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沿海地区高校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路径探析

2020-02-23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籍洪亮

亚太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沿海地区强国培育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籍洪亮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针指导下,海洋强国梦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理应具备基本的海洋认知、较高的海洋敏感度、积极的海洋人格与精神等海洋意识。所谓海洋意识指的是人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方面对海洋的觉知总和,它形成于人类长期的涉海实践。从具体内容看,大学生海洋意识主要包括海洋政治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法律意识、海洋文化意识、海洋生态意识。

然而,纵观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普遍重视不足,使大学生群体对海洋知识知之甚少,海洋意识的“觉醒度”较低,无法适应我国实施海洋开发战略,也不能真正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因此,在新时代推进海洋强国梦的历史境遇下,培育沿海地区高校大学生海洋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沿海地区高校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的价值维度

(一)社会价值:助推海洋强国梦的实现

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保障,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存亡,关乎国家未来,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是未来海洋经济事业的建设者,而且是未来海洋科技创新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未来海洋权益保护的执行者,他们的海洋意识直接决定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成败。可以说,“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向海发展和进步的主要驱动力”,即海洋意识是海洋强国建设之魂。因此,通过提升沿海地区高校大学生了解海洋、关心海洋、经略海洋的意识,促使他们深切地把脉中国的海洋疆域,蓝色国土安全,以及树立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信心,从而增强他们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与此同时,大学生海洋意识的提升,将形成全社会关注海洋状况、学习海洋知识的有利氛围,从而为海洋强国的建设提供重要舆论支持,并且引领人们密切关注海权维护,提升社会整体海洋安全意识,最终强化海洋强国的软实力。如此一来才能一步步实现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

(二)经济价值:推进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海洋强国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下,海洋经济已然成为我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极。根据《2019 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数据,2019 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7.1%,这足以说明海洋经济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但在蓝色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如何推进其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大学生群体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他们既是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海洋科技的开发者与推动者,同时还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源与动力源。培育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可以坚定他们投身蓝色经济的信心与信念,投身于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与海洋生物制药等与蓝色经济相关的领域,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创造资源与人力资源,从而保障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价值:传承与弘扬中华海洋文化

不同沿海地区有着各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如海防文化、海洋渔文化、海洋民俗文化与海丝文化等,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更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资源。与此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生活中海洋文化传承的现状不容乐观,诸多海洋文化遗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沿海地区大学生对海洋文化也知之甚少,而参与海洋实践活动就更是少之又少。但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洋文化,理应被世代传承与弘扬,既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文化“养料”,又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底气。而作为文化强国与海洋强国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其海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中华海洋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

(四)生态价值:优化与美化海洋环境

当前,海洋环境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海水污染、海洋垃圾、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海洋生态失衡等问题,而这些都制约着我国海洋强国梦的实现,以及美丽中国的推进。因此,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已然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当务之急。海洋环境问题不可小觑,它直接影响着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关系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兴衰,以及海洋强国事业的兴衰成败。在此种形势下,培养大学生敬畏海洋、保护海洋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能够让大学生将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外化为自身的日常生活行动,并通过各种途径参与海洋生态保护实践,同时带动身边同学、朋友投身海洋环境保护与美化,从而建设蓝色风景,打造魅力海洋,助力海洋生态环境的恢复与美化,为推进美丽海洋梦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二、新时代沿海地区高校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的路径选择

在新时代海洋强国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立足于沿海地区丰富的海洋教育资源与海洋文化资源、便捷的海洋实践条件与良好的海洋意识培育环境等优渥的条件,通过制度化、课程化、实践化与生活化等可行性路径,全面提升沿海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并引导其形成正确科学的海洋观。

(一)制度化:强化海洋意识培育顶层设计

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培育离不开制度的支撑,尤其是自上而下的系统化的总体性规划,即海洋意识培育的顶层设计。培育沿海地区高校大学生海洋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探究。一是制订海洋意识培育规划。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快制订海洋意识培育规划,推进大中小学校海洋意识培育一体化建设,系统化地推进海洋意识的教育教学,并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与教育保障等层面,制订详细的海洋意识教育规划与具体的落实措施,将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落到实处。二是推进海洋意识培育的法制化。基于诸多世界发达国家以法制化形式培育国民海洋意识的经验,当前我国应加快海洋立法,将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融入海洋法律法规中,明确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的责任与分工,推进海洋意识培育的常态化、规范化,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效果,建构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的长效机制。三是打造海洋意识培育的专业化师资团队。海洋意识培育的关键在教师,高校可以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设立有关海洋研究专项科研资金,并立足沿海地区涉海研究的优势,引入海洋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打造一个由不同学科背景、校内外融合、理论实践兼备的专业化师资团队,从而持续地推进沿海地区高校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工作,强化海洋意识培育实效性。

(二)课程化:构建海洋意识课程教育体系

在新时代的境遇下,以课程为载体,整合沿海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选课、专业课等各类课程资源,建构立体化、多层次的海洋意识课程教育体系,以此强化沿海地区高校大学生对海洋的认知,培育大学生热爱海洋、经略海洋的意识。具体而言,一是将海洋意识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课程中融入海洋历史与权益、马克思主义海洋观、海洋强国战略与海洋环境形势等内容,从意识形态领域提升大学生的海洋意识,讲清楚海洋对中国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海洋观。二是开设海洋意识教育公选课。结合沿海高校特色与专业优势,开设海洋文化、海洋人物和历史故事、海洋环境、海洋强国战略等公选课,开阔大学生视野,丰富海洋知识,培养沿海高校大学生的海洋自觉意识与海洋素养。三是举办关于海洋意识专题系列讲座。以学校人文大讲堂为抓手,邀请校内学者、科研单位研究者、行业专家专题化讲解涉海知识,拓展大学生海洋素养,增强大学生对探索海洋的兴趣。此外,沿海高校还需整合教师、地域海洋文化资源,利用沿海地区的地域优势与学术优势,开发地域特色的校本教材,拍摄制作校本慕课,为大学生海洋意识的提升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因此,通过以上课程化路径,构建出思政课、公选课、课外讲座等课内课外相融合的立体化海洋意识课程教育体系,从而提升沿海地区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的实效性。

(三)实践化:搭建海洋意识养成活动体验平台

海洋意识的培育应以实践活动为导向,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搭建海洋意识养成活动体验平台,促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切实养成海洋意识。一是组织开展海洋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为载体,鼓励大学生走向海洋、走进渔家,调研学习人类在海洋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海洋艺术、海洋思想、海洋民俗等宝贵遗产,不断增强学生了解海洋、关心海洋、保护海洋、经略海洋的信心与信念。二是举办丰富多彩的涉海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团委、学生工作部门应支持学生成立海洋社团,并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海洋知识科普宣传、海洋文化遗产保护、蓝色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以丰富多样的涉海文化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搭建起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建构的海洋意识养成平台,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认知海洋、关心海洋、经略海洋,从而不断提升海洋意识。三是打造海洋特色化品牌活动。高校应立足沿海地区海防文化、渔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海洋文化资源,依托海洋日、减灾日、航海日、开渔节等节庆时机,结合学校专业特色与文化特色,策划组织关于海洋渔文化游园会、海防知识竞赛、海洋民俗图片展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活动。此外,高校还需整合沿海地区海洋实践资源,建立各类实践基地与平台,供学生开展海洋科学探索、海洋文化体验等实践活动。这样一来,以特色化海洋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强化大学生对经略海洋的兴趣,引导大学生深度参与海洋实践,并在多维度的海洋实践平台上开阔海洋视野,以此使学生在立体化的海洋实践活动中树立起科学的海洋观。

(四)生活化:优化海洋意识养成生态系统

着眼于新时代的“一带一路”倡议与海洋强国战略,以日常生活实践为依托,通过网络化、图像化、社区化等形式,改善海洋意识培育工艺,优化海洋意识培育“配方”,从而建构海洋意识养成的良性生态系统。一是建制海洋意识教育网站平台。借助数字化海洋信息资源,通过学校、社会组织、大众媒介等主体,协同建制一批公益性海洋意识教育网站,或者开发相关App,以文本、动画、漫画等形式宣传海洋文化,唤醒大学生海洋意识,推进沿海地区高校大学生海洋意识的生成。二是改善海洋意识培育工艺。新时代也是图像化的时代,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培育可以以沿海地区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为切入点,对沿海地域的渔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等海洋文化进行动态化展示与静态化展览,并开展访谈、调查与参观等体验式活动,用直观、形象的形式提升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培育效果。三是营造浓厚的参与海洋实践氛围。高校、家长与媒体可以更多地引领大学生广泛参与沿海地区涉海的民俗活动、公益活动、贸易活动等,并引导他们逐渐融入沿海地区人民的社区生活,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感悟海洋“味道”、领略海洋“风采”,养成海洋“气质”。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校园广播、校园新闻网等校园媒体,定期推送关于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海洋历史故事、海洋人物等内容,使海洋意识培育浸润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激发学生关注海洋的兴趣,并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总之,通过以上生活化的形式,将海洋意识培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并不断优化大学生海洋意识养成生态,从而全方位提升沿海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海洋意识。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实现海洋强国梦的背景下,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既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客观需要,也是回应当前大学生海洋意识薄弱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传承地域海洋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需要。因此,通过制度化、课程化、实践化、生活化等路径,注重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的顶层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全面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等方面,建构沿海地区高校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的长效机制,保障新时代沿海地区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沿海地区强国培育
2018年广西北海沿海地区考古调查简报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强国有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威海沿海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
误区:非沿海地区人人需要补碘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沿海地区主要指标(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