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论证思路再探
2020-02-23
新课程新高考,重教《拿来主义》,备课时梳理文章思路,看看各类教学参考用书及方家的教案设计,对《拿来主义》行文思路的分析,大体有如下几种:
例1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例2
第一部分(1-6段):为什么要拿来
第二部分(第7段):什么是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8-9段):怎样拿来
第四部分(第10段):拿来的意义
例3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师教学用书》的分析也语焉不详:
文章首先将不同现象进行归类,从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到确立“拿来主义”的观点,步步深入,破立结合。
……
接下来,鲁迅并没有急于展开对“拿来主义”的阐述,而是引入“送来”的概念进行辨析,使观点又前进一层。“送来”的都是“洋货”,这样的“送来”,让中国“清醒的青年”感到恐怖,因为它是“抛给”的,只能被动接受,无从自主选择,这就与下文说的真正的“拿来”划清了界限。……
第7段鲁迅正面对“拿来主义”进行概括:“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接下来三段,鲁迅集中阐释自己的“拿来主义”主张。……
笔者认为,上述对《拿来主义》论述思路的分析,尤其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部分的切分不够准确,或者说得不够清楚。
议论文常规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拿来主义》符合常规思路吗?如果不是,有何不同?课堂教学,对文章的论述思路,首先要讲对,其次要讲清。为此,我们必须弄清以下问题:
1.全文谈论的什么话题?(就什么问题谈的?)“别的且不说吧”有什么作用?
2.就文章谈论的话题,作者持什么观点?在哪一节提出的?为什么到这一节才提出?(这一节之前谈了些什么?有什么作用?)
3.本文有没有明确“怎样拿来”?哪一节提出的?如何提出的?又是如何论述的?
关于第一个问题,根据文中“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一句可知,本文是就文化的(输入与输出)问题谈的。
围绕外来文化的问题,文章从“闭关主义”说到“送去主义”再说到“送来”,引出“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笔者认为,至此,作者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上文的分析可见,这一中心论点,是在批判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等种种错误做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先破后立的,而“破”的过程,也正是分析“为什么要拿来主义”的过程。
第5段提出“我只想鼓吹……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的观点之后,文章接着并没有马上进入“解决问题”部分,谈“应该如何拿来”“拿来主义该怎么办”,而是接着谈了“送来”的后果:“吓怕了”,指出“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进一步强调:要“拿来”。
在揭示“送来”的后果的基础上,第7段提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所以”,是承第6段“送来”的后果而来,并非1-6段的结论。我们不妨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为答案,拟写一个设问。显然,这里谈的是“怎样拿来”的问题,而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师教学用书》的分析所说的“正面对‘拿来主义' 进行概括”,也就是说,这里谈的不是“什么是拿来主义”的问题,也不是很多资料所说的分析“为什么要拿来”的问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师教学用书》基于第7段是鲁迅正面对“拿来主义”进行概括的理解,认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包含三个要点。其一是“运用脑髓”,就是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选择;其二是“放出眼光”,要开阔、宽广,又深刻、独到;其三是“自己来拿”,无论是吸取外来文化,还是继承传统文化,都必须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笔者认为,第7段中,“运用脑髓”是要有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放出眼光”是要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自己来拿”是说自己要掌握选择的主动权。第8、9段紧承第7段,以“大宅子”设喻,通过正反对比,形象地阐述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和具体做法。
第10段总结上文,强调观点,重申做法,揭示作用结果,同时指出需要的条件,最后从反面揭示拿来的意义。
提纲如下: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6段):提出观点:我们要拿来主义,并以“送来”的后果再次强调“拿来”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四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强调观点,重申做法,揭示作用,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以上分析与教学构思,只是教学探索之一,很多课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都可以进行深思细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