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奇观与心理满足:论密室类电影在叙事空间上的再延伸
2020-02-24叶敏之
□ 张 梅 叶敏之
一、密室类电影中的观众位置
心理效应除了对叙事推动有明显作用,对电影观众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观看密室类电影时,观众的观影心理也是形成电影艺术本身的一部分。电影观众的心理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感官满足层、精神慰藉层和神志澄悟层。基于观众观影时的多元心理活动层次,在观看密室电影时,“密室”的封闭属性可以让观影者快速达到第一层感官满足层,填补观众对“奇观”视觉体验的期待,而精神慰藉层则是继视觉奇观之后获得的心理猎奇需求。优秀的密室电影会更进一步,使影片主题刺激观众,以推进观众心理至神志澄悟层,让观众对影片表达的社会问题、人性善恶、哲学思辨几个方面进行渗入性的感知。人物在“密室”中,观众在人员密集、灯光昏暗的影院中,二者有物理领域和电影空间的相似性,容易产生观众和电影人物的主观重叠;但因为“密室”的特性,观众也很容易产生上帝视角,游戏把控者的心理,观影中自然呈现两类视角于观众意识中,相互作用激发矛盾,得以促发观影者思考。
根据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观影者面对银幕时,会下意识将银幕中的电影人物想象为自己,从而产生认同感。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人的“自恋”,潜藏在心理深层次中。在密室类电影中通常会产生两种不同的认同体验。一种是“自恋”,把处于困境中的电影人物的体验代入自己的体验,可以感受在现实生活中受限而无法体验的惊悚、恐惧、暴力甚至死亡等欲望实现的心理愉悦感。观众在体验“奇观”时,也会享受摆脱“密室”困境的逃脱轻松感。第二种来自“窥视”,在“密室”的设定中,往往会塑造出“上帝”这一角色,获得一种全知全能视角,观影者会因“窥视”这一心理因素,自动代入影片“游戏规则”的控制者这一人物设置中。
二、密室类电影中的类型化价值观
不难发现,欧美的密室类电影相对较多。从价值观表达的角度上来讲,西方世界的价值体系在欧美的多元民族文化中可谓盘根错节。欧美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文化教育都对“个人自由”十分重视,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对“不自由”就易产生强烈的好奇,这在影片中常常表现为拘束他人,密室类电影就是这种“拘束”的具象表象。最初的密室电影便钟爱将人投至“不自由”的场所,人物经历磨难打破桎梏,最终从“不自由”逃脱,获得“自由”。利用这种叙事模式阐述潜意识中对其“自由”的追逐,符合西方推崇的“自由意志”。在这种生存哲学的文化场域中,密室类电影得到了发展的沃土。
对于整个密闭空间而言,福柯曾提出异托邦的概念,“在被称为‘原始’的社会中,有一种我称之为‘危机异托邦’的‘异托邦形式’,也就是说有一些享有特权的、神圣的、禁止别人入内的地方,这些地方是留给那些与社会相比,在他们所生活的人类中,处于危机状态的个人的,青少年、月经期的妇女、产妇、老人等”①。这种“异托邦”的概念和密室类电影构建的概念大致相同,电影中的“密室”几乎符合“异托邦”的所有功能要求,构造出一种精神意识空间和物理存在空间相依存的异托邦。
三、密室类电影的时空再延伸
大多数密室类电影的影片细节与叙述都由他者空间重新排兵布阵、规划局面,找到一种新向度的叙事构架,同时在电影叙事中,赋予一种创作者意图、精神、叙事目的、价值观等变化复杂的基模。而他者空间又叫异质空间或者第三空间,这是美国学者爱德华·W.苏贾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跨学科批评概念。他者空间就是在真实和想象之外又融构了真实和想象的“差异空间”,一种“第三化”以及“他者化”的空间。或说,他者空间是一种灵活地呈现空间的策略,一种超越传统二元论认识空间的可能性②。
密室类电影从产生之初就和时空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密室”所包含的空间随时代的发展,影片类型分类的逐步演进,科技的进步等,渐渐产生了许多空间。如人物依照戏剧中个人观点的矛盾冲突,在封闭环境下激化,使每个人物的观点只得重复叠加形成量变引起质变的结果。“密室”让每个人物个体观点都有空间的回应,从而再一次激化矛盾,进入新观点。然而,每一次质变的结果都会在同一物理空间中产生新的意识上的密闭空间。
同时,密室类电影中逐渐在叙事变现中明显分离出两种视角,即“我视”和“他观”。这两种视觉的出现,源于密室类电影基础的内外物理空间,只不过“他观”将意识空间改变为物理空间,存在于叙事之中,同时推进故事节奏。影片人物的“我视”和“他观”双向展示不同视角下的同一事物,展现人性最复杂、最矛盾、最真实的状态,而“他观”既是新的人物概念,又是观众的电影“替身”,使观影人也能从电影中感受到“我”的存在。如《黑暗面》(2011年)用两种不同视角体现出人性的多面,设计镜中人物的接连替换,因果自洽地表述整个故事,创新的叙事技巧让其更具备研讨价值。
除了上文的几种叙事中的空间,电影媒介和放映技术的发展使密室类电影存在新的空间,如上文提及的在观影环境中观影本身作为审美过程,观影人和电影之间存在着一种意识空间,这是基于电影信息接纳的产出而产生的空间。当然,放映技术发展中3D的到来,无疑使这种空间更加个人化、显著化。而对于新兴的数字化电影媒介来说,互联网已经出现了“云空间”的概念,那么这种线上空间在电影之中是否也算是一种“密室”,还尚未有相关学术文章进行探讨。但在2014年,桌面电影代表作《解除好友》的叙事空间从头到尾都采用了电脑桌面作为电影画面予以呈现,从表现形式与结果上看较符合密室类电影的概念,唯一不同往常的是,电影人物们被限制自由的空间存在于线上,而非线下。
四、密室类电影的视听空间
(一)特殊的表意符号
为了让观众有不一样的视听感受,密室类电影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此类电影质量虽参差不齐,但至少在拍摄模式和视听语言方面不断创新。密室类电影的视听语言多有隐喻含义,所以在无法运用过多华丽视听的前提下,电影创作者们开始大面积使用隐喻及其衍生符号。麦茨在《想象的能指》中指出,电影作为一种“想象的能指”的物质,反映了人类的行为与复杂的心理变化,折射出人无意识的动作所体现出的人性③。由此,特殊的表意符号通常具有隐喻主题,推进叙事,具备电影的功能,如《黑暗面》中的镜子。该片使用“镜子”这一特殊符号工具讲述明暗两线的剧情,揭示爱情中人性的丑陋与利己主义,特殊符号的存在使故事情节和叙事内容都更丰富且有层次。影片《彗星来的那一夜》中,“荧光棒”作为特殊表意符号承担着重要转折的叙事任务,负责叙述故事和时间辨认。
(二)声音拓宽空间呈现
声音在密室类电影中的运用可以极大地丰富视听语言对空间的塑造,如密室影片代表作《活埋》《狙击电话亭》采用的都是同一方法,以某一物品为媒介,向密闭空间输入声音,形成电影中的物质存在。在越受限制、越局限的物理空间中,利用声音对影片中外部空间的构建和延伸作用便会越有力,能够构建出不受拘束的、任意添加信息的外部空间。在影片《活埋》中,电影创作者利用手机承载声音在电影中的作用,延伸出棺材之外的世界,在手机传递的信息中构建出一个观众看不见的真实存在的空间。《狙击电话亭》同样以电话为媒介传递叙事信息,推进电影节奏。电话中的声音是以窥探的姿态重述观众可以看见的世界,形成了三个空间:被困的电话亭、电话亭外的世界、窥视世界的未知处。在密室电影的空间塑造方面,声音的介入是最自然且微妙的表达技巧。
声音在密室类电影中的使用除了对话形式,还可以是单纯的音响形式参与密室叙事,如影片《意外空间》(2014年)中,双线并行的讲述人类沉浸在自己的失误中无法逃脱,并且自暴自弃周而复始的故事。影片中的人物一直处于封闭环境之中,有许多经典但有新意的封闭空间场所,而一切的故事转折和推进,以及双线交融都在于声音的使用。该片利用毫无文本信息的一声巨响作为叙事的“开幕”,也作为主题深化的祈使句。
(三)镜头重组延伸画面之外的密室空间
在空间延伸上,密室类电影镜头的作用也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作为最基本的镜头语言单位,镜头内容的构成也可以成为“密室”,将人和人分开,独立成体。所谓“镜头密室”的形成有两种概念,一种是以镜头内容构建的电影中的密闭空间,但本身是否密闭并未知晓;另一种是以单个镜头为主体,只展现一个电影人物及其象征物品,形成一个单人密室。这两种视听方式概念在密室类电影中尚未有人提出,但具有十分重要的可实践性,前者可以利用镜头的局部性构成“欺骗”的意味,参与整体反转叙事;后者则是从最基本的镜头出发,有意识隔离或者对立所有人物,一般用于群像类密室电影。
同时,镜头密室还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时空,在一个镜头里控制作为戏剧空间的密闭空间的时空关系,或膨胀或压缩,这种镜头密室萌生于快速剪切镜头以交代背景的手段中,尚未被大面积使用。在电影短片《囚禁》中,主人公从下决心到实施刺杀,其高潮中的行为动作在影片中仅通过短短10秒来表现,不同视点、不同机位、不同运动方式的8个镜头剪切重组将短暂的时间延长。合理运用镜头中时间的膨胀,形成特殊的镜头密室时空,使冲突行动被无限放大,既体现了人物内心的不安定,又烘托了整个电影气氛的紧张、恐惧,一切都是因为镜头密室中时间的延伸。
镜头密室的概念还不算成熟,但不失为一种电影视听语言实验性的尝试。虽然《囚禁》依旧通过剪接使时空膨胀或者压缩,但是将这种群组语言独立为一个镜头的表达,是一种提炼也是一种革新。相较于别的电影类型,密室类电影虽然并不具备丰富的镜语,但是通过创新和利用各种镜头语言的融合,密室类电影延伸出了新的密室时空。
五、结语
密室类电影虽一直未能成为电影创作的主要类型,但其尚有许多发展空间。密室类电影在发展的同时也丰富了其他类型电影的空间叙事。密室类电影从小说源发,到戏剧萌芽,逐步在成熟的电影语言中找到了独特的表述方式,形成了模式化、类型化的拍摄风格。相对于同为封闭空间的户外独立空间,“密室”更易让导演构建表意话语。
注释:
①张一兵.福柯的异托邦:斜视中的他性空间[J].西南大学学报,2015(03):5-9+189.
②黄继刚.爱德华·索雅的空间文化理论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③[法]克里斯蒂安·麦茨,吉尔·德勒兹 等.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M].吴琼 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