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文本看作者,解读人物形象的有效途径
——以《藤野先生》一文为例

2020-02-23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藤野人物形象鲁迅

初中语文教材中描写人物的课文并不罕见,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好作者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非常值得研究。传统教学中,遇到这类文本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思路其实非常模式化,教师基于教学参考书或者各种考试过程中形成的认识,给学生一种脸谱化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其实非常不利于学生学好这类文本,不利于学生基于文本建构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但如果脱离这个模式,很多教师又感觉无所适从,因为这样的脱离实际上某种程度上讲是离开了应试的指向,教师心里没底,不知道引导学生建构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能否符合应试的需要;另一方面,没有了原有的模式,那新建立的教学思路即形成人物形象的认知过程,未必能够为教师自身所把握,这样的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未必为教师所习惯。

那么,有没有一个既不影响考试评价,同时又能够让教师迅速上手的教学思路呢?笔者以为,面向人物形象认识与建立这个具体的教学要求,可以形成基于文本理解、指向作者意图的教学思路。下面以《藤野先生》这篇课文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认识。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人物形象的解析视角

解析相关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最直接的视角就是学生视角,因为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反应,就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建构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绝大多数情况下,在这种视角下建立起来的人物形象是正确的,但同时由于学生的经验所限,所建构起来的人物形象又是不完整的。要从不完整走向完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拓宽课文的解读视角,多个角度去丰富人物形象。很显然,作者视角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视角。但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寻找一个有效的作者视角,不大可能像专门的研究者一样,去搜集各种材料,尤其是与作者写作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因此透过文本看作者(当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就成为唯一重要的选择。

透过《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去理解作者鲁迅写藤野先生的相关心理是非常重要的。具体的策略可以是:让学生基于文本中的内容去想象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人物。比如课文中描写藤野先生的第一段话,其中提到了“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后面又提到了“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好多情况下,这个细节都会被忽视,但是再让学生基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人物形象时,好多学生又开始注意这么一个细节,不少学生得出的结论是: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因为他将解剖学的整个历史,都放在自己的案前,这说明无论是他的教学还是研究,都放在了解剖学发展历史的背景下再进行。

一旦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就可以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比如在这个细节的基础上,笔者就是这样引导的:藤野先生作为一个老师,他能够从一个学科的整个发展史的角度,去给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宽阔的视野与专注的态度,折射出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个问题给出之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去理解人物形象,于是藤野先生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就会变得更加丰满。

二、文本背后的作者是解读人物形象关键

既然从作者角度去建立人物形象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策略,那在实际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背后的作者就是解读人物形象的关键。众所周知,鲁迅文化视野中的藤野先生,是鲁迅对于藤野先生的文化人格的再发现和文化品格的再赋予,是鲁迅“真的人”的理想化的存在形式,体载了鲁迅所认同的“诚和爱”现代文化精神,这就使藤野先生成为鲁迅理想化人格和现代精神的对象化,从而具有超越现实存在的文化象征意义。[1]从这种文化象征意义的角度去建立起藤野先生的形象,也应当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基本追求。有人说,鲁迅先生笔下的藤野先生是可敬的,同时又与其它精神特质相纠缠,因而显得非常丰厚,[2]那么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就是:怎样让学生感受到丰厚的藤野先生这么一个人物形象呢?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透过文本看作者,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就是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结合自己对作者的了解,去揣摩想象作者的写作动机与其它心理。

举一个例子:好多学生在阅读《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时,都会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写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其中却有大量的篇幅写的不是藤野先生?

凭着教学的直觉,笔者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解决,关乎到学生建立起藤野先生的形象。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那只有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笔者引导的时候提了两个问题:一是阅读全文,你(学生)觉得鲁迅先生想写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暂时抛开藤野先生这么一个人物,只从作者的角度去梳理这篇课文的逻辑,于是不少学生发现,这篇课文实际上写了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学医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尤其是心里所想;更有学生发现,其实正是因为课文中写到的与藤野先生没有直接关系的那些内容,使得鲁迅先生的“人生观”(学生用这个词显得非常有意思)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使得他下定了弃医从文的决心。

学生有了这个发现之后,笔者引导全体学生讨论这一观点,并且建立了基本的认同,然后提出第二个问题:在这样的一个心理转变的历程中,藤野先生在鲁迅的心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与作用呢?这个问题就使得学生可以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思考藤野先生在作者鲁迅“人生观”转变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通过与小组合作讨论发现:因为藤野先生对医学的专注,使得他对鲁迅先生的求学态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因此作者鲁迅在那么长时间之后,依然对藤野先生指导他学习解剖学的一些细节记忆犹新。藤野先生这种专注的态度,也让鲁迅弃医从文的转变变得更加困难——因为生活中有一个良师是来之不易的,反过来又认为这种不容易,可以看出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心是非常坚决的。而在鲁迅先生的这种心理之下,去思考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求学态度的转变,不少学生都为藤野先生感觉到一丝遗憾——一个优秀学生的离开,总是令人遗憾的……

姑且不论学生的这种认识是否准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理解,已经帮学生丰富了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三、从文本到作者的关键是切中精神世界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强烈的应试要求,很多语文教师在解读课文时,都是比较机械的,像《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很多教师的教学由于离开了具体的语境,致使其在解读上有着隔靴搔痒之感,没有切入到鲁迅的内在精神世界中,做出较为符合实际的解读。[3]因此笔者强调让学生透过文本看作者,进而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解读课文中的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就显得非常重要。

客观来看,藤野先生在日本的教育史中可能是极其无名的,但是在鲁迅先生的心目当中,却又是一个比较高大的人物形象。相关的研究发现,明治三十七年周树人来仙台求学,藤野严九郎教授恳切指导二年,周氏改变志向离开仙台,先生对周氏深为惋惜,遂赠署有“惜别”二字之小照一枚。周子即后日之中国文豪鲁迅先生。鲁迅将此小照悬挂壁闻以勉励自己,并著小品《藤野先生》一文怀慕旧师曰:“先生在世乃无名之人,而于自己则极有伟大之人。”[4]笔者将这段话呈现给学生(这也是一种引导),有学生说:“在我们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对自己特别关心的老师,对这样的老师,我们总是印象深刻……”

由文及己,人物形象也就丰满了起来。

猜你喜欢

藤野人物形象鲁迅
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鲁迅,好可爱一爹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藤野先生谈鲁迅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