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20-02-23陶婷婷王铮瑶
陶婷婷 骆 曼 王铮瑶 夏 军
晚清时期,中华民族经历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王韬、郭嵩焘、郑观应等率先提出“睁眼看世界”,他们强烈地意识到语言障碍对国人认识外部世界的影响。郑观应首先提出“设立书院培养懂西文的人才”的观点。他指出:“欲作人才,先觇养教……省会除小学堂外,各设书院……须先通中西文字,以翼渐开风气,实力研求。”(夏冬元 1988:106)学院开设的文学课又分为六科,其中“言语科”“凡各国语言文字、律例、公法、条约、交涉、聘问之类皆属焉”(璩鑫圭、童富勇 2007:83)。
晚清外语人才培养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为培养精通翻译的外语专才,为满足清政府对外交涉之需;二为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为进一步满足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达自强求富之需。晚清新式学堂逐步摸索出“外语+西学”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面以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及湖北自强学堂为例,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等方面探索晚清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程设置——从单一外语课程走向多样化的中西之学
课程是一门学科的核心,体现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人才培养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创办之初作为一种专门培养外交翻译人才教育机构的“同文三馆”,在其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草创期、发展期和衰退期的演变过程。其间,课程设置与变革成为学堂办学的晴雨表,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学堂办学水平的高低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洋务运动初期,清政府为应对外交困境,被迫筹建新式外语学堂,培养外交翻译人才,学堂开设英、法、俄、德四大主要外交语种。在李鸿章、冯桂芬等人看来,只要精通外国语言,就不难学习外国巧技,对于近代科学,则是以算学为根本,认为只要通晓算学,就可以尽通一切西学。然而,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洋务事业对新式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洋务派领袖逐步认识到“西文并非西学,西学也不只是天算”。晚清政府要实现自强求富,仅仅依赖精通外国语言文字和算学的人才是完全不够的,更需要同时精通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及西方政治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同治六年(1867年),京师同文馆在顽固派极力阻拦下成功开办天文算学馆,随后天文、格致、医学、化学、测算等学科课程及万国公法、富国策、世界史等社会学科课程逐一在馆内开设。因此,单以开设的课程而言,京师同文馆已经开始逐步脱离译员学校的性质,并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保持一致,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也开始朝外语+西学的复合型方向发展。
光绪二年(1876年),总教习丁韪良制定新的八年制课程,此时的课程和课时设计充分体现了京师同文馆“由洋文而及诸学”的外语人才培养思路,即从培养外交翻译人才到培养外语+西学的复合型人才。八年制课表中安排了大量的机器、化学、国际公法、富国策等西学课程,且西学科目采用外语教学。课程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不仅掌握大量的语言知识,还掌握广泛的其他领域专业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能够胜任多种工作”(苏肖 2008)。在教材选择上,京师同文馆“自然应该选择(外文)原文授课的方案,教学用语既然是外语,就没有理由不用原文教材”(高晓芳 2007:93),如由丁韪良用英语讲授的“富国策”这门课,所用教材A Manual of Political Economy,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法思德编写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原版教材,还参与书籍翻译。
在课程计划表中,外国语言学习贯穿始终,由最初的认字、写字过渡到文法练习、句子翻译、公文翻译,最后达到西书翻译目标,整个过程循序渐进,完全符合现代语言习得规律。京师同文馆结合总理衙门的外交需求,以外交文书为课堂练习与考试内容。各国照会、条约成为课堂外语教学的重要素材,日常练习、月课、季考、年考、大考都以各国外交条约或外交公函翻译精准、通畅为评价标准。这样的训练既能满足总理衙门处理外交事务的需要,又为学生提供了翻译实战的机会。
二、教学方法——分班教学与双语教学之肇始
同治九年(1870年),上海广方言馆并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总办冯光、郑藻如重新拟定上海广方言馆“广方言馆课程十条”和“再拟开办学馆事宜章程十六条”,新的办学章程及课程要求较之前发生了三大变化。
首先,学堂更重视中学。其次,西学课程不仅得到相应的扩充,且与机器制造等西方科学技术相融合。再次,教学采取分级教学,将之前的三年一贯制合并,分为层次不同的上、下两个班。
之前,上海广方言馆学堂章程对学生经史文词学习只作一般要求,合并后的新课程则要求所有学生都学习中文课程,每周进行一次为时一整天的写作论文考试。“广方言馆课程十条”前五条是关于国学及八股制艺方面的内容,分别为辨志、习经、习史、讲习小学诸书、课文。第一年,下班所有学生都要学习同样的课程,在入学前必须打好中学基础,入学后,要求学习经学、史学、哲学和写作。《春秋》、《左传》、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朱熹的《小学》和《近思录》、宋代儒家著作《性理精义》等是学生每天的必学课程。上海广方言馆十分强调学生的文章写作练习,注重文章的形式和文字表达,对于写作未达到“清晰程度”者,必须从训练八股文入手,勤加磨炼。
并入机器制造局的上海广方言馆已经完全超越了语言学堂的办学范畴,不仅大量增加非语言类西学课程,还结合机器制造局的特点,开设各类制造专业课程。下班学生不仅要学习算学,还要学习外国公理、公法、地理和绘图。打算做翻译官的学生则需要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学堂上班专业划分十分明晰,带有明显近代大学分科性质,学生可以以个人兴趣及学业水平“专习一艺”。考虑到上海身处海防之冲,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与海舰有关的职业,便开设了有航海和水陆攻战的课程。上班共七门专门课程,学生除了学习这七门课程外,还需要继续学习下班课程,“生徒学此各事之时,仍须兼习下班之学,以翼深精”(朱有1983:224)。上、下两个班课程要求在三年内完成,但部分学生会被留下来多接受两年专门训练,主要学习上班的高级课程。改组后的上海广方言馆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的现实需要,为改善外语人才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多元化的考核及评价
考核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检查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晴雨表。自古以来,考试就是检查办学成效的主要形式。在学生考核和评价方面,根据专业方向,结合洋务事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考核内容。在考核时间安排上,既有短期测验又有长期考核,同时奖罚分明。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理衙门在同治元年(1862年)奏定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章程六条的基础上,于同治四年(1865年)重新拟定章程六条,进一步细化考核和奖励事项。学堂考试分月考、季考、岁考和三年一次大考。其中月考、季考、岁考由馆内教习主持,提调官酌定,分别注册存查。岁考和季考优异者均给予奖励,岁考一等,每馆二名,每名四两银;二等三名,每名二两银。季考一等两名,每名三两银;二等三名,每名一两五钱。学生三年学习期满参加大考,由总理衙门官员主持,按照考试成绩第次,成绩优良的学生奖予副教习职务或七品、八品、九品官阶,八品官学生再考一等授予七品,七品官学生再考一等授予主事;成绩低劣者降级,留馆继续学习。同治四年(1865年),京师同文馆在总理衙门大堂举行了第一次大考,考试分为初试、复试和口试,初试要求将“各国配送洋字照会令其译成汉文”,复试将“各国条约摘出一段,令其译成洋文”。考虑到部分学生虽然通晓外国文字,但不能娴熟地口译,故设置了口译考试。于是,官员出题,由学生“隔座向外国教习侍讲,再令外国教习将学生言语译汉,写明两相核对”(高时良、黄仁贤 2007:100)。外交公函与中外条约均以中、外语言同时呈现,且翻译精准,是非常好的笔译考核材料;口译考试则经过洋教习“外译汉”的转换,再与原题对照,能够考查学生的口译水平。整个考试历经九天,通过对比三次考核成绩,最后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授予七、八、九品官阶,成绩劣等的学生降革留学。
上海同文馆对学生考核采取淘汰制:“其有三年期满,学无成效者,或随时考察,不堪造就者,则严为裁汰”(朱有1983:223);“其不能翻译全帙者,作为佾生,一体出馆”(朱有1983:217),倘若“西文西语以及所业之文均有进益,着赏银四两至八两,以示鼓励”(朱有1983:217)。上海同文馆奖罚分明,较京师同文馆采取“前后馆制”,即后馆学生如果成绩不佳,则退回到前馆继续学习,惩罚力度更大,更有威慑力,对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更有保障。上海同文馆对学生的考核与奖励,具体为每月初一、十五两天课堂考试,初八、二十两天由总教习根据学生所读书籍,当面提问,查看其通晓外国语言文字数量,每三个月由江海关道考试一次,中西各学成绩进步较大的取前十名赏银四两到八两不等,以示鼓励,劣者则即行撤换。
除课堂考查外,海关监督还会在每星期日的下午对学生进行考试,考试内容为上一星期美国和英国领事寄给海关的简单信件,让其进行翻译。这些信件是用英语书写的,并附有中文译文,这样海关监督就可以对照中文译文检测每个学生的翻译水平。外语学堂对学生翻译水平考核十分频繁,但奖惩严明。如张之洞在《自强学堂不给膏火》一则告示中提及:“按月比较华洋文字进境分数,分别甲乙,给予奖励,以资鼓励。”而对多次考查不合格者、学习不够认真或成绩较差者,则不予毕业。
四、结论
综合来看,晚清官办学校“外语+西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外语专业教学过程中加载另外一门或几门西学课程,以达到外语与西学的主从复合。在课程设置方面,从单纯的西文走向西艺科目,人才培养亦由纯粹单一的外交翻译人才培养转向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晚清复合型人才培养注重分班制度,认为外语学习者可根据个人兴趣进入某一西学专业领域继续深造,在学习外语的基础上融入另外一个专业,实现外语与专业的复合,达到外语与西学的深层次融合;在考核评价方面,注重课堂考查和实战训练相结合,且既有短期测验又有长期考核,同时奖罚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