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00后”大学生心理特质的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探析

2020-02-22房晓琳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舆情危机院校

房晓琳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六成,入网门槛进一步降低。但是网络亦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社交的多样平台,让他们拥有更开阔的眼界和更便捷的途径以提高学习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处处存在着无法预知的“深坑”,等待着缺乏社会经验和血气方刚的学生闷头跳入。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引导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体系。

一、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与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形成

(一)网络舆情的含义

网络舆情是指网络舆论的情况,即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带有广大网民主观意志的个人意见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网络舆情根据舆情的客体、表露程度与规模的不同,分别分为政治舆情和非政治舆情、显性舆情和隐形舆情、群体舆情和分散舆情。

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较为特殊,因为其主体大多是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且言论、图片与视频等信息首先在高校网络范围内传播,随着舆论发酵再逐渐流向社会网络群体。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舆情的主体(学生)、舆情的客体(学生关注的内容)、舆情的载体(PC机、平板、移动多媒体及各类自媒体APP平台)、舆情的表达形式和表现形态(态度、意见、情绪和意愿)等。

(二)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从各个时期爆发的群体性事件经验来看,大学生极易在事件中受到“声音”左右,这既是优势亦是问题所在。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即时性。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便捷高效,不仅使网民数量不断增加, 也充分发挥了受众在接受信息传播后转化为传播者的能动性作用。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乐于社交,且拥有独特的年龄、地缘和群集优势。因此,一旦话题形成以后,网络信息就可以体现即时传播的特点,表现出强大的传播力。

2.群体性。与本科院校不同的是,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在年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因此这个高度相似的群体很容易对某个事件达成一致的意见。而且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微信群、QQ群已经成为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信息通道,尤其在学校内,有以家乡地域、班级、社团、部门成员、寝室等为单位的大小联络群,群体粘合度极高,信息传播阻力小,极易对事件形成共鸣。

3.复杂性。虽然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的部分个体存在相似度,但不排除多元文化和家庭观念影响下的差异性。即使学生群体对某一事件会产生共鸣,但处理方式却存在不同。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众多,很难从源头进行把控。

4.情绪化。处在校园环境中的学生大多思想单纯、涉世未深,而高职院校的学生选择学习高级技术是为了能够快速进入社会产生个人经济价值,因此具有易受鼓动、难以分辨事实、易从众等心态。当议题产生后,受外界和内在等压力的共同作用,就会受到煽动,加速议题的传播与发酵。

5.易把控。高职院校虽存在群体性,但人数和范围相对有限,客观上较好控制。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往往讨论的是学校范围内的事物,即便议题对象涉及其他社会话题,其舆情的传播范围也主要局限在学校内部,极少一部分会扩散至社会。有学者通过分析国内部分高校出现过的网络事件,发现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具有内容单一、后续发酵持续性短等特征,这就使高职院校对网络舆情的管控性大大增强。

(三)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大多数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都处在一个范围紧凑的生活圈内——离家较近,活动范围局限在家与学校之间,人际关系密切而相对单纯。但高考过后生活环境会发生巨大变化,眼界不再局限于书本之上,社交与认识社会将成为学生的生活重心。而且,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学生脱离了家庭等原有交际圈的庇护,需要摸清环境确立自己在新群体中的身份,也有较强的意愿完成从忙碌学业到开启新生活模式的转变,因此他们会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在隐藏身份的情况下获取信息并进行表达。当一个议题引起多数人的关注时,为了不被排挤到边缘而走向群体中心,许多学生也会积极地参与到议题讨论中,从而形成以校园内部为源头的舆论风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仍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 必须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网络舆情形势严峻,境外反华势力借助网络平台,大肆倾销西方价值观念,歪曲中国历史,质疑诋毁执政党,而一些网民则利用网络发泄自己的不满。这就要求学校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完善舆情治理体系,以应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挑战,保障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

二、“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质

首先,曾经处在舆论中心的“90后”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80后”的接棒者,在默默积累着能量。目前高职院校的大门迎接的已是“00后”,可以说他们是“90后”的增强版。“90后”在出生的头十年还没有完全融入网络时代,因此后期呈现出的状态多是因纸媒向电子媒介更迭、多子女家庭向独生子女家庭过渡、商品经济腾飞冲击等过渡症候群导致的自我困惑。但2000年之后出生的孩子恰好处在电子信息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从出生就已被各种电子产品包围,且物质条件不断创高峰,独生子女家庭成为常态。在老人与父母养育一个或两个孩子、老人养育一到两个留守儿童的主要家庭模式下,“00后”呈现更为明显的个人中心倾向。获得的知识储备量远超之前几代人,且注重自我的兴趣爱好发展及自我价值肯定,喜欢成为中心人物、得到他人关注,更喜欢表达。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信息接收渠道和文化种类增多,“00后”在对事物的选择上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个体差异,即对事物的看法较难求同存异。但基于童年一直处在家庭的中心位置,每当进入一个新的群体环境中,又十分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因此会产生一种无法满足的内心认同感,当遇到挫折时就会更加敏感脆弱。

其次,“00后”获取知识和学习方式与以往的每代人都不同。过去人们接受知识靠的是自觉,这里的自觉是指由于过去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足,且没有充足的校外教育机构,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是通过书籍和教师的讲授。而“00后”最不缺少的就是各种教育辅导。久而久之,“00后”的学生就长期处在一种被动、被父母或学校安排的学习氛围中。一旦脱离密集的监管,由高中进入到相对自由的大学环境中,就无法自觉进行有效的学习规划,在人云亦云中偏离轨道。一旦成绩不理想,就会备受打击,感到迷茫。

最后,“00后”是受信息洪流冲击最严重的一代,对于铺天盖地的信息、思潮没有较强的辨别能力,无法快速有效地择取出积极、正确的主流思想,而是更多地被亚文化中的消极享乐主义、被冠以“新潮”“酷”的怪异思想以及一味地追求个性所蒙蔽。加之远离战争年代,他们无法深刻体会红色文化或改革开放初期那种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精神闪光点,因此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就习惯性地在网络上寻找捷径。可以说“00后”大学生较“90后”而言更加难以管理,以往的校园管控方式需要根据他们的个性发展随时进行调整,避免矫枉过正。

三、针对“00后”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监管策略

(一)“00后”网络心理危机的形成过程

基于“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质,他们极易在校园网络舆情中产生网络心理危机。而网络心理危机又是高职院校出现不良网络舆情最大的始作俑者。

张鹏程和陈宁(2018)将网络心理危机分为外源性危机和内源性危机。外源性危机是指网络本身所携带的突发性事件导致个体产生心理危机。其特点是正常人传递消极的突发信息即舆情,导致接收者产生消极心态,因此对消极信息的控制是核心。内源性危机则是指现实中那些心理出现问题或危机的人将自身不健康的心理现象通过网络传播给他人,自己制造舆情从而引起心理危机。其特点是网络上的消极信息由非正常人传播,且信息接收者易混淆网络虚拟身份,从而在现实中产生身份认同混乱,转向产生消极信息的非正常人。

这两种网络心理危机通常会经过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舆情诱发学生的不良情绪,增加学生对该舆情的关注度,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第二个阶段是学生通过网络寻找解压途径。在这个阶段学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有同样经历的舆情产生认同。第三个阶段是寻求社会支持。在这个阶段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开始调动一切社会资源来解决自身心理危机。对于社交面局限在学校的学生而言,很容易在此阶段出现两个不良走向:一个是被有心人士打着“社会支持”的旗号诱骗,另一个则是得不到社会支持,产生偏激的想法而走向第四个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心理危机形成阶段。如果学生在前三个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疏导,就会走向人格解体,甚至出现企图自杀等无法挽回的结局。

(二)危机干预与舆情监管手段

综合“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质和学生产生网络心理危机的阶段,学校需要针对网络舆情采取几种管控手段:

1.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引入网络舆情的相关内容。我国一向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设立专门的网络专题,讲解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可以从思想源头上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网络的一言一行会产生的结果,减少第一阶段网络心理危机的产生。

2.深入了解监管主体和对象。班主任或辅导员在保护隐私的原则下,了解自己负责的每一位学生家庭和过去的生活并进行简单记录,当遇到有问题的学生时,及早将情况报送至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室,由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提出引导意见。学校方面除了成立心理咨询室外,可以根据“00后”大学生不愿公开身份、愿意通过网络疏解的心理需求,在校园内建立当代“树洞信箱”——微信二维码或QQ号,然后鼓励有困惑的学生利用网络解决问题。针对学校日常的奖学金评定、考试、寝室关系等学生关注的议题,由辅导员或校园广播、班级群等总结宣传积极向上的内容进行良性引导。

3.建立专业、独立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采用先进的舆情控制计算机系统。以往爆发网络舆情后,学校会组织相关领导和教师进行讨论,但此过程繁琐复杂且容易职责不清。目前我们生活的环境已逐步被网络渗透,针对互联网方面的诸多问题,高职院校应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以及信息中心,广纳新闻传播与计算机技术人才,并在部门内设置学生岗位,利用学生最了解学生群体动态的优势来收集校内舆情,并及时收集对外网络平台上的舆情,结合以往经验提前对可能出现问题的议题进行预警。一旦发生网络舆情的紧急情况,立即响应,而不需经过层层讨论错过控制不良舆情的最佳时间。目前国内已开发出多种舆情控制的系统软件,如帕斯拉、红麦、谷尼、鹰隼等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引进,从技术层面控制不良舆情的爆发,减少人力的浪费。

四、结语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高职院校的学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影响。如何避免不良网络舆情误导学生走向歧途关乎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校园秩序的稳定以及国家未来发展的软实力。因此,必须充分理解网络舆情的内涵以及舆情主体——学生的心理特质,并采取相关对策,才能更好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猜你喜欢

舆情危机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危机”中的自信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