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路径探讨
2020-02-22谢霖
谢 霖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十堰 442000)
2017年2月,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中,“新工科”建设成为许多本科院校、科研院所专业调整、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的抓手。高职院校因在感知行业、企业需求变化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积极顺应形势,做“新工科”建设的主力军。本文在分析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共享资源的同时,探索助推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
“新工科”代表新的科技发展,与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工业和新经济联系紧密的信息工程利于或交叉工程领域。高职院校工科教育面临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需求,亟待借助国家政策、高校行动和社会共识来推动高职院校的“新工科”建设。
(一)高职院校积极推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所在地在湖北省十堰市。十堰市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2017年3月十堰市提出了“一主四大四新”产业行动方案,即形成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生态文化旅游、能源、现代服务业、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以智能装备制造、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为重点的“一主四大四新”现代产业体系。
作为十堰市唯一一所高职院校,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以来积极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018年学院提出建设发展主要任务就是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不断强化校县(市、区)合作,全力推动“一个专业引领一个县域特色产业,一个团队支撑一个品牌产品”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70%的学生在本地实习或就业。2019年学校大力实施“本土化”战略,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和人才培养,开展社会培训,全面服务十堰经济社会发展。截止2020年,新增“绿松石”、“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家政服务与管理”、“无人机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助力本地区紧缺人才培养与储备。
(二)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有待提升
1.技能培训鉴定综合服务规模亟待加强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重点在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高职院校的技能培训主要有汽车、电子商务、会计、计算机和旅游等专业。通过技能鉴定,相关人才的水平在不断提升,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做出贡献。然而鉴定人员的数目不足,应该进一步强化鉴定人员的招聘,从而使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2.科研服务范围窄
高职院校强化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了提升高职院校的发展质量,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为学生创建了工学结合的平台,提升了教学质量,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高职院校科研机构的服务范围比较窄,服务规模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二、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问题
1.深度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有待于提升
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和思路上要不断提升,在服务地方能力上要不断突破。以十堰高职院校为例,从自身发展历史分析,办学经验不足、文化沉淀不够、办学定位不明。当前高职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下层,从自身发展的历史来分析,高职院校的办学经验和文化积淀与普通高等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其社会服务能力不足。高职院校的发展沿用高等院校的教育体制,在办学中不能突出自身的特色,因此高职院校在办学中缺乏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意识。高职院校在发展中也有意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但是不能与当地企业和社会联合促进人才的培养。
2.与地方产业对接的特色专业较少
多数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还是沿用传统的理念,未能本着与时俱进的方式把握时代的脉络,不能认清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中未能呈现出服务社会的优势。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不能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也不能使学生服务于当地地方经济的发展,而是通过推广热门专业,迎合学生和家长的心理需求。高职院校招收很多学生,但是放弃了传统的优势,盲目的更新热门专业,导致学校办学特色不突出,甚至出现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3.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协调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应该结合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特色,突出自身的教学个性化,从而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每一个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都应该形成自身的特色,将就业能力和道德品质作为教学导向,在教学中既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也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还采用传统的方式,不能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
4.科研能力缺乏
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地区高职院校在办学中,科研成果虽然比较多,但是其成果很少可以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存在局限性,科研人员注重成果的申报和论文的发表,但是他们不能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原因
1.传统观念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办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办学观念,这不利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技术实践能力比较差。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存在偏见,尽管很多单位对对技术型人才非常渴求,但是企业更希望高学历的人才进入到企业中。当地要实现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就应该屏除偏见,才能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为社会输入大量应用型人才。
2.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型人才,用人单位对高技能的人才非常渴求。然而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比较晚,尽管在国家的扶持下,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有些外界因素还是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地方经济发展迅速,但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却落伍了。由于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高职院校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三、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范围内人们对教育非常渴望,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地方高职院校可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人才。
(一)发挥高职院校特色优势,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
1.增强服务意识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革新观念,在办学中突出特色。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做出长远的办学目标,结合自身的办学情况,突出办学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人才。高职院校认识自身的办学理念,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升服务意识,做好社会经济的服务工作。高职院校应该破除传统思想,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主动与当地企业密切沟通,为企业输送人才树立全员服务的意识,教师既要服务于学生,也要服务于企业。
2.深化办学理念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更新自身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基地。高职院校的办学应该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动力,从而采用特色化办学的方式,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高职院校应该本着开放性的原则办学,增强与社会的联系。
3.明确服务宗旨
高职院校办学应该以开展社会服务为基准,通过地方政府的扶持可以加快硬件设施的建设,在办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社会服务的方式,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高职院校应该明确自身的服务方向,在办学中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作为主旨,要培养技术型人才,也要充分了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需求,从而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难题。
(二)强化与当地产业的对接,专业设置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1.优化专业布局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中应本着开放的理念,打破闭门造车的观念,在专业设置中应该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加强联系,实现有效的对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应该有效的解决结构性问题,要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中应该围绕企业发展的趋势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调整自身的专业设置,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充分了解当地经济的战略布局,进而对产业而基础进行分析,才能更精准地设置专业。
2.打造特色专业
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地打造特色化专业。当地高职院校的汽车维修专业非常受企业的欢迎,此高职院校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合理的实训方式,提升学生的就业率。采用校企结合的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岗位的衔接。
(三)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
1.采用校企合作
在新工科背景下,应该本着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品牌专业建设环节中,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当地产业战略布局,在专业的设置上应该与企业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与企业的需求相符。高职院校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教学和日常管理,企业主要负责学生的技能训练,从而才能使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市场需求。
2.发挥专业群带动作用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中应该采用专业群带动的效果,发挥指导和示范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在整体上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结合专业发展的情况,打造各类特色专业,从而形成专业群,更好地培养人才。
四、结语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特色化办学,才能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地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当地产业调整,设置特色化专业,与当地企业加强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办学针对性。将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动力,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主观能动性,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只有实现了特色化办学,才能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