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小说篇名的解读与翻译
——从A Friend in Need的翻译谈起

2020-02-23

英语教师 2020年8期
关键词:篇名伯顿海德

罗 虹

引言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第二版)Unit 5 A Friend in Need是享有“英国的莫泊桑”之誉的小说家、剧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不难看出,该小说篇名源于英语习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然而,解读与翻译这一小说篇名,则会牵涉中西方文化差异。下面将从翻译角度对该小说篇名进行解读,以此得出对文学名篇教学的启示。文章对译文的依据加以说明并介绍几种常见的英语小说篇名翻译方法。

一、毛姆其人及其作品简介

毛姆1874年1月出生于法国巴黎,其父是一名律师,供职于英国驻法使馆。毛姆不满十岁时便痛失双亲,被伯父接回英国抚养。1892年,中学毕业之后,毛姆去德国的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一年。同年返回英国,不久之后就到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St Thomas’Hospital)学医,并取得外科医师资格,开始了为期五年的习医生涯。1897年,毛姆弃医从文,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Liza of Lambeth)。1902年,毛姆转向戏剧创作,获得巨大的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毛姆赴法国参加战地急救队,不久加入英国情报部门。1916年,毛姆到世界各地旅行。1928年,毛姆定居法国地中海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毛姆曾去英、美宣传联合抗德,并写出了长篇小说《刀锋》(The Razor’s Edge,1944)。1965年 12月 16日,毛姆病逝于法国。

毛姆创作的作品颇丰,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戏剧、随笔和游记等。主要有:长篇小说The Merry-Go-Round(《旋转木马》,1904)、Of Human Bondage(《人生的枷锁》,1915)、The Moon and Sixpence(《月亮和六便士》,1919)、The Painted Veil(《面纱》,1925)、Cakes and Ale or Th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寻欢作乐》,1930)和 The Razor’s Edge(《刀锋》,1944) 等 20部;短篇小说集 The Trembling of a Leaf(《一片树叶的颤动》,1919)、Ashenden(The British Agent)(《阿申登故事集》或《一名英国特工》,1928;阿申登先生,即作家本人的化身,也是小说Cakes and Ale中的主人公之一)和Creatures of Circumstance(《环境的产物》,1947)等6部;戏剧Lady Frederick(《弗雷德里克夫人》,1903)、The Circle(《周而复始》,1919)、The Land of Promise(《应许之地》,1913)、Home and Beauty(《家庭与美人》,1919)、The Constant Wife(《忠贞的妻子》,1926)和The Bread-Winner(《养家糊口的人》,1903)等 22 部;随笔 France at War(《战争中的法国》,1940)等 4 部;游记 On a Chinese Screen(《在中国屏风上》,1922)等3部。

要解读、欣赏一部英文作品,对其篇名的翻译非常重要。因为标题居文之首、勾文之要,是文本的“眼睛”,是作品内容的高度浓缩。对任何一部作品来说,标题翻译都是绕不过去的环节(张顺生、王丽2013:43)。

二、A Friend in Need篇名的解读与翻译

毛姆以擅于观察和刻画人性的弱点而著称,其小说里,人的本性往往表里不一、自相矛盾。在A Friend in Need中,毛姆运用了对比和反讽修辞手法,对主人公爱德华·海德·伯顿(Edward Hyde Burton)的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虚伪冷酷的绅士形象,阐释了不可以貌取人的哲理。小说文笔质朴,脉络清晰,人物刻画细腻,故事情节出人意料,深受广大读者青睐。

教授A Friend in Need一课时,除了介绍作者的生平和作品外,还要对小说本身进行讲解。由于这篇短篇小说生词不多,句子并不复杂,因此,讲解时只需挑出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Though his offices were in Kobe,Burton often came down to Yokohama.”参考书给出的译文是“伯顿的办事处设在神户,但他常常到横滨来”。根据前文“He was a merchant and he had been in business in Japan for many years.”(伯顿是名商人,在日本已经做生意多年。)考虑到offices是名词复数形式,将原文译作“伯顿的公司都设在神户,但他常常到横滨来”或许更合适。

当然,小说中最值得讨论的还是篇名A Friend in Need的翻译。

从源语和译语的近似度而言,翻译的基本方法不外乎三种:直接套用、结构模仿和融合创新(张顺生 2015:92)。篇名的翻译也不例外。由于采用与目的语意义相同的表达能够简洁地再现原文的魅力,故而它通常是翻译的首选。原标题A Friend in Need来源于英语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这句谚语通常用来定义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原文中的Edward Hyde Burton(爱德华·海德·伯顿)“was always neatly and quietly dressed in accordance with his age and station.”(向来衣着整洁、素雅,合乎其年龄及身份。)其家庭“(It)was evidently a united and affectionate family.”(显然是和睦、恩爱的一家人。)因此,作者坦言,“Unless I had heard the story from his own lips,I should never have believed that he was capable of such an action.”(要不是我听他亲口讲述这则故事,我压根不会相信他竟能干出这种事来。)爱德华·海德·伯顿衣着得体、待人和善、家庭和睦,看似十足的好人:“You felt that he could not bear to hurt a fly.”(你会觉得他可能连苍蝇都不忍伤害。)然而,当与他很熟、与他同姓、似乎愿意浪子回头的小伙子伦尼·伯顿(Lenny Burton)向其求救时,爱德华·海德·伯顿不仅见死不救,还落井下石,逼着一个“(But of course he’d)ruined his constitution by drink and dissipation.”(喝酒作乐搞垮了身体。)的小伙子去环灯塔游泳10千米左右,途中还有激流:“It’s over three miles and it’s rather difficult on account of the currents round the beacon.”(共3英里多路,而且灯塔周围有激流,游起来很不容易。注:英里为英制长度单位,1英里≈1 609米。)此公明知伦尼·伯顿此去几乎笃定有去无回:“The currents round the beacon were more than he could manage.”(灯塔周围的激流他根本对付不了),即便奇迹出现,伦尼·伯顿能够活着到达目的地,也没有工作给他(Well,I hadn’t got a vacancy in my office at the moment.),却仍然给他下套。当爱德华·海德·伯顿去目的地等伦尼·伯顿的时候,他的想法得到了验证:“But I needn’t have hurried;he never turned up.”(其实我根本用不着赶去;他压根儿就没露面。)

基于对故事内容的分析,不难发现,该篇名极具讽刺意味:爱德华·海德·伯顿并非谚语中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小说的主旨是“Never Judge by Appearances”即“不要以貌取人”。这与英国天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The Happy Prince and Other Tales)中极具讽刺意味的小说篇名The Devoted Friend(《忠实的朋友》,1922)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极具讽刺意味:好人汉斯(Little Hans)广交朋友,但其所谓“最忠实的朋友”磨坊主休(Hugh the Miller)实则极其自私。

我国明朝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回中有:“浦肫夫患难之交,今日年兄为我们看他,异日我们也代年兄看他。”经后人口口相传,演绎成了“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换言之,汉语中已有的表达“患难之交”或“患难见真情”与英语中的“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意思大致相同,因此,翻译A Friend in Need时,不妨直接套用汉语中已有的表达“患难之交”或“患难见真情”。只是反话正说,采用了讽刺的手法。

三、英语小说篇名常见的翻译方法

上文提到,从源语和译语的近似度而言,翻译的基本方法不外乎三种:直接套用、结构模仿和融合创新(张顺生 2015:92)。然而,在英文小说篇名翻译的实践方面,直接套用和结构模仿较为常用。

(一)直接套用

所谓“直接套用”,亦称“拿来主义”,指将译语中的固定表达或已有佳译直接拿过来,而非另起炉灶(张顺生 2015:92)。比如,毛姆1921年的戏剧The Circle讲述的是伊丽莎白·切尼(Elizabeth Cheney)嫁的丈夫有钱、有权、有势,但遗憾的是,她的最爱是特德·卢顿(Ted Lutton)而不是她的丈夫阿诺德(Arnold),在当时,与丈夫离婚就意味着放弃现在的亲友,于是伊丽莎白夫人(Lady Elizabeth)处于“想离婚—想维持婚姻—想离婚”的怪圈之中。根据剧情,可将The Circle套用汉语中已有的表达,译作《圈子》,或《周而复始》《轮回》。

比如,要翻译毛姆1913年的戏剧名The Land of Promise,似乎可以套用汉语中“希望之地”“乐土”这样的表达。其实英语中的The Land of Promise出自《旧约·创世纪》(The Old Testament,Genesis):上帝与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Abraham)立约,若通过考验,就会得到迦南(Canaan)——“a land of milk and honey.”(一块到处都有牛乳和蜂蜜的福地。)因此,套用《旧约·创世纪》中已有的翻译译成《应许之地》最妥贴。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的剧作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的翻译至少有三种:《认真的重要性》《名叫欧内斯特的重要性》《不可儿戏》。《不可儿戏》是余光中根据其情节内容采用直接套用方法翻译的。对于毛姆1930年的戏剧名Cakes and Ale or Th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的翻译,198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珏的译本,译名为《啼笑皆非》;198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章含之、洪晃的译本,译名为《寻欢作乐》。这两种译本显然都直接套用了汉语中已有的表达来拉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

(二)结构模仿

2016年,Cakes and Ale or Th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的翻译又有了新变化: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翻译家高健的新译本,译名为《笔花钗影录》。看了前两种译名和这个译名,读者可能真的会感到“啼笑皆非”,它们居然是同一部剧本的译名。不同于《啼笑皆非》《寻欢作乐》套用了汉语中的已有表达,《笔花钗影录》明显采用了结构模仿的方法,即翻译时尽量模仿或者采用目的语中已有的行文方式(张顺生 2015:93)。尤其对一些历史上的小说名或其他约定俗成表达的模仿,以最大限度地让译名与目的语读者的已有知识关联起来。《笔花钗影录》明显模仿了林纾翻译英语小说篇名的翻译方法:林氏将乔纳森·斯威夫待 (Jonathan Swift,1667—1745)的小说 Gulliver’s Travels译为《神枢鬼藏录》(今译《格列佛游记》),将哈里特·比彻·斯托(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1896)的小说Uncle Tom’s Cabin译为《黑人吁天录》(今译《汤姆叔叔的小屋》),将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的小说 David Copperfield译为《块肉余生录》(今译《大卫·科波菲尔》)。

Cakes and Ale or Th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的三个译者之所以译出大相径庭的译名,是因为他们基于三种不同的视角。正所谓“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毛姆1930年的戏剧名Cakes and Ale表面上描写的是一个行为放荡、招蜂引蝶的女人罗西(Rosie)的故事,很多人认为,毛姆用罗西影射了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即小说中的“文坛泰斗”德里菲尔德)第二任太太弗洛伦斯·哈代(Florence Hardy)的无趣。Cakes and Ale语出莎士比亚所作《第十二夜》第2幕第3场托比的一句台词:“Dost thou think,because thou art virtuous,there shall be no more cakes and ale?”其中,cakes and ale字面意思直译就是“蛋糕和啤酒”,在英语中此短语当视作固定表达。根据《英汉大词典》(陆谷孙 2007:262)解释,其意为“欢乐;物质享受”。《英汉大词典》还给出例句:“Life is not all cakes and ale.”(人生并不就是吃喝玩乐。)据此,将其译作“你以为你自己道德高尚,别人就不应寻欢作乐了吗?”是合理的。换言之,译作将cakes and ale译为“饮酒作乐”“喝酒取乐”“吃喝玩乐”“寻欢作乐”都是可以的。然而,根据小说的内容,Cakes and Ale本是一部讽刺世俗的作品。在普通人眼里,罗西出身贫贱、轻浮放荡;在作者眼中,罗西心地善良、真实淳朴、形象鲜活、光彩照人,不虚伪做作。因此,毛姆虽然对罗西身上的瑕疵有过怨言,但并未对其求全责备,反而对其眷恋不已,认为其为自己心目中最可爱的女人形象。1958年,84岁高龄的毛姆接受采访时说:“Cakes and Ale是我最得意、最喜爱的一部作品。”基于这样的考量,李珏将其译为中性词《啼笑皆非》;由于小说的标题Cakes and Ale意为“大吃大喝”,副标题为Th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家丑),章含之、洪晃的译本仍然保持源语标题的反话,译作《寻欢作乐》,此名是至今为止使用最广泛的译名;高健则根据原文名按照汉语行文习惯创造了一个严肃的小说名——《笔花钗影录》,或许这更符合原著的精神。

结语

为了保证原文的意义能够获得有效的传达,篇名翻译十分重要。要想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字面意义和文化意义,又表达流畅且具有美感(张顺生、王丽 2013:78),译者应精心构思,采用直接套用或结构模仿等方法,培养读者的文学鉴赏能力、跨文化意识及翻译能力。

猜你喜欢

篇名伯顿海德
本刊1—6期篇名索引
独一无二的海德
海德汉EMO2019展品预览
独一无二的海德
玻璃和镜子
不可能的可能
从编辑角度谈科技论文篇名的拟定
EMO HANNOVER 2017之海德汉
一次就好威利·伯顿
鸿雁往来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