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美育路径探析

2020-02-23

泰山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美育价值观核心

江 洋

(鲁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1]而高校作为培养时代新青年的主阵地,应主动肩负起培育新时代青年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新时代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实质就是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健全和完善人格的过程。而美育则是作用于人的精神,致力于人格的健全发展,具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育人功能。在新时代社会背景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美育全面、密切地结合起来,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美育的结合,对前者来说,是将理性的内容赋予感性的形式;对于后者来说,是将感性的形式赋予理性的内容。在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下,充分发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可以有效实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2018年,全国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文写入宪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人在价值观上的最大共识,它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也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上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它既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也是其行动的指南。

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向大学生宣传普及其基本内容。经过几年的努力,大学生群体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然而,就其对大学生群体的人格塑造和习惯养成的效果而言,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与需要完善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路径的“浅化”。本着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多次召开不同级别与规模的会议,分别向教师和学生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利用广播、报刊、网站等现代媒介,反复播放与刊发与此相关的文章;在校园的宽阔处、主干道与教学楼的内墙等地点,拉横幅、贴标语、立标牌,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名目。尽管采取了如此众多的方式,但大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尚不深刻,还未能转化为内心的自觉追求,更谈不上外在的行为显现。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大多数的教育浮于形式,流于表面,未能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内心需求的契合点,未能打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2)教育路径的“硬化”。这里的硬化有着态度上的强硬与形式上的僵硬两种含义,就态度上的强硬而言,它指的是高校展开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多表现为理论知识的灌输,试图以理服人,从而使这个教育具有了强制性的特征;就形式的僵硬而言,它看重的是教育过程的重复性与教育手段的多样性,却忽视了教育应该具有的形象性、趣味性与生动性。僵硬的形式不能引发被教育者的兴趣,强硬的态度容易使被教育者产生排斥心理。(3)教育路径的“窄化”。从表面上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但从实质上分析,这些表面上丰富繁多的形式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即它只注重了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对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却忽视了大学生作为整体人格的全方位的需求,忽视了营造一个全息式的教育环境,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参与的引导与鼓励。从这个角度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常规路径是单调的、狭窄的。

从提高教育实际效果的目的考量,将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美育的形象性、感染性等,克服传统教育路径的“浅化”“硬化”与“窄化”等缺陷。近几年来,已经有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以中国知网为数据统计源,利用主题检索的途径,分别以“(审美教育OR美育)AND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表达式,类型为“文献”,检索年限为“不限”,检索时间为2020年9月7日上午10点,检索时间截至2020年9月7日,总共收到20篇相关文献,将其以Refworks格式导出,得到图1与图2。

图1 CNKI数据库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美育路径研究文献走势图(2014-2020年)

从图1文献数量上分析可以看出,关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美育路径方面研究的文献首次出现在2015年。虽然从2015年到2016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在2017年后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2015至今总体发文量数量仅有20篇。

从图2学者研究主题分析可以看出,关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美育路径研究的主题方向比较分散,并且同一研究方向的主题共现强度低,即研究者之间未形成稳定的合作网络。由此可知,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美育路径的研究并未深化。

图2 CNKI数据库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美育路径研究主题共现矩阵图(2014-2020年)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美育价值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美育基础

美育的基础在于现实展开层面的审美活动,即超越了理性与感性对立的和谐呈现。或者说,审美活动沟通了抽象原则与现实情感的“桥梁”,使抽象理性得以与生动情感相通,实现了抽象原则向情感认同转化。而这种将抽象原则转化为情感认同的审美活动,正是当今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诉求。具体而言,审美活动通过情感引导,以具有直接性、感染性、吸引力的形式,使大学生在情感感知的过程中,实现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于文学艺术作品为例,首先,在审美感受的过程中,将抽象的核心价值观原则融入审美对象内涵、结构中,学生能在感受审美对象的结构、形状、形式等外在形象中激发美感,并在美的感受中获得情感的释放、升华,从而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情感感受中经验化、生动化;其次,基于情感的经验化、生动化,大学生在有方向、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下,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判断活动。在审美判断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力”,将核心价值观与审美对象联结、与美的感受联结,凝结成具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审美图式”。这种审美图式为审美活动搭建了基本的构成范式,决定了实现审美活动的心理建构取向,使大学生审美活动具有价值倾向性和价值稳定性的特点;最后,在对诸多情感认知的综合把握与比较中,大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这种“审美图式”,从而使其能够充分地将潜在的审美教育取向转化为显现的形态,换言之,审美显现是在学生即有的审美图式与他人、社会审美图式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即在与他人、社会的审美图式区别中得到展现,又在与他人、社会的审美图式丰富中得到完善。这种“审美图式”的显现,决定了实现审美活动的价值取向,使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内心深层次的行为依据。由此,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美为“中介”,搭建了外在理性与内在情感“桥梁”,把理性的抽象原则转化为情感的现实感知,使情感的认同超越理性认知。在审美感知的过程中,大学生自觉地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内在的情感追求,使其真正内化于心,克服传统核心价值观培育“泛化”的问题。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美育指涉

“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活动。”[3]其核心是审美价值,即审美客体在满足主体审美需要的过程中,审美客体引起主体审美愉悦与精神提升,或者说,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互融合中,使审美主体自觉转向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而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旗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质是当代中国人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这与美育的价值维度是一致的,都是旨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正如席勒所指出的:“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4]而这种“价值活动”,也正是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所诉求的。这不仅因为审美的“价值活动”与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相一致,而且是因为高校核心价值观美育路径的“高效”。换言之,美育以审美价值为导向,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形象构建、情感熏陶等方式,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将核心价值观存在转化为审美的“意象”,以审美的视角超越现实束缚的同时,开创一个大学生的情感生命得以升华的人生空间。这一人生维度不仅仅具有个体生存意义,易于使大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更为重要的是,在使大学生不断追求美感的同时,它不断激发、更新着生命的追求,使核心价值观的提升成为自觉追求。正是来自大学生自身对情感表现、审美的追求,美育使这种情感追求获得了自觉的转化,即审美教育对美感本能欲求进行引导,将大学生对美感的追求与核心价值观相连接,使大学生从被动受欲望支配的状态转化为自觉的主动状态,进而将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在情感不断伸展的过程中,大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彰显出生命的活力和创造的冲动,不仅为审美活动提供着新的内驱力,而且使大学生积极投入其中。相对于传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强制性特征,美育则具有自觉、潜移默化的特征。这正是因为美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实现大学生个性情感的释放,拓展人生的“宽度”与“广度”。由此,在高校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以审美价值为导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心灵自内而外的自觉追求,克服传统核心价值观培育“强硬”的问题。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美育旨归

高校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其本质和美育一致,是作用于人的精神,其理想都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不仅包括个体的知、情、意三方面的发展,还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协调和发展。这正是因为作为综合体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内在和外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特点。就大学生知、情、意的培育而言,情理交融、美善和合的审美教育对其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蔡元培所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参入其中。”[5]就大学生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作为偏重于感性的美育,以具有超越语言属性的艺术表现方式,把人的真切感受与丰富情感鲜活地传递下去,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和移情,潜移默化地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从而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阂,重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同样,就大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审美教育不仅把自然作为审美的重要对象,而且把自然美作为审美的重要内容。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不再将自然对象作为区别于自己的外物,而把它理解为自己的再现,赋予它与自己共通的情感与感受,使自然对象人格化,使人与自然情感得到沟通,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不仅是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而且是自由和必然之间、存在和本质之间、个体和类本质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6]从而改变大学生对自然征服和占有的态度,认识到人类既是社会文化的生产者,又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7]。总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旨归,才能使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克服传统核心价值观教育“窄化”的问题。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美育途径

高校要真正将审美教育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之中,不仅仅需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探寻高校核心价值观美育教育的现实路径,积极推进“以美育人”的教育方针,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不断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一)创新育人环境,培养大学生的舒适感

舒适感是美感的基础层次,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抚慰时产生的心灵感受。舒适感来自于外观美。对于高校育人环境来说,在为大学生提供坚固校舍、整齐场馆、良好治安的基础上,开创多样的场馆、良好的活动空间、丰富的虚拟环境等,使大学生在体验、学习、运动的同时,感受到自由、和谐、友善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产生心灵的满足。为培养大学生的舒适感,发挥育人环境的作用,构建立体式、全过程的舒适育人环境。第一,打造舒适的校园环境。要做到“双体现”,一是在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楼等物质环境中体现;二是在教师的精神面貌、政治态度等精神状态中体现,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使大学生在平静内心、舒展心神中获得启发。第二,打造具有舒适的“微”环境。高校搭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网站、微博等,积极宣传体现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人物事迹、纪念日、热点评析等,以生动的形式打造积极向上的“线上”主流舆论环境,使高校网络环境充满“正能量”。第三,打造舒适的“AI+”新平台。高校应通过构建完整的虚拟学习平台,打造网络实景展览馆、网络红色文化纪念馆、网络革命人物纪念馆等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文化环境,使其在积极向上的气氛中,获得情感的愉悦。

(二)创新育人课堂,培养大学生的认同感

认同感是美感的中级层面,是大学生在实验、学习、表演等活动中对客体、环境的价值评判,表现为赞许、认可等的积极情绪。认同感的获得往往伴随着主体对客体在心灵上的逐步接近。对于高校育人课堂来说,良好的审美教育能让大学生获得认同感。因此,高校要通过创建具有核心价值观维度的美育课堂,使大学生获得认同感的同时,内化核心价值观。而要建立大学生的认同感,应从三个方面着力:第一,倡导美育与各学科的融合。在挖掘各个专业与美育之间内部联系的基础上,将体现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审美鉴赏、艺术设计等相关方面的内容融入各个专业的课堂中,在提高专业教学吸引力的同时,定向地累积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经验,凝聚大学生的情感认同。第二,充分利用“微媒介”,开拓“微”课堂平台。高校借助公共网络对话空间,以“微”课堂的平台,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隐性话语体系,在与大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第三,打造情景体验课程。新兴技术改变人类的认知方式,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堂应充分利用新兴媒介技术,例如“AI+”、实景模拟、5.1环绕声等,根据高校自身优势,整合体现美感的话语、视频、图片等表现方式,打造一系列具有本校特色的场景体验式课程,使大学生在享受美感的同时,自觉地认同、接纳核心价值观。另外,在打造情景体验课程的同时,还应组织学者、专家编写相应的教材,以完善核心价值观情景体验课程。

(三)创新育人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归属感

归属感是大学生在集体活动、合作交流中产生的情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依恋、忠诚。归属感是比认同感更高的美感层次,或者说,认同感是归属感的基础,归属感是认同感的提升,即大学生在与客体逐步“接近”的基础上,与客体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对高校育人实践来说,要在实践活动中使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就要着力为大学生丰富和创新活动平台,使之在集体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中,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第一,借助重大节庆纪念日,鼓励师生围绕民主、法制、文明、公正等主题对先进人物或事迹共同创作短片、抖音视频、网络小说、网络散文等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能在感受先进精神的同时获得启发,而且建立了对集体组织的归属感,促使自身行为与集体意志密切联系。第二,举办与核心价值观相关主题的“微”论坛、“微”讲座、“微”辩论赛等活动。在进行活动过程中,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共享性与互动性,联合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展示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对于活动的成果,可在校内网站、贴吧、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微博等交流平台进行分享。由此,在活动的过程中,使大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加深对集体的依恋,深化对“主流”价值的认同。第三,鼓励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高校可将大学生是否参加公益活动作为评优的参考依据,并根据不同的公益活动条件,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长、兴趣爱好等因素,组织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对于参加公益活动的成果,可凭借“微”媒体整合具有感染力的表达形式,例如动态图、表情包、短视频等,为大学生搭建自主展示的平台,宣传模范、先进事迹,弘扬敬业、诚信、友善等优秀品质,使大学生对集体产生依恋的同时,进一步内化核心价值观。

四、结语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美育路径,以人性教育为基点,以艺术性、情感性为表现方式,不仅将抽象的核心价值观“物化”为美的内涵,而且在调动教育对象积极性的同时,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展现其“动之以情”的作用,使大学生在积累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的过程中,以美的态度审视他人、社会和自然,真正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总之,将美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只有使高度凝练的概念与大学生的“求美”的本能结合,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自觉遵循。

猜你喜欢

美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论公民美育
我的价值观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