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答的小学语文阅读互动教学实践

2020-02-22贾淑灵

语文天地 2020年30期
关键词:赵州桥火烧云师生

贾淑灵

问答活动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师生互动最基本的方式,教师借助问题而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阅读活动,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不仅可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其他同伴也可在倾听中对比、思辨,更好地对文本进行解读。在阅读教学中借助问题而形成师生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读中思,说中感悟,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更加有效。

一、借助情境提问,互动中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片沉默,没有人回答。提倡通过情境来引出问题,旨在以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场景来给予学生思维的启迪,让学生融入到问题思考中,通过探究而解决问题,获得对课文的理解。

首先,要借助情境提问,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无论是记叙类作品,还是说明类作品,很多教师都会直接提出问题,让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或说明对象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太过于直白,学生并不是很感兴趣。提倡用情境来引出问题,目的是要以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和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场景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初读阅读课文而获得整体感知。

案例:《赵州桥》

师:(借助课件呈现赵州桥图片)你们知道这座桥叫什么吗?

生1:不知道。

生2:赵州桥。

师:哪位同学知道赵州桥在什么地方?

生: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

师:它还有别的名称吗?

生:安济。

师:你知道是它是哪个朝代的哪个石匠设计和建造的?

生:隋朝的李春。

过渡:让我们来仔细欣赏一下赵州桥。(利用课件呈现不同侧面呈现赵州桥的图片)

师:看了赵州桥的图片,赵州桥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1:很美,很漂亮。

生2:很壮观。

生3:应该很坚固吧,不然也不会存在那么长时间。

生4:……

师:赵州桥距离现在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不仅雄伟壮观而且坚固又美观,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它的雄伟和壮观吧!请同学认真阅读课文,勾画出描写赵州桥特点的词汇。

在此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提出问题,而是先让学生看图,给学生直观感知,再以问题引出赵州桥,对赵州桥的历史、别称、修建者进行提问,在互动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接着,引导学生欣赏赵州桥的图片,在师生互动初步感受赵州桥的雄伟和壮观,引入阅读活动,让学生读中勾画出表现赵州桥特点的词汇。如此,在导入中,学生整体感知了赵州桥的特点,形成从直观感知过渡到文本阅读,学生是主动参与的,而非被动参与,效果会更好。

其次,要借助情境提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初读时借助情境更多的是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文本阅读中,当学生初读课文后,此时则要结合课文内容,借助情境而引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交流活动,这样才利于学识理解课文。

案例:《火烧云》

师:(呈现火烧云的图片,组织学生阅读第2-3自然段)找出火烧云的颜色有哪几种?

生:(边读课文边勾画)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

师:(再次引导学生看图片)你觉得火烧云的特点是什么?

生1:颜色很多,有红彤彤的、金灿灿的。

生2:我觉得火烧云颜色变化很快……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明变化很快。

师:的确,文中说“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说明了火烧云的颜色很多,文中用了三个“一会儿”写火烧云的变化,说明火烧云变化很快。同学们,你们在观看时有没有发现,火烧云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如此,通过情境而形成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紧随教师的问题,边看图片边读课文边思考,借助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火烧云颜色之多,在互动中借助问题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很快。

二、借助活动提问,互动中体验

在语文阅读课中发现,小学生的注意力并不是很集中,他们不会安安静静地坐着听,甚至会做各种小动作。其实,这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年龄尚小,喜欢动来动去,如果在阅读课中只是教师讲,让他们听,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提倡利用活动来引出问题,形成师生间的互动,符合了学生认知特点,可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在活动中阅读、思考、参与,从而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在阅读课中可选择的活动很多,如角色扮演活动、表演活动、竞赛活动、绘画活动等。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在活动中渗透问题,利用问题而形成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深入阅读,丰富阅读体验。

首先,要结合课文内容,以角色扮演活动组织学生展开阅读活动,在活动中引出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案例:《西门豹》

师:西门豹到邺做官时,看到了什么?他是如何摸清底细的?

生:西门豹看到了当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找来了一个老大爷问话。

过渡:现在我们请两个同学来扮演老大爷和西门豹。学生举手后展开角色扮演活动。

师:老大爷一开始说了什么?为什么这里会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生1:河伯娶媳妇。

生2:因为河伯是漳河的什,要是他娶不到媳妇,就会发大水。

师:看来,这就是导致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那么,到底罪魁祸首是谁呢?(学生继续角色扮演对话)

生:这个话是巫婆说的,我觉得巫婆才应该是罪魁祸首。

师:(学生角色对话)新娘是哪儿来的?受害的人是谁?

生:都是老百姓家的子女,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就逃到外地去了,这里人才会越来越少。

师:既然巫婆这样说了,老百姓也这样做了,结果如何?

生:漳河虽然没有发过大水,但却年年闹灾旱。

引导学生再次对话后教师归纳,看来,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是河伯娶媳妇闹得,而罪魁祸首是巫婆,受害者是老百姓,结果却没有得到改变。如此,让学生在对话中思考问题,知道导致问题的原因、找到首恶者、被害者,了解了漳河的情况。其次,要注重借助交流活动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问题探究中获得丰富体验。

案例《牛和鹅》

师:牛真的怕人吗?

生:我觉得牛并不是怕人,只是它的性格比较温和。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因为可以拍它的背、摸它的肚子,用树枝触碰它的屁股,扳牛角、骑牛背。

师:那鹅真的就不怕人了吗?

生:我觉得它还是怕人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金奎叔摔倒后鹅逃跑了,我觉得鹅是怕人的。

师:那鹅可怕吗?

生:我觉得并不可怕,只是它的气势可怕。

师:金奎叔和“我”说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如此,紧扣课文,引导学生在师生对话中理解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考,互动中理解,体会更加深刻。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问答是师生互动必不可少的方式。借助情境来引入问题,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究,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当然,问题不能过多,要充分考虑目标的设计,课堂很容易出现“满堂问”的现象,从而影响阅读效果。

猜你喜欢

赵州桥火烧云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以《赵州桥》一课为例谈阅读教学的实施
《火烧云》的“变”
美丽的火烧云
3D打印“赵州桥”在天津落成创三项世界纪录
火烧云
火烧云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