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以惠州市霞角村为例

2020-02-22

社会科学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围屋村民基层

周 巍

(惠州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文件指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1]。实施乡村振兴以来,我国,特别是广东珠三角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迅猛,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引擎,对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乡村有效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基础,有效的乡村治理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2],惠州市霞角村以独特的围屋文化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以乡村旅游带动村庄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乡村振兴夯实基础。本文通过对霞角村的实地调研,探讨乡村旅游对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影响及挑战,探讨乡村旅游下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策略。

本次调研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的调查方法。驻村一个月,实地走访霞角村的电商服务中心、村民议事亭、文化古迹(祠堂、客家围屋)、党史长廊、文化公园、卫生站等地,深入访谈了10名不同阶层的调研对象,包括村书记、村两委委员、大队队长、退休干部、普通村民、回归乡贤等等,从不同角度了解霞角村的治理情况。霞角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320户,2530人,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3份,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信度是95.8%,效度是93.9%,符合统计分析的要求,调查结果真实可信。

一、惠州市霞角村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

霞角村是惠州市良井镇下辖村,临近城市,交通便利,辖区面积为3.5平方公里。以马路为界,北边居住为主,南边则是水塘和农田,全村总耕地面积约1200多亩。霞角村具有500多年历史,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级古村落,崇文重教,被称为“文化之乡”“书法之乡”。客家围屋是霞角村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杨氏先祖不同时期修建了各种特色风格的围屋,村内现存9座客家大围屋,其中4座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客家古围屋多数建造于清代,规模宏大,具有客家风情,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最为出名的是“城内十三家祠堂”“大福地客家围屋”“水尾仔客家围屋”“杨氏和铃公祖祠”“乌洋客家福围屋”“中心屋客家围屋”的古围屋。这些客家围屋历经百年,承载了一代代先贤名人的奋斗历史,形成美丽乡村的特色。

在没有发展乡村旅游前,霞角村交通不便、通讯网络技术滞后、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劣,招商引资上也多次碰壁。霞角村庄整体地势低洼,村内水塘众多,地理环境限制了村庄的产业经济发展。为了发展乡村旅游,霞角村干部和村民举全村之力整治与修复生态环境。全村通水及自来水入户率100%,全村通电率达100%;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基站天线建设完善,手机通话信号良好,上网方便。霞角村通过重塑围屋文化,挖掘古围屋的建筑特色和历史故事,盘活村内围屋资源,开发客家围屋文化价值,打造古屋韵味的精品旅游项目。霞角村加强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修村道、建公园、清污水,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目前,霞角村乡村公路总里程为14.2公里,居民交通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为村民搭建了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让村内特色农产品远销各地,助力乡村打造旅游产品的名片。

霞角村制定了区域发展规划,将整个村区规划为五个区域,分别是未来发展区、农业观光区、湿地公园区、城市发展区、客家围屋体验区。在产业形态中,霞角村充分发挥其客家围屋及田园风光优势,规划发展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农村电商、康养中心、旅游式工业、休闲农业和家庭农场。2018年4月,农村电商服务中心的建设加快了霞角村乡村旅游发展的步伐,通过对自然资源、农产品、历史、宗教和传统文化资源、农副业资源的整合,霞角村从农村旅游向生态旅游进行升级,主打“保健生态园,乡村慢生活”的城市庄园,努力构建生态旅游全产业链条。目前,霞角村电商服务中心依托网络平台,设计“玩转古村攻略”,游客可在网络平台中搜索“吃喝攻略”、“玩乐攻略”、“采摘攻略”、“观光拍照攻略”,并配套共享单车,使游客体验乡村慢生活,已形成生态农业观光园的雏形。霞角村将杨氏后人读书室改建为民宿,在保留读书室的历史痕迹中注入时代的潮流元素,打造特色民宿。霞角村还引进旅游企业打造精品酒店、文学家艺术家创作基地等,这些举措不仅带动霞角村当地旅游业发展,还促进古村落文化进一步发展。

二、乡村旅游对霞角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影响

霞角村选择乡村旅游作为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本身就体现了“共建共治共享”这一核心的基层社会治理理念。为了确定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和道路,村委会组织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和乡贤深入台湾、香港、上海、江苏、北京等地调研学习,经过多次的交流讨论后,最后全体村民投票决定全力走乡村旅游的道路,体现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本精神。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又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乡村旅游完善党的领导

党员是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党的领导对于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霞角村党总支部党员72人,正式党员71人,预备党员1人,男性党员55人,占比76.39%,女性党员17人,占比23.61%。35岁以下党员22人,占比30.56%;36岁至59岁党员29人,占比40.28%;60岁以上党员21人,占比29.16%。乡村旅游打破村庄封闭格局,不仅吸引大量外来游客观光,促进经济效益,还推动优秀党员回流和引进,改善了霞角村党员的学历、年龄结构,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党员队伍,提升了基层党组织能力,促进基层党建发展,巩固和提升了党在霞角村村民中的领导地位和权威。传统的乡村邻里关系犹如差序格局,农村原住民对家乡有种与生俱来的感情,这种“家乡情结”萦绕着远在他乡原住民的思绪。霞角村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了家乡发展空间与机会,吸引原住民返乡,带动以家族或血缘为纽带的抱团式发展。霞角村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书记曾当过医生,做过企业家,放弃高薪待遇,回乡担任村党总支部书记。他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担当,积极宣传惠民政策、推动惠民服务、落实惠民举措,团结干部和群众,集思广益发展乡村旅游,增强了党在农村基层的资源整合力、组织号召力、群众凝聚力。以杨书记为班子的两委干部坚持以身作则,党员干部主动带头,争得村民理事会和外出乡贤支持,村民投工投劳、让地、捐款,积极参与,创新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村委密切联系群众,努力构建服务型党组织,每年开展“群众点题,书记承诺”项目,落地民生实事,带动党员创新建立“掌上村务”微信群,使村民及时能够掌握村务信息;定期举办喜闻乐见的“百姓欢乐舞台”文艺汇演“象棋大赛”“古驿道定向比赛”“书画交流会”等文体活动,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受到村民一致好评。

(二)乡村旅游落实政府负责和科技支撑

乡村旅游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的方方面面,要求政府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给政府提出更高更全面更复杂的要求。乡村旅游促使政府提升治理效能,提高政府干部综合素质能力,提升霞角村的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构建了“政府负责和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制。乡村旅游拓展霞角村发展空间,引入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理念、人力资源,良井镇在霞角村初步建设电子政务信息网络工程,实现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实现各部门和协作单位的信息互通。为了确保游客的安全,霞角村已完成“天网工程”第一期,在村里主要地段安装摄像头,实行“网格化管理”,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一个基础网格,培养一支专业队伍,组建一个信息系统。霞角村党总支统领,村“两委”干部、小组长、镇巡查员共计30人组成网格员队伍,对治安秩序、两违整治、涉毒涉黑、环保整治进行日常巡查全覆盖,村内的治安状况良好,近年都没有发生恶性治安事件。

(三)乡村旅游促进民主协商和公众参与

村民是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促进居民自治权利的发展是基层治理中的重中之重。乡村旅游是霞角村发展的最重要事宜,涉及村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村民关注的头等大事。霞角村借助“村民议事厅”的平台,让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共同商量大事小事,为村里的旅游业发展献计献策。霞角村依托“互联网+”模式,通过“掌上村务微信群”等信息化载体,推出了“掌上村务平台2.0版本”,建立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工作群,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增强信息公开透明,促进民主协商,创新便利条件让村民了解村内旅游业发展进度,谋划下一步发展策略,实现“民众有呼声,政府有回应”的良好局面。乡村旅游推动村民参与,促进村民民主协商,提升村民的自治意识与参与能力。

(四)乡村旅游进一步推动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

为营造有利于乡村旅游的法治环境,加强霞角村的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霞角村建立了法制副主任制度。针对乡村旅游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人民内部矛盾,政府购买专业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霞角村充分发挥基层司法所桥梁纽带作用,引导法制副主任根据乡村旅游和村民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增强村民法律意识,培养法治思维,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针对乡村旅游所产生的土地产权纠纷、经济合同审查、土地补偿款使用、民事诉讼、劳资纠纷等,“法制副主任”都会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妥善解决矛盾纠纷,确保乡村旅游法治化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德治建设,有效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村规民约。霞角村党史文化长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日常所见,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内化村民的心灵,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

(五)乡村旅游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霞角村大力推行乡风文明建设,制定村规民约,为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而乡村旅游又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建设。霞角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级古村落,具有独特的历史优势。霞角村重塑围屋文化,挖掘古围屋的建筑特色,注重对旧民宅、古旧祠堂、名木古树、古遗迹、民俗文化、文化遗产等的发掘、保护和规划设计,把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旅游建设中,建设一批凸显岭南文化特色的历史景观;灵活运用当地历史、名人典故、民俗文化,盘活村内围屋资源,开发客家围屋文化价值,打造古屋韵味的精品旅游项目,增加对游客吸引力,也让村民时时处处受到感染和熏陶。通过“心灵美”“指尖美”“掌中美”“解说美”“分享美”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乡风文明营造活动,促进村民对本村传统习俗和文化的发扬传承,增强村民对霞角村的归属感,培育文明乡风、家风和民风。

(六)乡村旅游进一步促进社会协同

乡村旅游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振兴,通过共建共治乡村旅游实现共享乡村旅游成果。乡贤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城市和乡村联系的重要桥梁。霞角村人杰地灵,古今衍生出许多著名的名人乡贤,例如香港太平绅士,旭日集团董事长杨钊先生。这些乡贤尽管历经多年的离乡生活,但仍对家乡抱有着深厚的归属感和家乡情结。发展乡村旅游,传承传统文化,极大地推动乡贤对家乡的认同,纷纷返乡给乡村旅游提供资本、人脉、知识、经验等资源。他们在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基层治理创新方面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杨氏理事会是杨氏宗祠组织,以杨氏促进会为名,注册成为社会组织。杨氏理事会对霞角村的历史相对比较了解,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与社区教育,积极参加霞角村的公益事业。霞角村组建了乡村旅游协会,鼓励旅游企业、社区社会组织、村民和游客参与协会,倡导行业自律,积极参与霞角村旅游发展事业。霞角村还有效利用“三社联动”机制,组织党员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三类人群联合开展惠民便民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种类新颖的文娱文化活动。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团队进驻霞角村,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为霞角村村民及游客提供专业化、系统化和长效化综合服务。霞角村综合服务中心以项目运营模式推动开展各类服务项目,全面覆盖长者领域、家庭领域、青少年领域、残疾人领域、义工领域等,有效提升村民及游客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乡村旅游对霞角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挑战

旅游业是多功能性发展的综合型产业,对乡村整体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一方面乡村旅游给乡村发展带来巨大的契机,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也给乡村产业结构、利益格局、族群关系、文化传承等社会治理方面带来挑战。

(一)乡村发展过分依赖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亮点在乡村自然风光,但受季节变迁的影响较大。融合现代农业的乡村旅游时节特征显著,当进入农闲时节,游客无可体验的活动,景区的吸引力会大幅下降,旅游业进入淡季,旅游资源与设施利用率低,经营成本上升,可能出现恶性竞争现象。旅游旺季游客集中出行,景点承载能力有限,部分经营者产生“旺季赚短钱”的心理,导致游客出行体验差。旅游业淡旺季客流差异大,容易使旅游经营者陷入被动,影响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也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霞角村将乡村旅游作为核心产业发展,农业和工业资源投入日益减少。乡村发展过分依赖乡村旅游,如何平衡客流,使淡季不淡,弥补发展缺陷是霞角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大挑战。

(二)乡村旅游加剧基层治理的压力

乡村旅游之前,霞角村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科层制治理,旅游大多是政府主导的公务接待,存在资源不清和职责分工不明等问题。为了尽快实现发展目标,政府一开始对旅游发展大包大揽,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和村民的作用,几乎将所有的事情都纳入自身职责,人为加剧基层治理压力和服务供给压力。霞角村的森林、土地、湖泊、古建筑、公路等分属政府不同部门管理,霞角村没有资源开发权。此外,乡村旅游对政府提出更高的要求,政府职能由目前的行政服务职能往旅游公共服务职能转变,旅游管理部门的权威和地位得到较大提升。公共服务资源往旅游业倾斜,在交通、古村落维护、生态建设、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配套上,政府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资源。乡村旅游发展使旅游事故、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危机情况概率大大提高,政府需要加强公共应急预案与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安全管理和危机管理,这些基层治理的压力是霞角村乃至良井镇各级领导以前没有充分预计到的,他们疲于应对各种因乡村旅游产生的新矛盾。

(三)乡村旅游加剧族群冲突和利益分化

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3]乡村旅游迅速发展瓦解了霞角村的传统乡土社会,打破“熟人社会”的格局,改变村民阶层,以原住民为主的阶层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大量外地游客和企业家涌入霞角村,增加族群冲突危险。霞角村土地面积较小,零散地较多,旅游业发展需重新整合这些土地,这就涉及土地征用与补偿的问题。关于土地产权和利益分配的问题,政府、村民、发展商的利益博弈颇为激烈。企业资本强势介入后,原有农村利益格局被打破,不可避免会出现政府权力寻租、政企联合谋利的现象。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生产资源,若土地被征收或征用,村民不得不改变传统的就业形式和农民角色,失地虽然获得一定经济补助,但弥补不了土地对农民的利益产值,解决不了村民的可持续生计和发展问题。受旅游开发的征地拆迁影响,原有的聚落形态被迫分散甚至瓦解,传统的血缘关系、宗亲关系和地缘关系被拆分和重组[4]。乡村旅游解构原有的农村社会经济,一方面带来更多的市场机遇,另一方面也产生级差地租,提高了农村生活成本。部分没有从乡村旅游获益的村民对旅游业产生抵触心理。乡村旅游加剧族群冲突和利益分化,一旦处理不当,乡村旅游发展有可能停滞不前,而且会衍生其他基层社会治理的问题。

(四)乡村旅游冲击原有的传统乡土文化

维系社区意识的核心基础就是认同感,主要包括共同的文化传统、民风民俗以及共同的命运感、归属感等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认同感[5]。霞角村具有较多的客家围屋文化遗产,其传统文化与农村村规民约、家规族训、乡风文明等构成一个完整的乡土文化,具有非常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农村倡导的是一种娴静的慢生活,与城市讲求效率的快节奏不同,旅游业发展对农村乡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差距非常明显,在交流过程中的冲突日益突显。霞角村有自身区域的文化,以前在其自身的封闭体系中对城市文化有一定的隔离性,但乡村旅游所带来的人口流动、大众传媒打破了原来的封闭状态。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农村乡土文化发展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农村乡土文化的建设与传承显得苍白无力。旅游业带来不同的城市文化,现代文化同化、侵蚀、瓦解农村传统乡土文化,破坏了部分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建议

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全面系统工程,要进一步加强党委领导,构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需要树立全域旅游理念,推进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法治和德治建设,为乡村旅游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建立利益统筹共享机制,让村民共享乡村旅游发展的成果;要进一步强化社会协同,构建多元治理体制。

(一)进一步加强党委领导,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

要进一步加强党委领导,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构建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治理体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其在旅游治理体系中的统筹作用。要完善政策制度,促使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避免旅游业过于商业化,而偏离发展乡村旅游的初衷。应将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公共服务和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出现不顾村民需求和乡村发展需求,过度追求旅游经济的怪象。要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改变以往单纯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型”政府治理模式。要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特别是5A级旅游景区的评定标准,高规格高标准地打造霞角村旅游景区。政府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管理体系,要加快旅游业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的构建,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配套设施。要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拓宽公众互动的途径,加强信息软环境建设。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力度,完善“互联网+网格治理”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加强智网工程建设,将网格化治理与信息化相结合,科学合理划分网格,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建立网格员专职制度,聘选村民为网格员,加强巡查力度,动态跟进辖区内的相关事宜,加强对重点人员的跟进管理,及时有效处理辖区内的旅游危机事件,减少旅游公共环境事故的发生。要完善危机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及时发现与处理村民、游客的需求,建立旅游社区的调解人员队伍,力争将村庄打造成安全文明的旅游景区。

(二)树立全域旅游理念,推进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全域旅游”是融合绿色发展理念的系统化、协作化的区域发展理念与模式。霞角村要以优质旅游行业为优势,构建全社会共同治理,全方位、全空间发展的“全域旅游+”模式。要依托电商平台,以“一组一特色,一户一就业”为发展原则,运用“农村电商+农事体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借助“农村电商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将各优质生态资源串珠成链,构建村庄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可融合村庄特点,围绕“3+3+X”、全域旅游、高新产业、产城融合理念,导入产业资源,提升村庄的造血功能,推动片区提档升级,使旅游与多种产业、多种要素融合发展,如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化遗产、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一系列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道路。[6]要建立需求收集机制,动态识别游客需求,建设“量身定制”智能化服务,提升旅游治理智能化水平。在“大数据”环境下,“旅游业+互联网”融合的趋势日渐受到青睐,要利用互联网宣传景区的特色,总结和推广“吃喝攻略”“玩乐攻略”“采摘攻略”“观光拍照攻略”,增强游客的获得感。

(三)加强法治和德治建设,为乡村旅游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完善乡村旅游的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旅游和社会治理中。要严格执法,完善和落实旅游行业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构建诚信信用体系,建立旅游黑名单机制,针对不遵守旅游政策的企业、商家、游客等,情节轻微的给予警告与教育;情节严重的列入黑名单,强制退出,以规范旅游行业有序发展。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融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大力开展文明村组、最美家庭、最美邻里、最美媳妇、最美少年等创建活动,开展乡风评议,弘扬道德新风,让村民参与文明旅游景区建设中。要加强社区教育,加强中小学生的文明素质教育,培养村民、游客的文明意识。要加强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发展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为乡村旅游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建立利益统筹共享机制,让村民共享乡村旅游发展的成果

政府的旅游管理体制要与霞角村村民自治制度有机结合,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应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治理挑战。要建立利益统筹共享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与保障机制,协调好各方参与主体的利益,特别是要维护弱势群体和公共利益,防止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导致基层治理机制失效。村民是农村的基层治理主体,要激活社区发展动力,让村民享受乡村旅游发展的成果。要限制过分商业化可能对部分村民的利益损害,可通过补贴或其他激励形式补偿利益失衡;要发挥村民“主人翁”意识,建设利益共同体,推动村民及其他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旅游公共治理中,保障村民获得较为均衡合理的收益。要充分利用好“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和手机客户端),为村民提供便捷的沟通渠道,要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避免过度消耗村民的热情,将乡村旅游发展转变为公众参与的动力,内化自觉行为,提升村民的自治效果。要建立村党员干部的激励机制,建立合理薪酬制度。在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同时,可以在集体经济中给村党员干部一定比例的绩效奖励。对那些在乡村旅游建设中有突出贡献和带头作用的党员干部,要有相应的晋升制度,以提高党员干部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积极性。

要着眼霞角村的长远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旅游,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以生态保护成效为导向,建立重点区域绩效分配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与生态资源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机制,提高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造血功能,用“以工代赈”代替“直接救济”方法,为村民提供生态保护公益岗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新格局。

(五)强化社会协同,构建乡村旅游多元治理体制

目前霞角村是政府主导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承担太多的责任和压力,基层治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旅游行业发展需要,必须创新治理模式。政府应做好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工作,强化社会协同,构建一个由政府、村民、村委会、旅游企业、旅游协会、游客等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推动各个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共建乡村旅游。这些主体不仅仅是政策制度的执行者,他们更应该是政策制度的制定者。要引进旅游服务满意度评估机制,拓宽游客的信息传递沟通渠道,开设投诉信箱、网上交流专栏、免费热线电话等,定期收集整理游客的需求和满意度。制定科学的旅游服务评估标准,将旅游服务的第三方评估与旅游管理部门的考核机制相结合,提升旅游管理水平,构建旅游服务品牌。要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的专业服务功能,行业协会的共治共建作用。应完善行业协会的监督机制,强化游客主体地位,搭建政民、政社、政企互动平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共同推动旅游发展。

五 、结论

随着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将日益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引擎,对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旅游业既是带有很强文化性的经济事业,也是带有很强经济性的文化事业”[7],乡村旅游发展不能只追求经济增长,更要关注村民的幸福生活和农村社会的现代化。与传统农村基层治理不同,乡村旅游地区的基层治理要兼顾当地的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乡村治理不能只停留在政府治理,还要与村民自治、社会协同相结合,构建多元治理体制。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完善党委领导、落实政府负责、推动民主协商、强化社会协同、促进公众参与、加强法治保障,提升科技支撑,推进新时代乡村旅游地区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猜你喜欢

围屋村民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客家围屋的保护探究
——以龙南县为例
当代住宅区“围屋式”景观设计的应用
围屋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