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研究
2020-02-23钟鸣
钟 鸣
(兰州财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20)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中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甘肃全境地形地貌分布不平衡,其独特自然条件形成地区经济发展多样性,是本省经济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党中央对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十分关注,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做出科学统筹规划与重要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强调要加快高质量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国务院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召集各方专家参加会议,领会发展牧业等指导思想,制定三西远景规划。中央领导的指示对甘肃农业落后的现实做出科学决断,对甘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如何根据民族地区特点贯彻中央精神,改变经济文化落后面貌成为有待认真研讨的问题。
一、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历史沿革
甘肃地处中国西北部,面积58万多平方公里,有多个民族成分聚居。民族自治区地方有20个县市,占全省总面积的11.5%,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有回族、蒙古族、哈萨克族,保安族等。人数较少散居的民族有三十个民族成分。裕固族和东乡族是甘肃特有的民族。在全省少数民族地域分布中回族占全省人口的4.8%,在本省具有大分散的特点,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
甘肃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由历史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决定,中国是经过2000多年长期封建统治国家,解放前为双半国家,由于中国社会历史经济基础,长期封建统治是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的根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摧毁了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为民族平等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双半多民族国度进行,呈现出起点低,底子薄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情况复杂,党和政府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实际出发,对不同民族地区采取灵活的政策,相继进行了民主革命,对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民族地区采取过渡方式,基本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各民族进入新的社会主义历史时期。
建国以来,由于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甘肃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取得巨大发展,人民生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由于民族地区原有基础差,受到十年文革动乱干扰破坏,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阻碍。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成就很大,但相比其他地区存在很大差距,不同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国家将开发重点放在老少边区,甘肃是革命根据地,是少数民族聚居重要省区,甘肃是我国十大牧区之一,党中央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根据西北地域辽阔,将建设开拓重点放在西北,对甘肃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甘肃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承担重要基础作用,如何在脱贫攻坚冲刺期改变甘肃贫困落后面貌,成为全省各族人民共同的任务。
必须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放在突出位置,重要的是其资源开发利用具有潜在优势,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新时期必须遵循党中央决策部署,利用甘肃民族地区特色资源优势扬长避短,政策方针采取灵活办法,改变民族地区落后状况,实现甘肃经济文化全面发展。
二、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困境
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必须从本地区不同特点客观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办法,不能简单从事,甘肃民族地区特点主要体现在地广人稀,具有发展经济潜在优势,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发展缓慢,自然灾害多,经济损失大。
甘肃民族自治地区有189100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2.4人,各民族地区人口分布差异大,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平均每5平方公里有1人,少数民族人口特点体现在有的民族人口少,人口素质差,民族地区科技人员,经济专业管理人员匮乏,基层干部中半文盲大量存在,民族地区人才匮乏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甘肃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较大。民族地区现有耕地439万亩,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县市有10个,草原有11500万亩,主要从事牧业生产的有7个县,森林面积占全省32%,木材储集量达1亿立方米,主要从事林业生产的有3个县。
甘肃民族地区工业资源大多有待开发,除黄河等流经民族地区河段,水力资源有420万千瓦可供开发,查明矿产资源开发力度有待加强,农牧业为工业提供大量原料,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资源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主导作用。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单一问题突出,其原因有多种因素,包括指导思想问题,传统习惯问题等,有的民族单一生产经营存在很多问题。物质生产部门表现落后的技术装备占据主导地位,农业县中缺肥缺水问题严重,牧业结构单一,草原有效利用率低,不科学的放牧造成牧草植被被破坏。自治州所在地工业现代化发达,有的民族县工业现代化落后,交通运输建设不能充分满足商业网点分布需求。
农牧林业是民族经济的基础,除工业林业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小,农牧业与自然条件有直接的关系,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如旱涝灾害,虫灾,火灾等,由于抵御能力差,人为阻止不力,遭受自然灾害最大的为牧业。全省7个牧业县为主要牧业基地,受到自然灾害影响严重,草原鼠害面积占40%,玛曲等县草原虫害面积137万亩,其他半牧县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很大。全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潜在优势,同时有不利影响因素。有的民族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具有城市郊区农业的类型,肃南等民族县人均收入高于全省水平。充分掌握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坚持走经济效益高、投资少的道路,可以将潜在优势转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三、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优势
通过对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多方面分析,对甘肃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所了解,需要探索甘肃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潜力优势,利用潜力优势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在甘肃国民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对甘肃建设成为西北重要基地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无法实现全省的现代化建设目标。
甘肃民族地区自然条件比其他地区有利,民族地区现有草原面积占全省56%,民族地区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畜产品,牛羊肉产量占全省60%,民族地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41%,随着党在各村政策落实,退粮种草。大面积开发利用荒地,发展牧业潜在优势。民族地区每年为国家提供大量建设用材,发展林产品综合加工利用潜力大。林产资源综合利用可以节约大量木材,使林区各族人民从中得到实惠。随着多种经营方针落实,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经济林,种养殖等产业。
民族地区水力资源丰富,除干流流经民族地区河段开发水利发电占全省46%以外,有大夏河等支流180多条,支流遍布民族地区,流量稳定,是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站的理想条件。民族地区利用优势建设水电工程取得很大成就,为当地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廉价能源。农村小水电发展,为农牧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民族地区河流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玛曲渔场利用水流平缓的优势,从单纯的捕捞发展到人工养殖并举,渔场引进了草鱼等种鱼与当地鳇鱼杂交,发展人工养殖。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查明的矿物有铬、铅、铁等,储量在全省占有一定比重,矿产资源有待开发,多数矿产资源可放宽政策,应采取灵活多样办法,考虑技术经济难度,允许民族地区自办,合资开发,可用补偿贸易形势利用邻省资金开发,可以发挥资源潜力,增加社会财富,减少国家投资,培养大批技术工人与管理干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甘肃民族地区耕地占全省的8.9%,主要从事农业生产10个县占全省民族地区人口总数的68%,但人均口粮较低,民族地区农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自然条件相比中部干旱区有优势,需要领会中央多种经营指导思想,通过政策科技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四、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按照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要求,民族地区需从经济结构出发,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关系进行调整,要肃清分配平均主义思想,坚持土地,荒地,矿产等所有制不便,应继续放宽政策,采取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渠道并存的体制。
要鼓励农牧林工商各组人民发挥各自优势,走劳动致富的道路,对有效的制度办法,如林业县实行包产责任制加以完善,牧业县实行生产责任制进行落实。所有部门承包牧畜权利平等,对手工业专用户等从税收、原料等方面加以扶持,实行农工商等联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国家应从多方面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给予政策扶持,对农林牧副产品加工企业可以由民族地区办,允许企业共同投资,用发行股票方式筹资,为解决商品流通渠道单一,偏远牧区交通不便等问题,商业部门可以利用民间力量发展代购销运业务,形式可以个人或合营,作为商业部门的补充。无论农牧林工商,不改变所有制经济体制性质,各族人民自愿实行有利于发展生产的办法都应允许扶持。
发展民族地区经济难度较大,需要各方面大力扶持,目前国家财政困难,不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民族地区开发,要求民族地区走自力更生道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需要各方面人才,没有各类人才,先进的科技不能发挥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目前国家对民族地区投资应将重点放在智力开发,从政策上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各类专业人才,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改变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