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2020-02-23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吴隽松袁金勇郝达富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吴隽松 袁金勇 郝达富
教育的本源和初心首先是思想教育,是育人,尤其是在当前面对百年未有大变局的背景下,思想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首先承载的是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这也是高职院校立校之本。江苏医药职业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方位、全程、全员推进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统筹规划让思政课和其他各类课程通过课程思政项目的建设能够交叉、融合、同行但又保持学科各自的特点,推进教师研究新理念,创新改革新教法,深度挖掘课程里面的思政元素,积极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通过公开课、示范课、座谈会、培训等方式推动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产生灵感和火花,将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相关概念、内涵及关系
课程思政它不是一门课,也不是一项活动形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教学改革的理念。
与课程思政相对应的思政课程,即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抓好当代高职学生德育,就必须抓住思政课程这个主渠道。无论是思政课还是非思政课教师都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注重学生思想品德、职业素养和精神的提升,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在于目的一致,无论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都承载了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有所区别的是,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改革的理念,强调形成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每门课程都承担起德育的职责,而并不是只是思政课程的职责或者目的。现如今的高校开展德育既要重视课程思政,同时也要突出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显隐结合、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其中的一条要求。高职院校开设的一系列思政课程是实施德育的“显性课程”,需要按照立德树人的目标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中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信念。思政课程好比是“群舞中领舞”,而课程思政产生的则是“共舞中共振”的效果。这就意味着,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里除了思政课,专业课也需要承担起价值引领作用,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价值指向一致,教育教学目标、责任承担一致,步调一致,行动一致,共同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在“四有”人才培养中肩负重要责任。
二、高职院校开展协同育人的思考
(一)注重顶层设计,创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的体制机制
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党委领导应注重顶层设计,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各高职院校校情科学合理地部署工作,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教学督导组,深入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制订实施方案,确保课程思政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课程思政,“示范”先行
根据《纲要》的指导意见,高职院校应当深入研究贯彻思想,从校内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引领辐射各门课程,建立“思政”名师工作团队,打造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造全面开花的育人格局 。高职院校要研究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打破注重知识传播的固有观念,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塑造,把立德树人置于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培养学生先成人再成材,做厚德强技、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提升教师德育引领水平,创新培养课程思政名师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挥育人作用,还是要落实到教师的身上。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实现教书育人两种功能的统一,也要做到“教书匠”与“大先生”的统一。好的教师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古往今来,“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例子比比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便是如此。在此形势下,就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要求,也对高职院校的师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厚植尊师重道文化,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尊师的氛围,让教师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而心生自豪感,同时也要为教书育人这样的责任而具有使命感和敬畏之心。另一方面,从高职院校师资培养角度来说,高职院校从全局角度出发,应加强师资培养的顶层设计,学院的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质控办等职能部门要制订符合校情、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教师成长。此外,高职院校的教师,从自身角度出发也需要更新理念、潜心学习、提升自身的各方面素养,认真思考如何做一个让学生敬仰的“人师”,而非“匠”,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丰富并提升自己育人育才的教学水平,做到不负国家、不负人民、不负学校、不负学生。
(四)挖掘思政元素,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功能协同
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强调专业建设,普遍存在思政课与其他课程衔接、分割的问题。故此,高职院校应当贯彻《纲要》的要求,创造性地充分挖掘其思政元素,总结归纳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使各学科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对于各高职院校来说,应当深入研究《纲要》的指导思想,根据不同专业,研究适合专业的思政元素。这就要求各学院落实专业负责制,按照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将思政元素融入授课计划制订、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这项工作需要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合作,共同挖掘探究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程,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
(五)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协同育人
高职院校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设高质量的育人平台,可以跨区域、夸校际、跨专业共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学生随时突破时间、空间限制,通过平台查找信息化带来的海量信息,且有益于不同地区学生的教育均衡化和交流学习,将成果惠及学子。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2020 年12 月9—11 日教育部吴岩司长在世界慕课大会上介绍,当前中国的在线课程达110 万门,大学生学习人次达2159 万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顺应形势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开展教学,信息化技术可以将课程思政元素以更加丰富的载体和形式去呈现,教师也可以根据MOOC、SPOC 等线上平台反馈学习情况,分析总结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达到效率的最优化。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该在协同育人的视角之下,贯彻落实“八个统一”的要求,改革创新,主动作为,做到优化顶层设计,做到课程思政课程体系的全覆盖,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