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能力产出导向”理念创新

2020-02-23浙大城市学院石华琴

亚太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导向思政评价

浙大城市学院 郭 菲 石华琴

2018 年以来,国家对高校争创“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非常明确: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着手大力开展各种创新改革活动,着力发挥其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总体上看,思政课程建设有了明显转变。但将思政教育放到整个高校一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活动中看,思政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是否已经充分实现了其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活动中的思想建设素质提升的目标,仍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思想建设素质提升效果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尤其是思政课程改革,仍固守老习惯。一方面,是专业人才培养非常注重能力提升和结果产出导向;另一方面,是思政课程仍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产出导向不清,创新思路模糊,教学各环节只是简单模仿,或没有根据课程特征探索总结出思政课程特有的创新理念,或没能深入融汇“能力产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现状与问题

“能力产出导向”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现状并不理想。主要表现有三。

其一,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理念创新不足。我们经常强调思政教学的思维创新是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是思政课程创新的主要特征。最典型的翻转课堂,被经常用于证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改变,说明思维创新的成果。这是一种误读和误导。翻转课堂的实施,虽实现了从“教”到“学”的转变,但只说了“学”的形式,没有说明“学”的成效。仅仅从形式上实现翻转课堂、学生课堂展示,只能是机械的简单模仿。教学成效甚微或无产出的思维创新是没有灵魂的创新,反而证实了当下思政课程建设的创新局限性非常明显,或力度不够,或火候不足。思政课堂多为学生人数众多的大课堂,学生课堂展示普及度不高,即使翻转频率不低,对个体来说,效果依然不显著。我们要清晰地看到,当下的思政课程建设与改革进程只进行了一半,事关成效的实质创新,才是真正意义的创新,我们首先要在理念上有所认识,行动上有所把握,否则事倍功半。

其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导向不清。这是第一个问题的延续。目前,高校评价包括思政课程在内的课程教学效果指标主要有二:教学质量评价和课程考核评价。教学质量评价通过学生评价、督导评价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成效进行评价。课程考核评价通过课程内外、过程和结果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综合评价。两种评价方法各有重点,评价对象也各不相同,这样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与课程教学效果是否存在必然联系?本文认为,以此两种标准来评价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存在方向分散、聚力不足的问题。尽管课程考核评价是学生学成考核的组成部分,但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评价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于评价教学活动而非评价学习活动,评价对象是教师而非学生。这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产出导向”的倾向是不符合的,无法评价大学生思政素质有无新的增量提升,不能真正体现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

其三,偏理论轻实践的习惯思维没有根本改变。从课程目标看,思政教育在于为中华民族复兴梦的伟大征程培养合格和高质量(政治正确、品德高尚、法律严明)的人才,重视人才的思维素质养成。从课程知识体系特点看,理论性、思想性、政治性特征过于显著,教学内容离不开理论知识体系的讲授和普及,否则思想教育的根基不复存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必须以理论知识为依托,在不同教学阶段实现不同教学目标。高校思政教育虽对实践教学有所要求,但实践教学的实现形式、标准、比重均属于灵活掌握的范围,与理论教学相比实施规范标准很低。课程考核的重点,普遍关注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简单应用,实践考核或没能形成规模,或比重低、难度不大,没有体现出实践考核和理论考核的综合性。总体来说,思政课程建设的习惯思维没有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依然存在。

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思政教育所有参与者,虽然非常重视课程教学活动,但目标方向过于分散,无法合力发挥作用。归根到底,思政课程的改革现状并不理想,成效并不显著,离思政课程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目标有一定距离。

二、方向与思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对承担新时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养成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注重“能力产出导向”(如OBE 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基于结果产出导向的氛围下,作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思政课程,其能力产出到底是什么,如何设计“能力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案是高校思政课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要回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能力产出是什么的问题。思政课程具有自己独特的能力产出。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其要求学习本课程后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包括:帮助学生体会人生真谛,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认知,积极投身道德建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运行和体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学生能够养成法治习惯,更好地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提高法治素养。可以看出,思政课程具有自身的能力产出特点,首先,对学生能力产出的描述都是关于基本素养、思想、认知等倾向思维能力范畴的;其次,这种能力产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弱,没有步骤和程序(如操作要点)可列明;最后,也没有形式和要件(如法律文书)来表现,非常抽象,难以用量化的标准去衡量。这也导致对思政课程能力产出的认识一直以来就非常模糊,应当确定的是,基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能力产出导向”的重视程度,思政课程的能力导向可以也有必要进行具体阐述。

第二,要弄清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能力产出的载体和显示问题。思政课程学习所载明的这些素质和能力,最终是通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因此,思政课程的能力产出一般也只能通过行为外显,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说和做,将一个学习阶段结束后内在素养的增量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学习中关于某个主题的具体观点表达和具体行为体现,是思政课程能力产出的具体内容。这种能力产出,在思政课程中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具体显示。基于这样的能力产出,思政课程的学习评价重点应是实践成效的评价而非理论知识获取成效评价。用学生实践活动来显示学生能力的达成,评价学习效果,是结合思政课程自身特点的,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以实践为载体的能力产出为导向,重新梳理和解读课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深化思政创新理念。教学和学习的侧重点,最后都要归结于学习成效,都要集中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式的设计,都应该围绕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的评价也应以学生实践效果作为标准。思政课程的理念,不仅是要加快由“教”向“学”的转变,而且要深化“学”的内涵,增加对“学”成效的重视。这才是思政课程融入高校争创双一流建设,以人才能力产出为导向的符合思政教学规律特色的教学评价标准。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学生的能力产出为中心,一切以学生的实践行为能力产出为中心。以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现的一个阶段学习的能力增量作为评价课程学习的标准。

总之,在当下高校争创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的氛围下,思政课程要厘清自己作为公共平台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准课程改革的抓手,顺应形势推进课程建设。

三、措施与手段

以“能力产出导向”作为评价标准的高校思政课程,可以具体在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各个阶段进行相应的改进。

第一,紧密围绕学生能力产出的教学设计。不再坚持理论知识的普及,把这个任务还给中小学阶段,高校的思政课程内容应以学生怎么做为主要内容展开设计。可以以主题或专题来分列内容,每个专题或主题与相应的理论知识关联,结合时事背景,设计相应的课程教学主题。

第二,进行学生“能力产出导向”的教学实施。坚持从理论出发,应用于实践,再印证理论的教学思路。各个阶段的主体都是学生而非教师:理论知识的积累,通过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和大学阶段的自学完成,在课堂上必须通过展示输出;包含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的实践输出是关键和核心,需要学生在课内外提前做好准备,最后以课堂展示或演讲或讲座的形式体现出;印证理论的部分可以由教师主导完成,也可以由同学总结完成,依然在课堂上完成。

第三,进行过程性的教学评价。上述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所有实践和课堂展示活动,都为评价内容。

第四,随需调整。根据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发生,或者学生在过程中的反馈,调整教学主题和学习形式。

猜你喜欢

导向思政评价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偏向”不是好导向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