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及提升对策

2020-02-22朱建锋张宏岩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创新投入青海省

朱建锋 张宏岩

摘 要:[HTK]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为了了解和把握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依托评价指标体系,从排名、指标值两个维度,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五个方面,对青海省2008—2019年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受到科技投入不足、创新效率不高、高素质科技人才匮乏三个方面的制约,进而提出加强研发投入、加大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创新绩效、加强科技治理四个方面建议。

关键词:[HTK]区域创新能力 创新投入 创新环境 青海省

一、引言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朱建锋,2020) 。青海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先后出台了“青海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青海省关于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性文件。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苗金芳,2019 、建设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2018,武伟生) 、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李毅,2020) 、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孙英,2019) 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系统评价我国各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从2001年就开始陆续出版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港、澳、台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是目前学者们公认的最权威、全面、系统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为学者们研究特定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提供了便利(李兴光,2018) 。通过汇总整理其中的有关数据,可以系统分析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存在差距及主要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分析

由柳卸林领衔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编著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等五个方面分析评价区域创新能力(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 。通过汇总整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9年数据,可以得到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具体指标排名及指标值(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青海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值由2008年的18.05上升至2019年的20.11,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11.05縮小到2019年的7.64,在全国的位次由2008年的第30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24位,这充分说明了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总体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下面分别对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及创新绩效等指标做进一步分析。

(一)知识创造综合指标分析

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用研发投入、科研论文、专利等指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知识创造能力(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 。由表1可以看出,青海省知识创造综合指标值由2008年的12.43提高到2019年的16.27,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11.89缩小至2019年的9.63,在全国的位次由2008年的第29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26位。在这期间青海省知识创造能力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仍居全国后位。从研发投入指标来看,青海省研发投入综合效用值由2008年的13.23增加到2019年的14.1,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6.07扩大到2019年的7.94,在全国的位次由2008年的第20位下降到2019年的第22位,这表明青海省研发投入不足。从专利产出指标来看,青海省专利综合指标值由2008年的8.25提高到2019年的18.06,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16.57缩小到2019年的13.04,在全国的位次由2008年的第31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24位。从科研论文产出指标来看,青海省科研论文综合指标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14.16缩小到2019年的6.25,在全国的位次由2008年的第27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19位。

(二)知识获取综合指标评价分析

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用科技合作、技术转移、外资企业投资等指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知识获取能力(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 。由表1可以看出,青海省知识获取综合指标值由2008年的13.63降低到2019年的8.27,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9.51扩大到2019年的11.29,在全国位次由2008年的第28位下降到2019年的第31位,这表明青海省知识获取能力较弱。从科技合作能力指标来看,青海省科技合作综合指标值由2008年的22.23降低到2019年的15.51,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7.51扩大到2019年的8.09,在全国位次由2008年的第22位下降到2019年的第26位。从技术转移能力来看,青海省技术转移综合指标值由2008年的5.31提高到2019年的8.24,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16.08缩小到2019年的11.63,在全国位次由2008年的第31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30位。从外资企业投资指标来看,青海省外资企业投资综合指标值由2008年的13.42降低到2019年的2.86,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4.54扩大到2019年的13.43,在全国位次由2008年的第12位下降到2019年的第27位。

(三)企业创新综合指标分析

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用企业研究开发、设计能力、技术提升能力、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企业创新能力(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 。由表1可以看出,青海省企业技术创新综合指标值由2008年的17.24提高到2019年的20.64,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15.88缩小到2019年的7.71,在全国的位次由2008年的第29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22位。从企业研发投入指标来看,青海省企业研发投入综合指标值由2008年的24.5降低到2019年的14.65,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18.01扩大到2019年的19.11,在全国的位次由2008年的第29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27位。从企业设计能力指标来看,青海省企业设计综合指标值由2008年的17.39提高到2019年的19.2,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5.85缩小到2019年的5.01,在全国的位次由2008年的第14位下降到2019年的第22位。从企业技术提升能力指标来看,青海省企业技术提升能力综合指标值由2008年的14.08提高到2019年的31.05,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20.62缩小到2019年的-0.91,在全国的位次由2008年的第29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10位。从新产品销售收入指标来看,青海省新产品销售收入综合指标值由2008年的11.98提高到2019年的21.37,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16.97缩小到2019年的3.32,在全国的位次由2008年的第27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14位。

(四)创新环境综合指标分析

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用创新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创业水平等指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创新环境(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 。由表1可以看出,青海省创新环境综合指标值由2008年的17.16提高到2019年的23.51,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9.92缩小到2019年的1.74,全国的位次由2008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13位。从创新基础设施指标来看,青海省创新基础设施综合指标值由2008年的17.4提高到2019年的36.18,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11.95缩小到2019年的-9.58,在全国的位次由2008年的第30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4位,这表明青海省创新基础设施显著提升。从市场环境指标来看,青海省市场环境综合效用值由2008年的29降低到2019年的18.59,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7.91扩大到2019年的8.65,在全国的位次由2008年的第25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23位。从劳动者素质指标来看,青海省劳动者素质综合指标值由2008年的20.16降低到2019年的20.08,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13.19缩小到2019年的10.45,在全国的位次由2008年的第28位下降到2019年的第31位。从金融环境指标来看,青海省金融环境综合指标值由2008年的8.26提高到2019年的22.51,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12.46缩小到2019年的-3.32,在全国的位次由2008年的第29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9位。从创业水平指标来看,青海省创业水平综合指标值由2008年的11提高到2019年的20.19,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4.41缩小到2019年的4.11,在全国的位次由2008年的第19位下降到2019年的第20位。

(五)创新绩效综合指标分析

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用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业、可持续发展与环保等指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创新绩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 。由表1可以看出,青海省创新绩效综合指标值由2008年的27.68降低到2019年的26.97,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7.24扩大到2019年的10.26,在全国的位次由2008年的第25位下降到2019年的第28位,这表明青海省创新绩效不优。从宏观经济指标来看,青海省宏观经济综合指标值由2008年的8.26提高到2019年的18.05,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18.55缩小到2019年的17.75,在全国的位次由2008年的第29位下降到2019年的第30位。从产业结构指标来看,青海省产业结构综合指标值由2008年的14.07提高到2019年的22.99,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9.71缩小到2019年的6.68,在全国的位次由2008年的第23位下降到2019年的第24位。从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来看,青海省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标值由2008年的22.31降低到2019年的7.08,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2.46扩大到2019年的14.68,在全国的位次由2008年的第10位下降到2019年的第24位。从可持续发展与环保能力指标来看,青海省可持续发展与环保综合指标值由2008年的63.53降低到2019年的53.34,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8年的2.85扩大到2019年的13.67,在全国的位次由2008年的第18位下降到2019年的第29位。

三、制约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

(一)科技投入不足

政府研发投入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是投入的增速低于地区GDP的增长速度,造成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占地区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政府研发投入相对减少。在企业研发投入方面,虽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呈上升趋势,但研发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增速低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速,造成企业研发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企业研发投入相对减少。在企业金融机构贷款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費内部支出额中平均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额呈下降趋势,造成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相对减少。

(二)高素质科技人才匮乏

近年来,青海省人才队伍获得长足发展,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与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所占的比重皆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经济条件与产业结构的约束,青海省所制定的工资制度、福利制度、人事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加之自然环境差、区位短板凸显,造成高素质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现象特别明显,造成青海省高素质科技人才匮乏。以每万人平均研究与实验发展全时人员当量为例,《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数据显示:青海省每万人平均研究与实验发展全时人员当量为9.5人年/万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45%。

(三)创新环境不优

在知识创造方面,由于相关部门对科研人员的重视程度不足、科研经费管理死板、奖励机制不完善,近年来青海省每万名研发人员平均发表的国内论文数呈下降趋势。在知识获取方面,一方面青海省高校与科研机构相对较少,且国内知名学者不多,人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海高校、科研机构与其他单位的合作;另一方面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远离区域经济高地,且地处高原,地域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海省高校、科研机构与其他单位的合作,造成了青海省每万名研发人员作者与同省、外省、国外合作方面皆处于下降趋势。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青海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与引进国外技术支出处于在全国排名靠后,从而制约了对技术的引进、吸收与转化。在创新创业方面,虽然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呈上升趋势,但创新创业平台、企业孵化器、科技园数量较少;同时由于运行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等原因,目前还不能有效地为“双创”提供良好支持。

四、促进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

(一)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

研发投入的不足是影响和制约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要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的科技投入,提高R&D经费占GDP的比重。要建立完善科技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大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力度,并以立法的形式保证财政性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和增长速度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加大企业扶持力度,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为增加研发投入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发明或国家重大发明创造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或运用政府间接投入的方式支持企业开展重大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形成政府与社会资本有效结合的多元投入格局。同时,要改革研发投入的支持方式,充分考虑研发活动的特点,尽快优化创新经费在各个阶段的投入分配方式,由原来的事前立项补助向事中补助、事后补助扩展。

(二)进一步扩大人力资本存量

人力资本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投入要素,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一方面有赖于教育环境的改善和持续优化,另一方面还有赖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职能,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要;要加强在职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以适应科技进步的需要;要吸引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构建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实现人才链、项目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有效衔接;要用好现有人才,加快构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薪酬制度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三)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创新驱动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创新环境不优是影响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要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关键的一环就是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有效衔接。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把产学研各方集合进产业创新链之中。把具有不同价值体系的大学、企业和政府在产业创新链上统一起来,形成知识领域、制造领域和行政领域的三力合一。要建立产学研各方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要加强基础研究,充分大學和科研机构的科学发现的优势;要加强科技金融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中的集成、组织和推动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引导性资金,积极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支持科技孵化器建设。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组织和推动协同创新平台的形成和建设。

(四)加强科技创新治理

要积极推进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积极发挥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大学及一些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合作、交流、互动作用,实现科技管理向科技治理转变。首先、发挥政府政策推动作用。各级政府应该通过管理、服务、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为“双创”提供发展的良好环境。其次、积极发挥企业家作用。支持和鼓励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积极发挥企业家禀赋,带动区域的创新发展。最后、大力建设双创平台。充分利用科技园区、循环经济区、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现有资源,注重其专业化与差异化,通过政策设计,催生和培育一批创新平台,促进相关产业的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创新投入青海省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扬州物流企业机制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环境不确定性、CEO权力与企业创新投入
公司治理、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
自然人控股公司中R&D投入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企业经营绩效与创新投入的影响机制与治理对策
创新投入、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5单元知识中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