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县域金融工程发展与推进路径研究

2020-02-23葛宣冲

生产力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县域股权融资

郭 彪,席 斌,葛宣冲

(1.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大学 法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3.山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一、县域金融工程提出的背景

(一)县域经济的重要性

县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具有悠久的历史[1]。我国有两千多个县(市),除一小部分人口居住在大中城市外,96%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县域内。东方的整个国家,乃至世界都是以县域经济为基础的,包括现在的韩国、日本、东南亚、台湾等经济体,实际上也是以县域经济为基础。

县域经济之所以这样发展,有深刻的道理和内涵,现在我们发展经济还是以县为重要的基石。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对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县域经济可以较好地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向现代化转型。因此,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曾强调过,郡县治才能天下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推进“三农”工作、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场[2]。

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干部锻炼、干事的训练基地。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事关我党的执政根基,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县域经济发展结构性失衡

中小企业及农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规模小、管理水平差以及抗风险能力弱等等。同时,农牧业也存在着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低及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等诸多问题。

目前,我国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方面也存在结构性失衡的倾向,即惯性地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项目的个体推进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虽然在短时间内成效很明显,但对县域产业集聚、多元化发展贡献存在缺失,导致县域产业发展的内生性成长与外源性扩张不足,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业难以有效集聚,在带动就业,提升居民收入方面存在短板。

(三)乡村金融现象普遍存在

“乡村金融现象”主要体现在区域存贷比过高与金融服务业布局失衡两个维度。虽然我国投放在县域及“三农”领域的资金在逐年增加,但是占比仍然较低。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对县域经济服务占比最大的信贷支持措施作用发挥不足,在此基础上银行业还把相当比例在县域吸收的资金投向城市的工业或商业领域。乡镇企业曾经一度活跃,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它解决了农产品剩余、农民就业的问题,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大部分乡镇企业的资金周转都被以银行业为主的金融机构设定为短期流动资金投放主体且信贷额度一般不超五百万元,这对乡镇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也仅限于能够提供抵质押物的企业,大量县域轻资产运营的企业,根本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青睐。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县域金融机构的运行和管理以及风险控制处于过于僵化的状态。特别在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银行业信贷紧缩加剧了对稳定整个县域金融秩序的负面影响。

二、我国金融业改革现状

(一)发展直接融资成为改革方向

资金对每个企业都是稀缺资源,而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本运作和长远发展时时刻刻又离不开资金。所以,提升融资效率是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一项非常重要的经营管理活动。虽然企业进行融资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自身生产与资本经营的维持和发展,但如何进行融资,以何种方式融资,也将成为企业未来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李克强总理曾在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积极发展股权融资,是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必要手段,2018 年5 月印发的《关于做好2018 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要合理降低融资成本,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而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未来金融业改革的方向,因此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是趋势性的选择。

企业融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融资,另一类则是间接融资[3]。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行发展,互相促进。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融资过程中资金的需求者与资金供给者是否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在间接融资方式中,银行业发挥信用媒介作用;而在直接融资方式中,信用来自于企业自身,能够促使直接参与的投融资双方有较多的选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下,大量企业涌现,其中不乏处于成长初期、轻资产运营、高成长性的企业和行业,间接融资无法直接满足它们的需求,因此,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大力发展我国的股市和债市,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是必然的选择。

(二)间接融资占比过高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的信用评级体系发展滞后,而在金融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道德风险的逆向选择很容易发生[4]。而以银行融资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因其背后有着央行背书,使得其在大众视线中一直以信誉良好著称,且其信贷部门对于信贷方面有着专业的人员和知识背景,相对比直接融资,有着先天的优势。因此长时间以来,中国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要的融资结算方式,但这并不是大势所趋。据调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比例平均已达70%,美国常年高居80%,而我们的邻国日本也即将达到这个占比,甚至于一些相对于我国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其直接融资比例也能达到40%左右。

我国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占比相较上述国家是倒挂的,在融资比例如此不均衡的情况下,银行体系作为间接融资的主体中介,几乎可以说集社会的大部分违约风险于一身,而这是很危险的一种现状。众所皆知,银行作为全社会信用转换的主要媒介,在其风险积聚的同时,银行也在进行信用创造[5]。而一旦银行出现问题,无疑意味着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大崩溃,从而引发金融危机,甚至会导致整个经济的崩溃。因此,间接融资占比相较直接融资应适度降低,而直接融资要尽快站上50%的比重,才能有效缓解目前我国存在的金融风险,而目前我国直接融资占比仅为20%左右。

(三)县域金融服务环境有待优化

首先,县域信贷资金逃离,金融服务环境单一与县域征信体系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差有着高度联系。县域征信系统建设滞后,中介服务不够规范,导致企业及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缺失[6]。政府主导的县域金融环境的构建作用发挥也不够。现阶段,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一般仅偏重于加强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而缺乏对县域金融环境构建的整体考量。同时在对一些企业、个人特别是公职人员逃废、拖欠金融债务案件缺乏刚性治理措施,未形成县域经济的良好信用生态。

县域金融法制环境也很欠佳,相关制度缺失,特别是在市场退出金融债务处理及企业改制等问题上没有明文规定。同时,金融案件执行难、执法周期长等问题也较为明显。银行依法收贷极易演变成“马拉松”。出于对某些行业、企业或县域信用环境的担忧,银行在发放新增贷款时更加谨慎,正常的信贷投放也受到影响。

由于县域金融服务单位以银行为主,其“中心化”的组织架构对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要求比较严格。虽然“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贷款新规出台,使得银行业的风险管控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然而受从业者素质不高、风险控制体制不健全、岗位制约和执行力缺失及从业人员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因素的影响,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控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提升较慢,现代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亟待建立,风险管控水平亟待提升。

三、山西省推进县域金融工程面临的问题

(一)县域企业面临的问题

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而改变实体经济领域融资困难的状况,迫切需要加强金融支持,创新金融服务。金融业只有与实体经济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方能互利双赢。故只有着力解决好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那么,县域实体经济为何让金融机构望而却步,除了信用环境的缺乏,企业的内生性问题也是制约金融机构展开服务的原因,最终导致企业与银行成为博弈关系而非共赢关系。

1.企业经营者缺乏契约精神。缺乏契约精神,不按市场规则出牌,是中国经济主体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企业领域有娃哈哈达能事件、国美控制权之争,在政府领域有凯雷基金收购徐工事件,在个人领域有蔡铭超拒付兽首拍款等。一时的耍聪明、走捷径并不会给企业带来长久的利益,反而可能因为扰乱规则、投机取巧给合作方留下缺少契约精神的不良印象,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县域企业尤为如此。在众多企业主看来,利益必然居于规则之上,规则的存在对他们来说,形同虚设。我国的企业经营者,缺乏契约精神的原因在于契约文明诞生的环境。契约,因商品经济而产生[7]。商品经济是独立个体之间进行交易的过程。为了方便交易的进行,避免市场混乱,自然而然形成一种交易的规则——契约。西方社会商品经济的历史悠久,发展程度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契约便相对比较牢固。反观我国,数千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历史,使我们天然缺乏一种形成契约思维的经济社会环境,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现在乃至未来将长期遵守和维护的制度环境。其次,在眼前利益与遵守契约之间,企业主认为违约所带来的收益远远不及眼前利益而往往选择眼前利益。究其原因,一方面,企业主目光短浅,对企业经营缺乏长远规划,也看不到遵守契约所能带来的长远利益;另一方面,我国缺乏对违约的制约机制,违约成本低。

2.所有者与法人权责不清。法人制度的优势就在于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这使得公司的破产不会让股东也因此倾家荡产。但在公司制企业中,我国的企业所有者经常会出现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划分不明的情况。这是因为我国众多中小微企业主缺乏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所有者与法人权责不清、内部治理混乱,一方面使得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增加,另一方面也使得银行无法准确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导致其不愿意放贷[8]。

3.企业存在严重的财务问题。众多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企业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资金回收困难;对存货管理不到位,造成资金呆滞、资产流失等问题[9]。此外,一些中小企业主为寻求融资、避税、转移或隐匿财产等目的,常会通过伪造数据、编制多套会计报表等非法手段以应对银行、工商、税务等各种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者。另外,企业主对企业未来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对财务问题重视不够。账簿不健全、财务处理混乱、财务数据造假等问题,使得银行缺乏评判企业盈利能力的依据。出于防控风险的考虑,银行不会将资金贷放给这样的企业。

综上,县域企业自身经营的不规范性是县域信贷投放风险较高的主要原因,而金融风险出现的核心原因是信用风险无法破除,信用风险产生的外部环境及企业自身规范性问题则是县域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支持的主要因素。要破解这一现象,唯有资本市场服务方式才能解决,资本市场的产生核心是打破信用媒介,主要方式则是信息的披露,只有将企业真实的信息向潜在投资者披露,才能真正产生信用遵循的溢价。因此要推行县域金融工程,必须从打造环境及规范企业入手。

(二)县域金融环境面临的问题

1.存贷比问题。目前,山西省县域资金流入与流出失衡,一方面资金存在“逆向流出”现象,资金外流严重。截至2017 年末,山西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2 844.9 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2 573.8亿元,存贷比为1.455。全省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7 069.1 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4 123.8 亿元,存贷比为1.714,充分说明山西省县域资金流出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又如,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虽然有涉农贷款,但与其在县域地区的贷款规模相比其存款明显较低。近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的上收,基层金融机构网点除部分小额质押贷款和消费贷款外,几乎没有其他新增贷款,其存款资金通过上存上级机构而流向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同时商业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将资金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部门,从而减少了对涉农领域的资金支持。

县域金融环境下的存款与贷款比例缺衡问题,急需解决。而资金如何回流,如何有效回馈县域经济需求是一个重要话题,主要的手段,我们认为,一是县域企业信用风险降低导致银行业重拾信任,产生资金回流,二是县域居民有供可投资的优质、规范企业所产生的金融资产标的,才能逐渐降低在银行进行储蓄理财的规模。最终实现“一升一降”,才能有效解决存贷差的问题。

2.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县域金融体系构建不全面,市场竞争不充分。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县域层面上服务有限,而新兴的金融机构又发展缓慢,这种不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同时,县域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空间来自于银行信贷收缩后的溢出客户,本身其极易受到标的企业质量不佳的影响导致违约率高发。而以直接融资服务为主的券商类机构,虽然也在县域布局,但主要也以经纪业务为主,多从事代理买卖二级市场公开发行的股票业务,对满足企业借助资本市场服务需求的机构业务布局十分有限。

3.金融服务缺乏规范引导。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出台针对类金融机构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办理,现有的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管理办法中也未列明民间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度,导致在县域作为银行业“替补球员”的民间融资机构无章可循,无制度可依,因此经常会出现资金使用成本过高,道德风险频发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扰乱了县域的金融秩序,其对县域经济的贡献度远远低于其自身经营中所暴露出的涉及非法吸储、欺诈、高利贷等社会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四、山西省县域金融工程的推进方式

(一)发挥区域股权市场的作用

县域金融工程,是一个相对宏观而抽象的概念。在具体的实践中,县域金融工程其实就是政府通过区域性股权市场整合区域金融资源,为融资企业与投资者之间搭建一座资金融通的桥梁,并在此过程中聚集金融、财会、法律等相关专业机构,为企业经营及未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以达到搞活区域金融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区域股权市场是县域金融工程的舞台,政府、企业、专业机构是舞台上的演员。“演员”越有活力,“舞台”就越大,“戏”就唱得越好。这就需要政府、企业、专业机构共同发力,携手唱好“县域金融工程”这场戏。

对于政府来说,区域股权市场是地方政府扶持中小微企业政策措施的综合运用平台。地方政府首先是区域股权市场的建设者,其次才是市场中的参与者。因此,政府作为建设者,要把握住监管与发展之间的度,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不会对当地金融市场造成较大约束的情况下,积极稳妥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有序扩大中小微企业融资,从而进一步维护区域金融的活力。

政府作为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指地方政府部门的有关扶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需要以区域股权市场为实施平台。身为市场的参与者,政府要严格遵守市场秩序,坚决避免权力寻租等现象。而对于县级政府来说,应积极引导当地企业规范发展,着重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帮助其进入区域性股权市场,以此带动本地其他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先进入的企业在区域股权市场中发展壮大后,可以尝试转板至新三板乃至主板市场,而后续企业可以追随前者的脚步进入区域股权市场。山西省的县域企业基本都是中小微企业,一开始并不具备在资本市场里驰骋的能力。这就需要县级政府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先将其引入区域股权市场,再逐步放其进入更高层次资本市场进行历练,接受更为激烈和残酷的市场竞争,最终实现企业的自我迭代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是区域股权市场中的主要参与者,如果自身都不重视企业的管理和未来的发展,外部助力再强大也无济于事。因此,企业首先应转变陈旧的思维模式,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逐步规范自身的财务核算制度和内部管理,重视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使自己首先能够跨进区域股权市场的门槛。其次,要积极主动地从资本市场寻找机会,而不是把自己限制在银行贷款的条条框框之下。此外,企业应积极响应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借助政府政策的“东风”为自己谋求更多的发展机遇。许多政府扶持政策,比如直投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等,会有产权明晰等方面的限制条件,具备这些条件的,才能享受相关政策,因此,企业想要不被政府政策“拒之门外”,应积极主动向政策的限制条件靠拢。

对于金融、财会、法律等专业机构来说,它们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各项专业服务,并在各省区域股权市场运营机构所举办的培训会中对企业进行培训,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主要负责为本地运营机构挖掘符合条件的挂牌企业,并为企业提供挂牌、托管等服务,它们是连通运营机构与企业的通道,在区域股权市场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此举一方面能扩大专业机构自身的客户范围,另一方面,起到活跃当地金融市场的作用。

县域金融工程通过区域股权市场发挥作用,而政府、企业、专业机构,这三者作为区域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三者的有序合作、携手共进,是推行县域金融工程、搞活区域资本市场的必要条件,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是山西唯一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服务对象是所属山西的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最基本的细胞,是提供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关系到国民经济增长的后劲与活力,对山西经济的成功转型起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山西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一直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不仅很难获得融资,即使融资成功,成本也居高不下。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合格的市场化主体,从企业内生性制度出发培育和规范中小微企业,切中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要害,利用资本市场的服务手段使中小微企业经营与内部管理透明、股东结构清晰、财务报表合规、可持续经营能力增强,充分利用市场专业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在规范企业的前提下,真正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延展投融资信息对接维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快中小企业的成长,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10]。因此,山西资本市场县域金融工程的推进离不开山西股权交易中心的贡献。

(二)大力推进企业股改与挂牌工作

我国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制约了区域金融的活力。因此,推行县域金融工程,应扩宽企业融资渠道,为其提供多种融资方式的选择。而区域股权市场就是县域金融工程的主要施展空间,对于县域企业来说,区域股权市场是其进入资本市场的入口。而这一入口的进入前提就是要大力推进企业股改,挂牌工作,这是区域性股权市场展开对企业各项服务的前提。

1.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县域板块。不同的区域,其实际情况不同,县级政府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打造当地特色经济。2013 年,湖北省的通山县政府以区域性股权市场为重点,发展当地的县域金融工程。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共培育和推荐了15家企业,建成湖北省第一个县域板块-通山板块。通过开展县域金融工程试点,通山县存贷比明显提升,从资金流出地变成湖北省第一个资本净流入地。这种模式在湖北省推广开来,短短三年时间里,湖北区域股权市场中已经陆续形成谷城、大别山红安红色、监利县域经济成长、秭归县生态农业等50多个县域特色板块,为当地县域金融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拓展了当地的融资渠道,增加了金融产品种类,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这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是山西省推进县域金融工程应该学习的对象。

2.转变财政支持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由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的失衡,使得许多发展前景好但不满足银行信贷条件的新兴行业或者中小企业无法发展起来。因此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直投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专门为高风险但发展前景良好的高科技企业或者轻资产型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方面的风险补偿,而这项资金投放的主战场就是区域性股权市场,投放的标的就是经过规范、股改的县域优质企业。

以山东省为例,2016 年山东省政府公开发布《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和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财政政策措施》,明确设立省直投基金,对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新挂牌企业给予每户平均300 万元的股权投资支持。同时,对于已挂牌企业,符合条件的同样可获得10 万元~500 万元不等的股权投资。这些企业往往是产权清晰、运作规范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以及战略新兴产业、新商业模式、具有较高成长型的企业。山东省政府的这一系列财政政策,不仅创新了融资方式,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还能起到引导企业明晰产权、规范运作等作用。

3.整合民间资源,助力金融创新。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本地的区域股权市场运营机构来整合社会资源,并通过金融创新,为企业提供适合其融资需求的融资方式。比如,2016 年12 月,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推出挂牌企业股权质押融资增信基金,这是国内第一支市级挂牌企业增信基金,规模达1 亿元。该基金是山东省聊城市金融政策创新和资本市场结合实践的成果,是山东省探索出的推动本省区域资本市场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再比如,武汉股交中心联合楚商资本和民生银行推出的“小微企业股权贷”。楚商资本集团作为第三方机构存入2 亿元,作为项目的风险保证金,由民生银行放大10 倍即20亿元,专门用于对已挂牌企业进行股权质押贷款,每家企业最高可以获得500 万元。凡是经营年限在两年以上、经营状况良好的挂牌企业,都可以申请此项贷款,不需要其他任何抵押物或担保物。种种案例表明,县域金融工程已被充分实践,具备广泛推行的实践基础。

(三)形成产融结合的态势

推行县域金融工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搞活县域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其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就是引导金融重新回归实体经济,将资本引向实体经济领域,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县域产业与金融服务的高度融合[11]。2017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强调,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县域金融服务恰恰是我国金融服务业态的短板,推进县域金融工程是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有力举措,形成产融结合的态势是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机构的最高要求。

总而言之,资本是逐利的,过去几年金融脱实向虚的一大原因在于虚拟经济的收益高于实体经济,县域实体经济作为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根基急需破除其自身的高风险和低收益的桎梏,从而引导资本回流。县域金融工程破解的就是企业的信用风险,通过集合金融要素为其提供资金和智力支持,助力其发展。借助资本市场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环境与县域企业自身建设,才能将资本吸引回县域经济运行体系中,最终实现县域经济的产融双向结合。那么区域性股权市场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塔基将是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试验田,县域金融工程也必须依靠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才能使其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猜你喜欢

县域股权融资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融资
融资
7月重要融资事件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什么是股权转让,股权转让有哪些注意事项
5月重要融资事件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
定增相当于股权众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