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读课文教学分析及策略
——以《散步》教学为例

2020-02-23王彩凤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散步文本母亲

◎王彩凤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确立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教读课排在首位,可见教读课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教读课教学是精细化教学,是教师运用综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会学生阅读,达到预设的阅读目标,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的教学。自读课教学则由学生运用在教读课教学中获得的阅读经验与方法,自主质疑、讨论、总结的一种阅读模式,进而形成阅读能力的教学。可见,教读课教学与自读课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教读课教学重在“教”,重在“扶”;自读课教学重在“用”,重在“放”。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读课上成教读课,而不能教读课、自读课不分家。

笔者以《散步》为例,提出教读课的四种教学策略,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借助单元说明确定教学重点策略

由温儒敏、王本华主编的《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为指导,以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依据,努力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从问题意识出发,既有整体的单元内容说明、解读,又给教师留有独立钻研教材的空间,有利于教师发展教学个性。可以说,这是一本值得研读的教辅用书,肖培东老师就告诫我们,不可不关注教辅用书。

《散步》安排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属于教读课。本单元的目标有三:1.感受、理解亲情,唤醒亲情体验;2.继续学习朗读,把握感情基调;3.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不同特点。

《散步》的教学重点定位是:1.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2.继续学习朗读,把握感情基调,训练语气、节凑的技巧;3.探究文本的语言特点。

由此可见,无论是单元目标,还是教学重点定位,两者都突出“理解体验”“朗读技巧”“抒情特点”的重要性,教师可抓住这三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探究问题、积累拓展,力求实现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在“扶”中“教”学生朗读策略

《散步》不是简单地表现尊老爱幼,它的主旨要让学生在朗读中慢慢体会出来,怎么朗读?这就要教师“扶”着学生朗读。朗读是一门艺术,王刚朗读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时把小说中的人物读活了,仿佛每一位人物的灵魂都附在王刚身上;王刚的朗读,让每一位听者的眼睛都湿润的。在朗读环节中,有的善于朗读,比如尤立增老师,他的朗读胜过一切朗读带,他的口腔像音箱,声音圆润、悦耳。像尤老师那样的天生特质,不妨在教学中就发挥自己的朗读特长,凭着自己的特长去感染学生也是很好的选择。有的善于指导朗读,那就发挥自己善于指导的强项,比如于永正老师,他教学《翠鸟》时,一位学生把“老渔翁跟我们说”的“老渔翁”读得嗲声嗲气,于老师矫正说,“我觉得你不是老渔翁,而是个不到10岁的小渔娃”,这个学生第二次朗读时声音放粗了,速度也放慢了;紧接着第二、第三、第四位学生,越读越老,于老师幽默地说,不能再老了,再老就七八十了。那么,我们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散步》呢?下面,笔者选取几个教学片段加以说明。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孩子~~。”这是第一段,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人员,朗读时,要把“我”读成重音,突出“我”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尊老爱幼维系在一个对等的平衡状态中;每一小句的句内要略微停顿一下,我们以“∕”表示,句尾要带点颤音,用“~~”表示。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一段,除了略微停顿与颤音外,最主要的是把母子的情态读出来,既要读出母亲的年迈、顺从,也读出儿子的关心、孝敬。

限于篇幅,其他段略读法的指导不再赘述。

三、鉴赏语言笔法、探究文本主旨策略

散文《散步》是一篇经得起反复咀嚼的文章。它让无数读者为之着迷、倾倒,以个性化阅读体会,让读者沉醉其中。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文章语言、笔法很美,美在哪里?它是如何表现文本主旨的?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做如下探讨。

1.揣摩语言的表现力

例如第四段有“新绿”“嫩芽”“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通过这些词和短语的组接,将视觉、听觉两个方面对于初春秀色的感受再现了出来,这是春天蓬勃生命力的绽放,暗示了年迈的母亲在春天到来时获得了生命延续的新希望。同时在景物描写中,也流露出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惜。第七段的第二句用“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秀美、怡人,使“小路有意思”有了着落。这一切都会给读者带来联想: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再活动活动筋骨,用无限的活力投入崭新的生活,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2.品读文本的写法与主旨

《散步》总共八个自然段,学生很容易发现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的,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这在小学就学了,初一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其中也穿插了一些写景的句子,学生也能找出来,这一切富有诗情画意的句子,很容易想到一样东西——生命。在一家三代人融入自然的景物中,生命是一个共性,在这一共性中,生命是有别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领,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就是所谓的“生命与文化说”,这是文本主旨说法之一,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出“尊老爱幼说”,“谦让和谐说”,“人生选择说”,“责任担当说”等。

文本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在散文中运用了小说笔法,这也是初一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生事物。初中学生不但要知道什么是散文、什么是小说,还要知道什么是戏剧、什么是诗歌;这四大体裁,有一个专业术语,叫“文学体裁”。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虚构。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要引导学生知道,“形”是外表,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从取材的角度讲,什么都可以写,但是为什么要挑着写呢?这要根据主题的需要,主题就是“神”。散文可以纯写景,可以纯写人,还可以两者结合,不一定要有情节;但是,小说一定要有情节,要有矛盾冲突,要形成一波三折。

文本的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运用对称句。例如,“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句话前后对举,互相映衬,很有情趣。“我背起了母亲”,体现了“尊老”,“妻子背起了儿子”,体现了“爱幼”,在老和幼的正面冲突中形成了一种平衡。另外还有“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这些对称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清新自然,给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感。

四、拓展延伸策略

《说文解字》解释“孝”曰,“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意思是,“孝”,善于奉侍父母的人。由“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表示子女承奉父老。“孝”字金文像一个孩子背着一位须发佝偻的老人。“孝”的内涵,孔子又有独特的诠释。《论语》云:“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又云:“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游问“孝”,孔子重在强调晚辈要存心孝敬父母,这样才能与饲养犬马区别开来。子夏问“孝”,孔子重在强调要有良好的态度才行,仅仅做了需要做的事情,那不算是真正的孝道。孔子为两位弟子解读的“孝”可以归结为一点,“孝”不仅仅是外在的对父母的尽心奉养和服从,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一种情感,内在的一种“敬”。

如果我们以此为标准来解读《散步》,我们会发现文章表现的“孝”与孔子所说的“孝”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在面对母亲与儿子的分歧时,“我决定委屈儿子”,潜意识中“我”的“父权”思想还很严重,“我”觉得“我”伴儿子的时日还长,可母亲所剩的时日不长了,这种带有同情感的“孝”并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表现,是融于血液里的自然流淌,是“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的“孝”。

教学《散步》应采用“1+X”的模式,即以本文为“点”,向“面”辐射,把从《散步》中学到的方法和经验,尝试迁移运用到其它篇中去,形成“一课带多课”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比如学习本文后,可以让学生课后阅读李宝库的《中华孝道故事》(2009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和杨春雷的《担当责任的小故事》(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两本书,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家对“孝”与“责任”所体现的写作语言与写作风格。一周(或两周)后,再利用一节课,开一个读书收获展示会,分享读书心得,这样把教读课教学中学生获得的阅读能力,从读懂一篇文章提升到读通一类文章之中去。

教读课文是举例子,教方法,是展示平台。教师要盯住“这一篇”,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渔”才能捕到更多的鱼,并举一隅能与三隅反。教师要本着给学生一滴水自己有一桶水的态度,吃透教材,融会贯通,对教学资源整体把握,统筹设计,这是教学教读文本所需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猜你喜欢

散步文本母亲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散步的收获
散步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散步畅想
一起去散步吧
给母亲的信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