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下农业发展的优化路径

2020-02-22

市场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供给改革农业

孙 星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一、引言

2015年以来中央多次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在于增强农业生产活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十九大又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再次突出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年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也暴露出些许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农业供给侧入手探寻优化路径。

二、供给侧改革与农业发展现状

(一)供给侧改革内涵

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是以供给理论为核心依据,从供给侧入手以提升资源配置效力为目的而实行的一整套改革,着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供给的扩充等一系列举措来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以此来推进经济的繁荣。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主要实施了五大举措,一为去产能,即抓好增量问题,避免产能过剩;二为去库存,即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废止不合时宜的制约性政策,引导降低房价,推进房地产业兼并整合;三为去杠杆,即预防金融风险,打击非法集资,加强风险预警;四为降成本,即简政放权、管放结合、优化服务,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塑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五为补短板,即扩大有效供给,举措重点在于保障农业生产,确保口粮供给安全。

(二)农村农业发展现状

自供给侧改革提出五年以来,在我国农村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国农业正以良好的态势发展。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逐步增加,各农村开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积极寻找营销新模式,实现了品牌塑造与线上线下齐头共进的新局面。此外,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增加,即青年农场主的不断增加,青年人善于捕捉信息和运用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是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三、供给侧改革下农业发展呈现的问题

我国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改革不断推进中,也逐步展现了一些问题。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全称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对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应从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区域结构以及生态结构四个角度加以思考。

(一)农业产品结构亟待调整

我国农村虽已开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生产活动,但呈现最基础问题仍是农业产品结构的不合理。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需求小而产能大的传统农产品呈现出产能过剩的状况;二是人们消费结构的转变,即从温饱向吃好再到健康膳食的转变,人们对果蔬、肉、蛋、奶的需求发生了转变,农业产品的需求和供给产生了结构性矛盾。此外,追求健康和高质量生活的人群开始追求更为有机更为绿色的进口农产品,导致了我国农业产品在供给结构上产生了大量的无效供给。

(二)农业生产结构水平落后

农业生产结构的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为制度层面、二为设施层面。制度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解放农民生产力的一个伟大举措,为我国解决口粮问题以及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一制度在今天则阻碍了农业的规模生产和经营。农户的分散化生产使得新型的农业生产科技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农民一家一户精耕细作的特点也使得农民对于新型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需求降低,长此以往,也不利于技术的革新和机械的发展。而农业现代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规模生产与机械代替人力,可以说机械生产与技术运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此外,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也不利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生产活动,农民对于农作物市场敏感度弱,不能有效捕捉市场信息,这种分散生产的方式不利于农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解放出来。在基础设施上,以东北三省为例,东北地区干旱严重,其水库更多是年久失修,蓄水能力差,作为一个农业大区,灌溉只能靠三轮车运送,其成本高、难度大,严重削弱了农户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农业区域结构发展失衡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这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与否有赖于各区域的农业生产结构的配比,各区域应结合地方优势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下,我国各区域间尚未形成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布局。首先,作为宏观调控的中央政府以及相关农业部分并未进行各农业区域间的政策布局,各区域往往各自为政,未充分考量整体效益。其次,各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导致了各区域农业技术与基础设施的差异,从而加剧了农业区域结构发展的失衡。最后,各农业区域间由于省市县级的行政区划分割形成了相互封锁的格局,使得各农业区域信息不互通,技术不共享,在宏观层面呈现出小农经济的格局,这一格局进一步阻碍了农业区域结构的合理配置,对于各区域农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农业生态结构欠缺考量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耕种为追求产量,大量使用了化肥、农药等,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自2015年开始,我国农业已超工业成最大面源污染产业。而目前,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环境监管尚未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的环境监管尚未形成常态。我国农业不同于工业的集中生产,多为分散化的经营生产,这就导致了无法复制应对工业污染的排污许可证、环境评估等污染监管制度,且农业污染的形式多样,不同禽畜粪便的污染种类和污染程度不尽相同,不同地区的降雨与废水排放特征也不尽相同,导致在面对农业面源污染中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此外,在农村垃圾的处理上,多为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即使设置垃圾回收点,也基本采取不规范焚烧的方式加以处理,农业生产没有形成合理的生态结构。

四、供给侧改革下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农业生产的结构性问题正逐渐突出,为解决这些难题,我们亟待从供给侧寻求出路,以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一)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品结构

农村农业发展应尽快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着力于打造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品牌农业、科技农业,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由增量到提质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推动农业生产高度市场化,产品结构的失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市场化程度的不高,其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是以市场为目标,长久的小农经济的封闭生产使农户丧失了对于市场的准确判断。为此,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组织化,尽快构建农业市场信息发布平台从而方便农户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以高度的农业市场化来优化产品结构,解决农业产品结构问题。

(二)创新生产模式,提升经营水平

生产模式上应突破现有的分散生产格局,在发挥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的基础上要注重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快有关集约生产的政策与规划的制定,从政策上加强对集约生产的支持,从而有效转变农业生产模式。农户应创新发展理念,突破小农经济思维,在政府的引导下进一步加快分工和组织化进程,在此基础上打造出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以推动农村土地的集约生产、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此外,在进行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可应用更多的农业生产科技与机械,进一步将农村生产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政府应鼓励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注重农业科技转换为科技成果,实现科技务农,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

(三)发挥区域优势,加强产业协同

我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与环境差异较大,在市场导向的前提下,各区域的农业生产还应结合各自特点,发挥各区域优势,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以广西为例,广西以其独特的地理特征从而亚热带水果与制糖产业发展态势较好,其在积极发展农业的过程中注重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且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培育出了一批有实力有品牌的企业,借助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广西适宜种水果的自然优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通过农业向后延伸或者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生活服务业向农业延伸,促进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紧密结合,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进而形成了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带动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所以说,农业的区域结构的发展需因地制宜,发挥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的优势,结合不同地区文化特色,积极将农业与当地优势产业融合,促进农业与多产业的协同发展。

(四)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对于维持农业生态结构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政府应加大生态保护的宣传力度,使农户树立生态保护的思想,积极投身于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生产活动中。其次,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项的资金补贴,对于从事绿色生产的活动的农业进行专项补贴,此类行为例如桔梗还田、拒用化肥农药以及采取新型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在补贴的同时加大宣传,对于农户绿色生产的行为进行表彰,树立起绿色生产的典范,在广大农户中发挥模范作用,调动起绿色生产积极性。此外,政府要进一步注重农村污染的专项治理,设立足够的污水处理厂和规范的垃圾回收站,妥善解决农村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的局面。最后,从农户角度来看,应摆脱小农经济的思想束缚,充分领会生态保护的价值所在,切实把握市场对于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需求,合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实现农产品的提质生产,从而进一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浪潮下,为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我们更要注重的是搭上时代的顺风车,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在“互联网+农业”的背景下、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农业供给侧改革更该有新的目标和新的方向,应尽快完成结构性调整,扭转我国农业“高进口”的局势,培养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地理标志,打开国际市场,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真正实现农业的国际接轨,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目标。

猜你喜欢

供给改革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