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直观到实践的新世界观的跨越——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浅析
2020-02-22李铭
李 铭
从直观到实践的新世界观的跨越——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浅析
李铭
(南宁师范大学, 广西 南宁 530299)
马克思认为,要正确认识现实和感性,就不能抛开实践这个哲学范畴进行空洞地探讨。马克思立足实践,深入社会进行考察,发掘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存在的致命缺点,写下了对旧唯物主义进行深刻批判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新的唯物主义体系。
直观唯物主义;实践;新唯物主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氛围熏陶,而且是他们能够深入社会实践研究,不断地探索真理的结果。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深刻转变,而在马克思成为唯物主义者的这段时期,他也是经历了从旧唯物主义者到新唯物主义者的深刻转变。
一、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对唯物主义权威的恢复
如果想要更加深刻地、准确地认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就必须要对费尔巴哈哲学有一个清楚地认识,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批判地继承,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了新唯物主义。可以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来源之一。
费尔巴哈在整个哲学史的地位是相当崇高的,被誉为是马克思以前最伟大的唯物主义者,他深入地学习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创世学说并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找到理论的矛盾与错误之处,发现唯心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开始着手针对唯心主义进行批判,而唯心主义的最大成就者就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核心——绝对精神进行猛烈地抨击,使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最根本性的错误暴露在世人面前,正因如此,把唯物主义与黑格尔辩证法二者互相融合的过程悄然开始。
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体系中,“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是把现实中的主、客体相联结的关键。费尔巴哈从“人”出发,把黑格尔用抽象思辨来表达的东西还原成为真实存在的东西,他用“人”来代替黑格尔认为的世界的本源——绝对精神。费尔巴哈从“人”这个范畴出发,并且将人从理性的世界带到感性世界之中,赋予了“人”新的认知。此外,费尔巴哈还对“物质”进行了阐释,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物质是处于被精神异化的存在,费尔巴哈对此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值得注意的是,费尔巴哈所说的感性世界,实际上是指人自身的感性生活和与人的生活相统一的现实世界。费尔巴哈把“人”作为现实世界的存在基础,把唯物主义和人所存在的现实世界相连接起来,这就是费尔巴哈相对于他之前的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飞跃。因此,费尔巴哈作为黑格尔与马克思两人之间的过渡性哲学家,所起到的贡献不仅仅是终结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权威地位而已,他所建立的唯物主义体系还为马克思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唯物主义的基础。
二、“人”具有抽象性——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缺陷
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系不论是相较于以前的唯物主义还是相较于唯心主义都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但是其哲学体系中依旧是有着旧唯物主义不可或缺的缺陷——用抽象性来讨论本体论的问题,他把世界看成是由人和自然这两个实体来组成的,但可惜的是,费尔巴哈理解的“人”和“自然”并非是具体的“人”和“自然”,而是带有很强的抽象性的“人”和“自然”。费尔巴哈只是从直观上,也就从客体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自然,把自然当做感性的对象,他并没有立足于实践,没有把具体的人放在具体的自然界当中去探索。
针对于费尔巴哈的抽象“人学”的影响,其实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其进行了评价:“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惟一著作。”[1]或许会有不少学者读到马克思的这句话会认为在此手稿中他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推崇,表明了当时马克思的世界观并未成熟。其实并不然。笔者认为此时的马克思还是处于年轻阶段,他并未深入去理解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因此也就没有发现费尔巴哈在著作中所表达的唯物主义思想与其所表达的思想并非是相同的。
后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条就明确地说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于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马克思在此深刻地指出了之前所有的一切唯物主义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而新唯物主义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费尔巴哈坚持认为他的新哲学最高的研究对象是“人”和“自然”,但是他没有发现当他试图去研究社会现象的时候,他的直观唯物主义虽然依旧具有“唯物性”,但是由于他所研究的“人”是抽象的,无法把抽象的“人”放到具体的社会中去研究,因而在历史观上就会不自觉地陷入唯心主义。
相对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来说,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首先并不是通过历史的、具体的实践去理解一个苹果、一间正在进行生产的工厂,他只是通过“感性的直观”去进行直观的把握。因此,费尔巴哈并没有认识到自然界并非一直以来都是以静止的状态而存在,而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人通过劳动实践进行改造,打上了人类活动烙印的、不断地运动变化的自然界。
其次,因为费尔巴哈的自然观是抽象的,因此,他对于“人”的理解也同样是抽象。费尔巴哈的唯物是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他把人看成是“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因此他很自然地把人抽象化了,所以费尔巴哈只能够发现人的自然属性,并没有发现人最大的特点——社会性。对于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费尔巴哈给出的答案是:人是透过对象并且是通过对象而显示出来的。由此可见,费尔巴哈研究“人”并不是从“人”的本身为出发点,是通过人活动的对象反过来研究人。
最后,由于费尔巴哈所理解的自然和人都是抽象的,因此,他并不能够理解实践的现实意义。因为他只是单纯地凭借其“感性直观”去认识和理解整个世界和人,没有把“人”放在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因此在社会历史的领域里面,他不可能认识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在历史观中不可能坚持唯物主义。尽管费尔巴哈着重分析人的“感性活动”,但是我们需要清楚地是他所认为的“感性活动”并不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借助单纯的“感性直观”,脱离社会实践,费尔巴哈或许能够明白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非人”的社会,但是他并不能够分析解读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非人”的社会。面对资本主义产生的难以调和的社会矛盾,费尔巴哈难以找到办法去解决,只能让人去适应这个“非人”的社会。因此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批判道:“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地方,他(费尔巴哈)却重新陷入唯心主义。”[3]
三、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5年春天的布鲁塞尔生机盎然,马克思完成了标志着其新世界观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提纲》的完成问世,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同时也为科学的唯物史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马克思新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总共有十一条,这十一条提纲不仅仅是在于其确立了直到现在仍然被认为是科学的实践观,而且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些重要原理的基本要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首先,尽管马克思并没有在《提纲》中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定义,但是他认为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在于“实践”这个哲学范畴。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一种改造世界的,具有能动性的感性活动,这样的认知正好体现了马克思的实践观是物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从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实践作为根本出发点,对世界的物质性以及世界的客观规律进行摸索,它不但承认和坚持了客观世界的物质性,也认识到了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作用,这也就打破了旧唯物主义者认为自然界是原始不变的自然这一谎言,同时也打破了唯心主义者把实践活动归结成为精神活动的错误想法,明确指出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因此,科学的实践观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最为显著的特征。
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的著名命题。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二条中说道:“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ā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4]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的过程除了在社会实践中不可能会有其他的方法,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一在认识论中的基本原理就被确定下来了。由于从前一切哲学对于真理的标准看成是一个纯理论性的问题,因此马克思认为这样的做法只能是“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意思就是这样做是脱离实际、充满空想性的。马克思首次运用“实践”这个哲学范畴作为中介,把思维和存在二者结合起来,因此就把主观和客观相联结,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这一命题,这无论是在历史观上还是认识论上都是一次伟大的飞跃。
对人的本质的思考提出了新的看法。上文说道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人本主义,虽然他把人和自然作为其哲学的唯一对象,但是其人本学当中的“人”不仅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还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5],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批判,认为这样的“人”只是“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6]。而要真正把握人的本质,就必须要深入实践中去寻找,首先不能把“人”抽象化,不能孤立地看待生存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马克思在《提纲》的第六条重新定义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由此证明了在马克思的哲学认知中,“人”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具有社会性的,他一定会和其他的“人”或者“物”发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本身也具有物质性,所以在其本质上也就被称之为实践。
提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的命题。在《提纲》中的第八条,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他所得出的结论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定的逻辑过程的。人类社会是由每一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社会历史是由人所创造的;而人并不是抽象的人,是具体的,并且人的本质的关键是实践,因此,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存在和自然存在的本质区别就是实践,所以可以得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结论。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着眼点作了阐述。在《提纲》的第十条,他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9]这就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基础的资产阶级世界观 ,而新唯物主义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创立的无产阶级世界观,这就向我们展现了新旧唯物主义所服务阶级的不同,也表明新唯物主义所代表的是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且,马克思还指出,新唯物主义并非只是单纯的理论研究,也从来不是为了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而存在的,它最根本的目的是指导广大的无产阶级进行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因此马克思在《提纲》的最后一条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0]这句话不仅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对实践本质的认识,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属性。
马克思不是一个热衷发明的发明家,他更像是一个充满智慧、善于发现的老学者,虽然他对于旧哲学的批判的尖锐、严厉、充满爆发性的,但是我们却发现马克思的批判思维是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的。他的理论从来就不是凭空创造的,一定是通过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学习之后,发现其欠缺的要素,在其基础上进行深化发展出来的。从《提纲》里面我们就可以发现,马克思就捉住了一个以前唯物主义没有发现的核心范畴——实践进行批判,《提纲》的每一条都是通过“实践”这个范畴进行阐述的,而马克思之后的这里思想都是紧紧地围绕着这个范畴而进行有逻辑、有条理展开,建立了初步的自然观、人本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提纲》通过对旧哲学的批判,对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进行修正,逐步确立了以实践为核心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这在哲学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跨越。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
[3][4][5][6][7][8][9][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55.56.56.56.56.57.57.
2020—04—06
A811
A
1673-4564(2020)06-01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