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医教、校地、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
2020-02-23邵珠建李春鸣何志旭刘建国葛正龙周万津覃晓龙王耀辉肖余昌胤吴文君代苑林范腾阳
邵珠建 李春鸣 何志旭 刘建国 葛正龙 周万津 覃晓龙 高 杨 王耀辉肖 雪 余昌胤 陈 琦 吴文君 代苑林 范腾阳
(1.遵义医科大学教务处,遵义 563000;2.遵义医科大学校办,遵义 563000;3.遵义医科大学发展规划处,遵义563000;4.遵义医科大学实验教学管理中心,遵义 563000;5.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遵义 563000)
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是国家医改的基础性工程,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基础环节,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途径。全科医学自20 世纪80 年代末引入我国,至今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正在逐步完善[1]。作为全科医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对充实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2010 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响应国家号召,我校立即启动定向医学生招收和培养工作。2012年,教育部启动了首批卓越医生培养计划——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试点,我校为首批试点单位。
1 精准对接社会需求和贵州省定向医学生群体特点
1.1 对接基层短板,助力贵州脱贫攻坚
贵州省基层卫生人才匮乏,严重制约基层服务能力,也是导致贵州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脱贫攻坚难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贵州省实施定向医学生培养以来,千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数从2013 年的1.93 增加到2018 年的3.0。因此定向医学生培养对于充实全科医疗队伍、提升基层服务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贵州省卫生健康人才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 年全省卫生人才合计缺口约为6.09 万,岗位累计空缺率约为18.76%,医疗卫生人才需求数约为5.2 万,主要分布在县级和乡镇卫生机构。因此,全科医生人才供给依然不足,基层医疗缺口依然较大,特别在当前新冠疫情的加持之下,全科医生培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全科医生不但是居民健康守门人,还应当成为疫情防控的守门人。
1.2 聚焦贵州生源特点,精准实施培养计划
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我国医疗卫生人才的源泉地,需结合当代医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全科医学人才[2]。贵州定向医学生普遍存在着生源质量偏低、家庭情况困难、专业思想不稳固,民族多元化的特点。我们针对定向医学生开展了专题调查,调查显示:贫困家庭达到68.87%,深度贫困者45.32%,少数民族48.57%,且民族呈现多样性。根据贵州定向医学生群体特点,学校对接社会需求,服务健康中国和脱贫攻坚战略,系统实施了全科医学人才定向培养的实践探索,围绕“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目标,统筹推进院校5 年教育和3 年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创新“医教、校地、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培养扎根贵州、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全科医学人才。
2 “医教、校地、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
2.1 医教协同,下好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先手棋
2017 年7 月10 日,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人才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第一资源,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对于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以系统为基础,以胜任能力为导向,强调建立医教协同的卫生服务系统,解决的是综合素养下的公共服务型的医学[3]。高校落实医教协同主要体现在学校与医院的协同上,与各基地从目标协同、培养模式协同、基地协同、教师队伍协同、资源协同共享等5 个方面入手,着力打好定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根基。
2.1.1 目标协同
本科阶段培养具备初步临床工作能力的合格医学毕业生,确立了“宽口径、厚基础、重人文、强临床、懂公卫、识中医”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为实现全科医生培养目标打下良好基础。规培阶段更加注重专业能力提升,培养全科医学生临床能力和专业能力,围绕“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等目标要求,培养合格医生和居民健康守门人。从而建立了分阶段衔接、阶梯式递进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2.1.2 培养模式协同
本科阶段创建“三养成、三融合、三协同”(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养成,理论、实践、人文有机融合,医教、校地、家校协同)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坚持人文引领、课程优化、方法创新、全程实践、全面发展,搭建特色全科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岗位胜任力导向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在规培阶段强化组织规范、制度规范、基地规范、师资规范、培养规范等“五个规范”,完善住培教学体系和质控体系,培养合格住院医师。从而建立了系统分层、螺旋递进的教学体系。
2.1.3 基地协同
强化与附属医院协同。在全省率先成立全科医学系,组建党政机构、设立全科医学等8个教研室,成立全科医学科和全科医学病房。全科医学系设在附属医院,附属医院副院长任全科医学系主任,由学校和附属医院进行全科医学临床教学联合建设;强化与全科基地协同。有步骤地推进全科医学教学基地能力建设提升计划,本科阶段建立“三级一中心”(三甲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等)联动实习教学模式,通过“四统一、五大专项”(四统一:统一制度标准、统一实习内容、统一实习过程、统一实习评价;五大专项:坚持了28 年的临床教学检查和巡回教学、开展教学基地远程教学、实施基地骨干师资培训、开展临床实习生技能竞赛、开展毕业实习临床综合理论考试等),保障临床实践教学质量。规培阶段建立全科住培四级联动模式(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精神病院等),并通过完备质控体系,保障住培教学质量。
2.1.4 教师队伍协同
建立学校、附属医院、全科基地、社区基地培养和交流机制。开展临床基地与社区基地联合教学查房、召开全科专题工作会、定期到基层指导全科医学建设、开展教学督导、巡回教学和教学检查等活动。同时强调全科医师和临床教师双重身份认同,出台职称晋升和教学奖惩措施等,不断推进各基地教学同质化。同时,建立导师制,追踪学生发展,指导学生职业成长。
2.1.5 资源协同共享
学校图书馆藏资源,以及所有科研教学平台均向所有基地开放。依托国家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等30 个国家省级基地和各类项目为其他基地培养人才。
2.2 校地协同,扭住全科医学人才使用的牛鼻子
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系列专项政策,提出要提高全科医生的待遇、改善全科医生的晋升途径等,各地贯彻实施效果有待评估。要从根本上解决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相脱节的问题,需要有宏观层面上体制的规定性和机制的保障性与激励性做支撑[4]。针对全科医学人才使用这个牛鼻子问题,学校与地方政府建立协同机制,共同致力于破解使用与激励机制难题。
2.2.1 学校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学校依托课题研究、基层调研、与卫生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座谈等,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围绕学生“来自农村、服务家乡”的意愿,提出了以县为主的县域招生、属地就业的生源地招生就业办法;同时为鼓励毕业生到边远乡镇就业,提出了梯度式岗位激励政策。目前,贵州省实行以县为单位、以不低于二本分数线为标准,择优录取农村考生。近两年本县生源录取率均达到95%以上,为后续学生履约、基层留住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2.2.2 政府出台政策破解用人留人难题
省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积极与地方政府、高校、医院协同,把好入口关、培养关、出口关、使用关、成长关等五道关口。出台系列文件,完善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使用与激励机制。明确规定: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到基层服务的全科医生,在现有工资待遇基础上给予每人每月1 500 元的生活补贴;签订5 年以上合同的,优先提供保障性住房,服务5 年以上的奖励一套保障性住房。为确保人才“留得住”,大规模增加乡镇卫生院编制,毕业生经考核合格后可直接纳入编制和岗位管理。住培期间享受“单位人”待遇,人均月收入在4 000 元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经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可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考试通过的直接聘任中级职称。2018 年5 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实施方案》, 要求在教育培养、薪酬绩效、聘用管理、职称晋升、开办诊所等方面向全科医生倾斜, 加快全科医生培养,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5]。明确提出“在财政全额工资保障基础上,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务收支结余部分(包括医疗业务收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本药物补助等)提取不低于50%纳入奖励性绩效分配。内部绩效按不低于在编在岗人员基本工资的10%核定全科医生岗位津贴”。首次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本药物补助节余纳入奖励性绩效分配。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全科医生使用、激励机制上作出了重大改革和完善,为我省加快壮大全科医生队伍提供了坚实保障。
2.3 家校协同,铺就全科医学人才助学的新路子
面对农村定向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学生所在家乡通过企业资助、基金资助和贫困资助等方式,学校通过奖助学金和设立全科医学圆梦成才基金等方式,农工党中央设立同心全科医生特岗人才基金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家庭实际困难。家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家庭、学校、学生“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有效路径[6],学校通过定期开展困难学生家访,从家长角度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生活状况和身体状况,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活动,铺就全科医学人才助学的新路子。
此外,学校还结合少数民族特色和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开展了少数民族知识竞赛和健康伴我跑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针对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和家长顾虑多的问题,开展了省级主管部门政策解读座谈会、以长征精神为引领的感恩教育活动、以优秀毕业生和全国最美乡村医生励志报告为代表的励志教育活动等,激发全科医生扎根基层的责任感、荣誉感。
3 “医教、校地、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的培养效果与展望
3.1 培养效果显著,产生较大社会影响
至今,学校招收了10 届1969 名定向医学生,其中4 届845 名学生毕业,实现3 个百分百(100%履约、100%入编、100%落实待遇)。前两届毕业生国家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在86%以上,一名同学以548 分的成绩获全国第一名。参加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获得优秀成绩。参加全省首届临床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参加全校临床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涌现出以2015 届毕业生黎声富为代表的全国优秀住院医师和一大批优秀住培学员或优秀住院医师。首届毕业生中,凭借他们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和过硬的技术水平,赢得当地卫生院和老百姓的一致好评和赞扬,目前已有5 名担任乡镇卫生院院长和副院长职务。
经过近10 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定向医学生培养成果显著。临床医学专业获得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7 年有效期,产生与定向医学生培养相关的11 个国家和省校级项目,发表论文16 篇,部分研究内容(如增加边远乡镇全科医生薪酬、全科医生实行导师制等)被农工民主党中央采纳在支持毕节试验区大方县政策包内,部分研究内容(基层实习6 个月以上、健康管理教育、设置全科医学科)被贵州省卫生计生委采纳,并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大会上交流发言。昆明医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等院校到我校考察交流。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贵州电视台、遵义电视台、文汇报、贵州日报、健康报等对我校定向医学生培养等进行深入全面的宣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3.2 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的反思与展望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定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十年,也是为国家、为地方、为基层打基础、树根基、汇智力的十年,在十年的探索中,定向全科医生培养工作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整个全科医生培养体系来讲,我国全科医生制度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比较薄弱,高等医学院校和全科人才培养基地对学科发展重视还不够,教育培训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7]。在这种基础和前提之下,对于定向全科医学生人才培养,我们需要再定位、再出发、再创新,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需要进一步对接基层岗位需求,完善适应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二是强化医教协同,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需要一体化建设;三是在定向全科医学生使用上,薪酬问题和发展前景依然是影响全科医生岗位吸引力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要进一步强化校地协同,积极向政府谏言献计,逐步落实国家全科医生培养使用激励机制的相关意见,进一步解除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发展上的瓶颈,让全科医学生能够安心工作在基层,看得到可以实现的发展前景。下一个十年的定向全科医生培养,我们将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赋能未来,将定向医学生人才培养文章写在贵州农村的广袤大地上,努力为贵州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