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乘风破浪的姐姐》:从媒体奇观到消费社会

2020-02-24郑士辰

视听 2020年10期
关键词:符号姐姐受众

□ 郑士辰

“媒体奇观”的概念来自道格拉斯·凯尔纳,他将那些被媒体渲染到极致的事件称为“奇观”,指的是“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①。将媒体奇观这一概念置于2020年暑期档的国产综艺行业,最具娱乐价值、话题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奇观莫过于《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档节目突破了传统选秀和偶像养成类节目的青春范式,创造性地融入了女性对年龄概念的迷思,尝试确立女性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内核。在叙事文本的建构上,《乘风破浪的姐姐》将近年来流行的偶像养成类节目进行反差化设计,利用反差感制造极具奇观效果的戏剧化张力,颠覆观众的审美惯性,引爆持续不断的话题和流量。

媒体奇观因何而出现?最直接的原因莫过于娱乐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的占领。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中,资本会筛选出符合消费社会价值观念的元素,并由媒体具象为充满诱惑力的消费符号,渗透到媒体传播当中。凯尔纳一针见血地告诉我们:“人类的体验和日常活动是由媒体文化和消费社会的奇观所塑造和传递的。”②当奇观化的表达成为媒体传播的话语规则,消费文化的奇观将重塑大众对于社会价值的认知。《乘风破浪的姐姐》是一档现象级的娱乐节目,从传播效果上看,它让“逆龄”概念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涵化了观众对中年女明星的定位。那么,该节目是如何通过文本建构实现奇观化传播,又是如何利用消费主义将观众裹挟进这场娱乐盛宴的呢?

一、身份的认同:从年龄到价值

在媒体文化时代,个人身份和群体归属都需经由媒体的强化与确认才能最终成型,发展壮大中的女性观众群体也是如此。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和意见领袖帮助受众完成自我认知,对于一档节目来说,最终形成的不仅是收视群体,更是“情感共同体”。《乘风破浪的姐姐》旗帜鲜明地打出“30+女团”概念,将“无惧年龄”作为节目的精神内涵,极大满足了女性观众的情感需求;将公演现场的投票观众全部设置为女性,扭转了过去将“男性注视下的女性”的评判标准,体现了女性话语权的意识和建构。

实现身份认同需要经过两个步骤,一是个体的自我认同,二是群体的社会化认同。在第一个步骤中,《乘风破浪的姐姐》以年龄概念作为核心标签引导观众进行身份确认。30位女明星在镜头前表现出被年龄赋予的焦虑感,显著拉近了受众与明星的情感距离。节目结合明星自身性格特质进行加工包装,让明星成为受众意识里具象化的符号载体。受众在寻求情感共鸣点的过程中,观看节目从娱乐消遣的形式演变为完成身份认同的符号消费仪式。正如凯尔纳所言:“人们通过与名人的认同建构自己的身份,从媒体文化中获得自己的性别和社会角色模型、言行举止的模仿对象以及奋斗目标。”③而群体的社会化认同则需要进一步的互动来实现。约翰·费斯克认为,受众在流行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具有积极主动的“符号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能够结合自我认同参与文化生产并从中获得社会认同。《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受众不仅消费符号,更参与符号的生产,她们通过具体化的参与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如参与网络投票、制作应援海报等,这也是在进行受众相互之间的身份确认。受众利用符号化的群体行为,创造出个性化、差异化的文化氛围,表达自己的情感主张和价值追求。对于长期处于话语缺失地位的女性观众而言,这一过程是重要的、有意义的。受众的参与不仅是这场媒介奇观的重要表征,更是奇观的“幕后推手”。

二、消费的盛宴:从身体到符号

媒体奇观天生就受到了消费主义的驱使,媒体通过生产奇观来吸引观众,利用显在和隐性的刺激来启动庞大的消费机器。消费社会中的消费不单指经济行为,更是指当下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思潮。

“消费社会中的文化是身体文化,消费文化中的经济是身体经济,而消费社会中的美学是身体美学。”④对身体外观的推崇是当前消费文化最显在的表现,在消费社会中,身体是成熟的产业类型,媒体擅长生产各式各样的身体。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30位女明星呈现出不同的身体表象,甜美、飒爽、怯弱、独立,看似一盘杂烩,实则注重市场细分——通过混搭身体的表象类型尽可能俘获不同的消费群体。一方面,明星作为被消费的客体而存在,以华丽精美的外形满足受众的感官需求;另一方面,当明星身份作为媒体传播符号出现时,身体被赋予了符号价值,受众的消费转变为对明星符号的消费。

鲍德里亚将消费定义为“一种操纵符号的系统性行为,是实现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他论述道:“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人们总是把物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⑤在媒介的大肆渲染下,获取商品的符号价值成为消费的潜在动因,于是“符号化的消费”成了消费社会的典型特征。《乘风破浪的姐姐》利用了受众消费符号的心态,将女团表演融入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如梦想、自我、追求,这对于30岁以上的女性受众来说极具诱惑力,媒体塑造的“逆龄”神话深入人心。30岁以上的女性受众在生活中面临家庭与事业的权衡,在社会上面对年龄和性别的桎梏。当她们将情感投射于姐姐们的乘风破浪之旅,所消费的便是节目提供的无惧年龄、勇于改变等符号价值。“消费文化使用的是影像、记号和符号的商品,它们体现了梦想、欲望和离奇的幻象,它暗示着,在自恋式地让自我而非他人感到满足时,表现的那份罗曼蒂克式的纯真和情感实现。”⑥在消费社会中,受众更倾向于选择能够投射自己情感的媒介产品,从中获得幻想式的消费体验,其实质则是在消费主义操控下粉丝经济的又一次集体狂欢。

三、作为伪镜像的反思

凯尔纳认为,由媒体文化和消费主义塑造出来的媒体奇观是受众认知世界的载体,为社会认可、生活方式、性别文化提供了蓝本。而当媒体文化承载了消费社会的资本选择,媒体对社会的再现简化为奇观化的表达方式时,是否还能帮助受众理解真实的世界,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女性形象传播长期存在刻板化甚至污名化的倾向。同时,展现女性魅力的节目往往掺杂了过多的父权话语,即男性审美体系中的女性价值。《乘风破浪的姐姐》折射了当代女性地位的提升,也映射出社会舆论中存在着对中年女性群体的负面评价。然而,这档节目的出现是否真正意味着女性群体的崛起和父权话语的败退,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包装精美的媒介奇观是一种“伪镜像”,受众接触到的真实世界只不过是媒介所提供的拟态环境。当受众习惯于影像化的传播,片面放大的信息碎片就成了真实世界的全部。为了让节目拥有足够的话题热度,将性别对立、年龄歧视等尖锐字眼放大处理,将生活和职场的压力渲染为女性专属,这是奇观化的传播逻辑,却阻碍了受众对社会的正确认知。从“大女主”的文本模式来说,表面来看是女性意识的彰显,然而按照娱乐市场的主流标准重新定义已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功的明星们,依靠明星们美丽精致的身体吸引观众,这到底是打破传统还是重塑传统呢?

《乘风破浪的姐姐》无疑是一场叫好又叫座的优秀策划。然而在媒体内容奇观化的传播趋势和消费社会的语境中,节目是否仅将女性意识觉醒作为噱头,将女性成功再次定义为青春美丽或者能歌善舞,最终形成受众对中年女性的新一轮刻板印象,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注释:

①②③[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史安斌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3,121.

④陶东风.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身体美学[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02):27-34.

⑤[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48.

⑥[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9.

猜你喜欢

符号姐姐受众
学符号,比多少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Cлово месяца
“+”“-”符号的由来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认识“黑”字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