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时期地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究

2020-02-24

昭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校教师院校

祝 蓉 , 张 磊

(昭通卫生职业学院 a.科研(对外交流)处;b.公共卫生管理系, 云南 昭通 657000)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职业疲劳”、“工作倦怠”,最早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弗罗伊登贝格(Fren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的概念。这一概念经过学者们的不懈研究和诸多争议达成了三个方面的共识:一是职业倦怠在与人际交往要求较高的行业尤为突出;二是与工作特征密切相关,是长期面对过度压力的结果;三是表现具有多样性[1]。现在大多数学者都认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拉奇(Malasch)对职业倦怠的定义: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中个体产生的包括情绪衰竭、态度冷漠以及效能感降低的症状。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指高校教师由于长期从事高强度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工作等而引起的一种身体和心理均产生疲惫的状态[2]。

职业倦怠作为反映教师身心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引起了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的广泛关注[3]。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国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因此,有人说现在是“职业教育的春天”。地方性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职责,教师的职业倦怠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服务社会、服务地方造成不良影响。

一、转型中的地方性高职院校教师当前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国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办学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但许多地方高职院校严重缺乏,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如ZT市这个620多万人口的大市2016年以前只有一所高校,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和老百姓对教育的需要。在此情况下,许多地方的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办学层次,升格(或新建)为专科院校,这些升格(或新建)的院校大多是在原有中专的基础上建立的,存在办学的观念还没能有效转换;教师大多是原来的中专教师,教学观念、方法也亟需转变;对中等职业院校教师没有科研没有要求,进入高等职业院校须承担科研任务;在地方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中专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教学能力提升学习,教学手段还是采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教学方法也较单一;教学基础设施差,实验实训设施落后或缺乏。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对学校的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要求也随之提高,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从中专到大专、中专教师到大专教师的转型时期,由于学校和教师都还没有具备足够的实力,因此在教学和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许多困难和问题,使得教师身心疲惫、不堪重负,产生情绪衰竭、态度冷漠以及效能感降低症状。

二、转型中的地方性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支持不足

社会支持通过社会联系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其中社会联系是指来自亲朋好友、同事、团队、组织以及社区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与帮助[4]。

1.社会支持不足

由于地方经济基础薄弱,地方性政策的限制,使得对地方性高职院校的社会支持不足。如有的院校建校(或升专)后两年在基础设施方面没有再增加一砖一瓦,在实验实训设施上没增加任何设备,相反这些设施和设备在使用中是有折损的;随着办学的进展,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无论是校舍还是实训设施都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实验实训难以如愿开展,教学工作受到很大制约,教师在工作中有学院不被政府重视的感觉,对学院的发展前景和自身的发展忧心忡忡。

2.上级主管部门观念转变不到位

对地方高职院校的管理还沿用对中小学、中职学校的管理方法,束缚了教师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民族的复兴,赋予了教师神圣的职责,同时也确立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但实际上地方高职院校教师得到的社会支持与社会地位并不匹配。

3.缺乏组织认同

在工作中,教师如果得不到组织(单位领导)的肯定、同事的认可,将减低教师的效能感。由于机构改革,地方性职业院校内部机构设置不能及时解决,教师在部门负责人岗位工作了1-2年,仍然是“代理”,感觉不被组织认同;有的教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却很少得到领导的肯定,使他们缺乏成就感。

4.缺乏专门为教师提供的心理健康援助

教师在工作中发生了职业倦怠表现时,学校不能为教师提供的心理健康援助来预防和干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因此,社会给予地方性高职院校教师的情感支持是缺乏的。

(二)工作负荷过重

在从中专到高职院校的转型阶段,地方性高职院校教师工作量过大、工作时间过长,导致工作负荷过重,也是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1.教学科研工作

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天职,为了适应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及院校办学层次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懈加强自身学习,用新知识、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满足教学需要,才能使课堂引人入胜。这些工作将占据教师大量的时间,而高校的职能还有“科学研究”,科研工作对于学历低、科研资源不足、从未接触过科研、刚刚转变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更是“压力山大”;再者有的教师不仅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兼任行政管理工作。

2.文书工作量过大

为了迎接教育部对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和内涵建设评估工作(简称“迎评工作”),教师们在迎评工作前多则两年,少则一年的时间里准备、完善相关的材料,文书工作量过大,如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标准等,还要完成日常的教案、PPT等教学文书,以及日常工作、学习的痕迹资料等等。

3.专业建设、课程建设

教师还要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打造精品课程,建立校企合作。

以上许多工作都是地方高职院校教师没有经验的全新工作,又缺乏专职人员的指导,只有边摸索边学习。有的教师是“5+2”“白+黑”的长时间工作。凡此种种,使得高校教师心力交瘁、不堪重负,因而产生职业倦怠。

(三)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

由于工作太多,许多教师身兼数职,有了太多的身份:在单位是教师、科研工作者、文员、科室负责人或职员、辅导员、同事;在家是父(母)、子(女)、丈夫(妻子)。这么多的角色,让教师分身乏术,角色冲突,有无力招架之感。角色的冲突还会引起人际关系的冲突。许多行政人员都是由教师兼任的,有的教师政管理经验欠缺;新进年轻教师正经历从学生到教师、下属、同事、班主任的角色转变, 对自己承担的角色还不清晰,缺乏工作经验,一进入工作岗位就接到大量的工作和角色,难免角色模糊。而角色模糊会导致高校教师情感衰竭和个人成就感下降[4]。

(四)校级激励机制不健全

有的地方性职业院校考核机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对教师的考核简单片面,如考核没有客观的指标,只有工作量、考勤作为参考,这种考核主观性太强,对人际关系好的人可以年年优秀,其他教师可以十几年评不到一次优;学生给教师打分进行考核,使得有的教师为了不“得罪学生”而放低要求,使教师的尊严受到打击,降低了成就感。由于地方经济、政策的约束,有的地方性高职院校制定的奖励办法不能实施,如办学第三年要接受教育部的人才培养评估,学院很多工作需要加班加点的干,但地方政策不允许发放任何形式的加班费和奖金;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科研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多科研,提高科研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各大高校都制定了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办法,由于地方经济、政策的限制,有的地方高职院校对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取得成绩的教职工不能给予实质性的奖励;为了校园安全,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学校仍然不能发加班费。凡此种种,使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符合,从而没有成就感。“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极大的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降低了勤奋工作教职工的效能感,产生职业倦怠。

(五)知识、能力欠缺,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从中职教育上升到高职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发生了改变,知识的层次也拔高了,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的老师,尤其是对自己要求较高的教师,会感到知识储备不够、科研资源缺乏,感到力不从心,从而产生失落感,认为自己“没用”,加之自我调节能力差,更难走出职业倦怠的深渊。

三、转型中的地方性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措施

地方性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职责,教师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态度冷漠、低效能感不仅使教师身心健康受到摧残,还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学校的教学、声誉受到损害,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重视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及时预防和解除教师职业倦怠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及时转变观念,早谋划早准备

转型中的地方性高职院校从上到下应认真研究高职教育的性质、特点、人才培养评估要求,及时转变观念。学校领导应根据高职办学的要求,及早谋划,从顶层设计至基层工作,早部署、早准备,有条不紊,有序推进各项工作,避免因“临时抱佛脚”增加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而引起职业倦怠。

(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减轻转型中的地方性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

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关系密切 ,它对缓解个体心理压力、消除个体心理障碍、增进个体心理健康有影响[5]。社会支持对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之间存在调节作用[4]。社会支持越大,越能减轻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社会在给予高校较高定位的同时,重视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建设,为教学科研工作、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持;给予地方性高职院校发展的政策支持,如教学科研学奖励政策。组织认同度对工作绩效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对职业倦怠有抑制效果[6]。校领导要善于使用组织认同,并给予情感支持, 如对教师工作付出给予肯定,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

(三)改善工作环境,减轻工作负荷,减少角色冲突

社会和学校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创造条件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根据教师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安排兼职工作,适当减轻工作负荷,让教师能兼顾工作和家庭,使教师顺利从学校转型过程中完成中职教师转变为高职教师;给教师提供职业发展的平台和学习提高的机会;做好新教师的入职前培训,指导他们做好职业规划,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让他们健康顺利的进入角色。

(四)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满意度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通过考核,及时发现教师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整改措施,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和平台,促进教师职业向好发展;通过激励机制,让勤奋工作和取得成绩的教师产生成就感、获得感和愉悦的心情,避免职业倦怠产生。

(五)加强学习,提升职业胜任力,增加效能感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知识不断更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唯有通过加强自身的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跟上时代的步法,才不会被学生嫌弃、不会被社会淘汰,也才能得心应手的穿行于校园,从而远离情绪衰竭、态度冷漠、低成就感。

(六)正确认识压力,学会自我调节,脱离职业倦怠

正确认识压力,“好的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它可以推动人们不断进步,脱离“温水煮青蛙”的环境;了解自己、悦纳自我;学会调节情绪,焦虑、冲动解决不了问题,愉悦的心情不仅可以感染自己,还能感染他人、影响学生、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可愉悦心情,从而避免职业倦怠产生。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高校教师院校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