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路径
2020-02-22张佳林李赫伟
张佳林,李赫伟,陈 辉
(1.桂林市教育局 政策法规规划科,广西 桂林 541004;2.桂林医学院 科技处,广西 桂林 541004;3.桂林医学院 人文与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当今世界,民族关系错综而复杂,民族问题敏感而多变,试图分裂国家的卑劣行径时有发生,给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妨害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如何培育一批视野广、有能力、敢担当且具备高尚人格魅力、崇高政治使命的“后备力量”成为国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目标的当务之急,尤其是适应新时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中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关于“领导力”(Leadership)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领导力”被视作是获得和占有权力位置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少数人与生俱来的禀赋,评判“领导力”是否有效的标准,即领导者拥有公权力的时限[1]。后来,也有学者提出“自我领导”(Self-leadership)的概念,即影响一个人建立并执行自我预设目标和自我心理动机的过程[2]。总之,领导力是一种能够影响群体实现愿景的特殊能力,而关键是如何培育这种特殊的能力——领导力。少数民族大学生具备思想较成熟、精力较充沛、创新能力较强等特征,是多民族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并且能够在民族公共事务治理中承担起民族经济发展的促进者、民族社会稳定的维护者、民族平等互助的倡导者、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者、民族团结融合的推动者等重要角色[3]。然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官僚作风、形式主义以及领导力严重缺失的不良现象,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功利化的政治追求、片面化的政治认识、极端化的政治心理以及容易波动的政治情感等问题[4]。因此,如何培育一批政治站位高、品德修养好、思维方式活、领导能力强,且具备高素质领导力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队伍成为了新时代多民族国家教育事业的核心。
一、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深远意义
领导力不仅意味着责任与担当,还意味着独立、自由、意志、强大、魅力、远见、能力、动力[5]。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本质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理论知识武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及时地向少数民族大学生宣传当前国际政治关系、全球经济状况以及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等诸多领域的政策安排,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高度与任何其他国家或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高度相一致,从而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世界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一言以蔽之,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对于国家稳定、社会发展、民族团结等诸多问题的妥善解决有着极其重要的深远意义,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的前沿阵地[6]。
其一,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有助于国家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没有信仰与国家的力量和民族的希望息息相关。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首先就是要培育他们正确的政治信仰,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和对其他多民族文化的认同,培育他们拥有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卓识,进而促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摒弃功利性的政治追求、片面化的政治认识、极端化的政治心理,以及规避易受环境影响的政治情感。显然,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不但有助于培育适合新时代民族发展要求的青年一代“后备力量”,还有助于国家稳定。
其二,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有助于社会发展。从世界历史来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济稳定了,社会才能得以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来源于经济落后的偏远山区,从小受的教育和贫穷的现实限制了他们对社会发展的美好“想象”,无论是从看世界的眼界,还是从看事物的眼光,与城市同龄人相比都具有相对的局限性,这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要解决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矛盾,必须要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为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输送具有一定领导力的青年才俊。一方面具备领导力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本身对自己的家园就有着强烈的归属感,愿意为自己的家乡贡献自己的智慧,从而促进经济落后地区的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极大地改善了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人才缺乏、发展受限的状况,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平衡和充分发展。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有助于社会发展。
其三,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有助于民族团结。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究其原因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7]。因而,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需要充分运用民族文化这一载体,既要将多元民族文化看作是“精神家园”的一种精神载体,还要将多元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看成是“物质生活”的一种物质载体。从“维护”和“认同”两个层面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是当代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和认同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归属感的有效途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交流、互动的重要载体[8],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意见领袖”,进行思想的传播、价值的渗透,这就需要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辨别真伪的判断力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感知力,从而推动各民族之间的有效交流和互动,增强不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际上,无论是判断力还是感知力都是从属于领导力的内涵范畴,民族团结离不开拥有卓越领导力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由此,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有助于民族团结。
二、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现实困境
在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复杂性的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既是有效应对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必然选择,又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走向世界舞台、争夺国际话语的捷径,还是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团结以及实现多民族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但就目前而言,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正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
(一)个人层面
近些年,中国的电影市场蓬勃发展,诸如《湄公河行动》、《战狼2》、《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等一系列影片相继公开放映,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了如何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如何发挥中国崛起在世界舞台的关键作用,如何展现蓬勃发展的中国魅力……如果少了这些实实在在的现实呈现,人们很难深刻理解到原来如此“厉害了,我的国”。从个人层面而言,理解不深刻和观念滞后是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缺失的根本困境。
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领导力的理解不深刻。领导力是领导与管理的能力,更是非领导职位的人格魅力,而人格魅力是在长期的自我探索和修正中形成的。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树立起自我领导力培育的意识,并在长期的领导力培育实践中经常性地自我反省、反思和改进。然而,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仍抱着“求稳”的心态回到生源地就业。[9]这导致了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高、缺乏主动竞争的意识,进而不利于树立起自我领导力培育的意识。
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高校特殊的群体,其群体自我意识强烈,并且受少数民族文化、信仰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在语言学习、文化互动等方面存在先天性的不足,容易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不适应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语言沟通出现障碍势必造成少数大民族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受限,从而严重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领导力”概念的理解不深刻。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领导力的理解不深刻和观念滞后是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首要难题。
(二)学校层面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尤其是具备卓越领导力大学生的培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使命[9]。在高度复杂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新时代,培育一批有担当、有责任、有超群领导力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队伍,更是新时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以及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从学校层面而言,培育途径单一、机制缺乏和实践性不足是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缺失的主要困境。
其一,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途径单一。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主要是以课堂式理论知识学习、选拔式学生干部竞聘和走访式寒暑期社会短期实践活动这三种途径开展[10]。国内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途径并不是十分重视,大部分高校仍旧采用“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等传统课堂理论知识教学方式,以公共选修课的方式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的不重视和学生的不在意,造成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视野不够宽阔、竞争和担当意识浅薄、领导力不足等现象。
其二,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机制缺乏。尽管国内许多高校逐步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诸如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培育改革路线图中,已将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确定为学校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重点项目,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领导力培育和开发的通识教育课程[11],进一步强化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培育少数民族学生在团队协作、任务分配中的领导能力。但总体上而言,国内大部分高校依然缺乏完备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机制或可行性方案。
其三,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实践性不足。理论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的反馈就不可能有丰富的理论。现阶段国内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主要依托党校、团校、学生组织等载体进行“集中式”的理论知识培训与教育,而忽视了国内外、校内外的领导力培育的实践。实际上,在理论知识培训与教育的过程中,课程设置也不尽科学,严重缺乏诸如时间管理、冲突调解、危机应对、沟通艺术与案例分析等实务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更进一步地说,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实践性不足,可能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立场的不坚定,民族自信心脆弱,国家意识的浅薄和民族团结互助的大局意识欠缺,甚至可能进一步导致其对国家政治、文化的认同感不强。由此可见,实践性不足已然成为了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
(三)社会层面
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是保障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需求,是落实人才强国和民族振兴的重要体现,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动力,是适应新时代国家发展、民族平等和团结的重要途径。从社会层面而言,当前社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关注度并不高,社会组织参与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积极性并不强烈,这是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不足所面临的难题。
一是社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关注不高。一定程度上来说,某件事情受社会关注度越高,那么其发展的势头就更好。如果社会关注度不高,那么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而言,只能是不受待见的“冷知识”,势必造成领导力的被培育者不积极、不主动,培育者不重视、不引导。
二是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积极性不强烈。公益组织、NGO、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在教育事业过程中发挥着任何组织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过程中也是毫无例外的。社会力量具有与生俱来的创新性和时代性,缺乏社会力量参与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那么其领导力的培育就很有可能缺乏创新性、实践性与时代性,从而导致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目标与方向出现偏差,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则相差甚远,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质量不高、时代性不强、可持续性不足。
三、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实施路径
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现实困境,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应该采取以更新观念为主旨、拓宽途径为重点、完善机制为关键、注重实践为核心的策略,全面提升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质量。
(一)更新观念: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主旨
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时代,是一个多元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不平凡时代,是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共同发展、共享发展的共同体时代。显而易见,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应该聚焦于其领导意识、领导精神与领导素质等全方位的培育,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既要有全局意识和全球视野,又要以“一个都不能少”的全覆盖式教育理念。“全员育人”并不是要将每一名大学生都培育成为未来的领导者,而是要将每一名大学生培育成为具有能够激励自己和他人自愿地为组织服务,并为组织贡献智慧的能力的青年人才[12]。正如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移动支付、高铁、电子商务和共享单车的创新发展思维一样,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更加需要不断地更新观念,运用以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学校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四位一体”培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一批批推动多民族大融合与大繁荣的未来社会的“领导者”。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要转变以往只关注学生干部、学生领袖、学生精英等骨干学生的培育理念,既要注重骨干学生和普通学生“两手抓”,又切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对待任何学生、任何团体。其次,要树立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培育理念,不断进行领导力培育内容、形式、目标的创新,以适应当下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潮流和趋势。再次,创新教师在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过程中的方式和方法,通过邀请全球知名的政治领袖或商业精英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一对一”或“面对面”的授课、讲座,开创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和提升训练班,形成梯度式领导力培育模式,不断更新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课程开发、职能培育和理论教育的观念,努力寻找适合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培育方式,保证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二)拓宽途径: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重点
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单一的领导力培育途径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拥有多样化领导力大学生的需求,拓宽领导力培育的途径成为了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重点。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应注重其领导力潜能的挖掘。一方面要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自身领导力的内生动力、充分挖掘自身领导力潜能、增强自身领导能力的意识;另一方面要遴选一批领导力较强的少数民族老师和学生作为高校领导力培育的“导师”或“教练”,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习俗,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过程中“传、帮、带”的作用。其次,全方位拓宽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途径,通过课程设置、特色培训、团队协作以及服务实践等多渠道来培育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领导力。诸如设立专门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的双语通识课程,并以学分制的方式纳入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力测评的标准,促进其情感、态度、三观及能力的形成,进而提升其领导力;定期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训练营、特训班,诸如模拟联合国、模拟东盟、模拟G20等国际性组织的训练营,包括全球视野的素养、国际应对能力、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主流核心价值观、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基本素质提升训练营;以民族团结意识、全局与服务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团结与创新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意识训练营;以问题为导向,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训练营。再次,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要化“被动”为“主动”,根据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的差异,推行少数民族大学生双语教育的方式[13],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领导力培育的热情,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身领导力培育和提升的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
(三)完善机制: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关键
领导力培育机制的不断完善,既是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基础性工作,又是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关键任务。毋庸置疑,良好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氛围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的培育机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能够实现不断突破的必由之路。首先,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需要建立“N+领导力”的长效机制。“N”是指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载体,诸如领导力培育训练营、领导力培育项目(如西方发达国家许多大学开设的“卓越领导项目”)、领导力培育实践基地以及领导力培育实习岗位、挂职锻炼的机会等。其次,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需要建立精细化培育机制。从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起步阶段、实施阶段、成熟阶段等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精细化考量,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考核机制,充分挖掘和培养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增强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力度,并为每位参与领导力培育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领导力“成长档案”。再次,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需要建立差异化培育机制。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与他们的文化习惯、宗教信仰、性格特征、学习能力以及知识储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而在培育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培育方式和方法,诸如可以分为领导力培育的普及班、领导力培育的提升班、领导力培育精英班等,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习惯、宗教信仰、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进行分类指导、分层培育。
(四)注重实践: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核心
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来看,实践是检验任何理念的重要标准。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高校正是由于特别注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超群领导力的政治、商业等诸多领域的全球精英,诸如享誉全球的美国西点军校,就培育出了巴顿、麦克阿瑟、格兰特、艾森豪威尔等闻名全球的精英领袖,因而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核心是注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一是通过推荐少数民族大学生去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在学校内部成立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研究团队与训练中心,同时建设多个实验室并打造领导力培训的品牌项目,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亲身体验想要胜任一个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社会、民族文化、工作岗位的认识,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对工作岗位的责任意识。二是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实践,“吸引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自觉学习活动参与体验者和分享者,带动其顺应预设逻辑思路,协调融入实践行动”[14]。这样既能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又能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还能学习到优秀领导者的领导艺术和风格。三是定期开展校内外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培育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带领团队的组织力、感召力和决策力。四是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加入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实践项目中,为领导力培育实践项目提供资金、技术、岗位等方面的支持,选拔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和民族事务治理项目,充分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合作与发展建设输入更多的中国“智力”,进一步拓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全球思维和战略眼光,为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走向世界,培育具备全球领导力的领航精英储备力量。
四、结语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建设和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但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潜在领导资源,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公共事务治理的核心要素。因此,培育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领导力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教育责无旁贷的使命。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应该努力朝着道德型领导力、能力型领导力、合作型领导力、服务型领导力的层面迈进,为更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走向世界大舞台,占领全球战略高地、争夺国际话语权、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促进民族平等和团结积蓄力量。归根结底,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需要构建以“德+能”为“双核”的领导力培育模式,聚焦于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的角色与定位、魅力与潜质、品质与能力的培育,从而推动多元民族的平等互动与团结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