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高校电气类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2020-02-23常州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蔡纪鹤毛国勇史建平

亚太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产教电气应用型

常州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蔡纪鹤 毛国勇 史建平

随着国民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等建设战略,其目的是要求高校充分担起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工程教育共同体的责任。

因此,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变得极为重要。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能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提高,还能让大学生尽快适应岗位需求,缩短从高校走向企业的适应时间,提高应用型人才的输出效率与质量。同时也能让大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进一步结合,适应社会需要,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提高应用型人才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匹配度。因此,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常州工学院作为一所省市共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坚持“因地而设、受地支持、为地服务”的特色办学之路,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电气类专业以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为基础,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对校企紧密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新形势下构建校企紧密合作、企业全面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校企携手共同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计划和授课内容,共同实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共同评价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方法,构建企业全程参与、校企共克难关、携手共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确保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有效实施,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如何与产业相结合?根据新技术发展,探索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重点改革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和研究重点。

一、研究内容

2011 年开始,常州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电气类专业人才产出为导向,通过实施“校代表+企航师”机制,共建研习工厂、实验平台、技术研发中心、校外实习基地,共同开发在线开放课程、校企融合课程,共同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共同组织校内竞赛。企业通过在学校设立企业冠名班、奖学金等方式,与高效开展深度合作,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经过实践,根据学校定位、专业具备的资源条件、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用人单位和学生及家长的要求与期望等内外需求,电气类专业逐步形成了“微特电机制造及控制”和“电力装备设计及制造”两大专业特色。专业围绕两大重点产业,学校和企业协同育人,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1.研究如何完善利益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价与分析,根据评价结果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并改善相应的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

2.研究如何按照OBE 理念根据培养目标反向设计毕业要求,通过指标点分解明确毕业要求的内涵,使学生通过本专业的学习掌握一定专业水平、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而满足企业要求。

3.研究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开设哪些校企融合课程,如何发挥校企融合课程作用,使课程内容及时更新,与行业实际发展相适应,培养学生解决电气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4.研究如何完善“校代表+企航师”制度,充分发挥企航师作用,通过校企培养“双师双能”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和优秀的教学团队。

5.研究如何更好地与企业共建研习工厂、实验平台、技术研发中心、校外实习基地,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支持条件。

二、通过校企合作,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1.围绕电气类专业的“微特电机制造及控制”和“电力装备设计及制造”两大特色,加强与常州地区电机与电力装备行业的企业进行合作,利用区域产业优势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同时也保证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匹配,进一步彰显专业特色。

2.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通过签订冠名班协议,共建联合实验室与研习工厂,共建社团,共同组织专业竞赛,进行项目合作与交流,做到校企合作“四个共同”,即: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企融合课程、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共同评价培养效果,保证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

3.加强校企合作,完善“校代表+企航师”制度,并通过实践运行和持续改进,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产业教授、技能大师等企航师的指引作用。以校代表为桥梁,将从企业带回的校企合作项目作为实践内容,完善学生全员参与实践创新和学科竞赛的选拔机制,促使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校企融合,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

4.以合作企业为依托,选派骨干教师挂职锻炼;以产品开发为纽带,推行教师柔性进驻企业政策;以交流服务为推手,实施教师职业培训计划;以项目联合申报为载体,校企共同培养“双师双能”教师;以学历提升为途径,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为企业培训员工、留住员工。

5.与企业共建研习工厂、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验环境和平台。通过增设竞赛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感受到企业实际工程项目,通过相关案例实践,掌握相关的工艺流程、项目开发步骤以及相关的工程技能,从而快速融入实际项目。

6.搭建学生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的交流互动平台,实行“双导师制”的培养新模式。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授课,专业教师主要讲授理论知识,企业高级工程师则注重工程案例分析,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对于实践类课程灵活安排,适当采用“校内理论学习+校外基地实训”的灵活机制。部分课程的实践环节,比如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等,可以在企业完成,也可以由企业高级工程师来校指导。

我校通过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建立了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四项专业工程能力,即以电机技术为核心的微特电机控制及应用能力、以供配电技术为核心的电力装备设计及应用能力、以电器和PLC为核心的电气控制技术及应用能力和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自动控制及应用能力,以解决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通过实践,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获得了三个国家级专业建设平台。

近年来,我校电气类专业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60 项;获省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3 篇;学生主持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 项,公开发表科技论文13 篇。近3 年,我校获得江苏省省级以上多媒体课件竞赛奖项4 项,省级在线开放建设课程1 门,省级重点教材立项建设3 门,承担了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1 项,共出版教材13 部,出版教学类专著1 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8 篇。

我校作为常州市电机工程学会、电工技术学会理事长单位,与企业共建了常州市分马力电机工程中心、江苏省家居智能化电工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小企业新能源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与常州市科技局及100 多家电机企业共建了江苏省智能微电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当选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单位;与常州亚美柯宝马电机有限公司、常州太平洋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共建了冠名班,与施耐德、信捷等知名企业建成校内实验室5 个,与29 家企业建成校外实践基地,开展产学研项目100 余项。

目前,我校已为企业输送了1000 余名本科毕业生,这些毕业生现已成为各企业的骨干,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构建了电气类专业与区域企业的发展共同体。

猜你喜欢

产教电气应用型
八方电气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小议我国电气自动化的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