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中学英语情境教学策略探究
2020-02-22郭长虹
郭长虹
一、建构主义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最初由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汲取了多种学习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杨静怡2011)。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的,学生个人的“经验”和主动参与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认为教学中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探求者是学生。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调动其主动性,使其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做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其作为新授知识的起点,以便使教学符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杨静怡2011)。(2)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学生思维的质疑者、学生诉求的倾听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和经验的灌输者与传授者。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各种有效资源,鼓励他们主动进行探索并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最终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3)注重合作学习。教学应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协商进行,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建构,调节自己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把谈话交流、小组学习等作为重要的学习形式,从而促进师生、生生之间更好地互动和互助。(4)注重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教学。建构主义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强调“真实的学习”,认为教师应开发围绕真实问题的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教学。因此,设计教学时,教师应考虑知识学习情境与知识应用情境两个方面,且学生学习情境的设计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还应注意案例展示和知识概念相互交织,保证知识的具体性和概括性相结合,增强知识的迁移性。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三种教学模式:(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借用建筑行业术语“脚手架”(Scaffolding)的概念,将学习者比作建筑。教师根据维果茨基(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在教学中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何克抗1997),按照先小后大的步骤,逐步建构起整体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及小组协作学习逐步建构知识框架。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将所学知识内化,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通过教师逐渐转移给学生,最后撤去“支架”。(2)抛锚式教学(Anchored or Situated Instruction),即情境式、实例式或基于问题式教学。该教学模式把教学形象地比喻为“像轮船被抛锚固定”,要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抛锚式教学方法包括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三个步骤(武晓燕2006)。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接近真实的情境,确定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锚)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现实的问题让他们去解决。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通过协作学习加深理解,而不是由教师告诉他们如何解决问题。(3)随机进入教学(Random-access Instruction),即学习者可以通过不同方法、不同途径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这里的“多次进入”指有不同的学习问题和目的,以达到对同一问题或知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与认识。该教学模式具体包括三个步骤: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和思维发展训练。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呈现与当前主题相关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及发散思维能力,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掌握知识而教。
建构主义理论的形成对当代外语教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和建构,强调充分的沟通与合作,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对我国中学外语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语言学习
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皮亚杰认为,语言结构包括以下三个特点:整体性、转换性和适应性。任何一门语言都会因为新内容的注入而不断发生变化,结合原有结构形成新的结构,每一次形成的新结构也都会继续参与下一次建构,继而产生新结构。实际上,英语语言学习也是一种技能学习,学习语言的过程即学习者主动选择、同化、顺应输入的新信息,并使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输入的信息之间双向、反复地互相作用,再次建构并形成新的语言结构的过程。语言的习得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信息的结果;输入—习得的转化过程充满了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因为学习者会不断接触新的语言信息,其语言习得就成了不断建构的过程,建构的结果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后产生新的语言结构。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同样适用于英语语言学习。换言之,学习者只有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才会进行主动的自我探索,进行语言的实践应用。
三、英语语言学习与情境教学
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处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语言环境形成了学习语言的机会。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技能、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因素基础上,提供适合语言学习的情境,模拟逼真场景,营造语言学习的氛围,可以为其创造更好的适合学习第二语言的外部环境。只要具备良好的外在因素,学习者就能获得更多学习语言的机会,这是影响语言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
为了帮助学生积极有效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创设、开展情境教学十分必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形象、生动、具体的情景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英语知识,引导学生在亲自体验中应用英语语言知识,提高英语运用能力。教师若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将言、行、情融为一体,就会使英语教学更具直观性、趣味性与科学性,促使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时获得发展,并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其习得语言的能力。
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中学英语情境教学策略
(一)创设目的语语境
教师在课堂上要借助语言实现中介作用。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借助英语来创造语言环境。正如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所主张的,只有使学生“浸透”在使用目的语的环境中,才能进行理想的外语课堂教学,才能进行真实的、有意义的交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用目的语作为口语组织教学。在中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应用英语给学生发出指令、组织活动并进行评价,这样才能通过课堂教学环节为学生营造真实、良好的语言情境,有效地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客体(目的语)、情境三要素联系起来,促使学生不断地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知识建构,同时使目的语浸透在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复习和对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养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的习惯,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同时,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创设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无法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的,学习应结合情境化的实践活动进行。知识存在于情境化、具体的活动中,只有通过在具体情境中实际应用才能被真正理解。因此,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积极创设适合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与能力的语言情境,引导、帮助他们习得语言技能,发展应用能力。实践证明,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扮演是模拟真实场景、操练口语交际的好方法。它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角色、进入情境、激发兴趣,提高体验性和参与性,在模拟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与能力,同时增强沟通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新目标(Go for it!)初中《英语》七年级(下)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一课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从Music and arts,Languages,Sports,Other abilities四个方面讨论“What can you do?What can’t you do?”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整理出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方面。然后以“Volunteers wanted at the old people’s home”或“Students wanted at the school club”为题设计具体面试场景。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其自行选择主题,确定角色分工,结合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设计相关面试问题,并在课堂上表演,然后由教师及其他学生对其表现进行评价。学生因为扮演具体角色而渴望交流,将语言知识学习浸入实际应用中,学习效果良好。角色扮演式学习使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活泼,真正做到了在具体的仿真情境中用目的语交流、互动,建构语言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创设实物演示情境
中学生喜欢趣味性的课堂。在课堂上大量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实物等道具,把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生动的情境展现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学习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为情境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阶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合适的实物演示环节,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低龄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处于初级阶段,词汇量少,理解力普遍偏弱;大龄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与想象力,但往往记忆力差,采取实物辅助教学能有效解决以上两种问题,使知识易于理解、印象深刻,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四)创设语言实践情境
中学英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形式,将语言知识渗透其中,提高教学效果。如可以采用书法、朗诵、演讲、小舞台剧等竞赛形式。学生使用英语作为交流和竞争的工具,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且竞赛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同时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再如,教师可以适时创设展示性情境。才华展示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个性与专长,将他们的兴趣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其全面发展。总之,中学英语教师应通过各种实践性情境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使他们不由自主地投入英语学习,达到建构语言知识与能力的目的。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于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助推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生动性、直观性等特点。相较于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够为英语教学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素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突破知识传播的时空限制。图、文、声、像并茂的知识传递与学习方式生动再现生活场景,在短时间内传送大量信息,易于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有效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创设的教学情境更生动、形象、逼真,创造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探索性、开放性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理解知识。因此,教师应在中学英语情境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与开发相关教学课件,进行情境构建和拓展;运用网络补充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图像、文字等资料。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大部分学生对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非常感兴趣的特点,根据教学需要,选取一些英文原声电影或经典英语对白供学生观看、学习。在英文原声影片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生活习俗、表达习惯,还可以学到地道的俚语、口语等,从而更好地理解英语这门语言,更好地掌握英语交际方式。
总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中学英语情境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