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盐古道的文旅融合开发价值初探
2020-02-24颜复萍
颜复萍
2019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将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提升到重要的高度。2019年5月5日四川日报刊文指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调查显示,全球旅游活动中约有37%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就四川省而言文化旅游产业是全省目前增长最快和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比较效益高的重要价值,是典型的绿色产业、低碳产业和朝阳产业,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提升四川对外形象都有重要意义。①四川日报评论员:《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四川日报》2019年5月5日。基于这个使命,需要思考如何把四川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转化为自身的发展优势,释放出更多的发展潜能。在此背景下挖掘新川盐古道文旅融合项目的价值,具有重要的产业发展和开发保护意义,这是当前推动四川文旅强省大发展重要的战略任务和历史机遇。
“川盐古道”是一条贯穿多民族文化走廊、自然生态旅游走廊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古商道,是古代巴蜀文化、土家文化、氐羌文化、濮越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汇地区,是明清以来“湖广填四川”移民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及丰富的风俗民情内容,历史上,一直带来贸易、思想、知识、文化等方面持续不断的交流和滋养,并通过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留下来。但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川盐古道”是一个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和可持续性开发的重要文化资源。如果以此川盐古道线路为线索,有规划地串起沿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加以专业品牌设计和推广,建设新“川盐古道”文旅融合线路,必能大大提升全川各地沿线旅游开发的价值,带动并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社会的稳定,同时保护和开发四川本土珍贵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作为自然景观资源与历史人文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其美丽的自然风光、文化底蕴、民族风俗等特征形成的独特文化品牌和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理应得到深度挖掘和保护开发。
一、川盐古道概况
川盐古道的源头出于四川产盐区(四川盆地盐矿储量资源为全国之冠,达60500亿吨,产地遍布52个市县),包括自贡、乐山、射洪、大英、犍为等,通过川盐古道线路运销辐射到四川、重庆、湖南、湖北、云南、贵州、陕西等地。“川盐古道”是以盐运商业运输带来的盐文化特色线路,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由水路和陆路交织而成的盐运和民俗文化生活线路,历史上这条线路对促进沿线地区的开发、经济发展、文化交融及民族的治理起着重大的作用。四川最具代表性的是自贡,历史上自贡因富产井盐而商贾云集,世界上最早的深井即出在自贡,1939年自贡因盐设市成为井盐中心,在产盐高峰时承担了全国40%的食盐生产任务,先后钻了13000多口井,并钻出了世界第一口超千米的盐井“燊海井”。根据程龙刚、邓军《川盐古道调查简报》①程龙刚、邓军:《川盐古道调查简报》,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编:《川盐文化圈研究》,文物出版社,2016年,第3页。,结合业界历史文献、沿线碑刻记载、盐运遗址及口述史料等文献资料,目前认同川盐古道涵盖的主要线路有四条:
A线—川黔古盐道:主要是蜀盐、淮盐、粤盐和滇盐,元代始几乎全仰仗自贡、乐山、遂宁、彭水等地的蜀盐供给。主要依托永岸、仁岸、綦岸、涪岸四大盐岸,再由“四岸”转运至黔境各地。实行水陆结合的方式,用人力背运和马帮运输的方式分销。
B线—川滇古盐道:此线与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石门道、五尺道及明清时期滇铜京运的部分路段是高度重叠的。有三大路线:蜀旧路线,即叙永出运至沾益、富源等地。其二为宜宾出,经筠连、盐津等入大关-昭通—曲靖等。这两条路线的食盐主要来自于自流井、贡井、犍为及五通桥的盐场。其三为“润盐古道”路线,四川凉山州盐源县以白盐井和黑盐井为主要产地的食盐,经西昌、攀枝花、木里到达云南宁蒗、永胜及丽江等。
C线—川鄂古盐道:历史上在太平天国时期和抗日两次的“川盐济楚”,对川盐古道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主要是产自自贡的富荣盐场、乐山地区的犍为与五通桥盐场,巫溪的大宁盐场、开县的温汤井盐场等。分布线路总体上呈“4横:长江线、汉水线、清江线、酉水线+1纵:万县奉节至长江”的格局。
D线—川湘古盐道:川盐通过湖北或贵州境内运达湖南。主要是从恩施、铜仁、酉阳三个方向转运。
川盐古道本体主要由运盐道路上的石板路、栈道、纤道、码头、河道、古桥、堰闸、关隘等组成,广义大概念还包括盐号、盐仓、会馆、古镇及故事传说、船工号子、盐歌谣、诗词、饮食等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调查发现,四川陆路古盐道遗址较典型的有自贡地区的自流井汇柴口、舒坪镇狮湾村磨刀岭、雷公坡、苟氏坡、黄石坎、贡井中桥、艾叶大码头等处的古盐道,泸州雪山关段古盐道,凉山喜德县孙水关段古盐道,宜宾筠连县犀牛村及隐豹关段古盐道等;盐运古桥有沐溪桥、自流井解放桥、善后桥、贡井中桥、济元桥、平康桥等。还有喜德县登相营古驿站旧址、沾益县松林驿站旧址等,另有自贡西秦会馆等重要盐商会,以及沿线一些盐商的宅邸和祠堂建筑等,都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川盐古道”沿途上各大名镇逐渐成型,是盐运商业网络上的重要联结点,这些古镇有着明显的共性和传承关系。包括四川的罗城古镇、五通桥西坝古镇、仙市古镇、赵化古镇、牛佛古镇、邓关古镇、福宝古镇、永安古镇、二郎古镇、太平古镇、南广古镇、尧坝古镇、横江古镇等。古镇是多民族多文化的沉积带的主要显现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仅单单以乐山地区为例,如犍为罗城古镇被誉为“中国的诺亚方舟”,居住着汉、回、彝、满、藏、黎、苗7个民族,古镇主街凉厅街俗称“船形街”,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称其为“中国的诺亚方舟”,1982年澳大利亚人依样在墨尔本建造了一座“中国城”,罗城古镇从此名扬海外;犍为县清溪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著名的茉莉之乡,是雷波县、马边、屏山、沐川四县物流总出口,古街区保留着150多个老四合院和部分古城墙、老码头、古寺庙、古装饰、古家具、古树木和老牌坊,有各种历史文化遗存50多处,宫观寺庙38座,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犍为沐溪河边泊铁炉古镇,沐溪河穿心而过从西南流向东北并入岷江;五通桥西坝镇原名“西溶镇”,因境内有溶江而得名,自古为水陆交通要冲,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人称“西坝水码头”,此镇建制于秦惠王十四年(公元前311年),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桫椤树群,至今古风犹存,上万间明、清建筑,孕育出了“西坝三绝”:西坝豆腐,西坝米酒,西坝生姜;地处宜、沐、犍三县交界的箭板古镇,背靠陡峭的鱼箭山,蜿蜒的龙溪河从身边奔腾而过,镇上有吊脚楼、青石板古街、宫观遗迹、冰臼、箭板古树,有充满悬疑的传说,尤其依河而建的成片吊脚楼,大多有30多米高很是壮观,曾被评为“四川最美街道”之一;夹江县木城古镇是古时繁华的商贾码头和文化中心,它面向青衣江,背靠大旗山,直至今日很多古建筑依然保存完好,如古渡口、走马转角楼、绣花楼、木城后街的民居、青石板路以及大黄桷树等;夹江最南端华头古镇在大旗山与峨眉山余脉尖峰山之间,镇边清清的稚川溪流过,一些楼房就在河畔建成了吊脚楼,一些房子则以大石为壁,别有一番景致……川盐古道上的古镇不胜枚举,宛如珍珠星星点点散落,亟待被串联起来,再现昔日璀璨的熠熠光辉。川盐古道促进了中国西南内陆重要的文化沉积带的形成,物质形态层面涉及盐道、碑刻、关隘、码头、古镇、盐号、会馆建筑等,非物质形态层面主要是与盐运活动相关的船工号子、背盐歌、诗词及沿线特色饮食文化,它像血脉一样串起沿线的大小城镇和村落,成为生活文化传播与交融的孔道,勾连起盐产地、沿线和销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了土家族、苗族、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繁荣及多元文化相融共生的局面,至今对地方文化的传播以及民族国家的治理与边疆地区的稳定仍有深远影响。
川盐古道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美丽自然风光,沿途自然生态良好、风光优美,沿线分布着的古道、吊脚楼、庙宇、会馆、祠堂等民居建,涉及考古文物、神话传说、民歌故事、民俗节气、历史人物、商会会馆、交通贸易管理史等,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艺术审美价值、考古价值、旅游价值及学术研究等多重价值,其自然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并存是川盐古道所经区域的重要自然和人文特征,有着成为文化生态旅游黄金线路的极大潜力。天府之国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与绚烂多彩的人文景观一直都是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的,而今在大力推进四川文旅强省发展的背景下,“川盐古道”作为推动地方经济、传播巴蜀文化的重要载体,更可以结合“茶马古道”线路发挥出潜在的重大开发价值。
二、当期现状与历史机遇
(一)有关四川川盐古道的开发利用情况
1.盐业保护注重钻、采、产等,对文旅资源运营的关注仍然不足
过去对盐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主要集中在盐的生产技术领域的保护上,对川盐道文化和旅游价值关注较少。比如四川的自贡、井研、大英等地自古是产盐基地,自贡将自流井、燊海井及熬盐作坊等列为重点遗产已积极申遗,《燊海井文物保护维修方案》《贡井南华宫抢险排危》等已获得国家、省级专项资金支持,此外还有大英县利用卓筒井技术汲取地下盐卤水打造的4A级景区“中国死海”以及零散的古道会馆旅游项目等。但全省对盐文化以及盐古道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则明显不足。
2.川盐古道的开发利用仍旧处于起步而远非重视阶段
四川的盐文化旅游资源亟待深入挖掘和大大利用,像自贡地区已有西秦会馆、自贡桓侯宫、张伯卿公馆、吉成井盐作坊遗址等全国重点保护单位10处。近年来,自贡、乐山等地已意识到运盐古道的文物及开发价值,开始进行研究和保护。2014-2015年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两次组织相关专家重走川黔、川滇、川鄂、川湘、川渝等古盐道,行程2.7万公里,对川盐外运的具体线路、节点村镇、相关建筑等文化遗存进行了基本考察①程龙刚、邓军:《川盐古道调查简报》,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编:《川盐文化圈研究》,文物出版社,2016年,第4页。,乐山等地也开展了类似的考察和学术研讨活动。总体上看,开发的不多,基本仍处于探索论证阶段。当前由于缺乏保护利用,川盐古道正在消失,一些极具开发价值的文物遗存已被破坏或正濒临消失,急需采取行动,加强保护和规划开发。
3.川盐古道的开发利用缺乏整体规划和组织协调
由于川盐古道的线路穿越多个市州并跨省延伸,因此对其开发利用需要有省级部门牵头,进行组织协调,甚至跨省协调。但目前我省川盐古道的开发利用基本是在市县、乡镇甚至村寨层面进行的,缺乏整体设计和长远规划,对具体线路的考证和文物资源普查梳理不够,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具体方案仍在探索中,相关研究亟待加强,现有政策支持也显不足。在2015年省文化厅人大会议上,曾有代表提出关于川盐古道申遗及保护开发的建议,但时至今日相对于川盐古道文物遗迹正加速度濒失的现状,保护开发力度却十分缓慢,川盐古道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仍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保护,在当前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国内其他地区古盐道开发利用经验借鉴
近年来,重庆、湖北、湖南、陕西等地高度重视境内运盐古道的考察研究和保护,积极组织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考察、考证了境内盐运陆道和水道的具体线路及各种类文化遗存,搜集整理了大量翔实资料,研究论证保护开发方案,正积极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和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及非遗项目,争取更多资金和技术力量对重点路段和遗址遗存进行分级保护。各地区正在努力通过整体规划设计,结合盐道周边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打造盐业小镇、相关节会、特色美食、徒步探险、盐道文物展馆等特色文旅项目,积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如重庆石柱县深度挖掘巴盐古道文化内涵,打造西沱巴盐特色小镇,成立“巴盐汉子民俗表演队”,重现昔日繁华与“盐运民俗”;重庆巫溪县宁厂古镇依托盐泉、盐业生产遗址举办盐业节会绞蒺节,再现盐泉取卤及制盐过程;湖北恩施打造古盐道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多地还积极推广运盐古道徒步探险旅游,使古盐道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焕发新的光彩,有效造福了沿途的百姓和广大居民;重庆等地还不断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组织拍摄了《巴盐》《巴盐传奇》《盐道》等专题纪录片,组织摄影美术展、“重走古道”活动、专题报道等,展示了千年来巴盐的生产、运输和消费的变迁,并在中央电视台和互联网上播放,引起广泛关注。各地加强宣传、推广运盐古道,吸引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有效凝聚了社会共识,提高了沿线民间、社会组织、企业和机构参与运盐古道保护和开发的积极性。
三、文化旅游资源深度挖掘背景之下的相关建议与思考
综合目前情况,整体来看,尽管川盐古道开发较晚,开发力度薄弱,众多的专家和机构仍认同其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且品质极高,申遗条件丰厚,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因此极具深厚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开发价值和潜力。今天,四川全省各地正在深度挖掘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值此特殊历史机遇,特提出一些有关重视和加快保护开发新川盐古道的建议与思考。
道路交通型文化遗产早已引起国内外高度而广泛的关注,世界著名的十大古道,如丝绸之路、南美印加古道、非洲撒哈拉沙漠盐运之路、罗马古道、朝圣之路、乳香之路、尼泊尔菩提之路和成吉思汗古道等,或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或已被开发为徒步探险或旅游胜地,发挥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我国作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文化线路宪章》的缔约国,近年高度重视世界遗产及其内涵下的线性文化遗产的各项工作,但我省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上,线路旅游资源和精心设计差别化的线路产品这一块相对缺乏。虽然今年推出了10条非遗旅游线路和171处非遗项目体验基地,但都非常零散且力量单薄,需要在线路旅游上面串联起来集体发力。实际我省文化线路这一块的蜀道文化和盐文化资源融合的潜能巨大,如果川东北文旅经济带的蜀道文化资源能够融合川南经济带上的盐道文化线路资源合力开发,将大有作为。
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借鉴丝绸之路、大运河等线性文化保护的经验,加强资源调查,加强挖掘川盐古道在四川省的文化遗产资源和重要文化内涵,科学编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积极申遗,提高这一文化遗产的社会知晓度,形成享誉全国的文化遗产品牌。文旅融合发展是当前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亮点和举措,“川盐古道”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线路遗产,符合马德里会议文化线路的四个基本判定标准(时间、空间、文化和功能目的性),当前正是利用四川自身资源优势,打造“新川盐古道”生态文化旅游发展项目,带来良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历史机遇时期,应尽快把握机遇,主动作为,以促进文化旅游与一二三产业以及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县域经济融合发展,开创四川文旅融合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基于以上的分析,提出思考和建议。
(一)全面启动川盐古道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度调查,推进专项研究
“川盐古道”是一份珍贵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面临很多文化遗产濒失的状况下,应尽快启动全川范围的川盐古道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度调查,全面摸清四川盐运文化遗产的体系构成和资源价值,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地质地形学、动植物学、民宿民俗、节期艺术等进行深度的专题普查,尤其对川盐古道的文化和旅游价值进行深入挖掘研究,启动编制川盐古道文化线路整体保护与建设规划,分层级落实战略规划。目前对川盐古道的研究十分薄弱,虽然有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做了部分前期工作,但支持力度和推行政策仍非常不够,与当前濒危消失的速度和大文化旅游鼓励现状不相符合,有着很大差距。应有更多领域和学科的专家学者介入,推动川盐古道的研究向多学科相互交融、多领域相互支持和有效合作的方向发展,对川盐古道的文化价值深入挖掘研究,这是助力推动大文化线路旅游的重要力量。还应与川盐古道沿线的地方文管所、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图书馆、宣传机构加强合作,协同推进川盐古道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和利用工作,为该文化线路的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普查和智力支持。
(二)选取打造新“川盐古道”文化旅游试点线路,在探索中求发展
在川盐古道文化的标志区域,可考察选取一批条件合适的线路,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较成熟的、风景优美的、建筑较完整的古道源头圈及重要的古盐场、古盐道、村落、古镇等,连缀起来,修复其中标志性的古道、驿站、盐号、盐店、盐仓、码头等,将线路上的相关博物馆、盐井遗址、古盐道、盐业建筑、民俗、戏曲艺术等资源整合利用起来,打造盐运文化旅游景观,形成一条新川盐古道文化旅游试点线路。可推行四川乡土教育体验与研学旅游等新举措,并与川剧、川灯、川菜、川茶、川酒等四川文化旅游重要资源相结合,充分融合特色建筑、工艺技能,地域饮食,盐文学文艺(舞蹈、服装、民间故事、小说、影视剧等),开发古迹旅游、民俗游、生态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体验。同时以相关地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及民间共同广泛参与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的保护为推动力,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文旅发展环境。
(三)重点资助以四川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方向的新川盐古道文旅发展项目
2019年4月底,省委省政府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提出,为建设成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文化高地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四川将培育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枢纽项目,实施一批文旅融合发展重点工程。可将新川盐古道文化旅游发展项目纳入“四川文旅融合发展重点工程”和资助项目,通过加大川盐古道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建立健全此项目的管理机构和人才投入,为该文化线路成功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可利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经济崛起等优惠政策,借鉴“新丝绸之路”等经验,探索与新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旅游项目的结合,进行大文化线路的文旅开发。
(四)创意打造省级“川盐古道”博物馆、民俗节庆
鼓励各地市搜集实物及民俗资料,共同筹建带有统一VI标识的省级“川盐古道博物馆”。目前自贡等地已展陈开放了反映川盐运销的陈列馆(博物馆),反映川盐运销的器物和历史照片,但都比较“碎片化”,不能凸显古道文化和文人价值,不能反映出整个川盐古道的整体面貌和历史文化,远未达到现代博物馆展陈的基本要求。而博物馆是新川盐古道项目不可或缺的重要旅游部分和遗产保护措施,建议鼓励各地加快开发博物馆建设,同时创意打造相关民俗文化、节期节庆等,使其成为新川盐古道文旅融合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大力宣传新“川盐古道”文旅融合项目
新“川盐古道”作为一个文旅融合项目,需要在全川、全国乃至世界的宣传和推广,前期十分需要利用最新的数字科技力量,制作相关文创和动漫宣传产品,发行宣传文化绘本和旅游宣传册,创作多媒体专栏专题、电视纪录宣传片、影视剧等,以提升知名度,帮助实践该项目的产出价值,并不断衍生该项目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资源和新价值。
结 语
创新挖掘建设一条新“川盐古道”文旅融合项目,可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转化为现实的文旅可持续发展项目,并衍生新川盐古道项目新的产业链资源和新价值,完全有实力和可能成为未来四川文旅融合重点工程,并全面引导和推动四川全省文旅强省的大发展。川盐古道这条文化线路上各区域互补性很强,各有特色和侧重点,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有实现共赢发展的基础,可行性极强。故此,应大力加强宣传推介力度,以多种传媒联合作用,设立专栏、专题等方式,宣传推广新川盐古道文旅项目,可制作相关文创和动漫产品,通过高品质策划和推介,推出一系列川盐古道纪录、影视、动漫、新闻、文学作品等,全方位持续不断地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新“川盐古道”文化旅游项目的文化遗产国际声誉和品牌价值,逐步实现和发展壮大该文旅融合项目所能产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