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困境及策略
2020-02-23廊坊师范学院历史系李建武程彩萍李梦彪
廊坊师范学院历史系 李建武 程彩萍 李梦彪
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是其他核心素养实现的必要途径。史料实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其概念及培养途径,学界已从理论角度开展了比较充分的研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最难培养,并存在诸多困境。出现这些困境既与历史学科本身特性有关系,同时也与中学师资、学生基础、考核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当前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困境
2014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自此以后,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中热议的课题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各有难度,尤其是史料实证存在较大难度,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史料基础有限,不足以灵活运用史料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是阅读大量的史料,进而对史料有一定的辨析能力。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处于较低水平,许多教师和学生仅是简单引用一两条史料作为自己结论的出处。
对中学生而言,在中学阶段才开始系统接受历史知识的讲授,学习的重点是掌握人类历史的整体脉络,树立初步的历史概念。中学历史教材内容亦是根据整体脉络演变进行阐释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史料,尚没有形成史料的概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史料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二)中学历史教材中可以发挥史料实证的空间有限
中学生要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最直接的方式是接触史料,通过阅读史料形成自己的认识。但受知识基础和学时等因素影响,学生只能通过教材去学习历史知识。
中学历史教材重在叙述,讲述历史发展的进程,截取重要的知识点如制度、人物、事件,试图构建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使中学生形成整体的认识,而对于每章节的内容,缺乏前后相关背景及结果的联系,内容亦缺乏大量细节,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上史料实证几乎无用武之地。
二、史料实证困境产生的原因
(一)历史学科的学科特性
历史学与史料的关系非常密切。历史学的诞生即是从人类“结绳记事”开始,随后甲骨文、金文、简帛留下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史料,里边记载了当时丰富的历史。印刷术出现后,人类记载历史更加便利,汗牛充栋的典籍记录下人类历史的一步一步进程。到近代,历史学作为一个学科开始形成。民国时期,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提出“史学即史料学”,现在学界研究历史主要依据的正是古代所留下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史料亦有多种,但从《四库全书》史部来看,可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等15 类,史籍众多,记载历史史实亦多,甚至关于一件事的相关记载就有数种到数十种,难免会出现记载矛盾和错误之处。因此,如何辨析史料的正确性是阅读史料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这显然不是未接触过史籍的中学生所能做到的。
历史学是一门实学,对历史的探究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史料既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更是我们评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基石。因此,史料实证“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在运用史料时要本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理念,要在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和认识上发现问题,秉持开放的史料观。
(二)中学历史学科考核方式
中学历史学科基于学生学习内容,其考核也主要以记忆为主,由此出现“学习历史就要死记硬背”的说法。事实上,接触某一类知识,最开始必然是需要记忆基础知识点。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普遍存在不求甚解的现象,认为记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就可以,这种学习完全没有抓住历史学习的要点,也没法体验历史学习的乐趣,而导致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考核方式。
三、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虽然史料实证在中学教学实施中有诸多困难,但不能否认,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应该掌握的基础技能。若掌握此项技能,历史学习将会变得非常有趣。
(一)增加中学生阅读史料的时间和机会
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首先需要带领学生多接触史料,培养学生对史料的认知,结合教材截取史籍中相关记载,精读史料,激发学生根据史料得出自己的结论。其次,帮助学生学会辨析史料真伪。史料众多,记载互异,要结合版本学相关知识讲述不同史籍版本之间的差别,分析记载差异的原因所在。最后,要选取中国古代重要史籍作为课堂讲解内容,如《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使学生多接触史料,讲解其中重要章节内容,提高学生史料阅读能力。
(二)在教学中加强史料实证的运用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史料是培养史料实证的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加强史料实证的运用,通过具体的史料分析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史料分析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设置相关探究主题,“升华学科意识”。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导者,因此要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是前提,教师首先要树立重视史料的理念,并自觉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应深挖教材,精心打磨教学设计。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因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材料,做到史论结合,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三)增加体现史料实证的考核形式
考核重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在平时学习中,教师应当增加史料实证的相关考核,通过设置小测验及时掌握学生史料阅读及理解能力情况,分小组阅读相关史料,使学生积极参与,并在相应环节设置相关问题。大型考试应当增加史料分析类题目的比例,这对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推动作用。
纵观五大核心素养,无论从原先基础还是后天学习来看,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最难的,也是最有实际意义的。具备史料实证素养,才能真正去理解史料,厘清教材中史论之所出。同时,阅读史料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通过深度阅读,学生可以发现历史的奥妙所在,也可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其爱国情怀。史料实证是其他核心素养实现的必要途径。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是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史料教学也有助于教学方式的变革,基于史料的探究式学习日益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