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度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析
2020-02-22闫娟霞刘养卉
闫娟霞 刘养卉
摘要:当前新形势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文章对通渭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进行调研,结果显示,通渭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各环节配套不足,培育体系不完善;培育对象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培训难度大; 培育对象科技文化素质低、制约培训质量的提高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培育制度,完善培育体系;根据劳动力结构,精确培育对象;转变农民自身观念,提高职业素质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当前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培育对象、职业培训、培训体系建设三个方面。田君、张志媛等认为培育对象不积极,劳动规模结构不合理,农民队伍呈现出高年龄、低素质的状态,造成培育资源利用率低,落实难度大;杨风、王静东等认为职业培训效果差、培训力量亟待优化整合;刘国华、牛亚丽等认为制度建设不完善,培训管理方法尚需改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支撑,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特色产业脱贫构建一批高素质、高质量的新型职业农民。通渭县作为全国攻坚脱贫的深度贫困县,通过乡村振兴带动广大农民的脱贫、增产、致富的任务尤为严重。而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大量减少,使得通渭县的农村实现脱贫致富难上加难。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对通渭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全面了解通渭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2019年4月对通渭县榜罗镇的24个行政村(文峰、岔口、孟川、大庄、双峰、积麻、四新、坪道、桃园、红岘、毛湾、青堡、张川、张湾、张坪、阎湾、毛店、先峰、文树、文川、南坡、李坡、陈窑)的100户种植大户、技术服务户、农机大户随机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民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基本收入)、培训认识、培训经历、培训意愿等情况。并运用spss23.0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统计发现通渭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通渭县新兴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通渭县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着力解决今后“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好地”的问题,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自2013年县农牧局组织首批职业农民(中药材种植大户)赴陇西县观摩培训,标志着通渭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培训人员由50人发展到5000人,共举办25期培训班,培训内容是以中草药、建筑、家政服务、餐饮等为主的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培训机构主要政府依托脱贫工程组织,包括县农牧局、县政府部门、乡镇政府部门。培训共分理论学习,参观考察学习、实践操作、跟踪服务四个环节进行。通过教育培训有效地增长了农民的见识,提高了培育对象的素质,但存在培训对象针对性差、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培训效果差等问题,与能够带动通渭县产业脱贫的人才需求标准差距较大。
二、通渭县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各环节配套不足,体系建设存在缺失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包括职业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个相互衔接、相互关联的关键环节。目前,通渭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职业培训方面存在问题;且缺乏认定管理,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效果的跟踪服务缺失;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对于新型职业农民提供相应的培育经费、社会保障,以及在土地流转、贷款、技术和成果使用等方面给予的优惠政策,政府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职业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 参与培训的主体单一化
通过统计调查,参加市县政府机构组织培训的农民占47.4%,参加由乡镇涉农部门组织培训的农民占23.7%;而参加由农业大学、农业科研院所,社会机构,龙头企业及其他各级培训机构组织培训的农民分别占到10.5%、10.5%、5.3%、2.6%(见图1)。从以上分析结果可知,参加由政府部门主导的组织培训的比例占到被调查人数的71.7%,呈现出培育主体单一化的趋势,而其他类型的主体参与相对不足。
通过访谈发现,农民对其他各级培训机构有排斥心理,思想固化,认为跟农民相关的各项工作都应该由政府完成,其他各级培训机构进行的培训工作与自身无关;再者由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不收取培训费用,农民花时间去参加培训即使无培训成果,也无实际损失。而由其他各级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会收取一定的费用,农民会承担一定的培训成本和培训时间,许多农民会放弃接受培训的机会。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培育主体单一化,其他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企业与民间的各类培训服务机构、各行业协会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各类农业远程教育机构的参与作用薄弱。
2. 培训机构组织不完善
通过统计调查,有47.2%培育对象认为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组织机构组织无序的问题(见图2 );16.7%的农民认为当前培训存在培训地点过远的问题;22.3%的培育对象认为当前培训存在培训费用高、培训时间不合理、培训内容过时等其他问题;但有5.6%的农民认为当前农民培训不存在问题。
当地培训机构设计的培训内容不精准,以课本理论知识为准,没有结合当地的产业特色、培训内容过时;没有固定的的培训地点,且地点设在离乡村较远的县城;培训时间不灵活,大多在农忙时节;鄉镇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呈现出“任务化”、“短期化”、“形式化”的问题;下级部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培训机构组织混乱。
(二)培育对象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培训难度大
劳动力资源结构亦称劳动力资源构成。劳动年龄内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总数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和不足或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经常参加社会劳动并领取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数量构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求培育对象年龄在65周岁以下,60~65周岁人数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而当地留守农村的劳动力资源结构呈现的现状不能满足培训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年龄构成以中老年为主。调查数据显示,年龄在41~60岁之间的农民占46.4%;21~40岁之间的农民,所占比例为39.30%;20岁以下的农民,仅占10.70%(见图3)。二是性别构成以女性为主,男女比例不协调。参与问卷调查的100人中,从性别来看,女性农民占68%,男性农民占32%。女性农民占的比例是男性的2.1倍,(见图4)。三是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后备力量不足。统计显示,在关于是否愿意自己的子女愿意回到农村的态度上,有78.0%的农民表示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回到农村,22.0%愿意自己的子女回到农村(见表1 );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当地新生代的农民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且以建筑行业、服务业为主,虽然社会地位较低,但收入远远高于农业生产,导致务工人员不愿意回到农村。
通渭县的农村劳动力构成以老人、中年妇女为主,他们文化素质低,接收新知识的能力低;或者思想落后,认为参加培训会耽误农活,得不偿失。培训人员深入农村去培训这些留守人员,增加培训经费支出,且培训效果差,培训难度高于其他地区。
(三)培育对象科技文化素质低、制约培训质量的提高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培育对象拥有科技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调查显示,培育对象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小学及以下的学历占被调查人数的46.4%,初中占35.7%;而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4.3%、3.6%(见图5)。统计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人数所占比例为82.1%。 由于参训学员的文化程度多以初中以下为主,对培训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听不懂培训内容,导致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缺乏市场对接意识,影响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制约培训质量的提高。
三、通渭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健全培育制度,完善培育体系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是一项简单的教育培训任务,是建立一个包括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扶持政策等有机联系的制度体系,包括资金、政策、环境等各个方面的支持。
从教育培训层面来看,培育主体应形成多元化的格局。通过出台政策、提供资金和项目、培训师资或技术专家等形式,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结合当地的扶贫工程,将课堂设到田间地头,从实际操作层面让培训学员理解培训内容,增加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完善组织机构建设,规范组织成员行为,解决机构组织混乱的问题 ;加强认定管理,提供培训后的跟踪服务;加强政策扶持,落实土地流转、生产支持、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政策。
(二)根据劳动力结构,精确培育对象
针对当地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该科学确定培育对象,根据通渭县四大产业,重点选择种养殖大户、优秀业主、驻村干部等急需从生产型向创业型转变的农民,就近接受正规化、系统化的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带头与引领作用;其次在当地人口中选择青壮年、打工返乡户、较高学历者等人群,根据技术型人才、经营型人才、服务型人才分层次培养,确定后备培育对象。例如是大力推进送教下乡,采取进村办班、半农半读等多种形式,将学生上来学变为送下去教,吸引留乡务农农民。
(三)转变农民自身观念,提升职业素质
1. 强化农民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指农户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农户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让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到最大,增强创造力,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在动力。例如培训机构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电化教学,达到形象直观的教学效果;培训教师走到田间地头,解决农民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农民的认知。
2. 提升农民的现代市场经济观念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需要具有现代市场风险意识、创新意识的职业农民。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民市场经济观念较薄弱,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深入农户讲解市场知识;农民应借助多媒体渠道了解市场信息,提升观念。
参考文献:
[1]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农业部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化的通知》[EB/OL].http://jiuban.moa.gov.cn/zwllm/ghjh/201701/t20170122- 5461506.htm. 2017-01-22.
[2]田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与路径研究[J].河南农业,2018(32).
[3]张志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9(04).
[4]杨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创新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
[5]王静东.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路径研究[J].农家参谋,2018(24).
[6]柳国华.精准扶贫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析[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05).
[7]牛亚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困境与路径选择——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9).
[8]吴忠观.人口科学辞典[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9]周燕.精準脱贫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
[10]彭舒婷,韩永强.精准扶贫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8(23).
[11]王守聪.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EB/OL].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2012-03-22.
[12]张文显.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闫娟霞,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刘养卉,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养卉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