配音时,万茜加重了胸腔共鸣,把老人声音的苍老感、情绪里的无奈感恰切地展现出来;给八个卡通角色配音时,万茜让男、女、幼每个卡通角色都有很高的辨识度,一大诀窍就是她巧妙变换了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鼻腔共鸣的不同比例。能如此娴熟运用共鸣技巧,恐怕与万茜曾经做过专业歌手的经历不无关系。

京剧中原本并没有“共鸣”一词,而是用“龙音”“虎音”“上膛音”等术语来总结演唱中的共鸣方法。京剧演唱最看重高音,头腔共鸣在唱高音时才会产生,因此“龙音”也被看作是头腔共鸣。“虎音”声音粗大、宽宏、低沉,可看作胸腔共鸣。“上膛音”指喉头以上至上颚的共鸣,被认为是京剧演唱最方便得到的一种共鸣,即口腔共鸣。

京剧演唱有十六字诀:“气行于背,声贯于顶,勾住眉心,脑后摘筋。”其中的“勾住眉心”也是一种主观感受。京剧演员在演唱时,感觉眉心通往鼻孔的通道闭塞,眉心后则有一个大空腔,这里是高音最理想的共鸣空间。通过这样的头腔共鸣,演唱的音色明亮、集中而丰满,带有金属声。听者感到京剧“余音绕梁”的缱绻曼妙之感就源于这种共鸣。

京剧名家梅兰芳曾说:“发展共鸣区是歌唱的必要条件……关于共鸣的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它的性质好像扩大器。”言慧珠认为,梅兰芳先生唱得好听,因为“梅先生能把所有的字音保持在一个最大限度的共鸣位置上”。

播音发声与京剧演唱因审美标准、呈现体系不同,在共鸣技巧运用上差别很大。播音把口腔共鸣排在首位,少用甚至几乎不用头腔共鸣;但京剧却将头腔共鸣放在首位,口腔共鸣排在最后。它们的共通之处在于:对播音和京剧演唱而言,共鸣技巧帮助实现对声音的美化,是优化呈现效果的关键。

(三)吐字归音

播音吐字归音的技巧简而言之就是“字正腔圆”——“字头叼住弹出,字腹拉开立起,字尾归音弱收到位”。字头和字尾发音准确,即“字正”。字腹的口腔开度合宜则“腔圆”。字正腔圆了,字音就清晰。此外,播音的吐字归音动程宜轻巧、玲珑,兼顾面部表情美观。

京剧演唱也讲究“字正腔圆”,但发音吐字比播音发声夸张。比如,播音要求轻巧、利落地发出一个字音,京剧却往往不可把一个字音一下子唱出来,而要把一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分成三个部分,依次拼出。如“敲”字,京剧会以“欺、幺、乌”三音共切。并且,为了加重字头,京剧演唱会将气息有力喷出,运用“喷口”技巧,使字的开头结实、清晰。如果播音也采用如此夸张的力度来处理字头,就会“喷话筒”,反而使字音浑浊和笨拙。此外,在处理字腹方面,京剧唱念会尽量增大口腔开度,使声音通向头腔,让声音具有金属感,脆亮达远;如果播音也如此发声,不但话筒收声会“破音”,还会因声音面孔过于夸张而使播讲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尽管细节差异很大,但在播音和京剧演唱中,吐字归音技巧的运用都是保证字音清晰的关键。明代魏良辅的《曲律》中说:“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字清”位列三绝之首,可见不仅是播音学和京剧,但凡有声艺术表达,吐字归音技巧都至关重要。

三、结语

《世说新语》有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意思是说,不管是弦乐还是管乐,都不如经过感情浸润和技巧升华后的人的嗓音。对播音从业者而言,学会从京剧等传统艺术形式中辨析精华、汲取养分,有助于更好地领悟和掌握播音发声技巧,提升播音业务水平。

猜你喜欢

头腔吐字胸腔
胸腔巨大孤立性纤维瘤伴多发转移1例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绕口令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胸外科术后胸腔引流管管理的研究进展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头腔共鸣在声乐演唱技能中的意义探讨
化疗联合恩度胸腔灌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
用心吐字,为爱发声
声乐教学之歌唱着力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