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当代乡土文学英译策略评析
——以《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英译本为例

2020-02-24康顺理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铜钟英译河南

康顺理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土文化历史悠久,乡土语言作为特定民族文化信息的载体,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象,体现了鲜活的地域特色,诠释了多彩多姿的中国。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有“中原粮仓”之称;河南亦是文化大省,截至目前,已有9位河南籍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数量居全国首位。无论是河南本土作家还是已经走出河南的河南籍作家,大都将中原地域文化融入其作品,关注着农民的命运,讲述着变革与发展的中国。因此,做好河南乡土文学以及乡土语言的英译与传播,有助于向英语世界展示我国独特的地域文化,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河南声音,展现精彩河南。

一、国内乡土文学的英译研究现状

近年来,中国文化和文学的海外传播和翻译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在莫言喜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中国乡土文学海外传播与翻译研究炙手可热。以葛浩文、罗鹏为代表的汉学家及其乡土文学的英译实践与批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鉴于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所以,乡土文学的翻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即是乡土语言的翻译研究。作为国内“乡土语言”英译研究的领军人物,周领顺教授主持了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批评研究”。2016年至今,周教授以“乡土语言”英译为主题发表论文12篇,涉及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的多个维度,如汉学家“乡土语言”英译的策略对比和背后动因[1],“乡土语言”英译的译者模式[2]以及“乡土语言”英译译者的一般性行为规律[3],等等。此外,汪宝荣教授也专注于“乡土语言”英译和地域文化的海外传播研究,其著作和论文探讨了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英译原则与策略[4]以及鲁迅小说中绍兴地域文化英译传播[5]。然而,作为中国乡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乡土文学走出去的步子似乎小了一些,相关研究也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如文学豫军在海外的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6]以及刘震云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7]等,而专注于河南乡土文学英译的研究少之又少。

早在2010年,河南作家张一弓的代表作《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英译本TheStoryofCriminalLiTongzhong已在美国火奴鲁鲁面世,收录在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HeroesofChina’sGreatLeapForward一书中,其译者是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教授理查德·金。理查德·金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和文艺的研究。然而,其《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译本未能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张一弓一直深切关注着河南农民的历史命运,记录着经历深刻变革的农村。他创作的展现河南农村生活的中短篇小说超过30部,《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了一位普通农村党员李铜钟为民请命的故事,被视为中国“反思文学”的开山之作,1981年荣获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奖。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乡土语言,生动地再现了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以及特定历史时期河南农村的社会风貌,恰当地翻译这些乡土语言,能更好地帮助英语读者了解河南乡土文化,对于促进民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英译传播中的“再现”与“过滤”

乡土文学中的语言,尤其是人物对话,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色彩,浸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所以,乡土文学的英译不仅要把握特定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要关注特有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文化意象的表达与传递。由于《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的英译本尚未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国内至今没有对该英译本的述评与研究。因此,分析典型的中英文例句,探讨译者所采用的策略与方法对于积累语料和探索河南乡土文学的最佳翻译模式都十分必要。

(一)直译歇后语:保留语言特征,保鲜人物形象

在汉语乡土文学英译的过程中,特有地域文化的传递以及特定语言形式的转换是译者不容忽视的焦点。译者不仅要准确理解源语文本的字面意义和言外之意,而且要尽可能保留语言鲜活生动的乡土特点,否则译文中的“乡土味”则荡然无存,作品的魅力也会大受影响。因此,理查德·金等译者采用了异化策略,直译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中“乡土味”浓郁的歇后语。典型例句如下:

例1:

铜钟说:“我拥护双喜哥的发言,共产党为群众办事,就得石杵子捣石臼——石(实)打石(实),不耍嘴把式。”[8]12

译文:Tongzhong said:“I’m in favor of Brother Shuangxi’s speech.If the Communist Party is going to act on behalf of the people,it has to be a real stone mortar striking a real stone pestle,reality striking reality,none of that fancy stuff with words.”[9]79

石杵子捣石臼——石(实)打石(实)是一个歇后语,“石” 与“实”谐音,“石”意为“实”,指人说话做事实实在在,毫不虚假。译者直译了石臼(a real stone mortar)和 石杵子(a real stone pestle),同时也直译了“实”(reality),巧妙地保存了“石打石”(stone striking stone)。这种翻译方式,不仅体现了李铜钟为群众办事“实打实”( reality striking reality)的工作作风,保鲜了李铜钟有一说一的人物形象和优秀共产党员实事求是的办事原则,也忠实地讲述了中国故事。

例2:

张双喜搁心里说:“天冷偏烤湿柴火——对着吹吧。”[8]13

译文:Zhang Shuangxi said to himself that it was like “burning damp kindling when it was cold,you have to blow hot air on it.”[9]79

“天冷偏烤湿柴火——对着吹吧。”这一歇后语意指互相吹嘘夸口。译者很巧妙地借助“hot air”这一词组的引申义“夸夸其谈、大话、空话”,把“对着吹”中的“吹”翻译成了blow hot air,达到了跟汉语一样的效果——一语双关,相信英语读者也能够通过译文了解到中国农民机智幽默的性格。

例3:

他辛辛苦苦干了五年,渐渐感到,在县委大院里,像他这样一个没有区、乡工作经验的人,往后能当上秘书,写一点“遵命文牍”就算到顶了,“鸡蛋壳里发面——没有大发头”啊![8]3

译文:He slaved away at this for five years and gradually came to the realization that someone like him,with no experience at the regional or township level,would never get any further in his career than writing Party documents to order.He was trapped in a confined space,like dough rising inside an eggshell.[9] 66

中国北方的大多数省份都以面食为主,中原地区更是如此,家家户户都吃馒头,发面蒸馒头是老百姓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事。发面是利用酵母使面膨胀暄腾,然而鸡蛋壳是不可能膨胀的,所以这一歇后语是指做某事不可能获利或发达,此处指杨文秀个人觉得如果再继续待在县委大院里自己的前途有限。译者采用直译的方式,为汉语无主语句找到了主语He(指杨文秀),译文虽缩小了源语文本的指代范围,但精准地达到了语义对等,让英语读者能够比较容易地了解杨文秀急于求成、谋求发达的心态,以及他掩盖真相、浮夸吹嘘的办事风格。

歇后语、熟语、惯用语或俗语不仅以独特的形式表现某种文化的语言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与风俗习惯,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译者采用直译的方法处理这些语言,不仅保留原文本中相对于目的语的陌生化语言表达,而且保持了原文中直爽俏皮或急功近利的人物的鲜活形象。

(二)直(音)译文化意象加脚注:重现地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在翻译的过程中,尤其在翻译具有文化寓意的人名、地名、意象或者时间时,译者多采用脚注的方式对特殊名词进一步解释,以便更好更完整地传达原文的语义、风格以及文化意象。理查德·金等译者亦是如此。例如:

例4:

“双喜哥,你也学会卖嘴啦?这镜子里的烧饼十万斤,是叫工人吃,是叫解放军吃?党中央、毛主席叫咱鼓实劲,没叫咱吹糖人,你就是吹出个天堂来,叫谁住?[8]15

译文:“Brother Shuangxi,so you’ve learned to talk big as well,have you?These 100,000 pounds of pancakes in the mirror,can the workers eat them?Can the Liberation Army eat them?Party Central and Chairman Mao have told us to make real efforts,not to make hollow candy men.This paradise that you’re going on about,who’s going to be living there?”[9]83

此处,译者把“镜子里的烧饼十万斤”和“吹糖人”分别直译为 “pancakes in the mirror”和“make hollow candy men”,同时,采用脚注的方式进一步解释,其英文脚注如下:“pancakes in the mirror” refers to the local saying:“You can’t ride a dappled horse [drawn] on a wall,and a pancake in a mirror can’t satisfy hunger.” [9]83中文意思为“墙上画马不能骑,镜中烧饼不充饥”,这句话在豫剧《朝阳沟》选段中也曾出现,比喻空话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译者也对“吹糖人”这个民间手艺进行了解释:Making candy men is a local craft,in which the vendor makes a hollow human image out of sugar by inflating it,like blowing glass;the object is to make the largest possible figure with the least material.[9]83进一步说明吹糖人这项民间工艺像小摊贩吹玻璃一样,用糖吹出来一些空心形象,这里指用最少的实物材料造出最大的数据而虚报产量。

如此,英语读者可以通过译者的脚注较为全面地理解了“镜子里的烧饼十万斤”和“吹糖人”两个鲜活的文化意象与独特的地域文化,同时,也将李铜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传递得淋漓尽致。

例5:

只见杨文秀瞪着眼望着他们,紫涨着脸,气得像吹猪一样。[8]12

译文:Yang Wenxiu was glowering at them,his face purple with rage,looking like someone who had just inflated a pig.[9]78

在这句话中,译者依旧是直译了“气得像吹猪一样”这一俗语。在民间,“吹猪”是屠夫在杀猪过程中的一个操作,具体如下:待猪被杀死后,为了比较容易地移除内脏和将猪毛刮干净,屠夫在猪脚处用刀割个小口,然后用嘴(现在多用气枪)往里边打气直到猪膨胀。在直译的同时,译者对“吹猪”这一行为进行了如下的脚注:After the people of that region slaughter a pig,they drop the carcass in a vat of boiling water;then they take it out and make an incision in the pig’s leg,and the butcher blows air into the carcass,which swells up and makes it easier to shave off the bristles and remove the internal organs.The effort of blowing up the pig leaves the butcher with a purple face and swollen neck.[9]78这一解释惟妙惟肖地塑造了生气人的形象:脸因为生气而憋得发紫,脖子也随之变粗。译者采用这种让英语读者觉得陌生的方式,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原作,丰富了英语读者的认知体验。

例6:

“老人赛过老黄忠,妇女赛过穆桂英。”[8]4

译文:“Old men surpassing the fierce Huang Zhong,young wives outclassing the woman warrior Mu Guiying.[9]67

译者逐字翻译了这句顺口溜,同时也在译文中增补了一点信息:用“fierce”来形容老黄忠,但是,此处增加的形容词与中文意象不同,“fierce”意为凶猛的或者凶恶的,其与中文里黄忠老当益壮的形象不符。同时,译者添加同位语“the woman warrior”(女英雄)表明穆桂英的身份。此外,通过脚注对黄忠这位三国时期的将军进行了解释:“Huang Zhong was an army commander from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in the third century ;for Mu Guiying,see note 2 to Li Shuangshuang above。”[9]67至于穆桂英,因为在同书出版的《李双双小传》英译本中已有了脚注,所以告诉读者,如果需要,可以查找《李双双小传》英译本中的第2条脚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偶尔会对一些文化意象产生误解,但直(音)译加脚注仍不失为较好的乡土文学英译方法。这一翻译方法也与鲁迅先生提出的“宁信而不顺”高度一致。而且译者在整个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并没有使用太多的脚注,所以既没有觉得译文文本繁冗拖沓,又没有影响到译文的文学性与读者的阅读流畅度。

(三)意译方言:过滤地域文化,走近读者

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的葛浩文曾说过:“‘意译’派在出版方面更胜一筹,因为无论是商业出版社还是大学出版社都推崇意译派的译者。对此无论我们是庆幸也好,悲伤也罢,事实依旧是,在那些‘可译的’小说里,‘可读性好’的译作才能出版。”[10]无独有偶,尹邦彦[11]也提出了汉语惯用语英译的四种策略,其中第一种就是套用英语中相应的惯用语或俚语。理查德·金等译者在处理小说中的地域方言时即采用了异化策略,对耳熟能详的河南话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例如:

例7:

咱吃蒸馍,蘸白糖,

你看咱过的瓤不瓤!

咱穿呢子,大皮靴,

你看咱过的得不得!

咱乘火箭,坐飞艇,

你看咱过的中不中![8]11

译文:

We eat steamed buns,dipped in sugar,

D’you think we’re doing well or not?

We wear wool,and boots of leather,

D’you think we’re doing right or not?

We ride rockets,sit in spaceships,

D’you think we’re doing great or not![9]77

在这个类似戏曲的歌谣中,有三个别具河南特色的方言:“中不中”“得不得”“瓤不瓤”。三个词意思相近,都可以理解为好不好、舒服不舒服、厉害不厉害。河南人爱说“中”,这与河南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中”甚至可以说是河南的一张名片。2019年9月,郑州承办了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运动会的吉祥物名叫“中中”。然而,译者过滤了河南的地域特色,直接借用英语中十分常见的三个表述 well or not、right or not与great or not,虽有效地消解了原文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但读者却失去了认知“中不中”“得不得”“瓤不瓤”这三个颇具河南特色方言的机会,从而弱化了英语读者对中国地域风情的审美体验。

直接套用英语中相应的惯用语或俚语,虽然英语读者难以感知部分中国文化意象和地域特色文化,不利于唤醒其异域审美兴趣,但译文切切实实地走近了英语读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鼓励读者保持对文本的阅读意愿,有利于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与传播。

三、结语

在翻译《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过程中,译者显然没有从始至终沿用一种翻译方法,而是采取了直译、直译加脚注、音译加脚注以及意译等多种翻译方法,目的是为了在英语世界再现源语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征、地域文化,或是为了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但二者很难兼得。整体来看,译者主要采用了异化策略,用直译法重现了乡土语言与地域文化,这样的翻译方法对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大有裨益。同时,译者辅以采用了归化策略,力求使译文叙事表达更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英语读者与源语文本的距离感,确保了他们阅读的流畅度与完整性。因此,两种翻译策略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译介和传播河南乡土文学。

猜你喜欢

铜钟英译河南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汉口外滩感怀二首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西江流域南汉“姐妹”铜钟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