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主题下的区域旅游产业化策略
2020-02-22马孟丽
马孟丽
(1.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1;2.红河学院,云南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蒙自 661100)
一、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国民新的生活方式,同时,近些年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机会,这也为以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机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曾经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加大对民族特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开发和利用[1]。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区域广袤,区域性的特色文化在我国非常常见,这也是我国开展以特色文化为主题打造旅游产业的优势和出发点。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如云南、广西、四川、福建等都已经在广泛推广以特色文化为核心来驱动旅游业发展的模式,期望通过“产业化特色民族文化”带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来提高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和提升经济效益[2]。总的看来,以特色文化为主题带动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方式有以下几种[3][4][5]:
(1)特色文化节驱动的节事文化旅游。例如泼水节、火把狂欢节等等都是一些区域特色文化发展的亮点,通过当地特色的节日文化氛围来打造全新的旅游体验,从而带动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2)特色服饰和餐饮文化。很多少数民族或区域传统服饰、传统美食或特色小吃等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都是很新颖的,尤其是在城市中习惯于工业文明的居民更是对这种纯天然、纯手工的原生态服饰、饮食更加情有独钟。通过特色服饰、特色餐饮来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服饰上体现的特色区域崇拜和审美以及饮食方面特色的美食和饮食习惯等来突出区域的特色,增强旅游目的地引力,增加旅游客流量,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
(3)特色手工艺品。很多地方都具有独特的手工制品,例如刺绣、印花、民画、银器制作等等,这些都是具有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外地游客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以手工艺品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点,并带动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实现旅游产业化集群的规模。
(4)特色风俗文化。在一些区域具有特色的风俗传统,例如摔跤、斗牛等等,这些习俗活动也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能够为提高旅游目的地引力、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助力。
虽然我国在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经济新常态阶段,旅游市场的主导已经由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实现旅游产业集群效应,形成以特色文化为主题,引领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局面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期望通过对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特色文化区域旅游产业化发展策略,以期能抛砖引玉为我国旅游产业化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为促进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性意见。
二、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以区域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行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很多旅游景区都将本地的特色文化作为旅游景点的亮点甚至于是作为旅游的核心点来吸引游客,例如云南石林民俗文化节、湖北荆州的三国主题系列旅游景点、大理白族文化旅游产业等,大都以本地的区域文化为基础或亮点[6],对本地旅游业进行宣传,以期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旅游景区旅游,加强本地的经济发展。随着我国以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规模在不断变大,发展势头也非常良好,但是在实现旅游产业化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特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创新度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参差不齐、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结构层次低、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低等问题都是困扰甚至是阻碍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1.特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创新度不够
区域特色文化是旅游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旅游产业形成并发展的纽带,如果仅仅是依靠特色文化作为吸引点来建设自己的旅游景区,即便是构成了一定规模的旅游产业集群,在后续的发展上也容易出现疲软现象。在我国很多地方,以特色文化作为主题开展的旅游业,往往存在二者结合创新度不高的问题,彼此之间的有机融合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有一些地方的旅游业的发展,以特色文化为主题而形成的观光旅游已经在区域内甚至国内外都享有美誉,但是对于自身的特色文化发展来说还处在简单的直接利用层面,对于特色文化的内涵开发并与旅游业融合创新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这就导致了我国当前很多以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仅仅是以观光类型的旅游为主,自身发展非常单薄。同时,在对旅游景区的附件产品如特色手工文艺品等的开发也存在不足,大多地方对于此类旅游附件产品的开发还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零散经营[7],还没有形成集中化规模,导致旅游产业集聚的基础薄弱,产业之间相互影响和协作的格局没有形成,旅游产业化发展还存在很大问题。
2.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很多以特色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业发展尚未达到产业化、集群化的阶段,而且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要素发展不均衡,各个产业之间的关键联系缺失,以特色文化打造旅游业核心的旅游产业化集聚发展基础条件尚未形成。简单地理解,旅游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相关产业的发展[8],但在我国很多以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业在其区域内各个行业之间的关键联系仍然是缺失状态,旅游管理人员的眼光仍然停留在自身旅游景区的发展和建设方面,主动拓宽客源市场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对于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的旅游产业市场需求尚未形成结构平衡的状态。再加上很多区域自身的特色文化宣传意识不到位、策略不先进以及对新媒体的利用不足等问题,使得旅游相关行业的市场知名度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配套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需求,这些都限制了以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化进程的推进。此外,与旅游相关产业之间的联动不足,首先是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之间不协调,在需要其他产业大力支撑时无法提供强而有力的动力,例如很多特色文化旅游景区缺少高端餐饮和酒店,或者特色餐饮或住宿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不足,并且以特色文化形成购物场所的创新不足、规模小、经营分散且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都是制约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9],所以旅游及其相关行业的联动开发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衔接开发模式,以特色文化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格局尚未形成,以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将产业利益链延伸到相关行业、关联行业等共同发展的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在诸多区域内还没有可开发的基础和条件。
3.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结构层次低
我国很多特色文化旅游业还面临着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尤其是在当前经济新常态阶段这样的问题更是被暴露无遗,当前,在开展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中发现的问题,以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除观光旅游之外的其他需求如旅游购物、度假休闲、养生娱乐等需求弹性并不高,需求效益的优势也不明显。例如一些以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的特色文化的深入开发不够、特色餐饮或住宿等方面的产业链不长、在旅游产品的深度和广度开发还不够等都是当前很多旅游景区面临的问题[10]。此外,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也是其产业结构简单的主要表现之一,在很多以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例如贵州凯里的千户苗寨、云南昆明的石林景区等都是以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它们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就存在很多同质化现象,比如都是以形式大同小异的少数民族歌舞表演为主来突出文化特色,这些创新度低、模式简单的旅游产品对于当前经济新常态下需求端向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的方向转变来说,往往不能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并且不能将自己的特色文化的精髓进行展示和充分利用。通过这些问题可以看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产业结构还处在初级阶段,这种产业结构不完善、市场竞争力低等问题都是制约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进而形成产业集聚的主要症结。
4.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保护和延续水平低
我国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很多区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不少有条件的地方也大都纷纷效仿来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但是很多地方在开发特色文化过程中,对其保护的意识和持续使用的行为都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一些区域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原生态的特色文化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亡,使得整个旅游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石被破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集群式发展更难实现[11]。有一些区域在发展特色文化旅游过程中,发现了特色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特色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思路,但是不少区域的特色文化的开发有不少外来投资者,他们对特色文化的保护意识低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力度,所以在很多特色文化的开发方面商品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反而曲解了特色文化带动旅游发展的本意,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区域内特色文化的延续性。这对于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来说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问题。
(二)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受阻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由于地域差异而导致经济发展相对不均衡,再加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同,所以各地在基础建设以及思想观念上均存在差异性,这也是导致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受阻的主要原因。
1.基础建设不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一直位于国际前列。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宽广,总的来看基础建设大都集中在城镇以及主要的公共交通方面,在以特色文化为主题的区域旅游业方面的基础建设仍然是以政府的建设为主[12],这往往导致在很多具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过低的现象。虽然,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这些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了改善,但餐饮服务、宾馆住宿、车辆维护等诸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然与当前人们对高端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市场的需求不相匹配。特别是很多地处偏远的景区,由于游客量并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缺口,即便是游客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旅游淡旺季的情况往往产生旺季资源严重不足、淡季资源浪费的情况[13],所以很多旅游景区在公共服务建设上的投入并不理想,这也是造成基础建设投入不足的原因之一。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了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产业化集群现象难以实现。
2.管理者认知偏差和思想观念落后
对于特色文化带动旅游业发展继而产生产业集群效应,很多旅游景区管理者对此观念的认识不到位,单纯地认为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就是对特色文化的观光欣赏,对于特色文化也大都是通过本地特色食品、婚丧嫁娶风俗习惯、歌舞表演等形式来进行展示[14],这种单纯的对特色文化的认知往往导致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开发过于简单,而且会催生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同时,我国持续的改革开放让更多的人走出了自己的生活圈,外界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文化元素往往会对自己的传统特色文化产生冲击,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主动继承自己的特色文化,使得特色文化旅游赖以生存的基石无法得到传承和延续,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代代传承过程中逐渐地消亡,这样的特色文化认知观念也使得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受到冲击。此外,不少特色文化旅游景区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在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建议,建议各个旅游景区朝着“全域旅游”的方向发展,继而形成旅游产业化集群效应。但是很多特色文化旅游景区的管理人员或相关部门,对“全域旅游”的认识不到位,对旅游产业化发展认识不充分,对政府的政策和指导方针响应不积极,最终使得区域内的特色文化资源并没有被统一协调和充分利用,反而造成了文化资源浪费,限制了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三、以特色文化为主题打造区域旅游产业化的策略
以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化的发展,可以从创新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新模式、促进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构建科学有效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战略等方面入手,来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集群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创新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新模式
创新以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化开发模式,要以实现供给侧结构平衡为目标,基于充分挖掘、保护并传承传统特色文化为目的,通过积极调查市场需求打造产业发展新前景,采用多种发展新模式和新思路有效促进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
1.打造市场化的运作新模式
以特色文化旅游业的市场化运作来有效促进其产业化的发展,通过营销包装、市场策划和新媒体宣传等手段,来让特色文化精品元素更具市场感染力和艺术品位,提高市场影响力,并且以市场化运作新模式来逐渐促进其成长和发展,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价值,从而满足经济新常态阶段不同层次游客的多样化需求。例如以玉龙雪山的美妙景色和云南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为主要内容进行包装的《印象丽江》项目,利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对该项目进行包装、运营和宣传,最终将其推向了旅游市场,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和影响力[15]。所以对于特色文化的宣传,要时刻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才能达到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和集成特色文化的效果。
在市场宣传方面,要加强在当前网络自媒体广泛应用背景下的营销手段的运用,要系统地梳理文化旅游营销不同视角,结合区域的特色文化,对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开展网络自媒体的市场营销。在开展特色文化旅游的自媒体营销,在信息传播方面根据从众效应、动力学理论等构建数据模型,从消费决策方面构建个性行为决策模型,而后构建具有针对性地自媒体营销模型进行数据验证,最后提出具体的开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网络自媒体营销的建议和策略。
螺旋数量最多的版本是北师版、青岛版和人教版,有5个;螺旋数量最少的是北京版,为3个.螺旋间隔时间最长的是6个学期,即3个学年,最短的是0个学期.
2.特色文化旅游项目集中式开发运营模式
在合适的条件下,积极有机整合特色文化的旅游项目开展集中式开发模式,通过构建一个承载平台将所有的特色文化统一展示给游客,从而实现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的多样化和均衡化发展,促进旅游产业的形成。
3.特色文化主题公园开发模式
以主题公园开发模式对特色文化进行集中式开发和运营并非首创,我国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使用主题公园的形式来开展特色文化旅游的案例,例如昆明的云南民族村等。以特色文化主题公园开发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的模式,首先需要构建一个或者多个特色文化主线,并在此主线上生成多个有机组合的旅游主题,从多个角度来展示对应区域的特色文化,同时在各个旅游主题中配以娱乐性强、内容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动,如节庆活动、民俗活动等,通过背后的文化主线串联、外在的活动展现,在人工干预的方式下将特色文化相关的艺术、民俗、特色建筑、节庆活动等聚集在一起,来构建一个功能齐全、特色文化丰富的主题旅游公园[16]。
建立特色文化主题公园,要满足以下几点,第一,主题公园的地址要有客源市场基础或者与客源市场之间的交通基础建设要完善;第二,要注意特色文化开发保护、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的市场影响力以及投资和经营的收益之间的平衡,不能为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过渡开发特色文化,也不能为了盲目保护特色文化而丢失即在的经济利益;第三,在主题公园的市场营销和宣传上,要加强当前移动网络广泛应用前提下的自媒体营销宣传的利用,在最少的经济成本投入的前提下取得最大的市场营销和宣传效益;第四,旅游相关产业的扶持和建设,在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要注重配套产业、产业链上相关产业的开发,借助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形成旅游产业化集群式发展,从而增加产业利益链,抵御市场风险。
4.特色文化村寨发展模式
在特色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也会产生集聚效应,所以通过建设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以特色文化村寨的形式,达到特色文化集中式发展的效果。在保持原有特色文化的前提下,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性的村寨作为基础进行开发,而后将相关的文化艺术、特色饮食、民俗风情进行集聚,这样既能减少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资金的投入,也能保护特色文化原始风貌,还可以帮助相关区域的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等,当游客到景区旅游时,可以真正融入村民的生活中,从而感受原生态的特色文化。在特色文化村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特色文化村寨开发特别要注重对村民居住环境的保护,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开发并合理利用。比较著名的特色文化村寨发展模式的景区有云南的可邑小镇、大小糯黑村的彝族村寨等,这些景区都是以特色文化为核心,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适度开发旅游资源[17],从而在保护当地居住环境的前提下增加居民收入,也对当地村民起到文化传承的教育作用。
(二)促进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1.明确特色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思路和方向
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路,要从产品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各个子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景两个维度去考虑。根据我国当前以特色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发展来看,很多旅游产品的结构都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对于特色文化的挖掘和创新开发的层次都不够,大多停留在浏览观光的层面,并且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在全国范围内甚至是同区域范围内存在的竞争非常大,这种同质化现象导致的低层次的竞争反映出了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主要原因归咎于对特色文化旅游价值的认知不充分、主次关系分析不清晰而导致的泛滥式的发展,这就需要通过优化调整来使其能够在一个区域内实现统一规划、彼此协调,最终形成不同层次的产业结构布局,避免区域内部的恶性竞争而给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其次就是需要考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各个子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前景,要把那些需求供给不足或过剩的子产业剔除掉,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上下游产业支撑从而形成产业链,而保证区域旅游产业的良性布局、旅游产品结构优化则是保证产业链良性发展的前提,所以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能否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产业链,各子产业之间能否协调布局产生相互促进作用是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优化产品结构、产业布局的思路指导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来进行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第一,对于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始终坚持“市场——资源——产品——市场”的循环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来对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并且要通过市场的运作方式将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普通文化资源—特色优势文化资源—品牌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道路;第二,深入挖掘特色文化的内涵,对特色文化包含的节庆、特色饮食、手工艺品、民俗风情、人文景观等所呈现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挖掘和创新开发,从而在旅游产品的横向角度实现丰富化和多样化;第三,以提高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的服务档次和满足多样化需求为目的,明确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次方向,并按照主次发展方向优化产业布局,从而为培育品牌文化旅游资源奠定产业基础。以云南石林文化旅游产业为例,其进行产业优化确定的主要方向包括:增强石林景区的目的地引力、增加旅游路线产品、拓宽民俗文化节庆活动等,这样的产业发展方向就可以为石林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发展明确方向。
2.确定特色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内容
第一,要在区域范围内科学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按照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当地文化空间布局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园区区域加强特色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并以此为基点规划辅助配套产业的空间布局,形成带状或圈状的旅游产业区,降低产业的局域限制,增强产业联动性。第二,对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产品进行结构优化。首先要在原有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深层次开发,要对已有的餐饮、节庆、服饰、歌舞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深层次开发,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之上创新更多旅游模式,如参与体验、文化教育、修身养生等多类型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逐渐减弱同区域内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以特色文化创新开发模式突出自身特色、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同时,要构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打造精品特色文化,形成以旅游精品带动全局发展的局面。当前我国在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于精品特色文化的开发和创新是十分匮乏的,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要基于特色文化核心,打造一批能够代表核心文化品牌、满足游客高端需求的旅游产品,同时提高配套服务档次,实现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精细化开发。对于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的开发,可以从打造精品景区、开创精品旅游项目、打造精品旅游文化活动等角度出发,实现精品景区打开旅游市场、精品旅游项目带动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联动、精品旅游文化活动彰显特色提高旅游目的地引力的产业优化结构,并逐渐发展为旅游市场上的精品旅游品牌。第三,要优化旅游产业结构配置。首先要突出餐饮和住宿的旅游配套产品的配置,通过区域范围内统一发展规划优化餐饮和住宿空间布局,优化特色餐饮的档次和菜品,形成特色餐饮品牌,优化餐饮和住宿形式配合当地特色节庆活动来打造旅游景区的高档特色住宿和饮食文化,促进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另外,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来配合产业布局。作为旅游产品的延伸,旅游商品也是延长旅游产业链的环节之一,从深挖特色文化的内涵来创新旅游商品的研发,加强旅游商品市场管理来优化竞争市场,最终形成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旅游商品市场,促进特色文化旅游子产业的良性发展。最后,促进特色文化旅游娱乐产业的发展。以特色文化为核心,打造大型的文体类娱乐项目,通过娱乐项目来加深固化核心特色文化,拓宽旅游产业,延长利益链。比如在云南的一些景区中就有《阿诗玛》、《撒尼密地》、《阿着底的传说》等文娱演出,湖北荆州的文化主题景区中也有《楚乐》、《屈原》、《草船借箭》等文娱表演,这样的娱乐产业不仅让特色文化的主体更加鲜明,而且丰富了旅游产业,并能为产业集聚奠定基础。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战略
对于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战略的科学构建,要始终坚持以特色文化为核心,实施文化品牌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产业市场前导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来促进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有序发展。
1.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是特色文化发展的目标,也是特色文化实力的展现,特色文化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依托文化品牌的带动来拉动产业增长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特色文化形成的文化品牌效益并不太多,各个特色文化旅游景区要坚持以发展文化品牌为目标的战略思想,加强自身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从特色文化内涵挖掘、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创新开发、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包装和市场营销等多角度出发,打造特色文化精品旅游项目,为文化品牌的打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要增强文化品牌的附加社会内涵,加强并充实文化品牌的价值链,使其不仅是在旅游产业上而且在服饰、餐饮、文化等诸多产业上都能够应用,从而横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国内甚至是国际上的知名文化品牌。
2.产业市场前导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逐步进入经济新常态阶段,特色文化旅游市场也逐渐变成了买方主导的市场,所以满足当前游客不同层次的高端化、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是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所以在促进以特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前导的战略思想,找准市场定位、确定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这样才能满足当前买方市场的需求。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可以关注以下几个需求方向如特色民俗养生、特色工艺品购物、特色节庆和民俗文化活动或会展等,通过将特色文化元素注入旅游产品来提高产品档次,通过针对性的市场营销和宣传来扩大游客群体,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提升。
3.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对核心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坚持对特色文化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从而为稳定特色文化旅游市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作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所以开发者不能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特色文化的传承,不能过度追求游客数量而忽略了景区的自然容量,要选择最佳的开发技术、使用最完善的保护措施,将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依托优秀的特色文化资源为旅游产业集聚形成文化核心,最终实现人文、自然、经济、环境的有机结合和全面发展。
四、总结
当前我国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出现了以节事文化、服饰和餐饮文化、手工艺品、风俗文化等为主的各种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但是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进程也遇到一些问题,包括特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创新度不够、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参差不齐、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结构层次低、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保护和延续水平低等,究其原因在于区域的基础建设不到位、个人认知偏差和思想观念落后等。为了能够促进我国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有必要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进行集中式开发和运营。同时,通过明确特色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思路和方向、确定特色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内容来促进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另外,还要通过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产业市场前导、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模式来构建科学有效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战略,从而有效促进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