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英语读后活动设计举隅

2020-02-22

英语教师 2020年16期
关键词:读后跨文化环节

陆 勇

PWP是初中英语阅读课常用的教学模式,包括读前(Pre-reading)、读中(While-reading)和读后(Post-reading)三个环节。读后环节,目的在于评价、运用和拓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复述、讨论、演讲、缩写、仿写等阅读后续活动使学生将阅读中获取的语言知识和认知信息运用到实际中去……有利于学生巩固和运用阅读文章中的典型词汇和句型结构,提高与阅读材料主题相关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读后活动还应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其健康向上的情感(鲁子问 2019)。因此,精心设计读后活动,不仅对整篇阅读内容起着概括、巩固作用,还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语言能力提升、文化品格形成和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译林版初中《英语》(文中所举课例均出自本套教材)阅读教学为例,浅谈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英语读后活动的设计。

一、概括文本,提高提炼能力

一堂课结束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本堂课知识,给他们一个整体印象,是不同学科、不同课型教学的“规定动作”,英语阅读课也不例外。

在英语读后活动中,通过简练的语言、结构化的表格等将所学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形式和内在联系,使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如九年级(上)Unit 7的阅读文本 Hollywood’s all-time best—Audrey Hepburn,叙述了好莱坞影星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的演艺生涯。教师在设计读后任务时,要求学生按“大事年表”的形式列出主人公一生主要的演艺活动及取得的成就。学生以时间为序进行梳理,不仅对奥黛丽·赫本的一生有了清晰的认识,还掌握了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获得了阅读迁移能力。

九年级(上)Unit 5 Reading Music without boundaries一文也是人物传记类文本,介绍了我国著名作曲家谭盾的经历及代表作品。读后环节,教师提问:“What have we learn today?”要求学生用one/two/three/four对文本内容进行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饶有兴趣地进行小结:谭盾在中西方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成功地把中西方音乐糅合在一起;他在中、美两国接受了音乐专业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开阔了艺术视野;文中介绍了他的三部代表作品(也有学生总结出他的作品做到了三个融合),体现了他的“音乐无国界”的理念;他取得成功的四个要素。概括文本的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可以设计填写表格、梳理结构、比较异同等不同形式的读后任务,帮助学生增强提炼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

二、读写结合,提升表达能力

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阅读属于语言输入,是内化的过程,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语言的输出,是学习运用语言进行外化的过程。王笃勤(2012)指出:“与一般的写作不同,读后写作应该以阅读为基础,要么是阅读信息的运用,要么是阅读文本的结构和逻辑的运用。”在读后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写作任务,或对文本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或对文本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描述,或根据文本内容进行仿写、续写等。八年级(上)Unit 7 Reading Seasons of the year是一首英文诗,呈现春、夏、秋、冬的美。在读后环节,教师设计了“Be a little poet!”任务,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设计了四种形式的题目:

一是给下列题为A spring morning的诗的诗句排序,并加上标点。

A.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B.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C.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D.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二是完成题为The seasons的诗,每空一词。

Spring is gay with flower and song,

Summer is hot and days are______,

Autumn is rich with fruit and grain,

Winter brings snow and the New Year______.

三是命题作诗,从Homework(韵脚...every day/...play/...Uncle Mike/...like)或Kite(韵脚...sky/...fly/...boy/...joy)中任选一首作诗,也可以换用别的韵脚。

四是自由创作一首诗。

学生根据自己的语言基础和兴趣,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创作(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的英文诗歌如押韵等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在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利用扩写、缩写、写文章摘要等方式,对其阅读理解能力加以检测。当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教师鼓励他们进行以传递真实内容为目的的自由写作(鲁子问、康淑敏 2008)。

三、中西比较,形成文化品格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在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列出了包括“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关注中外文化异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内的五级文化意识标准共12条(教育部 2012)。经典赏析、文化对比、场景模拟等方式的读后活动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对比和鉴赏能力,提升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其形成文化品格。

以八年级(下)Unit 5 Reading When in Rome为例,这是一篇对话式文本,介绍了英国人的礼仪习惯。在读后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涉及的四个方面的礼仪进行小结:见面的礼仪、开启话题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和家庭礼仪。同时,引导学生与中国的礼仪习惯进行对比,并创设情境分组表演,学生在表演中加深了对中、英两国礼仪的印象,增强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Why do we Chinese people usually start a conversation with‘Have you eaten your meal?’while British people usually talk about‘weather’when meeting?Do we say‘please’and‘thank you’at home?And do we need to say‘please’and‘thank you’at home?Whyor whynot?”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和认识表达见解,也可以进一步延伸到课后去查阅相关资料或向他人请教。这样的读后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其跨文化交际意识。

再如,八年级(上)Unit 7 Reading板块是一首题为Seasons of the year的英文诗。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多处进行中英文诗歌的比较;读后环节,教师引领学生欣赏、总结诗中春、夏、秋、冬的不同之美:冬雪的纯洁(the purity of snow),春花的烂漫(the bloom of flowers),夏日回忆的甜蜜(sweet memories),秋收的喜悦(harvest joy),体会中西方诗人“诗中有画”的共同的创作追求。之后设计男女生PK抢答环节,除了对诗歌内容进行复习性质的提问抢答外,教师大胆运用自己中学时代写的一首题为《春雪后抒怀〈其一〉》的五言绝句:“临窗把雪观,春麦雪中煎!小儿逐后院,老农锁心颜!”抛出问题让学生抢答:Was the old farmer happy or worried?And why do you think so?这样的读后活动设计,没有刻意去对比中英文诗歌,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了两者的异同,在体验英文诗歌与中文近体诗(如绝句、律诗)的异同中养成积极、开放、合理的跨文化态度,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悬念留白,培养思维能力

设置悬念、有效留白有助于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留下可以想象的空间,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起到以无胜有、以少胜多、以缺胜全的教学效果。

译林版义务教育英语教材Reading板块共安排了两篇名著节选,其中七年级(下)Unit 6 Outdoor fun的Reading板块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Alice in wonderland)的节选。这是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的儿童文学作品,想象瑰丽奇特,情节荒诞有趣,深受儿童喜爱。教材的编写者在本单元的Task板块安排了续写任务。这种自带悬念的编排对于提升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授这样的阅读文章时,读后设计尤其要重视在读后环节设置悬念,激活学生的思维,带动他们积极想象。教师提问:“Who would she meet in the garden?Could she see the white rabbit in a coat once again?Could she go through the door?How could she go through the door?”这些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课外主动阅读英文名著的兴趣,也为完成Task板块的续写任务作好知识、情感和心理上的铺垫。

再如,九年级(上)Unit 8的主题是初中生特别感兴趣的“侦探故事”,Reading板块的文本25-year-old Computer Engineer Murdered描述的是25岁的电脑工程师被谋杀,然而,唯一的犯罪嫌疑人能够证明案发时间自己不在现场。读后环节,教师设置悬念,抛出三个问题:Since he could prove that he was somewhere else at the time of the crime,why did he have blood on his shirt?Why was he still running down Corn Street at 10 p.m.?Who could the murderer be?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推断种种可能。当学生在本单元Grammar板块了解到凶手居然是受害者的老板时,惊讶万分。编者、教者的巧于留白、妙置悬念,让学生真正领略了“侦探故事”的魅力,大大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五、主题升华,彰显育人价值

中学时代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关键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课程内容除了使学生学习某些学科知识和发展学科技能之外,还要促进学生在心智能力、情感态度、思想品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发展(程晓堂、赵思奇 2016)”。在设计读后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紧扣文本主题,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让学生在“用英语做事情”的过程中升华情感,实现育人价值。如九年级(上)Unit 4 Reading The shortest player in the NBA记述了斯巴德·韦伯克服身高体型的先天不足,执着追求梦想,终于成为NBA球星的故事。读后环节,教师设计了两项任务:一是分组讨论并汇报:What can we learn from Spud Webb?二是交流并展示梦想。在交流展示梦想环节,教师向学生介绍自己中学时代的梦想,在白板上投影附有Our dreams文字的心形图案,将自己学生时代的梦想张贴在心形图案的中心位置。在I have a dream的音乐声中,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梦想并上台张贴,教师安排摄像师用镜头记录下整个过程,课后将视频发在班级微信群给学生留作纪念。与其说梦想贴在了心形图案上,不如说贴在了学生的心田。最后,教师投影习近平总书记的语录:“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鼓励学生勇做追梦少年。这样的读后设计,与文本主题高度契合,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升华了主题,达成了育人目标。

总之,精心设计的读后活动既有助于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又有助于发展他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文本体裁、内容及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心理特点,不断思考、探索、实践形式更多样、内涵更丰富、内容更适切、效果更优化、操作更简洁、课堂更生动的读后设计方案,使学生爱上阅读课,让课堂真正成为立德树人、培育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

猜你喜欢

读后跨文化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虔诚描绘精神的富足——《张富清传》读后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多环节发力攻克深层次矛盾
韩小忙《整理与研究》读后
黄裳《劫饬古艳》读后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