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七年级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微策略研究
——校本研修实例
2020-02-23辽宁省大连格致中学
辽宁省大连格致中学 曹 红
一、研究背景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在写作中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中心不突出、结构不严谨、逻辑性不强、语言表达不准确等。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也采用了一些好的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有些细节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并且学生写作水平相差很大,常常是中上层次的学生有进步,而另一部分学生水平停滞不前。面对这样的现状,笔者和同组的5 位教师决定从七年级开始,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学情,进行分步写作微策略的研究、实施、修改和贯彻。
二、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1.个人学习,集体研讨,提炼微策略。大家一起研究了大连市中考书面表达要求,包括四个方面:中心突出、语义连贯、层次清晰、书写规范。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学情,确定把书面表达微策略的研究方向定在中心突出上。中心突出又包含全文中心突出和段落中心突出两个方面。针对七年级上册教材中文章篇幅较短的特征,学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突出段落中心,于是确定本次微策略的研究定在如何突出段落中心上。然后,每个小组成员进行个人学习,阅读与写作有关的文献,对七年级上册教材的十个模块进行仔细研读,寻找并定义教材篇章中能够突出段落中心的微策略,再进行集中交流。最终,我们将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可找到的能够突出段落中心的微策略提炼归纳为用数字、列事实、举例子、释原因、做比较、顺时空等。
2.确定具体课例,进行深入思考,形成教学设计。基于创设真实语境和关注情感教育两方面的考虑,因为圣诞节即将来临,我们决定把这个节日当成一个表达友情、亲情、温情的好时机,所以确定具体课例为:以七上教材第八模块话题为载体,使学生学会提炼并运用用数字、列事实、举例子三个微策略围绕中心进行写作。创设语境为圣诞节送礼物、选择什么礼物及原因。
3.根据教学目标,小组学习研讨,制作观察量表。确定了课例之后,三个观察组开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能够观测三个微策略使用效果的量表。量表一共有三种类型,针对三个不同的微策略,即用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每个量表分别从两个不同的维度进行观察,旨在用数据判断每个策略在使用过程中的实效性、目标达成率,并为进一步的改进提供依据。如列数字量表的观察维度为:数字是否真实可信,数字是否有力支持论点;举例子量表的观察维度为:所举例子是否切合主题,所举例子的数量是否恰当;做比较的观察维度为:主题相关性和特征差异性。量表的设计我们也是在不断改进中进行。第一次设计的量表,经过使用和分析,我们发现有以下问题:量表的设计不具有统一性,观察点过多。经过再次修改,量表的设计已更具科学性。关于观察量表的具体使用方法,在后续的研讨过程中各小组会进行更为详尽的介绍。
(二)实施阶段
1.实践操作。第一次试讲,深入研讨、改进,理论支持。出现的问题:(1)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2)支持微策略的例子外选;(3)量表设计与教学脱节。小组成员继续阅读和相关策略有关的材料,并和语文教师进行探讨,对课型的设计修改为侧重于微策略在口头及书面表达的运用上,提炼不作为重点。并对上课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恰当地使用微策略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如指导型语言的使用,给学生做示范时的例子如何既让学生明白又不限制思维,以及对最难的做比较策略如何给学生搭建支架以降低难度等。
2.再实践。第二次试讲,再研讨。第二次试讲较第一次有了一些进步,基本完成了我们的既定目标:使学生学会提炼并运用用数字、举例子、做比较三个微策略围绕中心进行口头表达,但书面表达时间不够。出现的问题是:(1)做比较环节的支架搭设不够;(2)教师举例子过多,发言人数不合理;(3)教师指导语仍然不够简洁明确。
3.实践演练,进一步学习、研讨。这次演练针对第二次试讲中出现的问题,授课教师对难度较大的环节搭建了支架,在时间把握和指导语言方面都有了改进,较好地完成了我们的既定任务。课后小组进一步研讨,总结出的主要问题有:(1)作文讲评过程中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教师在做比较环节中的示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三)推广阶段
这次校本研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收效明显,针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断地进行了调整,最后把这样的一个研修过程对全区教师及外市骨干教师进行了展示。同时,我们在本校的日常教学中不断地进行运用、改进,并且补充新的写作微策略,使七年级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转变,言之有物,方法多样,行文灵活,最关键的是能围绕中心进行写作。
这就是我们校本研修的具体做法。校本研修事实上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会不断地生成新的问题,而新的问题又有可能成为下一次我们校本研修的主题。通过这样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我们教师的个人专业化程度会得到提高,最终受益的将是我们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