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解读中被忽略的

2020-02-23张振海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里科夫常春藤祥林嫂

张振海

课堂教学中,文本解读,需要联系写作背景,关注作者人生经历,探究文章表达的深层内涵,个别句子的深刻含义,还需要了解其他作家对这一文本的解读,以及不同学派对这一文本的感情倾向,同时,接受体——学生的情感认识也是至关重要的。

总体感悟的基础上,关注细节,发掘精彩,才能引领学生感知文本的无穷魅力,感受语文的真谛。孙绍振先生说:“要在学生忽略掉的、以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无奇的地方,发现精彩,而且揪住不放,把问题提出来,也就是把矛盾揭示出来。”[1]就强调了细微处发现精彩的重要性。而具体教学中,好多细节常常为我们所忽略。

下面谈一下文本解读中被忽略的一些东西:

一、文本解读中被忽略的人

《套中人》中的促狭鬼,易被人忽略,他为什么画漫画来讽刺打击别里科夫?请看东方雪老师的课堂实录:

生1:说他俊么,我觉得除了柯瓦连科和华连卡之外,还有一个人,就是那个画漫画的人,也是让他“郁闷”的,书上说“让他难堪极了”。

师:噢,这个人差点被我忽略掉了,我们一起研究研究。大家看课文第八段,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个画漫画的人,你为什么会那样做?

生1:我就是想让别里科夫出丑,让他难堪,谁叫他平时那么招人恨呢!

生2:我猜想这个人一定也喜欢华连卡,只是没有勇气表达,所以用了“离间计”来捣鬼。(众大笑)

师:这好像不大可能吧,丑化别里科夫形象,只要再画一张大一点的,贴在全城最显眼的地方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画那么多张呢?

生3:从漫画的接收对象上看,发给中学教师和神学教师,显然要在教师集体中孤立别里科夫,发给当官的,大概是想告诉他们:“你的奴才居然要跟一个热情孩子结婚了,要出乱子了!”

生4:给当官者的意图不仅是嘲笑别里科夫,也是在嘲笑那群当官的,别里科夫更怕的是他的主子会生气,所以他才难堪。

师: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爱捉弄人的“促狭鬼”,倒像是一个很讲究斗争策略的——(部分学生小声说:地下党、革命者)

生5:我还注意到漫画的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之所以是希腊语中的“人”,是因为别里科夫是教古代语言,大概就是希腊语吧,一是来嘲笑别里科夫,“人”已经不存在了,都变成了一具具会移动的僵尸了。

师:大家的推想大胆而又新颖。不管怎么样,画漫画的人富有斗争机智,战斗手法犀利,与正面斗争的柯瓦连科、华连卡一起,构成了丰富的“新人”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不是完全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

生:不是。

师:应该说不仅是。在这还存活着千万个别里科夫的重重黑暗中,也还透露出一丝光亮,一丝怎样的光亮?

生:朦胧的。

生:淡淡的。

生:热切的。[2]

从该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人,在学生的深层思考与探究中挖掘出来,教师的引导使课堂教学不断走向深入,学生的认识也逐渐的趋向深刻。此过程中,学生已经不仅仅是在解读文本,而是在体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真切的体悟,才有如此精彩的猜想和评价。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道解决问题,融入学生的讨论,使课堂精彩顿现,收到传统的小说阅读教学模式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另外,华连卡在别里科夫死后的落泪,有什么深意?《兄弟》中为什么写到鞋匠的哥哥?《赤壁赋》中虚化的“我”有什么意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只有关注这些次要人物,或者说不主要的人物,才能立体的、多维的、辩证的解读文本,而不是断章取义,或者曲解文本。

二、文本解读中被忽略的物

文本解读中,许许多多的物件常常被忽略,笔者执教《祝福》,发现了其中被忽略的钱。

师:同学们,《祝福》一文中有多处写到钱,你们能找出来吗?

生1: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

生2: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这就是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

生3:老师,我发现了,卖祥林嫂的钱是八十千,娶第二个儿媳,也就是娶亲费用是五十千,除去办喜事的费用,剩余的是十多千。

师: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4:捐门槛的价钱,大钱十二千。

师:对,大家整理的比较全了,小说中零星的关于钱的表述,与祥林嫂有直接关联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处:①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②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是一千七百五十文;③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④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

那么,这些钱的描述有什么作用呢?

生5:反映了祥林嫂所受的压榨,层层的盘剥让她走向死亡的边缘。

生6:以小见大地剖析了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

师:对,同时阐述、印证礼教杀人的实质,“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许寿裳的话就是对此主题一针见血的解读。

是的,鲁镇住满了吃人者,他们自己被吃,又转过来吃人,他们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有的笑吟吟,有的流着泪,有的皱着眉,他们张着血盆大口,露着尖利的、白森森的牙齿,对着牺牲者——祥林嫂,时刻想要撕咬吞噬她! 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竭力挣扎,逃避着被吃的命运,但最终还是葬送于比死亡更恐怖的毁灭中。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夺走了祥林嫂的生命。

文章的主旨,从“钱”上可以窥出一斑,此主题从《狂人日记》中也可得到印证: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这一课例,透过“钱”这一意象,借助对文本的深刻的思考,就使学生明白了,残酷的压榨,精神的酷杀,使祥林嫂逐渐走向崩溃死亡的边缘。

再如《项链》中玛蒂尔德乘载的旧马车,这种车大白天不敢出来拉活,直到晚上才出来载客,就反映了当时巴黎社会人们的爱慕虚荣,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就是玛蒂尔德生存的社会,这才是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思想的土壤。

三、文本解读中被忽略的情感

《项脊轩志》中作者欲功成名就、一振家风的情感,常常被人为忽略。

多数教师在讲述《项脊轩志》之时,往往以“多可喜,亦多可悲”为切入点,简单点染项脊轩重修之后的喜悦之后,重点分析作者悲痛至极的情感:功业未成之悲,家道衰败之悲,对祖母、母亲、妻子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悲。

确实,亲人的离世,让作者感悟到生命的无常与悲凉,而族人的分崩离析、家族的衰败与经济衰微,竟让一个读书者寻找不到一个僻静幽雅的所在,只能读书于尘泥渗漏的旧书房,这是古代文化人的悲哀所在,也是文章引发共鸣的力量所在。

但文本告诉我们的就是单纯这种喜与悲的情感吗?詹丹在《空间的毁坏与修补——对〈项脊轩志〉思路的另一种理解》中这样解读:

作者写老妪对自己已经去世的母亲的回忆,写自己回忆祖母生前的话语,虽然也落泪,甚至号哭,但不是那种绝望的、虚无的悲痛,而是带着温暖而非凄凉的伤感。其对生命的感召力,是向上的、奋发的。正因为有这样的基调所贯穿,才使得作者能以巨大的意志力,把自己禁锢在斗室中,为将来出人头地,振兴家族而努力读书。并且相信,项脊轩作为保存这情感、意志力记忆的小屋,是得到上苍保佑的,“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作者才对自己的未来有相当的信心,并在当初成稿的总结中,如此议论: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可惜的是,这一段文字,在选入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却被删除了,从而使昂扬的基调得到了弱化,在一定程度以上,导致语文教师过于简单的只纯粹的用悲情来解读文章后半部分了。[3]

省去的这段文字,表明了作者的心志,我与清、孔明一样,是胸怀大志,将来成名于天下的人。作者想功成名就、一振家风的情感,不言而喻,其中昂扬的感情基调,也可窥见一斑。

放开眼光,追溯归有光的生平事迹,我们知道,归有光素有大志,并且大有作为,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杰出贡献,还是一位水利高人。当时太湖水域与吴淞江水域洪水泛滥,他曾考察三江古迹,认为太湖入海的道路,只有吴淞江,而吴淞江狭窄,潮泥填淤,渐渐地就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东流,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劳而治,为此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许多方面均采用了他的建议。

至此,拨云见雾,对《项脊轩志》中想功成名就、一振家风的情感,我们才得以初步的了解与印证。

再如,《赤壁赋》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实际上,作者真正想要说的重点是“乌鹊南飞”后面的“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哪里才是我的栖身之处呢?此处引用诗句既是为了水到渠成地引出后文对曹操的追忆怀思,感叹英雄不在,同时也隐含着对宋神宗的怨艾之情。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作品的一些极要紧、极精彩处往往不易看出,能看出就是能力。关注立体化的人,思考复杂的真实的情感,来带动具体化的文本解读,才是文本解读的上策,才有利于学生的读懂学会。照搬教参常常会使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失语”,使语文教学走入死胡同。

四、文本解读中被忽略的逻辑关系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中,为什么琼珊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一片叶子上?其间有什么必然的逻辑关系?

当学生询问这一问题时,我是无语的,因为在备课时我忽略了其中的逻辑关系。课后查阅资料,孙绍振先生在其《文本细读》中说:“首先她是画家。她对画面最为敏感。其次,叶子很平凡,但在这里,作家赋予它以生命在凄风苦雨中顽强生存的意味。这就不完全是现实的描写,更多的是诗意的象征。最后一片叶子,成为生命的一种象征,不是一般的象征,而是战胜死亡的象征,它象征着生命的信念。”[4]孙先生是从琼珊的职业身份和叶子的诗意象征来解读阐释这一逻辑关系的,但似乎并没有触及常春藤叶和生命之间的深层逻辑关系。

实际上,常春藤代表酒神——迪奥尼索司(Dionysus),其有欢乐与活力的象征意义,它同时也象征着不朽与永恒的青春。希腊神话中就有这样的传说:俊美无俦的酒神头戴葡萄枝和常春藤编成的花冠,手执缠着常春藤、顶端缀着松球的神杖走在队伍的前面;随从们喝得醉醺醺的,围着他边唱边叫、乱奔乱跑,或者跳起节奏欢快的旋舞。就是这一说法的具体印证。

尼采将酒神作为艺术的代表,也说明了常春藤代表着艺术的常青。琼珊视叶如命,其实是把艺术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琼珊幻想自己的艺术之树常青,幻想留住自己的青春,当梦想破灭,自己也失去存在的价值。艺术上的这片叶子,也就担当起了风雨的洗礼,超越了自然界那片叶子的生命有限性。

相对而言,这种解读容易为读者接受,这才是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笔者第二次执教本课,学生提出疑问如下:作者为什么把琼珊数常春藤的数字,写得那么详细?常春藤对琼珊到底有什么特殊意义?

学生的回答:常春藤叶给琼珊带来生的希望,贫民窟,暴风雨,特定的环境之下,琼珊认为自己就如同暴风雨中飘摇的落叶,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所以把生命,将生死寄托于一片随时都可能飘零的叶子上,期盼在此种环境之下能出现生命的奇迹,叶子顽强存活,生命之树常青。同时这和作者欧·亨利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有着相通之处。毕竟,作品是作者心灵的反映。

对这一回答我是赞同的,因为学生开启了思维,学会了思考,得出了自己的符合逻辑规律的解答。

再如《师说》中,三组对比的人内在关系常常被老师们所忽略。其实,这三组对比,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

第一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古今不同人的对比,引发世人思考:要从师学习。第二组对比是在“从师”问题上自相矛盾的典型现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层论证与上一组对比论证相比,显然是进了一层,它触及了当时耻师世风的深层病态,“爱其子者”似乎并非完全否定从师,但他们却将从师的精髓——师“道”抛弃了,将从师的本质歪曲了,实际是对有实质意义的“从师”的根本否定。作者透过这个自相矛盾、荒唐可笑的事例,批判了世人逆情悖理的荒谬价值观和畸形的思想方式。第三组对比论证将“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高贵的“士大夫之族”截然不同的从师态度及其结果加以对比,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并将斗争矛头直指当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之族,即上层阶级。作者是通过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之族的一段自作聪明的拙劣自白,将其狭隘、庸俗、迂腐的世俗偏见和价值观做了形象化概括,刻画出他们不明从师本旨、鄙陋无知、武断专横的嘴脸,痛责其恶劣的社会影响,点明“师道不传”“师道难复”的士大夫之族难辞其咎!

三组对比,逐层深入,针砭时弊,具有极强的逻辑思辨力量,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文本解读中好多被忽略、被误读的逻辑关系,不仅学生不认可,教师教起学生来,也觉得别扭而心虚,为此,只有精心思考,不断探究,寻找到合理的解读,才是语文教学的探究价值所在。

文本解读需要语文老师用生命去体验、用智慧去领悟、用经验去阐释、用理性去洞彻,学生的能力才能逐步养成,核心素养的培养才有可能落至实处。王尚文曾说:“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文本解读中,有好多被忽略、被误读的东西,我们不能单纯躲避,应该静心思考、关注心灵、反复推敲、科学发现,得到合适的可以科学解读的答案,那才是语文教师的涵养和责任所在,也是我们充实升华心灵、感受课堂魅力,感知职业幸福的力量源泉。

猜你喜欢

里科夫常春藤祥林嫂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难以挣脱的精神套子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常春藤口服液中4种皂苷
常春藤繁育技术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相约二十年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
《祝福》中祥林嫂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