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英语阅读理解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2020-02-22董艳丽
董艳丽 陈 式
引言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评估、比较、分析、批判和综合信息的能力,也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史2017)。《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旨在发展和培养其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让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2018)。在思维品质三个主要的能力和水平中,批判性思维基于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关键。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学生能够针对各种观点和思想的假设前提,提出合理的质疑、辨析,作出正确的评价,形成独立的思想,多角度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并在实践中理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
高中英语教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美国教育家德加默(Deganno)曾经说过:“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下面结合实例,重点探讨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优化策略。
一、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罗伯特·恩尼斯(Robert H.Ennis,2016)认为,人们在进行批判性思考时应该实施以下行为:(1)评判信息来源的可靠性;(2)识别结论、理由和假设;(3)评判论证的质量,包括推理、假设和证据的合理性;(4)形成并捍卫对于某个议题的立场;(5)提出合理、明确的问题;(6)制订实验大纲,并对实验细则进行评判;(7)根据语境,用恰当的方法定义术语;(8)思想开放;(9)见多识广;(10)果断而审慎地提出结论。以上行为所关联的能力为批判性思维问题的设计提供了明确导向。因此,为了改变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和查找特定信息层面上,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教师可以运用以下原则设计阅读理解问题:
(一)少问事实,多问观点
在一些公开课、课堂实例及教学参考书中不难发现,很多阅读理解问题都是围绕事实提问的,缺乏针对文本观点、语篇形式及意义分析、评价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评判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形成并捍卫自己对某个议题的立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少设计事实性问题,多设计观点性问题,让学生更多地联系生活,关注文化背景和差异,理性表达观点,从而培养“自立其说、自圆其说”的能力。
(二)少问细节,多问推理
为了让学生能够识别结论、理由和假设,评判论证的质量,果断而审慎地提出结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推理性问题,培养学生根据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进行逻辑推理、推测作者未明确提到的事实或某事件发展的趋势、领会作者言外之意的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2018)。即使设计细节理解问题,教师也应该少设计一些可以直接从文章中找到答案的小细节问题,而多设计需要进行归纳、概括或推断的大细节问题。
(三)少封闭问,多开放问
问题越开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越多元,学生的思考空间就越大,思维生成也就越多;问题越封闭,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越单一,学生的思考空间就越小,思维生成也就越少。开放性问题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由闭合走向发散,促进其思想开放;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感知不同个体思维的差异性、独创性,促进其思维的横向发展,使其见多识广。因此,教师应该多设计开放性问题,少设计封闭性问题。
(四)少问what,多问why、how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进行语篇研读分析时,要通过what,why,how把握教学核心内容。what解决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why解决作者或说话人的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是什么,how解决如何用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来表达观点。what的答案是唯一的,而对于why和how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教育部2018)。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what的设问要少而精,应该多设计why和how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根据语境,用恰当的方法定义术语,制订实验大纲,并对实验细则进行评判的能力。
(五)少提问,多集问
在我国,很多人认为学生能够回答教师的问题,教育就成功了,因此,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缺乏批判、质疑和创新精神,进而导致目前我国高精尖人才的缺乏。批判性思维领军人物法乔恩(Facione)曾提出:“我们往往是因为提出了正确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运用了批判性思维。”可见,要想获得真正的批判性思维,需要提出问题,分析并反思问题,而不是仅仅回答问题。因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减少自己的提问时间和数量,多为学生提供时间和机会让其提出合理、明确的问题,以促进其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二、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问题设计的优化策略
基于以上原则,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探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阅读理解问题的优化设计策略。根据国际认可的“加利福尼亚州批判性思维倾向量表”,批判性思维的特质主要包含以下七个方面:(1)寻找真相;(2)开放思想;(3)分析能力;(4)系统化能力;(5)批判性思维自信心;(6)求知欲;(7)认知成熟度(史2017)。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认为批判性思维的特质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深刻性(寻找真相、认知成熟度);(2)综合性(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认知成熟度);(3)联想性(求知欲、开放思想);(4)发散性(开放思想);(5)思辨性(批判性思维自信心、认知成熟度)。据此,提出了以下五种优化策略:
(一)问题层次化,促进深刻性
支架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应该逐步为学生学习提供合适的、小步调的“支架”(线索、问题或提示),让其通过一步步攀升“支架”,逐步引向深入发现、理解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长为独立学习者。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设计阅读理解问题时也应该注意层次化,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寻找真相,发展其思维的深刻性。比如,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五Module 6 Animals in Danger Reading部分的阅读文本Saving the Antelopes介绍了藏羚羊濒临灭绝的原因和人们为保护它们而采取的措施。作者通过讲述杰桑·索南达杰(Jiesang Suonandajie)为了保护藏羚羊而牺牲的故事引入主题。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How did Jiesang die?”这一问题将学生代入情境,锻炼他们复述文本内容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入的思考,教师抛出下一个问题:“Is Jiesang’s sacrifice worthwhile?Why or why not?”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动态生成了一些新问题。学生进行观点的碰撞,产生逆向思维的火花,更接近真相,思维更深刻,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二)问题系统化,促进综合性
很多情况下,部分之和并不等于整体。为了追求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教师必须树立大局观意识,将问题系统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增加其认知的成熟度。比如,《阳光英语》(20级)高一(下)An Idea Seed是一本非故事性的科普小册子,主要介绍了古今中外一些或改变人类生活,或荒诞、滑稽的发明创造。教师可以通过两种策略将问题系统化。策略一:化整为零,合零为整。即教师先将目录中的各个小标题切分开来,然后让学生将这些小标题重新组成一个目录,将部分整合成整体,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策略二:在整体的基础上从各个小章节中挑选出与主题意义关联的关键句子,并据此设计问题:(1)What can we infer from“...but inventions have been at work since people first work the earth.”?(2)What is implied by“...but many others never succeeded at all.”?(3)Did all the inventions work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4)Does the writer laugh at these wacky inventions?How do you know?(5)According to the passage,how can we“think outside the box”?(6)Are you confident that we humans can solve problems of today and in the future?Why?这些问题并不是单纯基于长难句分析能力和其他语言能力而设计的,它们看似零碎、分散地就每一个小章节提了一个问题,实际上却是系统化的,组合在一起就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并建立语篇之间的关联,使其思维更具整体性、综合性,能更加成熟地认识、理解世界上的发明创造,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三)问题生活化,促进联想性
一堂优秀的课不应该止于课堂的终止铃声,更不应该局限于书本和校园内,而应该将课堂拓展到课外与校园外。联系生活,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至关重要。比如,Size doesn’t matter是一篇介绍新加坡国土面积小,但经济、人口、社会福利等方面位于世界领先水平的说明文。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篇和形成独立见解后,教师联系生活追问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1)Is it better for things to be big or small?Why?Think about the following items in your life:a car,a home,a cell phone,a university,a computer,an airplane.(2)Do you think it is better to live in a big city or a small town?Why?这两个问题作为课后的拓展延伸,促使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更广了,且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可以让其更好地对文本内容作出具有个人意义的判断。由此可见,与生活相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联想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四)问题开放化,促进发散性
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利用开放性问题获取多元性答案,促进学生的思维由闭合走向发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开放性问题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文本理解的开放性问题,如“Do you have any doubt about the data or ideas presented in the passage?Give at least three reasons.”。另一种是迁移创新类问题,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展开想象与创造,运用所学语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育部2018)。如《课程标准》案例3《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设计》中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1)对主人公的金钱观和裸捐行为作出自己的评价;(2)设置情境:你和同学在共同策划一个你们力所能及的慈善活动,你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面临多重选择。分组讨论,各自发表意见,选出一个大家都认同的最具创意的决策。这样的开放化问题有利于学生结合生活,通过多元和发散性思维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进行深层次思考,形成批判性思维。
(五)问题矛盾化,促进思辨性
问题矛盾化有利于思辨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该运用相关素材和矛盾素材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对于相同事件或问题,不同作者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即使在同一篇文章中,作者也可能展现多种互相矛盾的观点。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采取比较同类材料或对比相关材料策略,还可以适当选择涉及文化背景、文化差异的语篇,让学生进行辨析、判断、理解,较全面地了解信息的真相。如下面一段阅读文本:
The purpose of a school uniform is to promote team spirit,discipline and increase equality among all students.Though uniforms have intended to wipe out the discrimination in the weaker section,critics have a different story to say.According to them,uniforms have no such great effect on students.This standardized dress has not helped students remove any barriers and is adding costs to the parents.
根据高考英语考纲和教学惯例,教师提出了以 下 问 题:“What’s the attitude of the critics towards school uniforms?”该问题虽然有一定的推理,但依然停留在对表面信息的理解上。如果要引导学生对这一观点进行质疑与求证,教师不妨再抛出与校服相关或相冲突的问题:(1)批评家的观点客观吗?为什么?(2)深圳校服能够代表深圳印象进英语博物馆是不是说明校服在中国起着正面作用呢?为什么?(3)为什么中国有些地区没有统一校服?(4)你赞成全国统一校服样式吗?为什么?(5)除了文中提到的校服的利弊,还有其他的利弊吗?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并关注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对校服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多角度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并能在实践中理性地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批判性思维。
结语
批判性思维就是辨识和查验左右人们思维和决定人们行动的假设,以便从多个角度审视人们的观念和决定,并最终采取明智的行动(布鲁克菲尔德2017)。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以上原则和策略只是抛砖引玉。英语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使问题设计更加成熟,真正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