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有意蕴,词句藏洞天
——小学古诗词鉴赏教学实践
2020-02-22平秀丽
平秀丽
作为语言文字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诗歌的魅力是无穷的,它根植于社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诗歌内容是丰富的,在对其进行鉴赏的过程中,教师要建立本源意识,给学生提供品读、欣赏的平台。在具体操作中,诗歌鉴赏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教师采取的往往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形式,学生不能深度理解诗歌内容、主旨,对诗情、诗韵的把握也就无从谈起。
一、吟咏诵读,感知诗词内涵
诗歌是古代劳动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它蕴含着丰富情感,是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古人在传唱诗词时,往往是采用吟咏诵读的形式。教师不妨在此基础上进行借鉴和传承,发挥诗词本身的优势,积极引导学生展开吟诵。吟咏诵读是对学生能力的考验,吟咏诵读的标准是不同的,但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就会得到激发,产生情感共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咏诵读诗词自然不成问题。
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这首诗语言清丽,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的自然风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感受自然山水的美好,教学伊势,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则动漫版的山村雨后视频资料。视频中优美的景色、动人的音乐,对学生视觉和听觉造成冲击。学生吟咏热情得到激活,纷纷举手,主动吟诵,视频资料播放,其终极目标是调动学生感官,引导学生主动吟诵,为了达到良好学习效果,教师以吟咏诵读为触发点,帮助学生完成诗词内涵感知。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必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少读一字、倒读一字。”诗歌鉴赏中采用吟咏诵读的形式是在追寻诗歌的源头。教师巧妙设计,引导学生进入一定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展开吟咏诵读,诗词内涵迅速得到启动。
二、注解梳理,彰显诗词意趣
从语言形式上看,古人的遣词造句与现在有很大区别。诗词用浓缩、精炼的语言表情达意,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认知能力有限,很难精准把握诗词表述的内容。这也成了诗词鉴赏的阻碍。要想让学生理解诗词内涵,顺利把握中心思想,必须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诗词中的句子进行理解。从工具书和课下注释中寻找切入点,这是诗词鉴赏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但课下注释不同,它是将知识点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便于学生学习。吟咏诵读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下注解展开梳理,潜移默化中,诗词意趣得到彰显。
学习《题临安邸》,这首诗意蕴深刻,不能停留在表面含义的理解上,但表面含义是深度学习的有效保障。教师从诗句表层内涵着手进行教学引导。朗读诗歌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这首诗是在描写西湖地区的繁盛。为了矫正学生错误认知,教师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梳理注释部分。这部分内容含量相对较少,看似没有多大价值,其实它对学生有效理解诗词内容有很大帮助。梳理结束后,学生根据注释,再次对句子进行翻译,这次的学习方向自然是正确的。学生自主对注解进行梳理,既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在编写教材时,编者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力基础,将诗词中的重难点词语展示出来,为学生鉴赏诗词提供了参考。教师给学生设计了自主梳理课下注释的任务,学生的思维快速调动起来。学生在整理中,能够对知识进行精准把握,感知到诗词具体内涵,顺利构建知识体系。
三、诗眼抓取,切准诗词关键
教学实践中,从诗眼出发进行深度挖掘和探索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诗词鉴赏中,如何准确抓取诗眼,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引导。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抓取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情感的字词。诗言志,诗词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如果学生能够抓取诗眼,对整首诗词的理解也就不会出现偏差;其次,抓描写景物准确、形象的词语。找到诗眼后,对其进行解释,再进行深度剖析,学习效果得到快速显现。
学习《长相思》,这首诗表现的主题还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相思之情,但具体是对什么的思念,尚需要学生进行深度探索。为此,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是由点及面,先找寻到诗眼,然后以诗眼为中心进行延伸。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他们能够从题目着手展开思考。很快,学生锁定了“思”这个词。接着以诗眼为基础,对诗词内容进行分析鉴赏,课堂教学很快进入高潮,学生的思维也进入活跃状态,由“思”这个词挖掘出思乡之情。诗眼抓取是诗词鉴赏的关键,教师把握了这一点,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诗眼是独特教学视角,必须进行有效抓取。实践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单个学生的智慧是有限的,要想最大限度发挥教学潜能,必须发挥集体的优势和智慧。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手段的具体体现,在多元化的交流探讨中,学生捕捉到诗词学习关键点,认知层级逐渐提升。
四、入境随想,追寻诗词情志
诗词情志的探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触摸表层、深度攫取的渐进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融入想象是必不可少的。想象时,可以逐句想象,也可以站在全诗的角度进行整体想象。具体操作时,要根据诗歌特点和教学现实需要选择。小学阶段,学生的想象思维较为丰富,这就为入境随想提供了可能。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想象。
学习《示儿》,这首诗是陆游临终时展现的忧国忧民情怀。学生难以精准把握诗歌内涵,很难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为此,教师讲述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陆游一生致力于收复中原地区,但遗憾的是都没有成功,嘉定二年十二月,八十五岁的陆游心力交瘁,临终之际,他给儿子写了一首诗,嘱咐儿子,如果抗战胜利,在家祭时一定把这件大喜事告诉自己。讲述结束后,学生对诗歌内容似乎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假如你是陆游,你在临终前会交代哪些事?学生根据诗词创作背景,发挥自身想象力。小学高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度较高,他们的想象都能围绕抗战展开,很快触摸到诗词的核心区域,教学实效性得到凸显。
与幻想不同,想象不是随意的,它必须要有一定的现实作为依据。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整篇文章有一定推动力,教师巧妙地借助这一点,从背景介绍出发,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思考力,学生立刻进入亢奋状态,诗词情志逐渐挖掘出来。
对诗词进行吟咏诵读,是完成语言感知的重要途径。课下注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必须对其进行及时梳理,彰显诗词意趣。诗眼抓取,能够准确切准诗词学习的关键点,顺利打开鉴赏通道。以诗词内容为参照,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中的画面直观呈现出来,追寻诗词情志。在多重教学手段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对诗词的感知会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