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势与政策”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
2020-02-22严萍昌
严萍昌
(广西财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530003)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思政课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对于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至关重要,其中推动“形势与政策”课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有利于增强课程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政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2]新时代高校实现课程教学与信息化的融合协同,打造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需要持续探索和实践。
一、“形势与政策”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的现实功能
自SPOC逐步替代MOOC部分功能之后,从后MOOC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来看,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对于整体提升课程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能以及学习环境建设,创新课程设计和组织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思政学科融合意义重大,有助于大面积扫除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思政“水课”,切实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大幅度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提升数字教育能力。“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政课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其他四门课程不同的独特性:一是时政性强,全球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是其关注的焦点和重点;二是时效性强,中外发生的各类有影响力的事件第一时间要融入课堂;三是信息化程度高,最新重大事件通过信息技术处理并转化为教学内容才能增强吸引力和关注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能够促使教师从被动学技术到主动学技术,从消极抵触技术到积极应用技术,从临时性学习技术到经常性学习技术的重大转变,教师学习信息化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在混合教学实践中得到逐步提高。
(二)有利于提高“形势与政策”课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形势与政策”课在众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是较早引入信息化技术及应用的课程,既因其课程属性与理论特点,又因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和变革性。进入信息时代,没有信息化学习环境就无法精准和高效体现“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政性和时效性,也无法依托并借助于信息化硬件与软件充分展示师生互动和交流的理论性和趣味性,课程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是信息化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的综合和统一:前者包括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课堂教学平台、信息数据库与资源库、课程网站主页、校园区域网和与之对接的Internet;后者则包括具有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技能的教师队伍、基于Web的学习方式、以MOOC、微课、翻转课堂、对分课堂为代表的在线学习的支持系统以及思政课电子图书馆等。
(三)有助于提高“形势与政策”课信息化教学技能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提升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严肃的思政课要做到有亲和力和针对性,除了教师自身扎实的知识储备,能够精准解答各类理论和实践问题,还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课程知识体系的转化和展示能力,即以学生喜闻乐见以及愿意接受的方式和手段输导知识,这与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直接相关。学生接受方式的信息化倒逼思政课教师不断关注、吸收和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来系统输导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内容,在信息化技术学习、培训和应用中,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四)有益于促进“形势与政策”课思政学科建设引入信息技术。新时代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等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社会人才需求、智慧教育形态和师生互动方式。人工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形势与政策”课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生态、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调整。仅此而言,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政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故“形势与政策”课需要强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平台建设,举学院之力精心建设和设置思政课网络教学新平台,开发、挖掘、整理和利用好各种网络教学资源,筛选校内外专家开设网络在线精品课程,牢牢占领和夯实“形势与政策”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网络教学新阵地。
二、“形势与政策”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形势与政策”作为思政课中难度最大的课程,在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中存在以下四重问题:
(一)课程管理和教学组织分散。一直以来,“形势与政策”课在全国各高校的教学管理和组织方式上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分别由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处甚至武装部等党政职能部门而不是由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来具体实施教学,在备课形式、教学时间、课程安排、师资力量等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和漏洞。管理部门替代教学部门管理和组织教学,无法有效把握课堂教学规律、特点和内容,同时对课程特性、教学内容、培养方案、过程组织等方面也缺乏专业认知和经验指导,无法确保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以党政人员为主体组织教学,虽有贴近学生行为偏好的优势,却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和有效转化,在课程难度和挑战度把握上容易出现偏差。此外,基于管理思维的教学方式也容易忽视学生的差异性与个性化需求,限制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大打折扣。
(二)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老套。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学设计”这一术语被用于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以及评定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4]教学设计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解决教学随意性,实现过程最优化。“形势与政策”课因其课程属性的时效性,教学领域的广泛性,教学内容的复杂性,教材体系的多变性,相对于其它更具专业性和稳定性的四门思政课,对授课教师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多挑战和更高要求,一些教师宁可多讲四门思政课也不愿意单讲“形势与政策”课。所谓教无定法,实则取决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要求教师深入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难点和精神实质,以此为基础来筛选合适的教学方法。受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的局限无法全面精准把握“形势与政策”课“博大精深”的教学内容,被动沿袭老套守旧的教学方法来应对复杂多样的教学内容,难以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有效转化。
(三)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分离。线下教学是立足于课堂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重点难点及学生反馈的焦点疑点来组织教学,通过师生互动达到预设目标。进入信息化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复杂性与日俱增,沿用传统线下教学方式既不能适应教学信息海量化趋势,也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掌上”接受资讯的偏好。信息体量的剧增以及教学对象接受方式的变化使线上教学成为线下教学的替代、延伸和补充。线上教学是基于网络平台的授课形式,教学教学内容展示主要由提前录制的视频取代,包括教师自录和在线课程,如MOOC等,线上教学使学生学习时空灵活不受限,个性化学习需求易满足,学生有疑难问题可以反复听,在线问。受限于各校信息化建设滞后、课程平台建设投入不足,以及教师信息技术的缺失,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没有很好的统合起来,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线上学习—线下讨论—线下操作”的混合教学模式让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及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新要求。
(四)信息素养和技能储备欠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信息素养和技能储备欠缺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不熟悉教育信息设备的使用,没有完整掌握信息化平台及流程操作技术,成因在于作为思政课教师历来强调学科和专业理论学习而忽略信息化领导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以及在职在岗的再培训。实际上,信息化时代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以多样化、情境化为导向的教学活动空间对教师提出了信息化线上教学新挑战,教师掌握和借助信息技术有助于记录和分析学生特性、行为习惯及学习结果的大数据,及时调适、改进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强化师生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教师既是理论知识输导者又是学习活动引导者,能够从学生学业成绩、行为表现、实践能力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三、“形势与政策”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的实现路径
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金课”?各高校应打造怎样的“金课”?打造“金课”的突破口在哪里?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提出“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对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指明了打造方向和实现路径。
(一)建设“四维一体”教学新模式。所谓“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5]相对于专业课,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重要职责和使命是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精神支撑和思想保障。因此,打造新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需变革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形塑于一体的旧模式,建设以责任担当为统领,综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形塑等内容的“四维一体”教学新模式。
1.传授学科专属的知识。任何一门知识都是对人类所处的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各类创新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积累。思政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课程,职责重大、使命光荣,“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6]建党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坚持以思想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和军队建设,在总结正反经验基础之上,开创了思想政治工作新理论新方法新局面。新时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办好思政课、上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尤其是把思政课中的“形势与政策”课知识内容上透彻、讲清楚、说明白。
2.培养创新创造的能力。教师上“形势与政策”课不但应传授好课程知识,讲清楚理论知识的概念、原则和结论,而且应该培养和训练学生一种理论思维,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思考当代世界和新时代中国发生的复杂现象和突出问题,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和辩证的看问题办事情。以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领创新创造能力培养,是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关键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总是属于年轻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广大青年科技人才要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7]教师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前提是培养其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培养需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以解决问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黑天鹅”频飞、“新病毒”肆意、“灰犀牛”乱撞、“伦敦鲸”突现、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民粹主义和单边主义沉渣泛起,尤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培育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3.形塑社会主义的价值。中外历史经验表明,“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高校舆论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主动占领,就会被其他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所占领。新时代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对于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用巨大。这个基础工程,需要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其中广大青少年群体是重点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8]“形势与政策”课是重要培育途径,教师应准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通过教育引导、案例诠释、舆论宣传、志愿服务、文化熏陶、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多样形式,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主动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学生自愿的自觉行动。
4.担当民族复兴的责任。思政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这一重要政治优势转化为巨大的治理效能就是为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时代,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本质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过程。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尤其需要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具有新时代内涵和培养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代新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者、贯彻者、捍卫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尚者、践行者、传播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传承者、弘扬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追求者、奋斗者、贡献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参与者、推动者。”[9]思政课教师应牢牢把握培养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实践要求,文以载道,德以化人,使培养的时代新人完全能够担当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大任。
(二)促进教学全过程的系统整合。所谓“创新性”,“一是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二是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不是满堂灌,不是我讲你听;三是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不是简单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培养学生去探究,能够把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出来。”[10]基于课程内容、教学形式与学习结果的系统整合是“金课”创新的内在要求。
1.充分反映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很强的思政课,其重要教学任务和授课职责就是需要“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由此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无法及时和全面地编写像其它四门思政课一样的体系化规范化的教材,因而主要以专题式的教学讲义或要点汇编来组织教学。这一课程特性也折射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主要包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与变革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教育;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和经验教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等多方面的教育。
2.切实增强教学形式的先进性和互动性。教学形式亦即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反映出教学活动实际呈现的传授形式。成熟而又成型的教学形式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形成独特风格,赋予教学方法以鲜明的个性特征,并深刻影响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打造“形势与政策”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这一教学目标本身反映出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线下与线上混合的先进性和互动性,混合式课程主要是指基于慕课(MOOC)、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将教学时间一分为二,让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实现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相比于传统单一线下课堂教学,线下与线上混合式教学将教学资源向网络平台转移,打造专属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特点的讲授风格,用新时代大学生朋辈话语以及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灵活运用慕课手段,增强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通过教学视频线上共享、教学课堂网络直播、考试无纸化等教学形式并借助慕课堂、课堂派、对分易和中成智慧课堂等教学管理工具,直接在网上实现对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展示和考评。
3.全面丰富学习结果的探究性和个性化。“形势与政策”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体系融合协同生成和谐师生关系,全面遵循并实施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教学原则,充分运用研讨型、参与式、开放性等课堂组织形式,精准编写新教案、新案例、新课件,引入专题式、情景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形式,主动地将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关联学科的研究前沿及成果融合教学内容体系,使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与变化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形塑和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目标。探究性学习结果体现了个性化教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追求,教学过程的双主体性、广泛性、开放性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结果既是对学习过程的检验又是对知识理解的检验,使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来正确剖析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和现实问题。学习结果的个性化是个性差异的呈现,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的学习结果有利于思政课多元评价机制的建立,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的综合,合理设置各类评价的适合比重,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三)构建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师生教与学联动的教学共同体。所谓“挑战度”,“是指课程一定要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和老师一起,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老师要认真花时间花精力花情感备课讲课,学生课上课下要有较多的学习时间和思考做保障。”[10]打造“形势与政策”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对课程设计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线下课堂教学的新要求,挑战性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以把握和拿捏“形势与政策”课线上线下的限度和难度,包括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内容和时间的比重,课程内容的增减幅度,学生学习强度和学习时间的增加,考核考试评价的范围和难度的扩展。仅此而言,没有师生共同参与课程教学全过程,就会出现内容偏差、时间偏差、难度偏差,因而构建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师生教与学联动的教学共同体,是把握和确定课程挑战度的重要之举。
1.师生共同协商破解教学难点和重点。共商,就是集思广益,课程教学之事师生商量着办,使“形势与政策”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兼顾教学难点重点,体现师生双方智慧和创意。“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十分宽广、专业、复杂,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最新思想、观点、论断和要求,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军事、党建、法治、改革、反腐等诸多领域,一方面这些内容对于教师是一个巨大挑战,因术业有专攻,上述内容涵盖了不同的学科门类、专业方向;另一方面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如此宽泛复杂问题也是一个很大挑战,师生双方面临的艰巨挑战需要彼此联手面对和解决。实践表明,破解难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共同商定难点和重点,教师在备课环节精心消化教学资料并聚集团队力量协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及结束后的问题反馈成为老师下一轮教学应解决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2.师生合作共建优化教学设计和考核。共建,就是师生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师生各自的信息技术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把“形势与政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断完善并加以推进。线上课程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主要通过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将人工智能根据专业需求及特点融入实际教学环境中,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过去教师录制教学视频,通过网络课件的形式供学生自主学习,缺少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沟通,这个难题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师生信息素养和技能的提高,得到根本性解决,即时性的网络互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通过电脑或手机进行学习接入的便捷性、有信号和网络支持学习环境的可用性以及学生服务的可获得性。师生双方对教学的时间分配、内容转化和考评方式的关注,随着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的普及,解决了能够达到真人交流效果的教学全面视觉化难题。
3.师生和谐共享调适教学内容与方法。共享,就是让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成果更多惠及参与师生,打造和谐友善的师生教学共同体。线上线下混合使师生双方不仅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而且能够对教学过程所涉及的流程、环节和议题进行交流和调适,使教师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思政课教学共享的前提是和谐师生关系的生成,基于相互承认而交往的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是师生教学共同体的内在要求,“相互承认而交往的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本质在于师生基于相互善意的和谐交往而分享知识。师生在对等尊重、教学互长、各抒己见的教学交往中,通过情感交融、角色转换、协商参与的承认方式不断增进彼此之间包容、互信与合作的交往关系。”[11]在和谐师生教学共同体中,师生视对方为教与学全过程不可或缺的对象,彼此根据对方的需求变化及时动态调整教与学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难点重点,在相互调适中使教师科学“增负”并调整难度进度,学生则根据课程设计难度加大学习投入时间和力度,逐步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师生共享“形势与政策”线上线下混合课的过程是一个连续教与学的体验过程,由师生共同增加课程研究性、创新性和综合性以及对考核评价的优化,增强了学生因跳一跳学习在学习能力和素质提升中的获得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