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传统文化艺术基因在现代教学模式中的载体创建研究①——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

2020-02-23金月仙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载体传统教学模式

张 岩 金月仙 王 策

大数据背景下传统文化艺术基因在现代教学模式中的载体创建研究①——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

张岩金月仙 王策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2) (延边州教育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互联网的兴起让社会节奏更快,同时也带来了以往不同的文化冲击,这就对当今的教育体系和课堂模式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探讨如何在现代教学模式中摸索出适合传统文化艺术基因存活的载体。

大数据;传统文化艺术;教学模式;载体

文化是教育的基础,社会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对人才的技能和文化属性要求也不同,这种社会需求直接体现在教育体系与内容的调整上。互联网的兴起让社会节奏更快,同时也带来了以往不同的文化冲击,这就对当今的教育体系和课堂模式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一、延边传统文化艺术基因符号的重新提炼

1.大数据时代传统文化被重新定义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重新定义了生活,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传统文化艺术最根本来源于生活,一方面是精神文化层面在起作用,但生活方式里文化的沉淀与扎根才是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流传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互联网的兴起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也带动了产业和经济发展,与之而来的文化冲击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传统文化的固守精神,在新生代向往更广阔世界的期盼里慢慢流逝。传统文化艺术渐渐成为博物馆里需要保护起来瞻仰的文物,而不存在与生活中。

2.延边地域传统文化的生态现状

延边有很强的民族文化地域特征,这种文化来自饮食、习俗、服装、舞蹈、民谣甚至是生活中的待人接物。如果想让这些文化艺术延续下去,重新提取艺术基因符号将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例如民族服装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只有在特定的节日和场合才会有人穿着,它已经不是一个常态化的现象,因为传统的民族服装并不适合现代的生活环境,同时市场上的服装行业留给传统服装的受众人群是非常有限的。这就意味着,虽然传统服装文化特色鲜明,艺术价值也很高,但能创造的经济价值与可发展范围很局限。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艺术都面临了这种尴尬局面。因此,只有将文化艺术符号更为贴近生活的提取出来,才能让传统文化重新走进生活,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更好的发展和延续下去。

二、现代教学模式传统中文化载体的创建

1.互联网时代对文化需求的改变

教育不仅仅是技能和知识的学习,也应该是认识自身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以往的教育模式因为时代资讯流通的局限性而偏重于取他人之长,认识了解外面的世界。互联网大数据支持下的现代教育,资讯爆炸式增长,过滤和筛选有益资讯反而成为现代教育十分重要的一个侧重点。认识自身,建立文化自信是民族和社会良性发展的毕经过程,传统文化课程载体创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这种课程载体的创建不是单纯的知识的获取,而是要深入到文化的理解层面。传统文化来自与哪里,未来将要如何发展,我们在文化中对自身的定义,都是课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线上课程的建设是传统文化艺术的优质载体,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会形成巨大的数据流量,这意味着传统文化艺术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并通过网络线上课程了解和学习它,从而产生兴趣并保持一定时长的持续关注。同时互联网课程是一种能够被新生代人群迅速接受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中,因为互联网的存在,只要有想学习的主观意识,这种学时方式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培养也起能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传统教学模式在现代产业下的扩展

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尝试也是传统文化艺术非常好载体尝试。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成果转化为有效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够加快先进技术研发,加速知识转移和扩散,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产学研合作不仅涉及产、学、研三个不同领域,还与国家政府、中介机构乃至整个社会大环境均有密切的联系。将传统文化艺术重新提取,以教育为引导,以行业发展为方向,以技术为依托让传统文化能够成为教育和产业的链接,形成特色教育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扩大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存空间。

体验式课程也将成为传统文化艺术附载的优质载体。一定是体验过才会对一种文化有着较为深刻理解,目前大多数相关课程都是理论居多体验较少,且形式流于表面不能引起重视。当传统艺术真正融于生活且被生活所需要的时候,才是传统文化艺术活性化体现。

三、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教学的尝试性拓展

1.传统文化的教育多元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提升和社会需求的转变,现代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对课堂的定义也逐渐发生着的变化。以往传统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伴随一定量的实践教学。但大数据环境下的新产业模式,让文化产品不再仅限于实物产品,虚拟文化产品应运而生。这种虚拟文化产品不仅具备传统实物文化产品的文化属性,在传播率和文化感受力层面要远高于实物文化产品。加上虚拟产品对技术需求较高,而物资消耗方面可控性也有较大弹性,相对来说能够让教学成果较为深入的在对口市场环境进行推广及反馈信息收集。这种虚拟传统文化艺术产品可以说是极好的教学拓展性实验。

以往教学大多数时候需要学生要完整的修完教学培养方案所有课程,才会进入到行业实践阶段进行学校学习的检验。但是在传统文化艺术方面,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流程,还需要一定量的生活体验,才能真正对其有所感悟不会只留存与表象,所以教学植入生活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延边地区特有的“打糕”,一方面它是据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饮食,但另一方面在地区文化中它还有为孩子取得好成绩祈福的作用。而这种偏向与生活的文化体验,即使在文献研究中有所了解,但没有生活的实际操作和经历体验,依然不能理解其文化精髓。但是这种具有仪式感的传统饮食是具有巨大商业开发价值的,如何将这种民俗饮食以一种现代生活能够接受的方式并进行商业优化和互联网观念的传播,具有很可观的尝试性。

2.传统文化在地域产业中的现代IP建设

大数据带来的网络流量拉近了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距离,曾经需要去实际走一走转一转才能看到的风土人情,现在通过网络可以进行无缝切换。直播和短视频的兴起让文化在互联网的加持下不仅具有传播性还具有互动性,这在传统行业的文化传播里是史无前例的颠覆。文化IP的概念虽然一直存在,但针对地域特色的文化IP建设却一直非常稀少。再加上人们对文化IP认识的偏差,导致这种具备相当可塑性的地区建设项目总是抓不到重点,仅有的几个也大多是面子工程,用一些标志、吉祥物、土特产这种很表面化的东西充当了文化IP的角色。以延边地区为例,不仅仅只有朝鲜族文化,它同时还具有高校文化、产业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IP的建设最本质体现是将这些在不同领域的文化结合起来,以文化为连接点形成产业链,让文化落地之后流通起来。例如北大和故宫针对“大雪”这一节气的联合文化互动就将高校文化与本地传统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可观的互联网流量。一方面对高校文化的提升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当地旅游业的积极性,达到了几方共赢的绝佳效果。所以,地域文化IP的建设一定不是单纯某一个点的建设,而是文化也产业链的联动性建设。而高校的课程教育体系,无论从理论研究上还是从行业实践上,都有一定量的空间来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植入性的尝试。

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发源地,也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如今处在大数据时代,教育方式和课程设计都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在进行科技创新之后也应在文化创新上进行全新的思考,科技决定教学能做到什么高度,文化决定教学能做到什么深度。高度和深度同时具备的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不被时代淘汰的人才。针对延边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突出的地区,要将传统文化艺术渗透到课程环境中,结合当地的产业链,通过实践思考传统文化艺术的市场需求点,让文化落地。同时通过教育体系,系统培养传统文化的艺术养成,多元化理解传统文化艺术,开拓实践教学丰富文化载体形式,通过课程反复论证并进行创意整理,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环境下,寻找创新发展新动力进行新文化土壤的培育,从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1]刘慧,王成武,蔡江东,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探索——以应用型高校钢结构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20(6).

[2]李艳梅,吴杨萍,王燕珍,陆春彪.非物质文化遗产顾绣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应用[J].纺织服装教育,2020(6).

[3]张晓君.《文化生活》教学中培养高中生文化自信的策略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6).

[4]陆梦朕.依托地方传统文化创新高职思政教育体系[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0(6).

[5]刘晓花.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发展,2020(6).

[6]傅志超.漆艺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程群建设——以德州学院为例[J].德州学院学报,2020(6).

2020—05—23

①本文系2018年度吉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规划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延边传统文化嵌入式产学研创新课程的建设研究》(GH180027)的成果。

G644

A

1673-4564(2020)05-0121-03

猜你喜欢

载体传统教学模式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