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面临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2020-02-22赵超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逆全球化路径选择

赵超

摘 要:在“逆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必须进一步优化原有开放体系中的区域开放布局,构建对内和对外全方位区域开放新格局,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打破美国等少数西方大国设置的开放壁垒。文章基于“逆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的背景,首先从中国区域开放战略不断调整、中西部未来大开放、产业链和供应链优势等三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的机遇;其次从“逆全球化”的连锁效应、泛政治化、地缘竞争等角度分析了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面临的挑战;最后从国内优化和国际优化两个层面构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以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中西部沿边开放地区为基础,以国外多层次自由贸易区网络为平台的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实现路径。

关键词:逆全球化 区域开放 布局优化 路径选择

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的基本国策,然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对外开放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从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再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反映了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的不断丰富、区域开放布局的不断调整、开放型经济质量的不断提高。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和深化,中国必须进一步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构建对内和对外全方位区域开放新格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以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中西部沿边开放地区为基础,以国外多层次自由貿易区为平台,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打破美国等少数西方大国设置的开放壁垒。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推进各类区域和次区域的合作机制,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布局,推动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更是反映了中国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应对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所采取的开放区域布局战略调整。

一、“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抬头和不断深化

(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与“逆全球化”的兴起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经济,之后全球经济长期复苏乏力,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2000—2008年,世界GDP年平均增速约为3.37%,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2018年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速下降至2.54%,下降约0.83个百分点。一方面,随着经济的放缓,美国等西方国家社会矛盾出现激化,民间社会普遍把经济全球化视为本国制造业空心化和高失业率的主要原因。各国兴起的民粹主义更是纷纷将国内不断恶化的收入不平等问题归结为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分配效应,经济全球化成为转嫁国内民众不满情绪的“替罪羊”,“逆全球化”由此开始出现田政杰,董麓.“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贸易格局:问题与应对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19(8):65-71.。另一方面,各国为了保护自身利益,破解贸易负增长的状态,也开始不断调整原有的经贸模式,不少国家开始采取“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措施。西方国家推动“制造业回流”和“再工业化”,鼓励跨国企业将就业岗位和资本回迁国内。例如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法国的未来工业计划、德国提出的工业4.0计划等,目的在于促使高端制造业回流国内,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但这不可避免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上升。同时,由于贸易保护政策的技术要求较低,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已经开始导致连锁反应和示范效应,部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采用利己排他的进出口贸易壁垒或采取报复性手段,这对世界各国的投资和贸易政策制定造成冲击,也助推了“逆全球化”的兴起。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全球盛行均是“逆全球化”开始兴起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排他性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与“逆全球化”的不断加剧

2016年随着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逆全球化”开始出现政府推波助澜的特点,“逆全球化”成为全球格局变化中的突出现象徐磊.逆全球化浪潮下的全球贸易治理——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国方案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6):1-6.。在美国优先政策下,美国凭借在市场、科技、研发上的超强“软实力”,不断强化贸易保护主义,甚至挑起1对N的全球贸易战,想达到既减缓、阻滞他国商品总量的出口和增长,又遏制、防范他国的创新和崛起,最终确保美国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的全球独霸。在“逆全球化”由民间掀起发展转变为政府推动的过程中,各种含有排他性的双边或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包括美欧日零关税贸易协议、美墨加协定等开始肢解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美国通过各种选择性退群,包括抛弃《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协定)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TP协定),试图重新制定有利于本国的国际经贸政策,各个国家被迫采取应对措施,加剧了主要经济体之间恶性竞争加剧,并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多边贸易谈判进程艰难,使国际经济秩序面临深度考验,最终导致“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

(三)非理性贸易制裁和全球新冠疫情与“逆全球化”的不断深化

2018年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的“霸权主义”贸易政策前所未有,高举富含政治色彩的贸易战和制裁的大旗,大量采取单边措施,频繁对从他国进口的商品加征关税,贸易壁垒也不断从关税向非关税壁垒和边境管制延伸。“逆全球化”不断添加政治色彩,成为发达经济体与后起新兴国家争夺国际经贸领域话语权,大国进行博弈的重要手段,而贸易领域是逆全球化的核心一环。这个阶段“逆全球化”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减少贸易逆差,而是通过贸易保护遏制新兴国家的产业转型升级,保持美国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美国自身在高科技领域的制高点。非理性贸易制裁和加征关税等贸易保护政策的重新运用,甚至经常以“国家安全”为名倾举国之力对其他国家的高科技企业进行“围堵”,强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国际经济运行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作用。贸易保护主义加上各种制裁名头形成叠加效应,更多的全球经贸摩擦会大概率不断发生,甚至不断升级,推动“逆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从2020年年初开始的全球新冠疫情,一方面直接导致世界各国人员、货物等的流动基本停滞,更是短期内把“逆全球化”推向了极致;另一面,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各国政策制定者开始从供应链安全角度考虑实施贸易保护,纷纷加强外资审查和本国产业保护,吸引海外制造业回归或作出新的布局,也进一步推动了“逆全球化”的深化。

二、“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的机遇与挑战

对于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来讲,短期由于全球新冠疫情导致的“逆全球化”的影响会逐渐恢复,但长期来看“逆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趋势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分析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更好地推进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推动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国区域开放布局的现状

1.中国区域开放布局呈现多元。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长期坚持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合作,已经建立了多边、多平台、多区域的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在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和平台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在“一带一路”、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机制发挥更大作用。2004年以来,中国对“一带一路”、东盟、金砖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对外开放合作平台进出口数据来看,都是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见图1)。近年来区域、双边贸易协定逐渐增多,中国已签订16个区域与双边协定,包括澳大利亚、新加坡、巴基斯坦、智利、秘鲁、瑞士、东盟等国家和地区。此外,中国正推进中国-欧盟、中国-日本-韩国、中国-海合会、中国-斯里兰卡、中国-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自由贸易协定进入实质性阶段。目前,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的引领下,不断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深化连接中亚、西亚和中东欧地区各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深化连接东南亚地区辐射南亚、中东甚至非洲地区各国。通过构建非排他性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朋友圈在不断扩大,形成了即与发达國家强化经济联系,又深化与新兴国家和非洲等落后地区的经济交往的多元对外开放区域布局。

2.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不断优化。过去四十年,中国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阶段需要,设定了对外开放的战略步骤,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边开放城市,再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多层次、多渠道、循序渐进的,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从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实行对外开放到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在沿海开放的基础上,国家亦十分重视东北及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先后实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战略,中国的区域对外开放格局在不断优化发展。同时,区域开放布局载体也在不断丰富,从最早的经济特区,到浦东新区,到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综合保税区,到2013年在上海设立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再到海南自由贸易港,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开放平台,为中国对外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商务部统计,2019年1月至10月,仅前四批12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就达到1083.9亿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比例达14.4%,同比增长23.9%,进出口总额3.2万亿,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比例达12.5%突破创新,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zt_qgswgzhh2019/sswgh/201912/20191202926463.shtml。

3.中国区域开放布局更加协调。党十八大以来,在原来开放区域的基础上,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总抓手形成海陆并进、内外联动、东部西部互帮互济的开放态势。特别是近年来在中西部布局了10个国家级试验区,新设了28个综合保税区,落地了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建成了100多个国家口岸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五个新特征,南方工报,2018.11.23.,意味着中国内陆和沿海达到了同步开放的标准。这既促进开放形态的广度和深度,又符合全面开放的内在联系要求。中西部的持续发展、东北的振兴发展都已成为区域开放布局优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为促进南北平衡、东西平衡提供了着力点。截至2020年3月,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域分布是在东部地区设立了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设立了10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基本做到国家开放平台的区域均衡分布。2018年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额达95.9亿美元,同比增长15.4%;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额同比增长18.5%,增速领跑全国。从2004—2018年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占比变化情况来看,呈现出趋势性上涨,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陕西、云南、广西和中部地区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等省份在2011年之后出现了大幅上涨的势头(见图2)。

(二)“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的机遇

1.中国区域开放战略调整为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指明了方向。在“逆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过程既充满挑战,又充满机遇。从本质而言,逆全球化的真正目标不是“去全球化”“反全球化”,而是部分西方国家想要重建对西方有利的“有选择的全球化”。作为应对,中国不断调整区域开放战略,从自由贸易试验区到自由贸易港;从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到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从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到“一带一路”倡议;从加快西部地区开放到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有力对抗“逆全球化”,推动经济全球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形成更大世界地域范围的分工与合作,有利于冲破由西方主导的“逆全球化”束缚。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一方面,指明了中西部开放是重点,可以根据地方优势,加强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对外开放,强化“东西双向互济”;另一方面强调要从海陆双向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包括对内沿海内陆协调发展和对外海陆共同发展的双重含义,强化“陆海内外联动”。

2.中西部未来大开放为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提供了广阔空间。长期以来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及沿海国家经贸往来频繁,在珠三角、长三角重点城市开放基础上,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开放程度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基本建立起了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东南亚地区的高度开放的区域布局。以2018年为例,中国外商投资排名前6位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韩国、美国、日本的投资额总计达1083.5亿美元,占比90.4%,除美国外均在太平洋西岸沿线,占比达到了87.9%,而且外商头资区域分布集中在广东、上海、江苏等中国东部沿海省市李志翠,马雪梅,陈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的实践,成效,经验及对策国际贸易,2019(12):58-67.然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开放度还是非常低,参与国际分工还较少,与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内陆国家经贸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上面的图2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西部进出口额占全国的比例分别还不到10%,处于比较低的开放水平。目前“逆全球化”的兴起和不断深化,主要还是西方发达经济体主导,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内陆国家所受影响相对较少,还处在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进程中。随着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的空间转换,中西部地区面向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内陆国家的未来开放,必将为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提供广阔空间。

3.产业链和供应链优势为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夯实基础。任何一个国家、一个产业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必须和其他国家和上下游产业链接,获取规模收益和范围优势,“逆全球化”即便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动下越走越深,但还是不能背离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相互紧密联系的经济规律。目前,中国已经形成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着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产业链条。全球产业链加深各國的互相牵制程度,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产业体系的大国,为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和完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深度产业融合,密切协作打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经过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的收入水平、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从潜在的大市场变为现实的大市场,从单层次的市场变为具有深度的多层次市场。目前,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第二大国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而且消费已连续6年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中国所具有的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优势,增加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粘性,为推动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随着新技术革命催生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服务贸易(尤其数字经济贸易)全球扩张,国际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很多现代服务贸易可以直接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贸易,使得地理位置的相对重要性有所下降,为中西部地区具有禀赋优势的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服务行业对外输出提供了新机遇。

(三)“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面临的挑战

1.“逆全球化”连锁效应严重制约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逆全球化”中的开放策略变化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也必然对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产生严重的影响。在“逆全球化”连锁效应的影响下,世界各国都开始一方面不断推进排他性双边自由贸易谈判和区域同盟;另一方面,采取本国优先的开放策略,实施了大量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经济全球化形成了全面的冲击。比如,日本的安倍政府试图推动“印太战略”以美日印澳四边安全对话会议等形式落地,还通过不断扩张试图打造排除中国的缩小版TPP构架。日本还与印澳等国签署针对中国“一带一路”的替代性基建方案,又与越南、印尼、缅甸、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等国等合作,试图与印度一起出台针对“一带一路”的合作方案。另外,越南和印度等国近年不断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强制征收反倾销税,以保护其国内产品成本和质量相近的产业发展。这些变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国区域开放布局的优化。

2.“逆全球化”泛政治化加剧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的难度。西方发达国家的“逆全球化”思潮,容易诱发国家社会民粹主义和国家的非理性行为,导致政府对国际国内事务的治理能力和公信力下降。因此,一旦这些国家的社会民粹主义扩散到许多国家,加之不良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当地政府对推进与中国合作的决策将受到严重干扰。事实上,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逆全球化”泛政治化的加剧,2018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项目失败案例涉及金额高达177.6亿美元,占比近70%罗建兵,杨丽华.“逆全球化”风险下的“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展望与合作范式兰河南社会科学,2020(8):43-52“逆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排他主义和民粹主义不断强化,如果各国秉持本国利益至上原则,将是否符合本国利益作为开展国际合作的唯一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各国合作的难度,不利于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的推进。不少国家纷纷效仿采取相似的遏制措施,增加了中国拓展对外开放区域的难度。同时,逆全球化在很大程度破坏了全球原有的投资和贸易规则,大大增加投资和贸易的不确定性,国际投资者面临大量不确定性后,国际投资会趋于保守。

3.“逆全球化”地缘竞争阻碍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带动亚欧非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地位显著上升,但不少国家存在内外政局不稳、营商环境较差、政府信用不强等问题,一些合作项目出现延宕或反复,与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的潜力仍待发掘。同时,新兴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已经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有力竞争者。比如,越南和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制造业不断发展,与中国的制造业产品进行同质化的竞争。在中国东部地区吸引外资的成本优势在不断削弱的背景下,很多新兴国家开始实行和中国相似的引资政策,不仅对中国东部地区,也对中国中西部对外开放产生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从区域层面割裂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差异化合作,阻碍贸易往来、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交流等方面的融通共享。这些因素对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优化影响将会不断凸显,同时也对中国不断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提出了客观要求。

三、“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的实现路径

面对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逆全球化”不断加剧和深化的新挑战,中国必须进一步优化对内和对外区域开放布局。区域开放布局优化不是要介入排他性的地缘政治博弈,而是要站在“再全球化”的高度开展广泛的经贸合作,以“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中西部沿边开放地区等为平台,推动开放型经济从原来主要依靠政策优惠等向投资贸易自由化、规则开放透明化以及营商环境便利化的新方向发展。

(一)以“一带一路”为核心,引领区域对外开放布局优化

“一带一路”是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的核心,是落实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的重要抓手。要把握“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碎片化的特点及趋势,努力推动“一带一路”向各领域延伸,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从“大写意”迈向“工笔画”,增强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构过程中的话语权,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共同应对“逆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1.推动开放平台相互促进融合,实现开放叠加效应。要以“一带一路”为核心,探索国际合作新范式,并在各种双边或多边的投资贸易协定的基础上,打通自由贸易区与国内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平台的连接,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融合,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的轴带联动作用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的点面辐射作用,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同时,还有必要对这些平台进行有效对接,比如,构建“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模式,实现不同开放战略的有效对接,将部分自由贸易区的成熟成功经验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也可以构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模式,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熟成功经验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

2.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要素高效流动。依托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的八十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图文:畅通互利共赢的开放之路湖北日报,2018.08.22.加强区域间的政策沟通、贸易畅通、道路联通、资金融通,开展区域合作,建立起大通关体制机制。搭建跨境人才、物流等资源的信息管理系统与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人、财、物、技术等要素在国内外运转绩效。依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關合作机制,与沿线海关推进“两段准入”监管作业改革,共同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口岸的协同发展,探索安全智能锁在跨境铁路和公路运输中的应用试点,扩大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范围,全面推进人员和货物跨关区便捷流转。

3.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保障机制。培育更加专业化、整合化、可操作化的各种类型的科研机构和智库组织,针对性地研究与相关沿线国家政策、法律、制度方面衔接,强化沿线国家间在人才培养、技术交流、物流体系、通关结算等方面的协作。构建海外投资风险保障服务机制,建立起充分保障中国开放型经济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特别是国际区域合作相关法律体系,发挥法律保护作用,在有序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中培育各国共同发展的新优势。同时建立健全外商投资安全审查,防范化解大规模跨境资本流动等配套的风险防控机制,推动开放与安全的高水平平衡。

(二)构建跨区域开放通道,打通国际走廊和国内通道双循环

1.以六大经济走廊为基础,强化差异性经济合作及互联互通。依托国内巨大市场优势,推动中巴经济走廊、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与中西部地域相接的多条走廊与中西部沿边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相对接,打造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通道。同时,探索建立与几大经济走廊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跨境通道合作体制机制,推动边境经济合作区、沿边经济开发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打开通往不同方向经济走廊的门户,提高中西部经济开放程度,形成更加合理的分工体系,实现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发展,更好地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创造良好国内条件。

2.构建开放通道合作共同体。落实开放通道建设省部级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协调区域合作,加快构建开放通道物流和运营区域中心,统筹解决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重大问题。搭建跨区域公共运营平台公司,通过股权合作、战略联盟、平台对接、资源共享等市场化方式,共同组建开放通道公共运营平台公司,打造开放通道合作共同体。构建内畅外联国际物流通道,着力发展壮大海铁无缝对接集疏运体系,加快内陆港和沿边口岸建设,构建深度融入国际市场的陆海双向互动合作共同体,促进跨境流通自由化与贸易便利化,提高跨境物流效率、减少海关通关时间,提高通道的融合效率。

3.探索建设国际多式联运中心。要创新多式联运规则、政策等方面进行突破,建立健全多式联运中心运行机制,创新通道物流设施的共享互联模式,优化运输组织和通关监管模式,推动通道设施设备高效衔接,完善智能卡口、视频监控等监管设施,促进互联互通、高效运转。建立跨境物流服务网络和专业化物流基地,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开展增值服务和综合物流业务,形成枢纽与通道、通道与辐射延展带的有效联动,促进通道各地区贸易和产业合作更加紧密,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

(三)推动开放载体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内和国外开放载体有效对接

1.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对接国际规则。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始,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市场开放、金融创新、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改革创新成果,建立了更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体系。但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很多政策措施匹配性、针对性不足,必须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港)机制改革,为区域开放布局优化提供更好的开放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要通过正式的法律授权方式给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将不涉及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的事项尽可能下放给各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并且积极支持各自由贸易试验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类开展灵活多样的政策试验。充分发挥现有的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先行先试作用,推动制度集成创新,从贸易投资制度、运作模式和监管体制等方面建立适用于国际经贸规则和通行惯例的制度体系。同时,加快提高货物贸易、跨境运输、国际结算的自由度和便利性,构建信息化的物流网络和安全高效的电子清关系统,进一步推动了贸易投资便利化,打造了公平公正、透明有序的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逐渐形成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的基本开放制度框架,以国内开放环境优化促进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签订和落实。

2.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德国、法国、日本等国与美国之间对维护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这种差异,建立与其紧密经贸往来与合作,着力推进中国与欧洲各国的多边或者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或签订,稳定向发达国家开放的基本面,积极维护原有国际产业链的持续运转;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由贸易区协定研究与磋商,逐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为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提供广阔的空间载体。另外,要立足周边国家,在推进既有自由贸易区协定升级的基础上,尽快落实多个谈判进程中的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签订,特别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订,拓展自由贸易区网络覆盖范围,进一步巩固传统国际市场。依托自由贸易网络,探索在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与自由贸易区协定国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网络中心,依托产业链和供应链实现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际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区的接轨。

3.发展高质量自由贸易区。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除了扩大自由贸易区的区域覆盖范围,还要面向“下一代”贸易规则,对照高质量高标准自由贸易区,适时升级已签署的自贸协定,将服务贸易、投资、原产地规则、贸易便利化等纳入贸易协定,提升经贸合作水平。通过发展高质量自由贸易区,增强对产业链和供应链竞争力,提升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为区域开放布局优化提供新平台、增添新动力、拓展新空间。依托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促进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阻止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以中国巨大的内部循环力带动国际循环,以国际良性循环持续推动国内循环,进一步推动区域开放布局优化。

(四)共建跨区域开放合作平台,促进国内开放区域协调发展

国家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一个重要战略考量就在于继续深化东部沿海地区开放的同时,开始重点支持中西部开放,特别是希望将西部地区转变为开放发展的前沿地带,实现区域联动开放和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国内国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1.共建跨区域多层次合作平台。试点建立跨区域自由贸易试验区、保税区、对外合作示范区,在内陆地区设立沿海地区相关园区的分园区。选择在区域内有较好辐射带动作用的城市,与东部沿海发展较好的园区合作设立分园区,如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川片区,深圳保税区-吉林片区等,分园区享受与母园区同等的优惠政策,甚至更加优惠的政策,将分园区视作母园区的一部分,可以先由母园区统一管理,待发展成熟后交给分园区当地政府接管。分园区除了可以承接母园区转移的一些产业之外,还可以积极引进其他优质外资发展,努力推动园区企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外向型经济。

2.创新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发展模式。试点探索上海-福建、广东-广西、天津-四川等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区域联动创新,建立多元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共享信息、共建制度、共创模式”的协同发展机制。鼓励跨国公司跨多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区域性物流运营中心、国际商品交易展示中心和国际物流分拨中心等,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其他国家的优势产品在多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之间分拨、中转、销售、结算等。在自由贸易试验区中设立跨境电商公共仓储、海外仓储、退(换)货中心等智能集散中心,共享服务平台功能,促进自由贸易区公共信息平台与跨境电商平台对接,合作建设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基地。

3.加强中西部沿边地区对口开放。可以在一些中西部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较好的城市进行试点,试点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完善口岸、跨境运输等开放基础设施优化开放环境;另一方面,给予优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异化开放政策,实行开放度更高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措施,努力打造一批贸易投资区域枢纽城市,形成若干促进“东西双向互济”的新增长极。适当引导开放型经济向中西部地区合理集聚,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禀赋,从而促进各区域开放型经济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同时,还可以试点指向性配对开放举措,比如东北地区主要针對蒙古、俄罗斯和朝鲜,西北地区主要对中亚和西亚,西南地区则主要针对越南和缅甸,在完善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布局的基础上,更多强化跨境合作开放区的共建,发挥指向性配对对口国家比较优势,打通国内区域与国外区域的产业循环瓶颈,可以区域性地向指向性对口国家进一步开放产品市场。一方面,将周边国家更多资源和要素纳入中国市场体系,构建起以产业合作为基础开放协同的跨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使其与中国形成经济高度互补的相互依存关系;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可以通过扩大开放和更好地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实现转型发展,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

四、结语

疫情之后的世界经济将走向孤立主义和区域主义抑或再全球化新时代,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争取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和全球治理话语权的重要依托,从对外区域开放布局优化的角度,中国需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的引领作用,加快自由贸易区谈判,推进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从对内区域开放布局优化的角度,中国需要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中西部沿边开放地区等开放平台的作用,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融合,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国内东西南北协调的区域开放新格局。

猜你喜欢

逆全球化路径选择
“逆全球化”的挑战:从特朗普看西方内部的“颜色革命”
“逆全球化”浪潮来袭
回眸2016:“逆全球化”与新“全球化”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逆全球化”的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