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非遗文化的英译及传播
——以浙江省衢州乡村非遗文化为例

2020-02-23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衢州英译文化

刘 影

(衢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 衢州32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不仅“留得住青山绿水”,而且“记得住乡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非遗英译外宣为立足点,发展以非遗文化为基础的乡村生态旅游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是现在乡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对非遗英译外宣的研究尚不充分,且大多主要从专家学者的角度研究非遗英译,聚焦英译的官方版本,很少有针对普通大众的英译版本,即使有从传播学的角度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提出改译、编译,但英译的语言还是过于专业化、书面化,结构复杂。基于普通国外游客,以乡村生态旅游宣传为目的的乡村非遗英译研究少之又少。

一、衢州乡村非遗英译的现状及传播困境

衢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衢州市当前非遗工作主要着眼于其项目的申报、建档、传承等方面,衢州各级政府、部门或机构的非遗外宣翻译意识不强,对其英译工作缺乏足够的关注,以至于只有少数国家级、省级非遗有详尽的英译,多数衢州乡村非遗项目仅有中文介绍,且还仅停留在申报书上,外宣翻译语料极少,衢州乡村非遗外宣英译还处于初级阶段。乡村非遗的中文文本介绍主要以申报书为准,语言专业,内容详尽,结构复杂,缺乏大众传播的路径,在外界影响力比较低。由于衢州乡村非遗项目多而杂,涵盖门类多,范围广、文化内涵丰富,翻译专业性强,难度大,因而衢州乡村非遗的英译研究基本空白。

乡村非遗是指在乡村传承,依托乡村传统文化,立足乡村的非遗项目。乡村非遗是乡村历史传统沉淀的结果,是本村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传承的主体是本村村民。本文以衢州十五个乡村非遗为研究对象,搜集其中文资料和一些现存的英译文本进行研究,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遗的英译及传播路径。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衢州乡村非遗的英译原则

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经济和文化,非遗的英译应能符合乡村的具体情况,其译文能实现乡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能突出乡村特色,形成乡村特有文化品牌,加快推进乡村现代化。经济文化上可以利用非遗英译发展立足文化的生态旅游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乡村村民文化认同、增强群体凝聚力以及赋予非遗经典新活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立足乡村的非遗英译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简约生动性

以往对于非遗的英译大多基于申报材料上的中文文本,然而我们用非遗申报书上的专业化文本和项目化思维来对其进行英译,势必损害其活力。立足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的非遗英译,受众是普通民众,应对其专业文本进行编译,达到语言和结构上的简约。简约是指运用框架理论(张洪忠,2001),挑选出每项非遗最易引人入胜的地方进行展示,凸显非遗核心信息。以衢州非遗婺剧为例,其“婺剧”的官方中文版介绍约有1403 字,分为婺剧简介、历史、历史发展和传承意义四大部分,其在中国衢州官网上的英文版也使用了同样的版式,文字1437 个词。针对国外普通游客,在衢州乡村非遗旅游手册上的非遗简介,运用框架结构对非遗介绍进行编译,英译时在内容上仅保留其独特性,可与京剧进行类比,句式上可采用简单句,主动句相结合来进行处理,英译简介的长度以3—5句为主。

(二)文化性

在非遗英译中应注重保留非遗中的地方特色文化,展现非遗文化的异质性,不篡改源语言文化内涵、不简单屈从译入语文化,有利于保持文化的原汁原味,减少翻译时文化内涵的亏损(陈芳蓉,2013),有利于地方特色文化走出去,有效提高非遗的国际影响力,帮助发展本村生态旅游业。翻译方法上可采用音译、音译加解释、直译加解释、文内注释、类比或多种方法相结合来进行处理。衢州开化传统舞蹈“龙舞”如仅译为“Dragon Dancing”则没有任何地方文化特色,不能起到推广衢州开化当地特色文化的作用,应把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香火”这一概念采用音译,并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衢州“烂柯山的传说”在编译的过程中要突出主人翁“王樵”是一名普通的农民,普通人在这道教福地都有机会得道成仙。道教宣扬修身养性,突出其悠闲的元素。如译文:

Wang Zhi, a normal woodman who lived a normal life in Quzhou City.One day, he came to the mountain, where he encountered two elders(in fact the immortals) playing Chess.He was totally obsessed by the charms of the game.When the game was over, he found the axe handle had been rotten, and he went home just to find out that millennium of years had passed.Then he went back to Shishi Mountain and pursued the immortal life.

(三)口头性

“口耳相传”、“口传心授”、“言传身教”自古以来就是非遗最普遍的传承方式,故而应当从口语文化思维与表达特点,对其进行英译。口述的独特性,在某种程度上能实现“精英”与“文字”的双重突破;超越以往文本分析视角的局限,更能实现记忆重构(岩本通弥,2010)。当前的衢州非遗英译文本,忽视其“口头性”特征导致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出现了将书面文化记忆模式强加给读者,中英文本都出现了过度专业化,书面化。衢州非遗外宣须回归非遗传播的原始途径,以更接地气的英语口语形式来英译,促进非遗的传播。英译版本应使其非遗的介绍从知识变成一种生活中的“心意”或称为“习性”。以衢州非遗“烂柯山的传说”为例,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的中文原文有2108个字。官方版本中文原文内容专业,结构复杂,大量使用书面化的语言。面向普通大众的英文译文应使用口头化的语言,归回非遗传统的传播途径,口头传播,简单的口语化的译文更易使受众接受。

(四)整体性

非遗英译整体性意味着非遗的英译应考虑非遗和本村文化的整体性,和“特色小镇”概念相结合,以传统文化塑造当地特色形象,将之赋予新的活力,把非遗文化英译和商品品牌结合,使商品品牌承载更多的生活烙印与文化情节,创造有生命的非遗品牌。通过把非遗英译融入当地品牌建设中,打造以非遗文化为核心的当地特色品牌。非遗英译可以帮助本乡村品牌“走出去”,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衢州是南孔圣地,“南孔爷爷”的卡通形象已和多个地方特色品牌结合,对推广衢州“南孔圣地”的形象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国外受众眼中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卡通形象,如果把“南孔爷爷”的品牌外宣推广和衢州的“南孔祭祀”非遗英译相结合,增加南孔爷爷的文化内涵,则可以帮助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立足农村的非遗的英译传播路径

(一)主体化

周永广(2009)认为居民通过参与非遗传播,可以唤醒文化自豪感。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变乡村经济结构的有效手段。(周永广,2005)。非遗是人民智慧的结晶,理应被视为本村非遗英译外宣和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主力和利益主体。

发挥居民在非遗传播中的主体性,就需要从他们的视角考察其文化,关注其传播和发展,帮助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策略进行非遗建构(陈小慰,2013)。从主体性的角度看,简约、生动、口语化的非遗中文文本可以助其用自己的话语解构专家学者的话语,将非遗简介逐渐由专家和知识分子的专业化叙事层面积淀到普通大众心理层面,将“学术性知识”转化成“地方性知识”,形成非遗“知识共同体”,调动乡村民众在非遗英译传播的积极性。通过调查语言习惯的基础上,把非遗的中英译本编订成册,成立乡村“文化非遗研究会”,居民可以参与非遗中文改编。提取英译后的简化关键词,他们对非遗英译的理解。

(二)生活化

非遗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文化,一种跟老百姓生活吃喝拉,撒婚丧嫁娶融契在一起不可分离的、有感情的生活(冯骥才,2014)。日常生活给非遗传承和传播提供深厚土壤,非遗英译的传播需要我们不断地返回生活世界,把它楔入民众日常生产生活中,把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形成活性生态文化(刘守华,2006)。非遗英译要回归于民,回归具体时空,回归日常生活,才能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多样化

英译版本的多样化,可以带来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为立足点,衢州非遗中英译本可以从不同受众进行分类: 1.面向专家学者中文和英译版本;2.面向本村村民中文和英文版本;3.面向国外旅游者的英译版本。不同的版本起到不同的传播效果,专业化版本提升衢州乡村非遗在官方的影响力,面向大众的的生活化简易中英文译本,可以加深非遗文化在本乡村的内化和加速推动非遗文化的国际化。不同版本的传播途径也不尽相同,专业官方版通过政府间交流传播,大众生活版则可以在本村采用口头传播,对外可以利用简易的文字进行碎片式“微”传播。

(四)统一化

英译传播的统一化是指找出各乡村非遗英译的共同点,实现非遗英译规模传播,助其形成非遗发展大旅游经济圈。每个乡村非遗英译外宣并不是孤立的,在外宣时,能把精髓一致的非遗项目,通过合理布局,形成非遗文化引导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圈。统一化的英译外宣适合打造非遗旅游特色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全面增强其在现代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打造非遗生态旅游经济圈,需要加强和邻乡的合作,形成非遗产业群+旅游特色产品产业群+关联产业集群的大产业链联动机制,充分实现乡村之间的融合,带动非遗文化、旅游、特色农业,农业衍生品等多个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发现乡村经济新增长点。如衢州九华村就可以利用九华立春祭非遗英译发展九华生态旅游圈。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立足乡村的非遗英译外宣有其独特性,以本村村民为传播主体,国外普通游客为受众,无论是中文文本还是英译本都要充分考虑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非遗的传播和外宣,须和地方文化产业开发、经济发展及当地村民致富相结合,外宣非遗的同时实现乡村的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衢州英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衢州烂柯山
谁远谁近?
铁拳剿劣 亮剑斩污 衢州环保坚决打好护水保卫战
衢州治超亮剑
衢州某大桥V型刚构挂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