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医学生思政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07-17徐慧莉赵丽莉

医学教育管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学医医学生志愿

董 斌 武 艳 吴 萍 徐慧莉 赵丽莉

(首都医科大学教务处,北京 100069)

医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体。医学院校不仅肩负着对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需承担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思想素质教育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由“思政课程”延伸到“课程思政”,让每堂课、每次实践、每位教师都发挥育人的功能,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1]。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开展好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教育改革工作,充分掌握医学生思政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本文特针对某医学院校学生展开调研,以期为推进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基础性数据和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择北京市某医学院校在读本科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于2020 年2-3 月共发放电子问卷2 159 份,回收率100%,剔除答题时间过短的问卷,有效问卷2 145 份,有效率99.35%。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依据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以及《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关于医学生思政素养及职业素质目标要求,并结合大量的文献调研设计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可能的影响因素和思政素养的现状。其中,思政素养水平从国家方针政策、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职业兴趣与学业发展、专业伦理和道德法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共5 个维度进行调研。

思政素养现状调查量表共设有28 个题目。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非常符合”记作5 分,“有点符合”记作4 分, “一般”记作3 分,“有点不符合”记作2 分,“非常不符合”记作1 分,得分越高表示思政素养越高。采用内部一致性方法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Cronbach'sα 系数为0.947。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问卷进行效度分析,KMO 值为0.936。本调研问卷信度和效度均较高,具有良好的分析评估作用。

1.3 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

以问卷星形式发放电子问卷,每人限填写一份调查问卷。随机抽取在读本科生,兼顾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调查数据由电子调查系统直接导出,并对问卷填写时间较短、可能会影响数据质量的问卷予以剔除。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用频数、构成比描述医学生基本特征构成情况,用平均值±标准差描述思政素养得分;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影响因素对思政素养得分的差异性,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完成问卷2 159 份,清理和剔除不合格问卷14 份,有效问卷共计2 145 份。调查对象中女生1 493 人,占69.60%;一到三年级低学段学生1 424 人,占66.39%;四到五年级高学段的学生721 人,占33.61%;专业类型方面,临床类(含临床和护理专业)学生1 136 人,占52.96%;非临床类(含检验、影像、药学、预防、生物工程、公共管理等)学生1 009 人,占47.04%;党员168 人,占7.83%;学生干部694 人,占32.35%;父母的最高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占49.23%;父母有从事医学相关行业的267 人,占12.45%;由本人决定高考医学志愿的占67.69%;就读专业方向为报考志愿的1 718 人,占80.09%(表l)。

表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2.2 思政素养的总体情况

结果显示,思政素养总体得分为4.20±0.77。经统计学检验,学生在思政素养的5 个方面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思政素养得分最高项为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依次是国家方针政策、专业伦理和道德法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职业兴趣与职业发展得分最低(表2)。对具体调研的问题分析,得分最高的五项依次为疫情突发时的责任与担当、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科研诚信、对病人的一视同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得分最低的五项分别为执业环境、医生的社会地位、执业压力、职业前景、学医的信心。

表2 医学生思政素养得分情况

对医学生总体思政素养得分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所在年级、专业类型、是否为学生干部、高考医学志愿是否为本人选择和就读专业是否为报考志愿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学段学生得分高于高年段学生;非临床专业类学生思政素养得分高于临床专业类;学生干部得分高于非学生干部;由本人决定高考志愿的学生得分高于其他非本人决定的学生;所就读专业为本人报考志愿的学生得分高于专业调剂的学生(表3)。

2.3 思政素养各维度的单因素分析

国家方针政策方面,专业类型、是否为党员、是否为学生干部、父母最高学历、父母中是否有从事医学相关专业、学医志愿是否由本人选择对其得分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非临床专业、党员、学生干部、父母最高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父母中有从事医学相关专业、学医志愿由本人选择的学生得分偏高。

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方面,性别、所在年级、专业类型、是否为党员、是否为学生干部、学医志愿是否由本人选择、专业是否为报考志愿对其得分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女性、低学段、非临床专业、党员、学生干部、学医志愿由本人选择的学生得分偏高。

职业兴趣与职业发展方面,所在年级、专业类型、学医志愿是否由本人选择、专业是否为报考志愿对其得分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低学段、非临床专业、学医志愿由本人选择、就读专业为志愿专业的学生得分偏高。

专业伦理和道德法制方面,性别、所在年级、父母学历、学医志愿是否由本人选择、专业是否为报考志愿对其得分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女性、低学段、父母学历为本科以上、学医志愿由本人选择、就读专业为志愿专业的学生得分偏高。

表3 医学生思政素养的单因素分析(±s)

表3 医学生思政素养的单因素分析(±s)

类别思政水平思政水平家国情怀与职业兴趣与专业伦理和人文精神和国家方针政策总分均值社会责任职业发展道德法制科学精神性别男女t p 20.81±3.02 21.01±2.37 1.66 0.09 4.12±0.61 4.16±0.48 1.63 0.10 4.39±0.75 4.40±0.63 0.38 0.70 4.37±0.77 4.47±0.69 3.14 0.00 3.50±0.88 3.45±0.79 1.41 0.16 4.32±0.64 4.40±0.50 3.25 0.00 4.28±0.69 4.35±0.55 2.44 0.01所在年级低学段(1~3年级)高学段(4~5年级)t p 21.20±2.59 20.47±2.49 6.19 0.00 4.20±0.52 4.03±0.5 6.94 0.00 4.40±0.68 4.38±0.65 0.63 0.53 4.50±0.69 4.32±0.74 5.55 0.00 3.57±0.80 3.25±0.79 8.81 0.00 4.42±0.54 4.30±0.54 4.87 0.00 4.35±0.59 4.27±0.59 3.21 0.00专业类型临床类非临床类t p 20.77±2.69 21.16±2.44 3.52 0.00 4.11±0.54 4.18±0.50 3.43 0.00 4.36±0.70 4.43±0.63 2.12 0.03 4.37±0.76 4.52±0.65 4.65 0.00 3.42±0.81 3.52±0.81 2.95 0.00 4.37±0.56 4.39±0.53 0.77 0.44 4.29±0.62 4.36±0.58 2.75 0.01是否为党员是否t p 21.37±2.39 20.92±2.60 2.17 0.06 4.21±0.48 4.14±0.52 1.86 0.06 4.53±0.62 4.38±0.67 2.67 0.01 4.58±0.61 4.43±0.72 2.68 0.01 3.50±0.81 3.46±0.81 0.56 0.57 4.38±0.52 4.37±0.55 0.05 0.96 4.45±0.55 4.31±0.60 2.89 0.00是否为学生干部是否t p 21.29±2.40 20.79±2.65 4.23 0.00 4.21±0.48 4.11±0.53 3.86 0.00 4.49±0.64 4.35±0.68 4.76 0.00 4.52±0.67 4.40±0.73 3.66 0.00 3.51±0.79 3.44±0.82 1.84 0.07 4.40±0.54 4.37±0.55 1.42 0.16 4.43±0.54 4.28±0.61 5.43 0.00父母的最高学历本科及以上本科以下t p 21.06±2.64 20.85±2.53 1.86 0.06 4.16±0.53 4.12±0.51 1.72 0.09 4.44±0.68 4.35±0.65 3.19 0.00 4.42±0.74 4.46±0.7 1.46 0.14 3.46±0.82 3.47±0.81 0.25 0.80 4.42±0.55 4.34±0.54 3.21 0.00 4.37±0.61 4.28±0.58 3.63 0.00父母中是否有从事医学相关行业是否t p 21.17±2.88 20.92±2.54 1.47 0.14 4.18±0.58 4.14±0.51 1.27 0.20 4.49±0.72 4.38±0.66 2.57 0.01 4.44±0.77 4.43±0.71 0.01 0.99 3.47±0.86 3.46±0.81 0.12 0.90 4.42±0.62 4.37±0.54 1.32 0.19 4.40±0.67 4.32±0.58 2.06 0.04高考医学志愿的选择本人决定家人或朋友建议其他F p 21.32±2.44 20.24±2.77 19.89±2.34 47.78 0.00 4.22±0.49 3.99±0.55 3.92±0.47 51.95 0.00 4.45±0.64 4.29±0.73 4.25±0.65 14.45 0.00 4.52±0.67 4.29±0.76 4.21±0.84 27.83 0.00 3.59±0.78 3.22±0.82 3.07±0.79 58.08 0.00 4.43±0.52 4.27±0.60 4.23±0.55 20.95 0.00 4.39±0.57 4.20±0.64 4.15±0.58 26.23 0.00就读专业是否为本人报考志愿是否t p 21.12±2.57 20.29±2.55 5.93 0.00 4.18±0.51 3.99±0.51 6.68 0.00 4.40±0.67 4.35±0.68 1.42 0.16 4.47±0.70 4.33±0.75 3.45 0.00 3.55±0.78 3.11±0.85 10.32 0.00 4.40±0.54 4.30±0.57 3.10 0.00 4.35±0.59 4.23±0.61 3.73 0.00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性别、所在年级、专业类型、是否为党员、是否为学生干部、父母学历、父母中是否有从事医学相关工作、学医志愿是否由本人选择、专业是否为报考志愿对其得分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女性、低学段、非临床类专业、党员、学生干部、父母最高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和父母中有从事医学相关专业、学医志愿由本人选择、就读专业为志愿专业的学生得分偏高(以上详见表3)。

3 讨 论

3.1 医学生思政素养现状分析

本次调研发现医学生在思政素养包括国家方针政策、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职业兴趣与职业发展、专业伦理和道德法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五个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思政素养水平最高。可见医学生既选择医学作为自身的专业和职业发展,本身就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和责任担当,此为成为良医的必备条件。医学生在入学之初,即受医学生誓言的影响,开展了良好的熏陶;医生从事治病救人这一崇高荣尚的职业,在历次灾难中逆行而上,挺身而出,做出了表率,培养了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本次调研,恰值抗击新冠肺炎时期,绝大部分医学生都表示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愿意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展现了当代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生而为医,必须先得有一份胸怀天下的仁心,再次者得有解除病痛悬壶济世的仁术,有担当,有坚守,永远保持一份对家国天下的热忱和情怀。医学生在此方面本身具有良好的基础,在未来课程思政中应继续做好巩固教育。

本次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即在五大方面得分中,医学生职业兴趣与职业发展得分最低。职业兴趣与职业发展是影响医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积极的职业兴趣和情感对个体履职尽责行为产生极大的促进和强化作用。正确的职业认知,明确的职业目标,良好的职业规划,是迈向幸福职业人生的关键所在。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培养符合时代特征的医学从业人员,提升执行力和岗位胜任力,是增强医学生职业认同的有效途径,也是培育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2]。

调查还发现当前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得分普遍较低,而且随着年级越高其得分越低。此研究结果与广西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隐性医学职业素养调查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随着研究生年级的升高,专业技能增加,但职业认同度反而下降[3]。分析其原因可能为,随着医学生就读时间增加,视野的扩大,接触临床及社会的机会越多,对从医所面临的执业环境、职业压力以及职业前景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其产生的担忧也越来越大,逐步动摇了其学医的信念。这也充分反映出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了职业发展教育和引导,使得学生对职业兴趣及职业发展认同逐渐降低。同时研究也发现,临床医学类学生与非临床医学类学生相比,在此方面的得分更低,原因应该与学生是否接触临床一线以及置身于医疗环境、直面医患关系有关。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预期将极大地影响学生今后的就业去向及职业前景,所以对医学生进行该方面的教育应成为今后思政教育的重点任务。

3.2 医学生思政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发现,年级、专业、学生干部以及学医志愿的选择是影响学生思政素养的重要因素。

低学段的医学生与高学段相比,在职业兴趣与职业发展、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专业伦理和道德法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均有差异,且学段层级与职业素养得分呈负相关。高学段学生逐渐接触临床,受社会环境影响较大。医患关系的异化,医患冲突的呈现,杀医伤医事件等等,均冲击着医学生的从医信念,执业过程中的谨小慎微更是降低了职业兴趣以及职业认同。同时,随着到了高年级学业负担的加重,以及逐步产生的对就业和未来晋升等的担忧,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认同。

学生干部的思想素养高于非学生干部。学生干部有强烈的责任感与进取心、对国家方针政策的了解、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对社会的担当等方面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更加崇高的目标追求、更强烈的责任和担当。可见,无论主动的思政学习,还是被动的思政教育,对提高学生思政素养均发挥重要作用。

学医志愿由本人选择以及就读专业为志愿专业的学生,思政素养在各个方面均高于非本人志愿学医以及非志愿专业者。本人志愿学医的学生学医信念更为坚定,他们对于自身职业规划发展以及相应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加关注。有学者认为医学生学医动机不同,其医德素质也存在显著差异,学医目的较为明确的医学生比其他学医动机者有较高的医德认知水平和较正面的行为选择倾向[4]。

3.3 医学生思政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课程思政教育开展尚不够深入。从调研结果看,思政教育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表明在思政教育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这一过程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使所有课程与思想政治工作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方面需要得更加深入、细致。尤其对于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的教育薄弱,对于未来医学生今后就业去向及医生整体行业的发展会有较大影响。

思政教育开展还不能充分把握医学教育发展的规律。医学生专业素养的积累是一个由表及里、由理论到实践、由基础到临床的过程[5]。思政素养的教育同样需要遵循医学课程的内容,逐步深入。内容既要全面,又要逐步分层、分阶段进行,科学系统地设计思政教育路径。

思政教育开展忽视了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学生思政素养水平从低年级高于高年级来看,明显与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相悖,与我们的预期并不一致。表明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学生专业学习的阶梯式成长特征以及遇到的社会问题的复杂度,设计循序渐进的思政教育路径。

3.4 医学生思政素养提升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建议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态,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命题。结合本调研发现的问题,现对学生思政素养提升与课程思政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其摆到育人首位。课程思政充分体现了育人本意,是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传统对思政教育和思政课程“假、大、空”的意识普遍存在,教师思想上的重视以及行动上的体现并不匹配,需强化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三方面的意识。学校在理念上纠正偏差,机制上补齐短板,营造条件和氛围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开展。教师在“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增加专业课的情怀,时刻勿忘播撒信仰[6]。学生从观念上理解思政素养的意义,从行动上践行医学生誓言,培养全面素质。

切实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实现课程思政全面化。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已有的思政课程与专业教育“两张皮”,未予以有效融合。专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主阵地,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具有充足的时间保证。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开展,需要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7]。对于医学高等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医学生素质教育全过程,要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深入挖掘提炼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深化专业的思政内涵,实现在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中,润物无声地渗透社会责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元素,全面提升医学生思政素质[8]。

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系统设计思政教育实施内容及路径,使得课程思政合理化。既要掌握由表及里、由理论到实践、由基础到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规律,又要充分了解医学生阶梯式成长特征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循序渐进推进思政教育内容[9]。全面了解学生问题及需求,结合专业课程特点,着力挖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政元素。譬如随着临床专业课程进度和学习的深入,授课教师将医护人员的荣誉感、使命感有机的融入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可程度。

建立健全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机制。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坚实的制度机制做保障,通过坚持科学理念、秉持系统思维,借助周详规划与设计、卓有成效的实践来加以推进。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理念、能力、协作、资源等现实问题出发,充分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积极拓宽、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培养“课程思政”的人才队伍,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评价制度,通过协作育人的联动制度,搭建协作育人联动工作平台,整合全校人力、物力资源,重点打造具有品牌效果的“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形成示范效应,使得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日趋完善[10-11]。

猜你喜欢

学医医学生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许愿
华佗学医
狄仁杰幼学医 针术成谜
华佗学医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