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典闪耀的哲学光芒
2020-02-22王喆
王 喆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处处闪耀着哲学光芒。深入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有利于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特别是其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发展观、辩证法以及实践观,对我们开展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人民观
人民是在各历史阶段、各领域开展的活动的主体,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人民群众不仅是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也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作为执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路只有一条,就是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团结、依靠群众并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引用了清代官员、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1]这首诗充分表达了封建社会一位官员对普通百姓命运的深切关心与同情,实属可贵。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郑板桥的这首诗,是为了提醒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心系人民。对于“怎样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开了“四个药方”,其中第二个就是“必须始终做到心中有民”。[2]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始终秉承的观点。2007年2月5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主仆关系不容颠倒》的短论,其中既引用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样的俗语,也引用了晏子“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的经典名句。[3]“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阐释了为官者的职责和考核标准,即正己爱民历来都是备受推崇的为官风范;而害民之行为从来都受到世人的反对与抨击。[4]习近平通过引用此句告诉党的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为政者的最高道德标准就是爱人民、为人民服务,任何时候都不能遗忘。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是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时引用的一句经典。该句出自《淮南子·氾论训》,意思是说“利民”是治理国家最根本的原则,利民就是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5]“利民”也即“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6]。
二、发展观
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为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新发展理念时常常引经据典,这里仅以“创新”与“共享”为例。
创新在新发展理念中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创新、创新、再创新”[7]。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为了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创新需要坐十年冷板凳的心理准备,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与毅力。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并引用了荀子的一句名言,“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习近平总书记意在通过荀子的这段话,鼓励科技人员要“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8]
关于共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9]在2015年10月29日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并要求“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10]“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食货志》,形容贫富不均、两极分化严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真切地绘出了‘小康’和‘大同’的情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1]。
习近平总书记的发展观是其人民观的必然延伸,我们要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打造更优美的生活环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2]。
三、辩证法
辩证法是坚持和落实好人民观与发展观的重要保证,体现辩证法的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有整体性和关联性的特点,共促共进而非畸轻畸重。
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引用了《韩非子·喻老》里的“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意在告诫大家: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的最终目的“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如果对矛盾熟视无睹,甚至回避、掩饰矛盾,在矛盾面前畏缩不前,坐看矛盾恶性转化,那就会积重难返,最后势必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13]。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是对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运用。一方面,要承认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另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因此,对于矛盾的大与小,要辩证地看,大矛盾固然要抓紧解决,小矛盾也不能搁置一旁。否则,处理不当,小矛盾有可能酿成大矛盾甚至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样的事例在中外历史中比比皆是。所以,党员干部要将“人民的利益无小事”当作座右铭,对于“蝼蚁之穴”“突隙之烟”给予高度关注和警觉。
“决胜千里之外,运筹帷幄之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既重务实,又善务虚》一文中引用的名句,出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句话本意是形容张良无需上阵带兵,只需前期做好充分的战略部署,预判精准,就能够领导“汉军”在前线决胜。“帷幄”中的“运筹”决定了其后的“决胜”,“运筹”在这里实际上是把强弱、进退、攻防等提前进行了“推演”,体现了对辩证法精髓的掌握和运用。
“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14]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运用: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统筹兼顾、“弹钢琴”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1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强调新形势下“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即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亦即“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16]
四、实践观
实践是满足实践主体需要、变革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因此实践观必然包含价值性和方向性。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弘扬革命精神,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中也有很多体现。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宋代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全诗是:“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意是要想透彻地认识事物,必须亲自实践,而不能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当然,习近平总书记也十分重视“纸上”的学习,即使在陕北农村梁家河下乡时,他都充分利用干农活、放牛羊的间隙读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陆放翁此句,是为了强调实践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17]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18]为了强调“实践出真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文章中多次引用过韩非子的名句——“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猛将”的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仅来自基层,更在基层进行了深入的实践。习近平在浙江省委书记任上就强调干部赴基层实践的重要性,指出:“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练干部的品质,考验干部的毅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工作能力和才干。”[19]习近平总书记本人就是强调调研、注重实践的榜样,他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时,“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从滹沱河北岸到滹沱河以南的公社去,每次骑到滹沱河沙滩就得扛着自行车走。虽然辛苦一点,但确实摸清了情况”,这样“想出来的点子、举措、方案符合实际情况,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20]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所用典故,内涵极其丰富,并且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光芒,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厚底蕴。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我们要在工作中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运用唯物辩证法,并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努力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